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6365条记录
短须裂腹鱼仔稚鱼底质选择性初步研究

淡水渔业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短须裂腹鱼(Schizothorax wangchiachii)仔稚鱼对不同底质类型的选择性,共设置砾石(1~2 cm)、沙石(<0.2 cm)和泥三种底质类型.分别以15日龄(体长(13.99±0.40)mm,n=40)、35日龄(体长16.75±0.75 mm,n=40)和55日龄仔稚鱼(体长21.47±1.14 mm,n=10)为对象进行试验.结果表明:15日龄仔鱼对砾石底质具有明显的偏好,停留在砾石、 沙石和泥底质上的试验鱼数量百分比依次为(35.69±6.77)%、(27.15±4.50)%和(26.94±3.33)%;35日龄仔鱼和55日龄稚鱼均对沙石和泥底质具有更高的偏好性,其中35日龄仔鱼停留在三种底质上的数量百分比为砾石(22.85±5.17)%、 沙石(31.53±3.09)%和泥(34.51±3.61)%,55日龄稚鱼停留在三种底质上的数量百分比为砾石(22.43±7.83)%、 沙石(29.10±6.98)%和泥(33.96±8.86)%.结果表明,短须裂腹鱼仔稚鱼对底质存在选择性,不同生长期的仔稚鱼对不同底质的选择性具有显著差异.

关键词: 短须裂腹鱼(Schizothorax wangchiachii) 仔稚鱼 底质选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极地动物基因资源研究现状与发展战略

中国工程科学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主要从基因组和转录组层面分析了极地动物基因资源的研究现状,梳理了本领域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未来发展战略。极地动物基因组测序起步较晚,迄今只完成了13种极地动物的全基因组测序。在转录组研究方面,人们对极地的31个物种进行了转录组测序,并在以下四个方向重点开展了研究:环境适应性研究;污染物应激反应的分子机制研究;不同发育阶段或不同组织中的转录组分析;功能基因挖掘。本领域研究由于起步晚,研究广度和深度都有待加强,但极地动物的基因资源研究具有战略意义。建议国家设立"极地动物基因资源发掘与应用"重点研发计划专项,围绕极地渔业动物特殊性状遗传解析、特有基因功能分析和基因工程产品研发等开展研究。

关键词: 极地动物 基因组 转录组 基因资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紫菜养殖对养殖水体中细菌多样性分布及环境因子的影响

渔业科学进展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基于16S rDNA的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山东长岛紫菜养殖区的细菌多样性分布进行了研究,并与环境因子进行关联分析,以探究紫菜养殖对环境的影响。结果显示,长岛海区水环境细菌多样性较丰富,呈现由近岸区(CDCNS)、养殖区(CDPF)、外海区(CDCOS)递减的趋势。分别基于所有细菌组成以及相对丰度最高的前20个属/种的聚类结果均显示,CDCNS和CDCOS区聚在一起,明显区别于CDPF区。CDPF区的特异优势菌包括鼠尾菌属(Muricauda)、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盐单胞菌属(Halomonas)、赤杆菌属(Erythrobacter)、海杆菌属(Marinobacter)。3个区域均未检测到河豚毒素假交替单胞菌(Pseudoalteromonastetraodonis)、柠檬假交替单胞菌(Pseudoalteromonas citrea)等疑似紫菜致病菌。溶解氧(DO)和pH呈现由近岸向外海逐渐降低的趋势,总颗粒悬浮物(TSS)反之。CDPF区氨氮(NH_4~+-N)含量最低,盐度最高。关联分析发现,环境因子与环境微生物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如嗜氨菌属(Ammoniphilus)的丰度与NH_4~+-N浓度具显著正相关性,CDPF区最低,CDCOS区最高;盐单胞菌属的分布与盐度具显著正相关性,CDPF区盐单胞菌属含量显著高于其他2个海区。研究表明,紫菜养殖海区细菌群落结构特征与环境因子具有关联性,其间的互作机制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关键词: 条斑紫菜 环境因子 细菌 16S rDNA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雌雄条纹锯鮨肌肉营养成分的比较与评价

渔业科学进展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对雌雄条纹锯鮨(Centropristis striata)肌肉的营养成分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对其品质进行了评价与对比.结果显示,雌性条纹锯鮨肌肉中的水分极显著低于雄性(P<0.01),粗脂肪极显著高于雄性(P<0.01),粗蛋白质和灰分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雌雄条纹锯鮨肌肉中均检测出16种氨基酸,除蛋氨酸、赖氨酸和甘氨酸的含量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外,其他13种氨基酸以及氨基酸总量(TAA)、必需氨基酸总量(EAA)和鲜味氨基酸含量(DAA)都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依据氨基酸评分标准(AAS)和化学评分标准(CS)分值,雌雄条纹锯鮨肌肉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均为蛋氨酸,第二限制性氨基酸均为缬氨酸.雄性条纹锯鮨肌肉的必需氨基酸指数高于雌性,雌性为84.83,雄性为85.28.其必需氨基酸的组成比例均符合FAO/WHO标准.雄性条纹锯鮨肌肉的支链氨基酸和芳香族氨基酸的比值(F值)略高于雌性,雄鱼为2.28,雌鱼为2.24.雄性条纹锯鮨的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极显著高于雌性(P<0.01),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和EPA+DHA的含量差异均不显著(P>0.05).雄性肌肉的∑n-3PUFA/∑n-6PUFA高于雌性,雄性为6.43,雌性为5.51.另外,雄性肌肉的钾钠比(K/Na)也高于雌性,雌鱼为8.27,雄鱼为14.27.研究表明,雄性条纹锯鮨比雌性具有更高的食用价值.

关键词: 条纹锯鮨 肌肉 雌雄 营养成分 评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海洋生物研究70年

海洋学报(中文版) 2019 CSCD

摘要:随着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的提出,加快建设海洋类学科的发展成为历史必然,海洋生物是海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海洋环境和生物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海洋生物研究重要性日益凸显.为纪念中国科学家在海洋生物领域的突出贡献,本文回顾了建国以来中国海洋生物相关的重要研究进展,梳理了中国科学家在海洋生物领域的突出贡献,系统总结并讨论了未来研究方向,抛砖引玉,希望籍此助推中国海洋生物研究的新高潮.

关键词: 海洋生物研究 生物海洋学 海洋微生物 海洋浮游植物 海藻 海洋浮游动物 海洋微型底栖生物 海洋小型底栖生物 海洋大型底栖生物 海洋渔业 海洋哺乳动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三峡水库生态调度对长江监利江段四大家鱼早期资源的影响

水产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生态调度对长江中游四大家鱼繁殖的影响,并了解影响家鱼产卵的关键生态水文指标的量化范围,于2013—2017年5—7月三峡水库生态调度期间在长江中游监利江段进行了鱼类早期资源调查,同时对采集到的四大家鱼卵苗与生态水文指标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家鱼卵苗量与流量增长率呈显著正相关。每年6月下旬的生态调度,监利江段涨水持续时间为4 d及以上,流量增长率为1 600~2 833 m~3/(s·d)时,家鱼卵苗发生量较大,可占年总规模的45%以上。三峡水库生态调度涨水过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监利江段四大家鱼繁殖的水文需求,对减缓三峡水库运行引起的长江中游鱼类繁殖的不利影响和维持鱼类种群资源补充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四大家鱼 早期资源 水文指标 生态调度 三峡水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RDA与GAMs模型的东海近岸海域浮游动物与温盐关系

海洋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进一步探讨东海近岸海域浮游动物季节演替与温盐的变化关系,根据2013年5月(春季)、8月(夏季)和12月(冬季)东海近岸海域3个航次的浮游动物调查资料,利用冗余分析模型分析了优势种与温盐的变化关系,广义加性模型分析了生物多样性参数与温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优势种季节演替较为明显,由春季2种演替成夏季10种,再更替为冬季5种,春季和冬季优势种的种类和生态类群相对单一,夏季较为丰富。(2)优势种时空分布是综合多层环境因子的结果,如春季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与表层盐度和底层盐度正相关,夏季与表层温度和底层温度负相关,冬季与表层盐度正相关;春季五角水母(Muggiaea atlantica)与底层温度、底层盐度呈现较好的正相关;夏季盐度是决定暖水性和高温高盐性优势种分布的关键因子,且呈现较强的正相关;冬季真刺唇角水蚤(Labidocera euchaeta)、强壮滨箭虫(Aidanosagitta crassa)与表层温度关系密切,并呈现较强的负相关。(3)春季和冬季香农–威纳指数多样性指数与纬度呈负相关。(4)温度和盐度对生物多样性参数影响显著,但季节上又呈现出差异。

关键词: 东海 浮游动物 优势种 生物多样性参数 温度 盐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贝类组织中硝基呋喃类代谢物残留量

环境化学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建立了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贝类产品中硝基呋喃类代谢物残留量的分析方法.贝类组织中残留的硝基呋喃类蛋白结合态代谢物在酸性条件下水解,用2-硝基苯甲醛衍生化,经乙酸乙酯液-液萃取、浓缩及基质分散固相萃取和超滤净化后,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仪测定,以电喷雾离子源正离子扫描模式进行质谱分析,内标法定量.硝基呋喃类代谢物在0.5—20μg·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2>0.999.4种硝基呋喃类代谢物添加水平为1.00,2.50、10.0μg·kg~(-1)时,平均回收率在90.1%—99.5%之间,批内和批间变异系数均<15%.4种硝基呋喃类代谢物的检出限均为0.50μg·kg~(-1).本方法灵敏、高效、简单、重现性好,满足贝类产品中硝基呋喃类代谢物残留量的检测要求.

关键词: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贝类 硝基呋喃类代谢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西藏黑斑原两个野生群体的形态差异

中国水产科学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黑斑原(Glyptosternum maculatum)是中国唯一的原属鱼类,在中国仅分布于西藏雅鲁藏布江.为了解黑斑原两个野生群体间是否存在形态差异及差异分化的程度,对雅鲁藏布江支流尼洋河及干流日喀则拉孜江段的样本进行了形态学测量,共测量了10项常规可量性状和19项框架结构性状.结果表明,独立样本T检验显示林芝群体与日喀则群体在外部形态特征上存在差异.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日喀则群体的形态特征多样性高于林芝群体,两江段的黑斑原只根据形态特征难以完全分开;且形态差异呈现多元化现象,所测性状不足以概括两个群体间的形态差异.差异检测结果显示两个群体的表观形态差异未达到亚种的水平.环境差异及生存压力的不同可能是导致两个群体形态差异分化的主要原因,而之前群体间广泛的基因交流可能抑制了这种分化.

关键词: 黑斑原 形态差异 环境差异 生存压力 基因交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海南地区鱼虾混养模式下密度对罗非鱼的生长、代谢和免疫的影响

淡水渔业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优化鱼虾混养模式,设置不同的罗非鱼(Oreochromis)养殖密度(6000、8000和10000尾/667 m2),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轮捕轮放,每次5000尾/667 m2,通过150 d的养殖比较分析罗非鱼生长、 血清代谢和非特异性免疫.结果显示:3个密度下罗非鱼增重率分别为71194% 、69285% 和49977%,特定生长率分别为4.37%/d、4.36%/d和4.14%/d;10000尾/667 m2密度下罗非鱼血清中葡萄糖、 甘油三脂和总胆固醇浓度均低于6000尾/667 m2和8000尾/667 m2密度组,而血清谷草转氨酶、 谷丙转氨酶含量则呈现相反的趋势;肝脏免疫基因C-LZM表达量随着养殖密度的上升显著下调,而IL-1β、TNF-α 则与之相反,6000尾/667 m2密度下罗非鱼肝脏表达水平显著低于10000尾/667 m2组.结果表明,高密度养殖下养殖密度对罗非鱼生长、 血清代谢、 肝脏免疫基因表达影响显著,建议罗非鱼密度不高于8000尾/667 m2.

关键词: 鱼虾混养 养殖密度 特定生长率 血清代谢 非特异性免疫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