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渔用可降解材料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海洋渔业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可降解渔具材料的研发与应用是减轻"幽灵捕捞"、保护海洋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淀粉基材料、聚己内酯(PCL)、聚乳酸(PLA)、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等材料具有可完全生物降解、可加工、可再生等特点,作为不可降解渔用合成纤维材料的替代品,可为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在渔业领域的应用开辟新的途径。主要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淀粉基材料、 PCL、PLA、PBS 4种渔用可降解高分子材料的性能、生物降解机理及其与天然高分子共混、合成高分子共混改性的研究进展,介绍了加工工艺、表面处理、添加剂等对复合体系性能的影响,并分析了可降解材料在渔业上的应用及发展前景,以期为研发价格低廉、综合性能优越的可降解渔用材料提供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四株杂交鳢致病性舒伯特气单胞菌特性及致病性比较
《微生物学通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背景]舒伯特气单胞菌为革兰氏阴性短杆菌,是一种人-畜-鱼共患的条件性致病菌,它能引起不同程度的人类疾病,近年来更是在水产养殖中被频繁报道.[目的]比较分析4株杂交鳢源舒伯特气单胞菌(WL-4、ZL-1、ZL-13、D075)菌株间生理生化特性、致病性以及对常用药物的敏感性差异,为水产舒伯特气单胞菌病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使用全自动细菌生化鉴定仪检测菌株的生理生化特性;运用PCR扩增和测序比对菌株的gyrB、16S rRNA基因序列;采用改良平板法检测毒力因子表达,PCR技术检测菌株毒力基因和耐药基因的携带情况;通过人工注射感染分析4株舒伯特气单胞菌对杂交鳢的致病性差异;并采用微量二倍稀释法测试15种抗菌药物对菌株的最小抑菌浓度.[结果]以ATCC43700 (人源舒伯特气单胞菌)作为参考,4株菌株理化特性基本相同,gyrB和16SrRNA基因一致性分别为99.57%和100%,聚类分析聚为一簇;不同的舒伯特气单胞菌(ATCC43700、WL-4、ZL-1、ZL-13、D075)均具有溶血性、蛋白酶活性和脂肪酶活性;但人源菌株(ATCC43700)与杂交鳢源舒伯特气单胞菌携带的毒力基因存在差异,其中人源菌株携带了hlyA、ela、lip、ahal、act,而杂交鳢源菌株(WL-4、ZL-1、ZL-13、D075)携带hlyA、ela、lip、ahal、aer;4株杂交鳢源舒伯特气单胞菌对杂交鳢致病性存在差异,1.2*10~5CFU/mL浓度腹腔注射感染健康杂交鳢,WL-4、ZL-1、ZL-13、D075对杂交鳢的感染致死率依次为30%、40%、70%和80%;不同菌株(ATCC43700、WL-4、ZL-1、ZL-13、D075)的药物敏感性以及携带的耐药基因也存在差异.[结论]4株杂交鳢源舒伯特气单胞菌在致病性、药物敏感性等方面存在差异,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开展舒伯特气单胞菌病发病机制和防控技术研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盐酸氯苯胍在斑点叉尾鮰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及残留消除规律
《水生生物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水温(28±1)℃条件下,以20 mg/kg剂量的盐酸氯苯胍口灌斑点叉尾鮰(Ictalurus punctatus),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研究盐酸氯苯胍在斑点叉尾鮰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和残留消除规律.结果显示,在单次口灌给药后,盐酸氯苯胍在斑点叉尾鮰血浆中的药时曲线符合二室模型特征,其药动学方程为C=7.69e–0.02t+0.13e–0.01t–7.82e–0.27t.盐酸氯苯胍在斑点叉尾鮰血浆、肌肉、皮、鳃、肝脏和肾脏中的T(peak)分别为10.03、15.79、11.10、2.61、12.89、7.87h;Cmax分别为5.76μg/mL、2.91、2.90、3.05、3.04、0.42 mg/kg,消除半衰期分别为58.63、23.57、35.37、19.74、29.34、43.30h;药-时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326.74(μg/mL)/h、157.58、183.72、95.09、174.82、29.85(mg/kg)/h.在连续口灌给药5d后,停药后盐酸氯苯胍在斑点叉尾鮰肠道中的浓度最高,肌肉中浓度最低,盐酸氯苯胍在体内各组织中的消除速度由高到低依次为血浆、鳃、脑、肌肉、皮肤、肝脏、肾脏、肠.若将10μg/kg作为盐酸氯苯胍的最高残留限量,在试验条件下,建议盐酸氯苯胍在斑点叉尾鮰体内的休药期至少应为23d.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饲料维生素E含量对罗氏沼虾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和肌肉品质的影响
《动物营养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旨在探讨饲料维生素E含量对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和肌肉品质的影响。选择平均初重为(0.243±0.003) g的健康罗氏沼虾幼虾750尾,随机分为5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50尾。各组分别投喂维生素E含量为0.6(对照)、103.4、207.1、412.9和631.7 mg/kg的5种等氮等能饲料。试验期62 d。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103.4、207.1、412.9和631.7 mg/kg组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增加(P<0.05),631.7 mg/kg组的肥满度显著升高(P<0.05)。2)与对照组相比,103.4 mg/kg组的血清谷丙转氨酶活性和总胆固醇含量显著降低(P<0.05); 207.1 mg/kg组的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活性和总胆固醇含量显著降低(P<0.05); 631.7 mg/kg组的血清谷丙转氨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血清甘油三酯含量显著增加(P<0.05)。3)与对照组相比,103.4 mg/kg组的肌肉含肉率显著增加(P<0.05),肌肉滴水损失显著减少(P<0.05); 207.1 mg/kg组的肌肉含肉率显著增加(P<0.05),肌肉蒸煮损失显著减少(P<0.05); 631.7 mg/kg组的肌肉丙二醛含量显著降低(P<0.05); 207.1、412.9和631.7 mg/kg组的肌肉维生素E含量显著升高(P<0.05)。4)与对照组相比,103.4 mg/kg组的肌肉弹性显著提高(P<0.05); 207.1和412.9 mg/kg组的肌肉硬度、内聚性、耐咀性和胶黏性显著降低(P<0.05); 412.9 mg/kg组的肌肉嫩度显著提高(P<0.05)。经折线模型分析,以特定生长率、肌肉蒸煮损失为指标,得到罗氏沼虾饲料维生素E适宜含量分别为169.38、218.66 mg/kg。由此可知,饲料中添加169.38~218.66 mg/kg维生素E可促进罗氏沼虾生长,调节代谢,增强免疫,并有效改善肌肉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布氏罗非鱼性腺发育的组织学研究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布氏罗非鱼性腺分化的时间和性腺发育的特点,本研究通过组织学方法观察不同发育时期的布氏罗非鱼(Tilapia buttikoferi)性腺的组织形态结构.结果显示:布氏罗非鱼出膜后的20 d卵巢分化,分化的标志是出现卵巢腔;精巢分化晚于卵巢,分化标志为精巢内形成精小叶;雄性个体在180日龄达到性成熟,而雌性个体240日龄才完全成熟.布氏罗非鱼卵巢发育分为6个时期:卵原细胞期,初级卵母细胞小生长期,初级卵母细胞生长期,初级卵母细胞大生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第Ⅱ时相卵母细胞有多个核仁,出现单层滤泡膜;第Ⅲ时相卵母细胞出现空泡,核仁环状贴核膜排列,后期出现双层滤泡膜结构;第Ⅳ时相卵母细胞出现卵黄颗粒和粗大的核仁;第Ⅴ时相卵母细胞,其核膜溶解,核仁消失,细胞质内充满大的卵黄颗粒,空泡与卵黄颗粒交互排列.在五期卵巢中同时存在Ⅱ、Ⅲ、Ⅳ时相卵母细胞,并且靠近卵巢壁的卵母细胞发育时期要早于中间,布氏罗非鱼产卵类型为非同步分批.布氏罗非鱼精巢为小叶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魁蚶HIF-1α基因结构特征及对低氧胁迫的响应
《中国水产科学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低氧诱导因子(hypoxia-induciblefactor,HIF)是低氧信号传导途径中的关键因子,在动物低氧应答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为探讨魁蚶(Scapharca broughtonii) HIF-1α基因结构特征及在低氧胁迫下的应答规律,本研究以魁蚶转录组数据库中的部分序列为基础,通过cDNA末端快速扩增(rapid amplication of cDNA ends, RACE)技术克隆获得了魁蚶HIF-1α基因cDNA全长序列(命名为SbHIF-1α),并检测了其mRNA的组织分布和低氧胁迫下的表达规律。序列和结构分析显示, SbHIF-1α基因cDNA全长为2741 bp,其中包括2136 bp的ORF,编码711个氨基酸,含有HIF保守的HLH、PAS-A、PAS-B和PAC结构域,预测蛋白分子量为80.8kDa,理论等电点为5.57;SbHIF-1α与所选其他物种HIF-1α的序列相似度为56%~95%;系统进化分析显示SbHIF-1α与软体动物的遗传距离最近。qRT-PCR结果显示,在魁蚶的血淋巴、鳃、外套膜、斧足、闭壳肌和肝胰腺6个组织内均能检测到SbHIF-1α基因,在血淋巴中表达量最高,鳃次之,与其他4个组织都存在显著差异(P<0.05)。海水溶解氧(DO)为0.5 mg/L、2.5 mg/L、4.5mg/L的低氧胁迫下,每个组织中SbHIF-1α都积极响应,其中血淋巴和鳃比其他四个组织的响应程度大;血淋巴中, DO为0.5 mg/L胁迫4 h后, SbHIF-1α的表达量较对照组即达到极显著差异(P<0.01),胁迫64 h后,表达量达到最高,是对照组的519.43倍;每个组织对不同浓度DO处理响应结果表明,3个处理浓度中0.5mg/L处理对SbHIF-1α激活程度相对较大。本研究明确了SbHIF-1α的基因结构特征、时空表达特征及对低氧胁迫的响应规律,丰富了海洋贝类HIF基因的研究资料。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致急性肝胰腺坏死病副溶血弧菌(VpAHPND)自然感染三疣梭子蟹
《水产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近年来包括急性肝胰腺坏死病(AHPND)在内的多种新发疫病的流行,使我国甲壳类养殖业遭受了严重的经济损失.为了筛查导致山东潍坊某养殖场中一虾蟹混养池塘内患病三疣梭子蟹感染的可能病原,本研究采用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对三疣梭子蟹样品进行了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HHNV)、虾血细胞虹彩病毒(SHIV)、致急性肝胰腺坏死病副溶血孤菌(VpAHPND)、虾肝肠胞虫(EHP)、偷死野田村病毒(CMNV)、黄头病毒(YHV)和肝胰腺细小病毒(HPV)等8种病原的检测,并对样品进行了组织病理和原位杂交分析.分子生物学检测结果显示,患病三疣梭子蟹样品呈VpAHPND阳性,而呈现WSSV、IHHNV、SHIV、EHP、CMNV、YHV和HPV阴性.对样品进行VpAHPND套式PCR第二轮扩增产物的序列测定、比对和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扩增产物序列与致病副溶血弧菌质粒上pirAvp毒力基因片段具有99%的同源性,该序列与已报道的多个致病副溶血弧菌PirA聚在进化树的同一主分支上.组织病理学分析显示,患病三疣梭子蟹的肝胰腺小管上皮细胞坏死,心肌纤维呈溶解样病变,鳃丝上皮柱突细胞明显坏死,胸神经节的神经细胞损伤严重,并且这些组织中还可见大量的细胞核固缩现象;原位杂交结果显示,肝胰腺、心肌、鳃组织及胸神经节中的病变部位均存在VpAHPND探针的蓝紫色杂交信号.以上表明,虾蟹混养池塘中三疣梭子蟹在自然状态下感染了VpAHPND,并导致肝胰腺、心肌、鳃和胸神经节发生了严重病理损伤.本研究首次在养殖三疣梭子蟹中检测到VpAHPND感染并揭示了感染所致的病理变化,相关结果为揭示VpAHPND自然宿主种类和养殖三疣梭子蟹病害防控提供了基础信息.
关键词: 三疣梭子蟹 急性肝胰腺坏死病(AHPND) 致急性肝胰腺坏死病副溶血弧菌(VpAHPND) 生长缓慢 组织病理分析 原位杂交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印尼虎鱼RAD-seq数据中微卫星标记的初步筛选及特征分析
《淡水渔业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RAD-seq(Restriction-site associated DNA sequencing)对印尼虎鱼(Datnioides pulcher)进行简化基因组测序,获得13 308 806个高质量干净读长(HQ clean reads),利用SSR搜索软件在所得序列中共检测到26 359个SSR位点,由496种重复基序组成,主要分布在三、四、五碱基重复类型中,单碱基重复序列中最多的类型为A/T,二碱基重复序列中以AC/GT和AG/GT重复单元为主,三碱基重复序列中以AGG/CCT、AGC/CTG、AGG/CCT为优势类型;在数量上,二碱基重复类型SSR位点最多(19 492个),占总SSR位点的73.95%;除了单核苷酸类型外,SSR基序的重复次数主要集中在4-9之间,多态性SSR数目为2 783个。根据SSR位点两翼序列,利用Primer 5.0成功设计出20 066对SSR引物,引物设计成功率为76.13%,依据测序数据中的重复类型和重复数,随机选择100个二至五碱基重复类型SSR在6个虎鱼样本中验证其可用性和多态性,有73对引物通过扩增可获得有效目的片段,其中20个SSR验证为具有多态性。开发所得SSR序列可用于印尼虎鱼及其近缘物种遗传分析、遗传图谱构建以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工作,同时也证实了利用简化基因组测序技术开发SSR标记和发现样品间具有多态性的SSR标记的可能性。
关键词: 印尼虎鱼(Datnioides pulcher) RAD-seq 微卫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岛挡浪岛人工鱼礁区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渔业科学进展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从理化环境、生物群落结构和生态系统功能3个层面,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了人工鱼礁区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模型.基于2013~2015年山东长岛挡浪岛人工鱼礁区5个航次调查结果,对挡浪岛人工鱼礁区、辐射区和对照区的生态系统开展健康评价.结果显示,人工鱼礁区及辐射区的生态系统为健康状态,对照区为亚健康状态.三者的生态健康指数为鱼礁区(0.783)>辐射区(0.646)>对照区(0.594).与未投礁时相比,鱼礁区和辐射区的生态系统均脱离了亚健康状态且逐步提升,但对照区仍处于亚健康状态且发展不稳定.健康评价研究表明,挡浪岛人工鱼礁区生态系统比对照区更稳定,并带动辐射区提高了系统健康水平,表明挡浪岛人工鱼礁建设在生态环境修复和海洋渔业资源养护方面已取得一定效果.
关键词: 人工鱼礁 生态系统健康 模糊综合评价法 层次分析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2株副溶血弧菌不同盐度下致病性和毒力基因差异分析
《海洋渔业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是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和海水养殖动物致病菌,目前已知的毒力基因有tlh、tdh、trh、T3SS、pirA、pirB、toxR/S、orf8等。盐度是影响细菌基因表达的关键生态因子之一,为进一步探求副溶血弧菌的致病机理,对2株分别分离自海水和淡水养殖发病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中的副溶血弧菌在不同盐度下的生长速率、致病性进行检测,并用q-PCR方法对菌株毒力基因携带和表达情况进行定量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海水菌株383生长速率快于淡水菌株V9,但菌株383在生长稳定期的细菌浓度明显低于菌株V9;菌株383对凡纳滨对虾的致病性明显高于菌株V9,前者的48 h半致死浓度(LD_(50))低于后者2个数量级;2株副溶血弧菌皆携带毒力基因tlh、T3SS1和pirA/B,但未检测到tdh、trh、T3SS2、toxR/S和orf8。部分毒力基因表达量检测结果显示,菌株383和菌株V9均为vcrD1表达量最高,其次是pirA,vopD1表达量最低;4个毒力基因不仅在2菌株间的表达量差别较大,而且盐度对同一菌株不同毒力基因表达的影响也是不同的。2株副溶血弧菌的毒力与pirA和vcrD1的表达量呈正相关性。研究结果为探究环境因素与副溶血弧菌致病力的关系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也提示,淡水养殖凡纳滨对虾要防范副溶血弧菌输入的风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