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6365条记录
阿拉伯海域围网渔场时空分布及其与海表环境因子的关系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阿拉伯海海表环境因子对围网作业渔场的影响,采用2016-2017年中国印度洋拖围网生产数据和同期海表温度、叶绿素浓度、表层海流和海面高度数据,统计分析了围网作业重心变化,以及围网CPUE与海表环境因子关系,并利用频次分析和经验累积分布函数计算出最适宜的海洋环境区间.结果表明:阿拉伯海的海表环境、围网作业和渔场重心受印度洋季风影响明显,围网渔场渔汛主要在东北季风期间,渔场重心移动方向与表层季风相似.东北季风期间,围网作业渔场的海表温度呈现由高到低再到高的小幅波动趋势.CPUE随着叶绿素浓度高值区域南北收缩,呈现南北移动纬向特征;且CPUE呈径向分布在西边界流速较大的海域右侧,多出现在海流最大值和最低值中间区域.东北季风期间,围网渔场适宜海表温度在25.5~28℃,叶绿素浓度在0.2~0.5 mg/m~3,表层海流在0.05~0.25 m/s,海表高度0.20~0.35 m.

关键词: 阿拉伯海 海表环境 围网 中心渔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热处理条件对南极磷虾酶活性的影响

渔业现代化 2019 CSCD

摘要:为探索南极磷虾(Antarctic krill)虾粉加工过程中热处理条件与南极磷虾酶活性的对应关系及变化规律,探究有效降低南极磷虾酶活性的热处理加工工艺。通过正交试验设计的方法对比不同加热温度、加热时间、颗粒大小(指圆柱形颗粒纵长)对多酚氧化酶、蛋白酶、脂肪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热处理对多酚氧化酶的影响最为显著,其因素影响程度依次为加热时间、颗粒大小和加热温度;热处理对蛋白酶活性的影响次之,其各因素影响程度依次为颗粒大小、加热时间和加热温度;对脂肪酶影响不显著。研究表明:综合分析南极磷虾酶的热处理影响因素,得出最佳灭酶条件为加热温度85℃、加热时间2.5 min、颗粒规格0.4 cm。采用此热处理条件,可有效避免虾粉制品蒸煮阶段因酶的影响而造成品质问题,为南极磷虾粉船载加工装备提供参考。

关键词: 南极磷虾 加热时间 加热温度 颗粒大小 灭酶条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温应激对克氏原螯虾免疫酶活性及抗WSSV感染的影响

淡水渔业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高温应激对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a)抗病力的影响,分别采用30℃ 和35℃ 水温进行高温应激试验,应激前和应激后3、6、12、24和48 h分别采集血淋巴样本,测定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 多酚氧化酶(PPO)、 溶菌酶(LYZ)、 酸性磷酸酶(ACP)以及碱性磷酸酶(ALP)等免疫相关酶类指标.并在上述高温应激下开展WSSV人工感染实验,同时设置25℃ 为阳性和阴性对照组,于感染后3、6、12、24、48、72 h取鳃组织定量测定WSSV在组织中的载量,同时记录克氏原螯虾感染的发病和死亡情况,统计累积死亡率.结果显示,克氏原螯虾血淋巴中的T-SOD与LYZ含量在高温应激后都出现了显著性降低,而PPO、ACP和ALP的变化差异不大.在35℃ 饲养条件下,WSSV在克氏原螯虾体内的增殖受到抑制,实验虾发病慢,累积死亡率相对较低,但在30℃ 饲养条件下,WSSV在克氏原螯虾体内的增殖较常温(25℃)下更活跃,发病和死亡更快.结果表明,高温应激能导致克氏原螯虾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力降低,30℃ 时能加快克氏原螯虾感染WSSV的发病进程,而35℃ 时因病毒复制被抑制而导致疾病的发展受阻.

关键词: 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a) 高温应激 非特异性免疫 WSSV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全视域GA-SVR模型的鱼类行为双目视觉观测系统标定

农业工程学报 2019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大视场水下环境鱼类行为视觉观测系统较难准确标定的问题,该文以双目立体测量系统为例,提出一种基于全视域GA-SVR(genetic algorithm-support vector regression)模型的鱼类行为三维观测系统标定方法.该方法选用具有圆点靶标的方形标定板为标定工具,通过设计具备前后左右移动能力的简易滑动轨道,实现了标定板的全视域空间定位.然后利用HALCON算子获取标定板靶点二维坐标,联立标定板空间位置,构建训练样本集.选取SVR模型对样本集进行训练,对比不同的寻优算法对支持向量回归模型的参数组合寻优结果,选用最优参数分别建立X,Y,Z轴标定模型.试验结果表明,利用遗传算法进行参数寻优构建的标定模型,其X、Y、Z轴测量均方误差分别为0.959、0.893和4.381 mm,互相关系数分别为0.999 988,0.999 998和0.998 356,优于差分进化算法和粒子群算法参数寻优的标定结果.与传统标定方法比较,该方法单点测量均方误差为1.861 mm,距离测量均方误差为0.706 mm,均低于空气中标定方法(单点均方误差27.75 mm;距离均方误差10.188 mm)和水下测量标定方法(单点均方误差8.215 mm;距离均方误差2.832 mm)的标定结果,有效的提高了鱼类行为视觉观测系统的定位精度.该研究可为鱼类行为量化方法研究和优化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参考.

关键词: 测量 系统 标定 鱼类行为 全视域 视觉系统 模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水平烟酸对吉富罗非鱼脂代谢和体脂沉积的影响

中国水产科学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高水平烟酸对鱼类脂代谢和体脂沉积的影响,本研究以吉富罗非鱼(Oreochromisniluticus)为研究对象,设计了2个实验.在实验I中,为确定烟酸是否具有改善血脂作用及其适宜水平,首先通过高糖高脂饲料喂养初始体重(15.28±0.23) g的实验鱼40 d,建立高血脂模型,随后改投添加500 mg/kg、1000 mg/kg、2000 mg/kg烟酸的饲料.结果发现添加500~2000mg/kg的烟酸,均有降低实验鱼血清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的作用,但以1000~2000 mg/kg的效果较为显著.在实验Ⅱ中,采用2*2双因素实验设计,研究了2种饲料类型(对照组和高糖高脂饲料)和2个烟酸水平(100 mg/kg和1000 mg/kg)对初始体重(24.45±0.07) g实验鱼生长、饲料利用、血脂水平和体成分的影响.养殖8周.结果发现,饲料类型或烟酸水平未对实验鱼的末体重、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肥满度、脏体比和肠脂比,以及全鱼粗脂肪、粗蛋白、水分和灰分含量等生长性能指标产生显著影响(P>0.05);对饲料粗蛋白和粗脂肪的表观消化率、饲料系数、摄食率等饲料利用指标也未产生显著影响(P>0.05).与投喂对照组饲料的相比,投喂高糖高脂饲料的实验鱼对饲料干物质和总能的表观消化率,及其血清胆固醇、甘油三酯和游离脂肪酸水平,肝脏、内脏、腹肌的粗脂肪含量显著升高(P<0.05);而投喂高水平烟酸实验鱼的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游离脂肪酸水平,肝脏粗脂肪含量则显著降低(P<0.05).饲料类型和烟酸水平仅对实验鱼血清的高密度脂蛋白和胆固醇水平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P<0.05).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1000 mg/kg烟酸不会影响吉富罗非鱼的生长性能和饲料利用,并具有降低血脂水平和肝脏脂肪含量的作用.

关键词: 罗非鱼 烟酸 脂代谢 体脂沉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海泡石负载型纳米零价铁对水中Cu(II)、Zn(II)的去除研究

环境科学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日益突出的水体重金属污染问题,采用液相还原法制备海泡石负载纳米零价铁(S-nZVI),并研究其对Cu(II)、Zn(II)的去除效果.同时,利用比表面积与孔径分析(BET)、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衍射(XRD)对制备出的材料进行表征,研究pH、S-nZVI投加量、重金属离子溶液初始浓度对去除率的影响,拟合S-nZVI材料去除Cu(II)、Zn(II)的动力学模型和吸附等温模型,并对反应后的S-nZVI进行回收及再生.结果表明,液相还原法可以成功制备出S-nZVI,且颗粒分布均匀.在60 min左右,S-nZVI对Cu(II)、Zn(II)的去除达到平衡.Cu(II)、Zn(II)的去除率随着pH值的升高而升高.当Cu(II)、Zn(II)溶液初始浓度为20 mg·L~(-1)时,最佳S-nZVI投加量分别为0.030、0.050 g,此时去除率分别为98.98%、98.97%.当Cu(II)浓度为90 mg·L~(-1)时,S-nZVI材料对Cu(II)的去除量最大,为127.57 mg·g~(-1);对Zn(II)来说,当浓度为110 mg·L~(-1)时去除量最大,为109.13 mg·g~(-1).去除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吸附等温模型.S-nZVI可通过外加磁场进行回收,5次再生处理后其对Cu(II)、Zn(II)的去除率仍维持在96.84%、80.25%.实验结果显示,S-nZVI在废水除Cu(II)、Zn(II)领域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海泡石 纳米零价铁 铜离子 锌离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草鱼体脂性状的变异特征及相关性

水产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草鱼体脂性状的变异特征及相关性,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对296尾17月龄草鱼的15个数量性状指标进行综合分析评价.结果显示,草鱼体脂性状(腹脂指数IPF、肝胰脏粗脂肪含量HLC、肌肉粗脂肪含量MLC)具有丰富的变异特征,变异系数范围为21.30%~47.04%.相关分析发现,草鱼3个体脂性状之间呈现显著正相关,表明草鱼脂质沉积在不同组织中具有一定的同步性.进一步的因子与聚类分析显示,观测的15个草鱼数量性状大致分为4类,包括体型因子、体尺因子、脏器指数因子和体脂含量因子,其中IPF归属于脏器指数因子,HLC和MLC二者组成体脂含量因子.多元统计分析发现,草鱼形态性状对3个体脂性状变异的解释量范围为7.45%~24.83%,相较而言,矢状面体型SS可在一定程度上预测体脂性状.研究表明,草鱼体脂性状具备较大的选育潜力,其中IPF整体显示出较好的关联性,可作为代表性目标性状用于育种实践.本研究为草鱼体脂性状选择育种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关键词: 草鱼 体脂性状 变异 相关分析 多元统计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俄罗斯鲟补体C7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水生生物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俄罗斯鲟(Acipenser gueldenstaedti)补体C7基因(AgC7)的功能,采用RACE(Rapid-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技术,获得AgC7的cDNA全长序列为3103 bp,包括开放阅读框(Open Read Frame,ORF)2502 bp,编码833个氨基酸,5′-UTR(5′untranslated region)和3′-UTR的长度分别为44和554 bp.同源性分析表明,AgC7与其他鱼类补体C7如斑点雀鳝(Lepisosteus oculatus)、斑点叉尾鲴(Ictalurus punctatus)、斑马鱼(Danio rerio)、大西洋鲑(Salmo salar)、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氨基酸序列的一致性分别为56%、46%、49%、49%、47%,且都具有TSP1、LDLa、FIMAC和MACPF保守结构域.荧光定量qRT-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结果表明,AgC7在血液、脑、鳃、性腺、心脏、头肾、肠、肝、肌肉、皮肤、脾、胃和后肾组织中均可表达,且在肠中表达水平最高;用含有壳寡糖的饲料饲喂俄罗斯鲟60d后,AgC7在这13种组织中表达均有增加,在肠中增加量最高,约为对照组的1.51倍;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可诱导AgC7,在血液、鳃、头肾、肠、肝和脾6种组织中瞬时上调表达,随着病原菌感染时间增加,基因表达量逐渐降低恢复至正常水平,其中,鳃中基因表达量的上调趋势最明显,最大表达量出现在感染后6h,为对照组的41.30倍,12h后基因表达下降并恢复至正常水平,表明AgC7基因可能参与了俄罗斯鲟抗细菌感染的免疫应答.俄罗斯鲟AgC7具有典型的补体C7基因特征,且壳寡糖刺激和病原感染后均可引起AgC7基因表达变化,补体C7可能参与了俄罗斯鲟的免疫应答.

关键词: 俄罗斯鲟 补体C7 基因克隆 基因表达 免疫应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零换水条件下益生菌组合在凡纳滨对虾育苗生产中的应用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索应用益生菌的凡纳滨对虾零换水育苗技术,选择具有不同生态学功能的四株益生菌进行配伍形成两个益生菌组合PBE和PBN,并应用于凡纳滨对虾无节V期幼体(N5)至仔虾第五天(PL5)的育苗实验。每个实验组包含6个平行,同时设置对照组。整个实验过程不换水,PBE和PBN组的水体中连续施用益生菌组合。当幼体发育至蚤状幼体Ⅲ期(ZⅢ)、糠虾幼体Ⅲ期(MⅢ)和PL5时,检测幼体变态率、幼体体内和水体中可培养细菌总数(total culturable bacterial count,TBC)和假定弧菌总数(total presumptive Vibriobacteria,TPVB);在实验结束时统计各实验组幼体成活率,并用Illumina测序PL5幼体体内的微生物群落。结果显示:在整个育苗周期内,未发生疫病;与对照组相比,益生菌组合显著降低了(P <0. 05) TPVB在幼体体内和育苗水体中的相对含量,并显著提高了(P <0. 05) ZⅢ幼体和仔虾PL5的变态率和成活率(各增加15%)。各实验组的PL5体内核心微生物群的多样性和结构并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 0. 05),红杆菌科是微生物群落中最具优势的菌群,在各实验组中的相对丰度为40%~86%。研究表明,零换水条件下,益生菌组合能够有效抑制弧菌在育苗水体和凡纳滨对虾幼体体内的过度增殖,提高幼体的成活率,实现育苗的健康生产。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 复合益生菌 微生物群落结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维氏气单胞菌灭活疫苗对草鱼免疫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及其保护效果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2019 CSCD

摘要:目的探讨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eronii,Av)灭活疫苗对草鱼免疫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及保护效果.方法采用GZ09007菌株制备Av灭活疫苗,分别通过浸泡和注射两种途径免疫草鱼,同时设对照组(未免疫),于免疫后2、4、7、11、14和21 d,经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草鱼脾脏、头肾、鳃组织中IgM、IL-1β、C3、C-凝集素及溶菌酶的m RNA表达量;于免疫30 d后用同源菌株进行攻毒,连续观察14 d,计算各免疫组的相对保护率(relative percent survival,RPS).结果 2个免疫组的5个免疫相关基因mRNA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001),且注射组表达量普遍高于浸泡组,注射组IgM基因较浸泡组更早表达,C3、C-凝集素及溶菌酶基因表达量更高或表达持续时间更长.脾脏中IL-1β和溶菌酶基因表达量达最高值为免疫后14~21 d,头肾和鳃组织中5个基因表达量达最高值均为免疫后2~4 d,各基因表达量最高值为对照组的1. 81~37. 52倍.腹腔注射攻毒14 d后,注射组及浸泡组的RPS分别为66. 7%和36. 7%.结论 Av灭活疫苗免疫草鱼后,可增强脾脏、头肾和鳃组织中IgM、IL-1β、C3、C-凝集素及溶菌酶基因mRNA表达,提高草鱼抗Av感染的能力.

关键词: 维氏气单胞菌 灭活疫苗 实时荧光定量PCR 免疫相关基因 免疫保护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