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不同采收期坛紫菜的风味比较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坛紫菜的采收有"分茬"的特点,为科学评价不同采收期的坛紫菜在风味方面的差异,采用电子舌、电子鼻和气相离子迁移谱仪对一水、二水、三水、四水和五水坛紫菜的滋味和挥发性成分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在滋味方面,前期采收的坛紫菜鲜味和鲜味回味等令人愉悦的滋味更为强烈,随着采收期的延后,苦味、涩味等不愉快的滋味强度逐渐增强;在挥发性成分方面,不同采收期的坛紫菜差别明显,采收期邻近的样品挥发性成分的种类和含量也较为接近,一水坛紫菜的挥发性成分以2-乙基呋喃和阈值相对较高的酮类、醇类为主,二水和三水坛紫菜中丁内酯、2-己烯-1-醇、1-辛烯-3-醇含量相对较高,四水和五水坛紫菜中壬醛(青草味)和苯甲醛(苦杏仁味)含量较高.采用电子舌和电子鼻可以快速、准确区别不同采收期坛紫菜的风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养殖大黄鱼滋味和气味物质组成及评价
《食品与发酵工业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大黄鱼成鱼围网养殖过程风味进行研究,分析电子鼻与电子舌感应差异,测定游离氨基酸、呈味核苷酸、脂肪酸和挥发性物质组成,采用滋味强度值(taste activity values,TAV)、味精当量(equivalent umami concentration,EUC)和相对气味活度值(relative odor activity value,ROAV)等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电子舌和电子鼻可有效区分不同养殖时间大黄鱼风味差异,第3个月时,游离氨基酸含量增高,对滋味呈现有积极作用;第6个月时,呈味核苷酸含量最高,肌苷酸TAV大于1,对鲜味贡献最大,EUC值(0. 907 2 g MSG/100 g)亦最大.第3个月时,大黄鱼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最高,进行热处理或贮藏中可能会产生更多挥发性物质;鲜鱼挥发性物质以醛类为主,第6个月时,气味活性物质最多.随养殖时间增长,成鱼风味特征得到改善,可为养殖大黄鱼品质优化等提供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鲤稚鱼耳石锶标记效果
《应用生态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鲤稚鱼开展了不同浸泡浓度和不同标记时间梯度的SrCl_2·6H_2O暴露标记试验,以确认其耳石Sr标记的可行性及基本条件.首先,基于4个浓度(0、4、8、12 mg·L~(-1))水平的SrCl_2·6H_2O溶液,浸泡标记2 d来筛选基本浸泡标记浓度.然后,在SrCl_2·6H_2O为8 mg·L~(-1)浓度下,基于5个浸泡时间(1、2、3、4、5 d)来筛选基本浸泡标记时间.电子探针分布分析结果显示:对照组(0 mg·L~(-1))耳石Sr/Ca比值低且稳定,标记组均出现了高Sr/Ca比值区.对照组耳石剖面为均一的低Sr蓝色图谱,而标记组耳石上均有高Sr红色标记环带,且标记成功率为100%.试验期间,标记组和对照组的死亡率、平均全长和平均体质量无显著差异,表明Sr标记对供试鱼无不良影响.由于耳石上清晰、完整的高Sr红色标记环带出现在标记浓度为8 mg·L~(-1)及以上,标记时间为2 d及以上,故建议分别选择8 mg·L~(-1)和2 d为基本浸泡标记浓度和基本浸泡标记时间.本研究证实耳石Sr标记技术对鲤稚鱼具有很好的可行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山东半岛沿岸颗石藻化石的长期记录及其对东亚冬季风的响应
《渔业科学进展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对南黄海西北部山东半岛沿岸的沉积柱140年的颗石藻(Coccolithophores)样品进行了种类组成和丰度分析.结果 显示,共发现颗石藻8种,平均丰度为9.76×106个/g,丰度范围为(5.07~14.21)× 106个/g.其中,大洋桥石藻(Gephyrocapsa oceanica)和赫氏艾密里藻(Emiliania huxleyi)是丰度较高的主要物种,平均丰度分别为4.96× 106、4.55×106个/g.通过比较沉积记录与气候参数发现,颗石藻丰度的长期变化与东亚冬季风的替代指标海平面气压(SLP)有一定相关性,黄海沿岸流受季风影响,随着东亚冬季风的增强而加强,沿岸流带来了物质输入,为研究区域的颗石藻提供了丰富的营养盐,从而支撑了较高的颗石藻丰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蛋白源饲料对克氏原螯虾生长及胰岛素生长因子受体基因表达的影响
《淡水渔业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饲料中不同蛋白源(菜籽粕、发酵豆粕、 鸡肉粉、 肉骨粉)替代50% 鱼粉对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生长、 消化酶活性及生长轴基因表达的影响.以克氏原螯虾(9.84±0.49)g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5组(对照组、菜籽粕组、 发酵豆粕组、 鸡肉粉组、 肉骨粉组),分别投喂不同蛋白源的实验饲料,养殖周期6周.结果显示:发酵豆粕组的增重率最高,但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菜粕组的增重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发酵豆粕组、鸡肉粉和肉骨粉组的肝胰脏蛋白酶活性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菜粕组肝胰脏蛋白酶活性显著性低于对照组;发酵豆粕组脂肪酶活性最高,但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发酵豆粕组小肠的胰岛素生长因子受体(IGF1R)相对表达量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但显著高于其他三组;菜粕组、 发酵豆粕组和肉骨粉组肝脏的IGF1R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结果表明:比较4种蛋白源替代50% 鱼粉,发酵豆粕效果最佳,肉骨粉和鸡肉粉次之,菜粕最差.
关键词: 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 蛋白源 生长 消化酶活性 胰岛素生长因子受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三疣梭子蟹几丁质酶基因(PtCht6)的克隆及其在免疫中的功能分析
《海洋与湖沼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几丁质酶(chitinase)在甲壳动物的蜕皮、消化和免疫等很多生物学过程中发挥重要功能,为深入探讨几丁质酶的免疫防御机制,本实验利用RACE技术克隆了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PtCht6基因.该基因cDNA全长2736bp,开放阅读框(ORF)2103bp,编码700个氨基酸,具有几丁质酶GH18家族典型特征.利用实时荧光定量技术分析PtCht6在三疣梭子蟹不同组织、不同蜕皮阶段、不同病原感染以及低盐胁迫(11)下的表达特征,结果显示:PtCht6在各组织中均有表达且在肝胰腺中的表达量最高;在不同蜕皮时期的肝胰腺中,其表达量由蜕皮后期(A/B)、蜕皮间期(C)、蜕皮前期(D)依次递减(P<0.05);人工感染WSSV和副溶血弧菌后.PtCht6的表达量在肝胰腺中分别于12h、72h达到最大值,在血细胞中均于12h达到最大值,且相较于对照组,整体显著上调表达(P<0.05);低盐胁迫能够显著抑制该基因的表达,最高抑制73倍(P<0.05).同时发现,低盐环境下感染WSSV后,该基因达到峰值的时间明显延迟(至少延迟12h.P<0.05).该研究结果预示PtCht6作为免疫因子参与三疣梭子蟹的病原防御,且低盐胁迫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该基因的免疫功能.
关键词: 三疣梭子蟹 几丁质酶 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 副溶血弧菌 低盐胁迫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西江鲤仔稚鱼生长及消化酶活性变化
《水生生物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究了鲤(Cyprinus carpio)仔稚鱼的生长过程中主要消化酶活性变化规律,实验测定了鲤从孵化出膜到40日龄(日龄,Day after hatching)仔稚鱼期间的生长、可溶性蛋白含量和几种消化酶活性变化。结果显示:仔稚鱼全长以及体重在15日龄后增速加快,特定生长率为14.81%。淀粉酶、脂肪酶、胰蛋白酶,糜乳蛋白酶、碱性磷酸酶以及氨基肽酶在1日龄仔鱼体内均能检测到活性。在仔稚鱼发育过程中,其可溶性蛋白含量先下降后上升。仔鱼摄食前消化酶的活性出现一定的上升,随着仔稚鱼消化系统发育以及营养方式的转变,其消化酶活性从3到25日龄处于不断的变化状态,而25日龄到实验结束鲤仔稚鱼的消化酶处于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标志着其消化功能趋于完善。根据不同发育时期鲤消化酶活性的变化,设计有机可腐化的材料制备人工鱼巢以提高人工鱼巢的生态修复功能,降低饥饿对仔稚鱼成活率的影响。
关键词: 鲤(Cyprinus carpio) 西江 消化酶 生长 仔稚鱼 人工鱼巢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附着物对冬季菹草叶绿素荧光活性的影响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附着物去除对低温环境下菹草Potamogeton crispus的胁迫作用及其变化,选择全球分布最广且冬季生长的菹草为研究对象,于2016年1月14—19日通过原位测量的方法,对比某静水池塘沉水植物茎叶表面附着物去除前后菹草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与未去除附着物的对照组菹草叶片相比,去除附着物的处理组菹草叶片的最大光量子产量(Fv/Fm)仅在第一天随光合辐射强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但相对电子传递速率(rETR)值仅在第一天随光合辐射强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从试验第2天开始就逐渐恢复到与对照组相近水平(P>0.05)。研究表明,菹草本身对于附着物去除的适应能力可能非常迅速,而在低温环境下,附着物的遮光作用对低温条件下菹草易发的光抑制现象是一种保护。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亚湾鱼类生物量粒径谱特征
《中国水产科学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大亚湾海域鱼类群落粒径结构特征,根据2016年底拖网调查数据构建了春、秋季大亚湾鱼类粒径谱,比较分析了两个季节鱼类生物量粒径谱特征参数异质性。结果表明,大亚湾鱼类的Sheldon型生物量粒径谱为单峰模式,鱼类粒径范围为-2~10粒径级,最高峰值均位于3~4粒径级。鱼类标准化生物量粒径谱曲线陡峭及曲率降低主要是少量粒径大的常年定居性鱼种龙头鱼(Harpodon nehereus)、二长棘犁齿鲷(Evynnis cardinalis)和季节洄游性鱼类鳗鲇(Plotosus lineatus)、金钱鱼(Scatophagus argus)出现以及粒径范围减小造成的。从沿岸、中部和湾口等3个区域来看,春季,沿岸海域曲率最大,湾中部海域次之,湾口海域最小;秋季,湾口海域曲率最大,沿岸海域次之,湾中部海域最小。沿岸海域曲率降低主要是有大量粒径小的当年生短吻鲾(Leiognathus brevirostris)幼鱼出现造成;中部海域曲率降低主要是有少数粒径较大的杂食豆齿鳗(Pisoodonophisboro)和常年定居种龙头鱼的出现造成;湾口海域曲率升高主要是有少数粒径大的龙头鱼的出现造成。可见,洄游性鱼类、当年生幼鱼和常年定居性鱼类等补充群体数量及粒径范围大小对鱼类粒径谱的峰型和曲率具有明显的影响。ABC曲线表明,春、秋季大亚湾海域鱼类群落均处于严重干扰状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装甲RNA在牡蛎中诺如病毒4种RNA提取方法比较研究中的应用
《渔业科学进展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RNA提取是诺如病毒检测的关键步骤,而目前贝类中诺如病毒RNA提取、检测方法的比较与评价常囿于缺乏量值明确、无生物安全隐患的标准样品作为参考依据.本研究将前期制备的GⅡ型诺如病毒装甲RNA (3.0*1010拷贝)作为标准样品,人工污染牡蛎(Ostrea gigas tnunb)消化腺匀浆物,用4种常见RNA提取方法:TRIzol试剂、Viral RNA Kit、High Pure Viral Nucleic Acid Kit、柱式病毒RNAOUT试剂盒,分别提取RNA,经实时荧光RT-PCR检测后,利用标准曲线进行定量分析,分别计算4种方法对装甲RNA的回收率.结果显示,对于匀浆样本,TRIzol法对装甲RNA的回收率最高(6.80±0.89)%,显著高于Viral RNA Kit (4.51±2.28)%,二者的回收率又显著高于High Pure Viral Nucleic Acid Kit (0.24±0.05)%与柱式病毒RNAOUT试剂盒(0.11±0.02)%(P<0.05);对于冻干样本,Viral RNA Kit对装甲RNA的回收率最高(8.71±0.17)%,显著高于TRIzol试剂(7.12±0.64)%,二者的回收率又显著高于High Pure Viral Nucleic Acid Kit(0.33±0.12)%与柱式病毒RNAOUT试剂盒(0.06±0.01)%(P<0.05).研究表明,TRIzol试剂与Viral RNA Kit对牡蛎消化腺样本中人工添加的装甲RNA均有良好的回收效果,同时也提示装甲RNA可作为一种良好的标准样品用于不同RNA提取试剂盒方法的评价与比较研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