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梅鹿辄葡萄4个营养系果实酚类物质变化研究
《中国酿造 》 2017 北大核心
摘要:酚类物质对葡萄酒的感官品质和生理活性功能有重要作用,该研究以梅鹿辄葡萄4个营养系(M-181、M-343、M-346、M-348)为材料评价酚类物质差异。结果表明,不同品系梅鹿辄葡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M-348平均粒质量高于其他三个营养系,且可滴定酸含量与M-181、M-343无显著差异(P>0.05)。在成熟时,4个营养系果皮和种子总类黄酮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但M-348果皮中单宁、黄烷醇和原花色素含量显著(P<0.05)高于其他三个营养系;随着果实的发育,4个营养系果皮中花色苷含量逐渐增加,在花后120 d,M-348中花色苷含量为13.48 mg/g。梅鹿辄M-348葡萄果皮酚类物质含量丰富,可作为黄土高原区梅鹿辄种植品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测定奶牛血清中的β-羟丁酸
《中国兽医杂志 》 2017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建立测定奶牛血清中代谢产物β-羟丁酸含量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方法,为奶牛酮病的早期诊断提供新途径。将奶牛血清样品用甲醇除蛋白,上清液经氮气吹干,残渣进行硅烷化衍生后,用GC-MS仪全扫描方式进行检测。结果测定血清中β-羟丁酸的线性范围为0.05 mmol/L~8 mmol/L,相关系数R=0.9995,检测限为0.03 mmol/L,定量限为0.05mmol/L,相对标准偏差RSD=5.79%,样品加标回收率为95.10%~99.91%。表明该方法能简便、快速、有效地分离并定量检测血清中的β-羟丁酸,可以作为奶牛酮病的早期诊断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氮磷钾配比对红芸豆养分吸收规律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 2017
摘要:研究不同氮磷钾配比对红芸豆养分吸收规律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可为红芸豆大田种植和高效生产提供适量与合理施肥的理论依据。本试验是以‘英国红’红芸豆为试材的"3414"大田肥料试验。结果表明:红芸豆整个生育期N、P、K吸收量呈现出前期快速积累,中期增速趋缓,后期减少的趋势;叶片衰老掉落是养分吸收量减少的主要原因。处理6(N2P2K2)的施肥配比对红芸豆养分吸收量促进最大,其N、P、K的吸收量分别达到169.31、42.58、135.92 kg/hm~2。红芸豆各器官的养分吸收各不相同,叶片呈现前期快速增长,中期趋向平稳,后期开始下降的趋势;茎的N吸收量呈"增加-降低-增加"的趋势,P、K吸收量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荚皮P、K前期迅速增加,但后期向籽粒转移而降低;籽粒和其相反,前期较低,后期远远大于荚皮。红芸豆各器官的养分分配动态表现为叶片中养分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逐渐降低,茎中养分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荚皮和籽粒中的养分呈增加趋势。红芸豆3种养分吸收是互相影响的,其相互依存度较高;每形成100 kg籽粒,N、P_2O_5、K_2O的吸收量分别为5.49、1.33、4.9 kg;平均养分吸收比例为1:0.24:0.89。N、P、K肥的肥料利用率与施肥量没有明显的规律,N、P、K肥的当季最高肥料利用率分别达到46%、11.04%和66.06%;N、P、K的相对吸收率分别达到100.25%、90.23%和115.21%。
关键词: 红芸豆 氮磷钾配比 养分吸收特征 养分转移率 养分吸收率 肥料利用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栽培模式对晋东南山区玉米生长的影响
《黑龙江农业科学 》 2017
摘要:为了指导玉米生产,在玉米生育过程中测定垄沟栽培模式对玉米的生理指标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垄上覆膜产量最高,苗期拱棚垄作次之,起垄直接播种产量较低,分别比对照增产18.49%、10.43%和8.89%;玉米出苗及生育期提前;不同处理的叶面积指数、株高、茎粗均比对照高,千粒重与对照差异不显著;不同处理有效穗数和穗粒数等产量构成因子显著高于对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苦荞发芽期不同部位的活性成分含量变化
《食品研究与开发 》 2017 北大核心
摘要:苦荞发芽后,将其分为芽及去除芽后的籽粒两部分,在发芽期间,对芽和籽粒中的总黄酮、芦丁、槲皮素及D-CI含量变化进行研究。发芽第二天开始,随着发芽时间延长,芽粉中总黄酮、芦丁、D-CI含量呈下降趋势,槲皮素含量缓慢上升;发芽第二天,芽粉中D-CI含量高达18.38 mg/g,未萌动的苦荞全粉中D-CI含量为0.32 mg/g。随发芽时间延长,全粉中总黄酮、芦丁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在发芽萌动第七天总黄酮含量达到最大值,为27.92 mg/g,第六天芦丁含量达到最大,为23.13 mg/g;槲皮素含量变化呈上升趋势,在发芽中后期含量上升迅速,发芽第八天其含量为6.85 mg/g;D-CI含量变化呈缓慢上升趋势,第一天其含量为1.07 mg/g,第六天其含量为1.51 mg/g。芽粉中总黄酮、芦丁、D-CI在发芽初期含量较高;全粉中D-CI的合成也主要发生在发芽初期,芦丁、槲皮素的合成主要在发芽中后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金太龙”叶面肥对冬小麦产量及干热风抗性的影响
《麦类作物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金太龙"叶面肥对冬小麦产量及干热风抗性的调节作用,通过两因素随机区组试验,对不同水、肥喷施量下冬小麦产量及干热风抗逆指数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干热风胁迫下,冬小麦的产量、干热风抗性与叶面肥用量和喷施水量均密切相关。孕穗期喷施"金太龙"叶面肥的增产作用主要归因于穗粒数、千粒重增加,尤其是千粒重。喷施水量较低时,提高叶面肥用量不利于增加粒重,低叶面肥用量则可保证冬小麦高产和提高抗干热风的能力;喷施水量较高时,提高叶面肥用量有助于延长旗叶功能期,有利于增加粒重。综合来看,孕穗期"金太龙"叶面肥用量为3kg·hm~(-2)、喷施水量225kg·hm~(-2)时,冬小麦产量最高,对干热风的抗性最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河岸林土壤好氧反硝化菌的分离及活性初探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7
摘要:[目的]好氧反硝化菌可在有氧条件下,将硝酸盐还原,释放N2O,减少富氮对土壤的危害。本研究旨在探明河岸林土壤中是否存有好氧反硝化菌。[方法]以文峪河上游毗邻农田河岸林土壤为材料,采用土壤稀释、涂布划线、滴加格利斯及二苯胺试剂显色等方法分离筛选菌株,采用16SrDNA基因序列同源性分析鉴定;在灭菌土壤中接种筛选所得菌株培养,并测定硝态氮、铵态氮、亚硝态氮含量变化来分析其活性。[结果]获得3株反硝化菌(编号:df3、df7、df14),鉴定命名为Psueadomonas sp.DF3,Alicaligenes sp.DF7,Klebsiellasp.DF14。活性分析显示:接种3株菌土壤硝态氮明显减少,且接种df3和df7土壤中具亚硝态氮。[结论]样品土壤中存在好氧反硝化活性菌株,具有重要科学研究意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