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红曲发酵夏秋茶毒理学评价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 利用红曲发酵夏秋茶,探究其急性毒性和遗传毒性.方法 通过急性经口毒性试验评价其食用毒性,通过细菌回复突变试验、哺乳动物红细胞微核试验和体外哺乳动物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对红曲发酵夏秋茶进行遗传毒性评价.结果 经过急性经口给药的受试动物未见明显中毒症状及死亡,且雌雄小鼠急性经口半数致死量(median lethal dose,LD50)大于10 g/(kg BW),属于实际无毒级,哺乳动物红细胞微核试验的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及红曲发酵夏秋茶各剂量组嗜多染红细胞/红细胞(polychromatic erythrocytes/red blood cells,PCE/RBC)比例无明显差别,细菌回复突变试验中各剂量组回变菌落数均未超过自发回变菌落数的2倍,体外哺乳动物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中红曲发酵夏秋茶无细胞毒性.结论 在本试验研究剂量和条件下,通过红曲发酵的夏秋茶既无食用毒性也无遗传毒性,该结论能为其食用安全提供依据.
关键词: 红曲菌 夏秋茶 安全性评价 急性毒性试验 遗传毒性试验


黄色芽叶茶树新品种黄金芽自然杂交后代的生化品质分析
《西南农业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明黄色芽叶茶树新品种黄金芽自然杂交后代的生化品质,为特异叶色茶树品种'黄金芽'的系统鉴定、本地化改良及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111份黄金芽自然杂交后代单株的没食子酸、咖啡碱、EGC、C、EC、EGCG、GCG、ECG和茶氨酸等生化性状,结合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对其生化品质进行分析评价.[结果]12个生化性状的变异系数为8.47%~126.53%,平均为34.90%,GCG最大,没食子酸(82.91%)其次,咖啡碱最小;遗传多样性指数为0.983~2.088,平均为1.896,咖啡碱最大,酯型儿茶素(2.057)其次,没食子酸最小.12个生化性状相关性存在一定规律,儿茶素类指标间相关性较强,9个儿茶素类指标的36对相关系数中25对呈极显著正相关,1对呈显著正相关;咖啡碱与EGCG、ECG、酯型儿茶素和儿茶素总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394、0.357、0.460和0.386;茶氨酸与咖啡碱、EC和非酯型儿茶素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212、-0.228和-0.190,与EGCG、ECG、酯型儿茶素和儿茶素总量呈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282、-0.414、-0.402和-0.430.主成分分析提取到5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83.541%,第1主成分的决定生化因子包括儿茶素总量、酯型儿茶素、EGCG和ECG,是评价111份黄金芽后代生化性状优劣的关键;各材料主成分得分和排序表明,HJY-F1-52、HJY-F1-82、HJY-F1-61和HJY-F1-46生化性状较优,可作为优良株系开展后续研究.聚类分析结果显示,111份黄金芽后代可分为4类,第Ⅱ类主要生化特点为咖啡碱、EGCG、ECG、酯型儿茶素和儿茶素总量含量较高,而茶氨酸含量较低;第Ⅳ类主要生化特点是咖啡碱、C、EGCG、酯型儿茶素和儿茶素总量含量较低,茶氨酸含量较高;第Ⅰ类和第Ⅲ类介于二者之间.[结论]黄金芽自然杂交后代生化性状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结合主成分综合得分,筛选出HJY-F1-52、HJY-F1-82、HJY-F1-61和HJY-F1-46共4份生化性状表现较优的茶树种质,可进一步研究育成新品种,开发茶叶新产品.
关键词: 黄金芽 杂交后代 遗传多样性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叶面喷施锌肥和柠檬酸对辣椒产量、品质与Cd吸收转运的影响
《浙江农业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ZnSO4与柠檬酸对辣椒的作用效果,以期为辣椒Cd安全生产提供理论依据,采用盆栽试验,研究叶面喷施200μmol·L-1 ZnSO4、40μmol·L-1柠檬酸和二者复配对辣椒(Capsicum annuum L.)吸收转运Cd、产量与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叶面喷施纯水相比,协同喷施200μmol·L-1 ZnSO4与40μmol·L-1柠檬酸(Zn200+CA40)处理显著降低了辣椒果实产量、可溶性糖与氨基酸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增加,辣椒碱含量变化不显著。供试辣椒品种青红元帅对土壤Cd具有较强的富集能力,不同部位Cd含量为主茎上叶>根>果实>叉茎上叶>叉茎≈主茎;不同处理辣椒果实Cd含量介于0.58~0.79 mg·kg-1;与叶面喷施纯水相比,Zn200+CA40处理辣椒果实Cd含量显著(P<0.05)降低了26.58%,该处理显著降低了根净吸Cd量及其主茎上叶与叉茎上叶向果实转运Cd的效率,显著增加了根向主茎、叉茎、主茎上叶与叉茎上叶转运Cd的效率,并显著增加了辣椒地上部营养器官Cd的分配比例,尤其是主茎上叶Cd的分配比例。综上,Zn200+CA40处理果实Cd含量降低主要是由于辣椒根净吸Cd量及其主茎上叶向果实转运Cd的效率降低。


甜蜜蜜和红贵妃芒果在贵州热区引种适应性评价
《中国果树 》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从台湾地区引进芒果新品种甜蜜蜜、红贵妃在贵州省罗甸县凤亭乡进行幼苗定植试验,在兴义市南盘江镇进行高接换种试验.结果表明:在凤亭乡定植2个芒果品种,第3年均初花挂果,定植后4~7年单株产量分别为2.28~26.75 kg、2.46~24.82 kg,株产平均年增幅分别为128.6%、135.7%;在南盘江镇高接换种,第3年初产,平均单株产量分别为11.21、13.46 kg.甜蜜蜜芒果平均单果重415.1g,可食率72.82%,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8.13%,可溶性糖含量16.08%,维生素C含量74.03 mg/kg;红贵妃芒果平均单果重708.4 g,可食率75.85%,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3.08%,可溶性糖含量11.66%,维生素C含量21.45 mg/kg.另外,通过幼苗定植试验和高接换种试验表明,2个芒果品种均具有较好的抗病虫性和抗寒性.甜蜜蜜、红贵妃芒果可作为贵州省中熟芒果品种结构优化及多样化的补充,在贵州热区具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辛烯基琥珀酸苦荞糊精酯自聚集特性研究
《食品科技 》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将亲水性的苦荞淀粉改性为两亲性高分子,进而提高生物利用率,然后研究其改性糊精的自聚集行为及影响因素。采用辛烯基琥珀酸酐(Octenyl succin in anhydride,OSA)作为改性剂,将苦荞淀粉降解为苦荞糊精,制备辛烯基琥珀酸酐苦荞糊精酯(Octenyl succinyl anhydride tartary buckwheat dextrin,OSATBD)并构建了OSATBD自聚集体,并且从结构因素和环境因素两方面对自聚集行为的影响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成功改性后的OSATBD形成的自聚集纳米颗粒呈椭球形且分布均匀,粒径在300 nm左右。随着取代度增大,OSATBD的临界聚集浓度(Critical aggregation concentration,CAC)降低,OSATBD自聚集体系中粒子的粒径会减小,但是稳定性得以提升。环境的变化同样会对自聚集行为有一定的影响。在分子质量和取代度一定的前提下,样品浓度的改变对自聚集纳米粒的粒径和分散性都没有太大影响;然而环境p H值的降低和溶液温度的升高都会使得体系分散性下降,纳米粒子粒径也会增大。
关键词: 苦荞淀粉 辛烯基琥珀酸酐 临界聚集浓度 自聚集行为


番茄灰霉病关键抗性基因与信号通路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番茄(Solanum lycopersicum)灰霉病的致病机理与β-氨基丁酸(β-aminobutyric acid, BABA)提高番茄灰霉病耐受性的作用机制,本文通过GEO数据库检索获取与番茄灰霉病相关的基因芯片数据集,利用STEM软件和Limma软件包,以及构建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weighted gene co-expression network analysis, WGCNA)进行联合分析。实验结果表明,番茄灰霉病的发生抑制了光合作用、糖代谢与能量代谢、次生代谢物的合成,同时激活植物激素信号转导途径、植物MAPK信号通路、核糖体生物发生、氨基酸的生物合成、谷胱甘肽代谢等防御反应;而BABA处理后诱导生长素应答因子、赤霉素受体、谷胱甘肽酰氢醌还原酶、交替氧化酶、异黄酮代谢相关酶、 bZIP转录因子等28个关键抗性基因的表达,通过更为复杂的植物激素信号转导途径、植物MAPK信号通路、细胞壁生物合成、精氨酸和脯氨酸合成、次生代谢物生物合成等途径,提高了番茄灰霉病抗性。本研究从分子生物学水平阐明了番茄灰霉病的致病机理以及BABA提高番茄灰霉病抗性的作用机制,为培育番茄灰霉病抗性品种提供了研究依据。
关键词: 番茄 灰霉病 基因表达趋势分析 差异表达基因 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


贵州籽粒苋资源农艺性状的遗传多样性
《贵州农业科学 》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探明籽粒苋资源农艺性状的遗传多样性,为其种质创新和利用奠定理论基础。【方法】采用遗传多样性指数、相关分析和聚类分析对167份贵州籽粒苋种质资源的17个农艺性状进行研究。【结果】籽粒苋种质间遗传差异大,数值型性状变异系数为14.24%~23.47%,以茎粗最高,株高最低;多样性指数为2.02~2.07,以茎粗、叶长和叶宽最高,主花序长最低。描述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为0.23~1.28,以茎基部颜色最高,种子形状最低。籽粒苋种质资源的株高与茎粗、叶长、叶宽、叶柄长及主花序长呈极显著相关性。167份籽粒苋种质可划分为3个类群,第Ⅰ类群生物量高,平均株高278.62 cm;第Ⅱ类群平均高度266.36 cm;第Ⅲ类群主要表现为叶片、叶背、茎基部、中脉、主花序颜色均为绿色并且主花序状态为下垂穗。【结论】贵州籽粒苋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丰富,可根据3个类群性质加以利用,第Ⅰ类群作为优质饲用亲本材料,第Ⅱ类群作为矮化亲本材料,第Ⅲ类群作为观赏类亲本材料。


紫皮蒜大蒜素提取工艺优化及其抗氧化和抑菌活性研究
《食品科技 》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大蒜素的含量及其生物活性是评价大蒜品质的重要指标。优化大蒜素提取工艺并研究其抗氧化及抑菌活性,可为紫皮蒜功能性开发提供指导。采用响应面法优化山西应县紫皮蒜大蒜素的醇提工艺,确定料液比、提取时间、p H值、提取温度等工艺条件。进一步通过DPPH自由基和ABTS自由基清除活性评价大蒜素的抗氧化活性,并研究了大蒜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抑菌效果。大蒜素最优提取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4.3(w/V)、提取时间75 min、p H值5.4、提取温度51℃,在该条件下大蒜素含量平均值达(2.25±0.09)mg/g。大蒜素在浓度0.2~1.0 mg/mL范围内具有显著的DPPH自由基和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且对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更强。在温度低于50℃、p H值弱酸性(p H6)时大蒜素的抑菌活性最稳定;紫外线辐照超过120 min时,大蒜素的抑菌能力开始显著降低,且大蒜素在25℃放置3天后抑菌能力完全丧失。紫皮蒜大蒜素具有显著的抗氧化和抑菌活性,但稳定性较差是影响其应用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 大蒜素 自由基清除活性 大肠杆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提取工艺


不同种源百香果的植物学和种子性状差异
《贵州农业科学 》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探究不同种源百香果的植物学性状和种子性状区别,为百香果种质资源利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10个百香果种源的藤色、形状,叶片质地、着生方式、叶裂、叶缘、叶柄上腺体个数、位置、花瓣正面颜色、果皮和果肉颜色进行植物学性状描述,测定种子长度、宽度、厚度、长宽比、长厚比和宽厚比等性状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不同种源百香果在藤、叶片、叶柄腺体、花瓣正面色和果实颜色上均有不同区别,藤形有圆形和多边棱形,叶片有掌状3裂、5裂或不分裂,腺体有2个或6个,花瓣正面有白色、紫红色和浅粉色,果皮有紫色、黄色、绿色和橙红色;各种源种子间大小差异达显著水平,种子的长度与宽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主成分分析以特征值大于1为标准,提取的2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为85.173%。以分层类距离11为阈值,供试的10个种源可聚为三大类,1号、2号、5号、8号种子聚为第1类,其种子接近中等,部分较小;3号、4号、6号、7号、10号种子聚为第2类,种子中等大小;9号种子聚为第3类,种子比较大。【结论】不同百香果种源间差异较大,藤形状、叶片分裂方式、叶柄上腺体数量、果皮颜色、种子大小等指标可作为植物分类、遗传品质、种源选择和育种等的重要指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