科研产出
伊犁河谷平原冬麦田杂草调查及防除技术
《新疆农业科学 》 2007 CSCD
摘要:运用倒置"W"9点取样法对伊宁市冬麦田杂草调查表明:伊犁河谷平原冬小麦田杂草有29种,隶属16个科。其中菊科和十字花科各6种,豆科、紫草科和禾本科各2种,旋花科、茜草科、桑科、石竹科、玄参科、藜科、车前科、唇形花科、锦葵科、伞形花科、蓼科各1种,其中灰藜、三叶草、黄花蒿、米瓦罐和狗尾草5种杂草的相对多度分别是40.48%、32.98%、26.48%、26.01%和23.28%,为优势种群。根据其杂草分布特点,采取农业、物理机械防治及化学防治措施,能有效控制草害发生与危害。


KCR、HCD基因在高芥酸芥菜型油菜(Brassica Juncea)生育期内的量化表达
《新疆农业科学 》 2007 CSCD
摘要:研究应用常规RT-PCR(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的技术和QuantumRNA18STM内标对芥菜型高芥酸油菜生育期内芥酸合成基因KCR、HCD基因的表达进行量化分析,了解芥酸的合成与功能基因量化表达的关系,为芥菜型油菜的高芥酸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实验表明,KCR、HCD基因在高芥酸芥菜型油菜整个生育期中均有表达,即不但在种子发育期表达,在全生育期内叶中也表达,并且显示芥酸合成基因表达量的变化与油菜的发育时期相关。同时也表明具有内标的常规RT-PCR技术可实现对芥酸合成基因的量化表达分析。


新陆早19号胚珠培养体系的建立
《新疆农业科学 》 2007 CSCD
摘要:在Beasley和Ting方法的基础上,建立了新疆陆地棉品种新陆早19号棉花胚珠离体培养纤维体系。在不继代的条件下培养25 d,在培养期内,测定了离体胚珠培养纤维生长长度,并首次利用数字化的图像和图像处理软件确定了离体胚珠及纤维生长轮廓所形成的面积。测定结果表明,在离体培养发育早期(前8 d),纤维发育迅速,其伸长长度绝对值相对较高,第20 d时已接近纤维的最终长度。但生长10 d以内的纤维强度很低,影响长度测量的准确度。培养前15 d离体胚珠生长的轮廓面积增长较快,15 d以后增长变缓,第20 d接近轮廓最大面积。


新疆南部棉区麦蛾柔茧蜂对田间棉铃虫的防治效果
《昆虫天敌 》 2007 CSCD
摘要:2006年,在新疆阿克苏市进行了利用麦蛾柔茧蜂Habrobracon hebetor Say防治麦田第一代棉铃虫和棉田第二代棉铃虫的田间试验。结果显示,在麦田按500头/亩的量释放麦蛾柔茧蜂,可使麦田棉铃虫幼虫的虫口减退57.7%;化蛹量较对照减少0.56头/m~2。在棉田按700头/亩的量释放麦蛾茧蜂,对棉铃虫幼虫的麻痹率是50.73%,对棉铃虫的防效达65.96%。


追氮时期对优质小麦产量和品质的调节效应
《新疆农业科学 》 2007 CSCD
摘要:以中筋小麦新冬24号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时期施氮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总施氮量相等,基肥和追肥各占20%和80%的情况下,小麦产量随追肥时期和追肥方法的不同而有异。在春季一次性追施氮肥中,拔节期追施产量最高,扬花期次之,孕穗期最小;在拔节期追施氮肥情况下,扬花期比孕穗期再追施一次氮肥产量要高。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有随追肥时期的推迟而提高的趋势。面团形成时间、面团稳定时间、评价值、面团最大拉伸阻力、拉伸曲线面积有随追肥时期的推迟而降低的趋势。拔节期是实现中筋小麦高产与优质相协调的适宜追氮时期。


大豆北9939的选育及栽培技术研究
《新疆农业科学 》 2007 CSCD
摘要:北9939是新疆农科院粮作所采用联合育种模式,于2002年从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北安农业科学科研所引进,经过异地鉴定,选择培育的早熟高产高油大豆新品种,籽粒蛋白质含量37.0%(干基),脂肪含量22.8%(干基),且蛋白质含量受环境影响较小,脂肪含量与蛋白质和脂肪总量受环境影响较大。2004~2005年参加新疆大豆品种(早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产量3400.05kg/hm2,较对照阿豆1号增产8.68%,居参试品种第一位。2005年参加新疆大豆品种(早熟组)生产试验,平均产量2962.05kg/hm2,比对照阿豆1号增产2.67%,居参试品种第二位。该品种适宜新疆北部冷凉大豆产区春播。
关键词: 北9939 选育 早熟 高产 高油 品质变化 栽培技术


新疆葡萄褐纹病病原鉴定及症状识别
《植物保护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病组织的显微观察,确定了该病的病原菌为Scolecotrichum vitiphyllum(Spesch.) Varak.et Vassil.(=Coryneum vitiphyllum Spesch.)。该病原菌的子座半球形,着生于叶表皮下,褐色至暗褐色,顶端色淡光滑、光亮呈透明状,丛枝状排列成一束,大小(55.3~115.3)μm×(30.4~56.8)μm;分生孢子梗棍棒形、直立,分生孢子梗顶端圆形,无隔膜或1个隔膜;分生孢子单生,椭圆形、短棒状,有1~3个隔,隔膜处缢缩或不缢缩,无色,边缘光滑,大小为(16.1~28.8)μm×7.0~15.2μm。


离子注入介导麻黄和甘草总DNA转化苜蓿的初步研究
《生物技术 》 2007 CSCD
摘要:目的:探索离子注入介导麻黄和甘草总DNA转化苜蓿的方法与效果。方法:氩离子(Ar+)注入介导麻黄和甘草总DNA在2个品种的苜蓿中转化,对种子发育正常的T1代苜蓿单株进行生物碱类、黄酮类和皂苷类物质进行定性检识。结果:苜蓿种子经离子注入介导转基因处理后,T1代结荚率很低,复合DNA处理的183和283的结荚率分别为6.40%和8.33%,正常发育的种子分别为2.40%和5.83%。获得了种子发育良好的苜蓿T1代单株50株,其中6个单株根或茎的天然产物定性检识呈阳性。结论:Ar+注入介导外源DNA大分子的转化对苜蓿种子的发育具有很大影响,获得的转基因苜蓿T1代种子,为进一步开展相关化学证据和分子证据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材料。


低温胁迫对扁桃枝条细胞膜系统和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新疆农业科学 》 2007 CSCD
摘要:为了进一步了解6个引进扁桃品种在莎车地区的抗寒性,在冬季的绝对低温下,以本地品种纸皮为对照,对引进的6个扁桃品种,测定其低温胁迫下不同方向枝条的细胞膜透性、MDA含量、可溶性糖含量等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同时结合大田的冻害调查情况分析,以比较引进扁桃不同品种的抗寒性。结果表明:低温胁迫下同品种树体的西面和北面受冻害程度大于东面和南面,不同扁桃品种间的耐寒性存在差异:Sonora>Mission>Tompson>Butte>Nepulusultera>Nonpareil。且Nonpareil与本地品种纸皮的抗寒性未表现出显著性差异。从而了解扁桃在低温胁迫下与细胞膜系统、渗透调节物质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 扁桃 低温 细胞膜透性 MDA含量 可溶性糖 脯氨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