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我国农作物种子包衣机械应用概况
《种子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介绍了种子包衣机的主要构造、类型及国内主要包衣机械的型号及特点,提出了今后我国包衣机械研究的发展方向。


设施栽培西瓜专用砧木的筛选
《上海农业学报 》 2005 CSCD
摘要:筛选研究结果表明,在供试的10个不同品种和类型的砧木中,ZW2(葫芦)砧木不仅对嫁接西瓜品种在植株生长、坐果、果实品质、产量及成熟期等各方面均有显著的促进和提高作用,而且自身对镰刀菌酸和NaCl也具有较强的抗性,能够适应在上海地区气候条件下设施栽培西瓜防治连作障碍的需要,可以进行示范推广。


不同浸提条件对包膜控/缓释肥水中溶出率的影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几种不同包膜材料控/缓释肥为供试肥料,研究不同肥(养分)水比、浸提方式(连续浸提和更换浸提液)、温度和pH条件对控/缓释肥水中溶出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浸提液中肥料浓度是影响养分释放的重要因素,加大肥水比、更换浸提液可以显著减小这种影响。升高温度,有机和无机材料包膜控/缓释肥水中溶出率均显著加快。肥料类型、肥水比对浸提液的pH都有显著影响,但在连续浸提和更换浸提液方式下,7d内浸提液的pH有着不同的变化趋势。控/缓释肥在pH 5的磷酸盐缓冲液中的溶出率显著高于在pH 7的磷酸盐缓冲液中的溶出率。因此,对于不同包膜材料控/缓释肥以一定pH值的微酸性缓冲溶液作为浸提剂,定期更换浸提液或采用动态流法,相同的氮(或磷、钾)水比,30℃左右的浸提条件是较为合理的。


Ac/Ds(GUS)结构介导的水稻启动子捕获系统的建立
《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学报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构建了基于Activator/Dissociation(β-glucuronidase)[简称Ac/Ds(GUS)]结构的捕获质粒p13B,用于分离水稻基因启动子。以此质粒用农杆菌介导的方法转化粳稻品种中花11的胚性愈伤组织,对获得的18个独立转化株的T2代植株进行了抗除草剂筛选,从141个抗除草剂转基因植株中用PCR方法检测到其中37株是Ds因子发生了转座的植株,而且这种转座到新位置上的Ds因子是遗传的。初步观察到其中5株的GUS染色呈阳性。
关键词: Ac/Ds双因子 启动子捕获 GUS报告基因 Bar基因 水稻


抗鸡球虫药配合用药方案的优化及疗效测定
《上海农业学报 》 2005 CSCD
摘要:以 2 0日龄罗曼雏鸡随机分为 37组 ,分别于感染前 2d饲喂不同配伍的抗球虫药的饲料 ,每鸡一次经口感染 5× 10 4 孢子化柔嫩艾美耳球虫卵囊。根据试验鸡的增重、盲肠病变评分及抗球虫指数 (ACI)等指标 ,评定 9种抗球虫药经不同配伍后的抗球虫效果 ;将 5种抗球虫药按不同作用机制、不同试验目的及不同浓度配伍后 ,在海赛克斯鸡群中使用 30余d。根据试验鸡的增重和盲肠病变评分指标 ,评定配合用药的疗效。结果表明 :聚醚类抗生素与作用于球虫生活史后期的化学合成药配伍后 ,达到了抗球虫的增效作用和促进增重的目的 ,同时大大降低了单一药物的用药剂量 ,配合用药的增效作用同药物的作用机理、活性峰期及用药浓度有关。


青贮玉米主要饲用性状的遗传研究
《上海农业学报 》 2005 CSCD
摘要:选用5个性状不同的玉米自交系,用Griffing方法(4)完全双列杂交,对玉米16个主要饲用性状的一般配合力(GCA)、特殊配合力(SCA)和遗传参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各性状GCA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除单株叶片干重、秃顶长、穗行、穗粗外,其余各性状的SCA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单株叶片干重、秃顶长、穗行、穗粗主要受加性基因决定,其余性状同时存在加性效应和非加性效应,在程度上存在差异。在鲜重产量、干物质产量和籽粒产量等多数性状上一般配合力表现较高的自交系有P2、P4、P5,特殊配合力在多数性状上表现较高的组合有P15、P23、P14、P35、P34。


深层发酵技术在灵芝研究开发中的应用
《上海农业学报 》 2005 CSCD
摘要:深层发酵技术具有周期短、成本低、产量大等优点,利用发酵技术开发灵芝产品,是保证其活性成分稳定并缩短生长周期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就灵芝深层发酵过程中不同营养成分、培养条件,如温度、pH、通氧量、培养时间及接种量等对灵芝发酵生物量和多糖含量的影响,灵芝发酵液中的有效成分及活性作用和灵芝发酵产品的开发现状作一概述。


柱前衍生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果蔬产品阿维菌素及其有毒代谢物的残留量
《中国农业科学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建立了快速测定果蔬产品中阿维菌素及其有毒代谢物残留量的柱前衍生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方法。果蔬样品经乙腈提取后,直接采用三氟乙酸酐(TFAA)-N-甲基咪唑(NMIM)-乙腈(ACN)法进行柱前荧光衍生化,后以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器进行阿维菌素残留分析。试验结果表明,本方法对果蔬产品中的阿维菌素及其有毒代谢物残留量的最低检测浓度为1μg·kg-1,在0.001~0.1mg·kg-1时,阿维菌素的添加回收率在84.2%~110.8%之间,变异系数(C.V.%)在1.9%~1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