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南极磷虾中不同形态虾青素的分离制备、结构鉴定及含量分析
《食品与发酵工业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南极磷虾为研究对象,采用丙酮提取南极磷虾中的虾青素.优化硅胶柱层析技术分离虾青素双酯、单酯及游离虾青素;筛选合适的展开剂,利用薄层层析法对得到的样品进行鉴定;通过Chiralpak IC柱鉴别其立体结构;运用C30-HPLC法测定不同形态虾青素的含量.结果表明,硅胶柱层析以不同比例的丙酮-石油醚溶液梯度淋洗,可以分离制备虾青素双酯、单酯及游离虾青素;V(正己烷)∶V(丙酮)∶V(乙酸)=8∶2∶0.2为薄层层析最佳展开剂.南极磷虾中不同形态虾青素均由3S,3'S、3S,3'R、3R,3'R3种光学异构体组成,虾青素双酯和单酯中3R,3'R所占比例>70%,3S,3'S的比例最低.南极磷虾中总虾青素含量为18.9 mg/kg,其中虾青素双酯中虾青素含量为12.0 mg/kg,虾青素单酯中虾青素含量为6.1 mg/kg,游离虾青素含量为0.8 mg/kg.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解鱼蛋白的营养特征及其在水产动物营养饲料中的研究进展
《水产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鱼粉短缺是当今水产饲料行业中亟待解决的难题,而水产品加工副产品占水产品的总重量超过60%,因此,充分利用水产品加工副产品,提高其营养价值,是解决鱼粉短缺的重要途径.水解鱼蛋白是水解水产品加工副产品而得到的富含游离氨基酸和不同肽链长度的蛋白寡肽,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其对水产养殖动物的生长性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本文从水解鱼蛋白的制备、营养特性及水产饲料中的研究和应用方面展开综述,系统论述近年来水解鱼蛋白在水产动物营养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并提出在水产饲料中的进一步研究方向,以期为水解鱼蛋白在水产动物营养学研究及其在水产饲料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江蓠、浒苔、藻渣和菌渣替代鱼粉对红鳍东方鲀幼鱼生长性能、相关生化指标的影响
《渔业科学进展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实验旨在研究江蓠(Gracilaria verrucosa)、浒苔(Enteromorpha prolifera)、藻渣和菌渣替代鱼粉对红鳍东方鲀(Takifugu rubripes)幼鱼生长性能、血清和肝脏生化指标和体组成的影响.实验共制成6种等氮、等脂的饲料,以含鱼粉60%为对照组1和45%鱼粉的为对照组2,分别将10%的江蓠、浒苔、藻渣、菌渣与植物蛋白质配合后替代对照组1饲料中30%的鱼粉,投喂初始体重为(17.33±0.55)g的红鳍东方鲀幼鱼56d.结果显示,1)浒苔组特定生长率(SGR)显著高于其他5组(P<0.05),藻渣组SGR显著高于对照组2和江蓠组(P<0.05),与对照组1和菌渣组无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1和浒苔组饲料效率(FER)显著高于对照组2和菌渣(P<0.05),与江蓠和藻渣组无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1的蛋白质沉积率(PPV)和蛋白质效率(PER)显著高于对照组2和菌渣组(P<0.05),与江蓠、浒苔和藻渣组无显著差异(P>0.05).2)各组血清和肝脏中谷丙转氨酶(GPT)和谷草转氨酶(GOT)活性均无显著差异(P>0.05).各组血清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均无显著差异(P>0.05).3)菌渣组鱼体粗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藻渣组(P<0.05),与对照组1、对照组2、江蓠和浒苔无显著差异(P>0.05);浒苔和藻渣组鱼体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2(P<0.05),与对照组1、江蓠和菌渣组无显著差异(P>0.05).综合来看,将10%江蓠、浒苔、藻渣和菌渣与植物蛋白质配合后替代饲料中30%的鱼粉对红鳍东方鲀幼鱼的生长性能无不良影响,并且浒苔可以显著提高红鳍东方鲀的生长性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真蛸早期发育形态特征及生长规律研究
《渔业科学进展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究真蛸(Octopus vulgaris)早期幼体生长发育特征,在室内水泥池育苗条件下,研究了孵化后1~100日龄真蛸的形态变化特征,并对1~49日龄真蛸的全长、腕长、胴长、胴宽、体重及最长腕的吸盘个数进行了测量.结果 显示,在盐度为30~32,水温为18.6℃~26.0℃条件下,初孵仔蛸平均全长为(3.05±0.11)mm,大部分初孵仔蛸外卵黄囊在出膜前已吸收完毕,1日龄仔蛸已开口摄食,17日龄稚蛸开始摄食糠虾,35日龄稚蛸开始营底栖生活,60日龄体色由透明发育为乳白色,80日龄体色已与成体相同,100日龄除性腺外,各器官发育成熟,形态特征与成体基本一致.研究表明,真蛸早期(1~49日龄)发育过程中,体重与全长呈立方函数关系,为y=5×10-5x3-0.0009x2+0.0072x-0.0132;全长与腕长呈立方函数关系,为y=-0.0012x3+0.0492x2+0.0243x+0.2179;全长、体重、腕长、胴长、胴宽分别与日龄呈立方函数关系,为y=-0.0001x3+0.0105x2-0.0122x+3.0562、y=-2×10-7x3+4× 10-5x2-0.0004x+0.0034、y=-0.0004x3+0.0247x2-0.1037x+0.8214、y=-0.0004x3+0.0124x2+0.0749x+1.4757、y=-3×10-5x3+0.0025x2+0.0354x+1.4026.依据营养类型、形态和生物学特征等参数,将真蛸早期发育分为仔蛸期、稚蛸浮游期、稚蛸底栖期和幼蛸期4个时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鱼类基因组研究十年回顾与展望
《水产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回顾了我国鱼类基因组研究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十年发展历程。分别介绍了我国在鱼类BAC文库构建、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构建与QTL定位、全基因组测序和精细图谱绘制、基因组选择育种和基因组编辑等方面取得的重要进展和成果。结合国际上鱼类基因组研究进展,通过分析、比较指出,从2008—2013年,我国鱼类基因组研究在国际上处于全面跟跑状态,从2014—2018年,我国水产科学家奋起直追,加快鱼类基因组研究步伐,在短短5年内,在国际顶级刊物Nature Genetics、Nature上相继发表了半滑舌鳎、鲤、草鱼、牙鲆和海马等养殖鱼类的基因组精细图谱,使我国鱼类基因组研究在国际上从全面跟跑进入跟跑、并跑、领跑并存状态,特别是在个别方向和少数种类上实现了领跑。同时,指出了我国现阶段鱼类基因组研究与应用方面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并展望了我国鱼类基因组研究今后的发展方向和前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单位补充量模型的西江赤眼鳟种群资源利用现状评价
《中国水产科学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赤眼鳟(Squaliobarbus curriculus)是珠江中下游最重要的经济鱼类之一,本研究利用2009—2014年西江肇庆江段渔业捕捞调查监测数据,分析了其生长和死亡参数历史变化,利用单位补充量渔获量(yieldperrecruitment,YPR)模型、单位补充量产卵群体生物量(spawning biomass per recruitment, SBR)和生物学参考点评估了赤眼鳟资源利用状况。结果表明,赤眼鳟体长(L)和体重(W)关系为W=2×10~(-5)L~(2.9527)(R~2=0.9595,n=2346),生长方程为L_t=725.802[1-e~(-0.110(t+0.613))]。目前西江的捕捞强度(F=0.96/a)和开发状况(E=0.86)远超种群可持续开发水平,赤眼鳟种群处于生长型捕捞过度状态。根据实际情况,建议将西江赤眼鳟开捕年龄提高至3龄(或开捕体长增大至238 mm),则预计单位补充量渔获量可增加175%,在珠江禁渔期制度的协同保护下,种群实际保护效果可能更好。
关键词: 赤眼鳟 单位补充量渔获量 单位补充量产卵群体生物量 资源利用 生物学参考点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下鱼池清刷机器人系统设计与试验分析
《渔业现代化 》 2019 CSCD
摘要:由于大量藻类等浮游植物会附着在鱼池池底及池壁四周,导致水体污染和鱼病频发。为解决人工清刷存在的问题,研究基于履带式行走和盘形刷清刷的智能型水下鱼池清刷机器人。对清刷机器人整体系统进行设计,包括机器人总体结构、运动系统、清刷系统及部分控制系统,同时建立清刷机器人力学模型和水动力学分析,使其在清刷过程中具有良好的运动平稳性、结构稳定性及水动力特性。根据要求制作模型样机,并模拟水下清刷试验。样机试验分析结果显示:在不考虑刷盘直径、刷丝材料、接地压力以及清刷路径的情况下,影响清刷性能的主要因素是刷盘转速,得出最优组合方案为刷盘转速600 r/min,驱动速度0.4 m/s。
关键词: 水产养殖 清刷机器人 系统设计 力学模型 试验研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贝类中GⅠ、GⅡ诺如病毒快速检测与分群方法的建立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建立贝类中GⅠ、GⅡ诺如病毒快速检测与分群方法.方法对比分析6株主要流行的GⅠ、GⅡ诺如病毒及参考诺如病毒的基因序列,筛选保守区域引物,优化建立SYBR Green Ⅰ荧光定量检测与熔解曲线快速分群方法,并对实际样品检测验证.结果引物P289/290可同时检测GⅠ、GⅡ诺如病毒,SYBR Green Ⅰ荧光定量检测方法在病毒浓度10~3~10~9 copies之间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93,P<0.01),熔解曲线Tm值可区分GⅠ和GⅡ不同基因群的诺如病毒(F=7 507.60,P<0.05).120份贝类样品阳性检出率5.83%,其中阳性结果测序鉴定与快速分群方法结论一致.结论该方法成本低、检测快速、分群准确,具有良好重复性,适用于贝类中GⅠ、GⅡ诺如病毒的快速检测与分群.
关键词: 贝类 诺如病毒 SYBR Green Ⅰ 快速检测 分群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养殖中华绒螯蟹中重金属铬的残留现状及膳食风险评估
《生态环境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中国养殖池塘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中重金属铬的残留情况以及膳食风险程度,以江苏地区的7个湖泊(高邮邵伯湖、固城湖、洪泽湖、太湖、阳澄湖、长荡湖、滆湖),以及黄河、辽河2条河流作为主要的采样点,采集86份养殖池塘中成熟的螃蟹样本,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metry,ICP-MS)对所有螃蟹样品可食部分进行重金属铬的含量测定,运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及靶标危害系数(THQ)对其进行膳食风险评估.结果表明,86个中华绒螯蟹样本中铬的检出率是75.580%,铬的平均质量分数为0.125mg·kg-1(湿重,下同),其变化范围为ND(未检出)-1.048mg·kg-1,高邮邵伯湖、固城湖、洪泽湖、太湖、阳澄湖、长荡湖、黄河、辽河中螃蟹重金属铬的残留量分别为0.104、0.076、0.102、0.137、0.124、0.193、0.027、0.119 mg·kg-1,且没有显著性差别.其中太湖有5.26%样品处于轻度污染,阳澄湖有7.69%样品处于轻度污染,长荡湖有20%样品处于轻度污染,其余湖泊及河流所采集的中华绒螯蟹样本中重金属铬浓度处于未污染水平.不同地区采集样本的靶标危害系数(Target hazard Quotients,THQ)均小于0.25,均未超过1,表明中华绒螯蟹中重金属铬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影响不明显,对于一般人群食用中华绒螯蟹造成的重金属铬不良影响的可能性不大,健康风险低.该研究可为中国水产品质量安全评估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铬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 风险评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我国7个泥鳅群体遗传多样性的微卫星分析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环境污染和人类活动使我国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资源量锐减,种质资源不断退化.为探索我国泥鳅不同地理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及种群遗传结构,本研究采用10个微卫星标记对鄱阳湖地区及珠江流域共7个泥鳅群体(鄱阳湖,英德,清远,连南,南雄,梅州,柳州)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各基因座的平均等位基因数(number of allele,Na)和有效等位基因数(effective number of allele,Ne)分别为7和2.5个,平均观测杂合度(observed heterozygosity,Ho)和期望杂合度(expected heterozygosity,He)分别为0.3274和0.3960.7个泥鳅群体间的近交系数(population inbreeding coefficient,Fis)、遗传分化系数(genetic differentiation coefficient,Fst)和基因流(number of migrants per generation,Nm)分别为0.0930、0.3720和0.4221,表明7个群体间遗传交流水平低,存在较高程度的遗传分化.10对微卫星引物在7个群体中共扩增出79个等位基因,群体的Na为3.0~7.5个,Ne为1.7~5.5个,Ho为0.3074~0.5347,He为0.3290~0.8615,多态信息含量(polymorphism information content,PIC)为0.3168~0.5294.7个泥鳅群体间的遗传距离为0.0453~1.6023,柳州与南雄群体遗传距离最小(0.0453),亲缘关系较近;清远与梅州群体遗传距离最大(1.6023),亲缘关系相对较远.基于遗传距离的聚类结果显示,柳州、南雄、连南和梅州群体聚为一个分支,而清远、英德和鄱阳湖群体聚为另一个分支.上述研究结果表明,目前我国泥鳅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处于中等水平,泥鳅群体间的遗传分化受自身迁移能力和地理隔离等因素的影响.本研究可为泥鳅良种基础群体的进一步选择及泥鳅种质资源的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泥鳅 微卫星 遗传多样性 遗传距离 多态信息含量(PIC)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