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广东省科技期刊集群化发展意愿及构建模式研究
《科技管理研究 》 2018 北大核心 CSSCI
摘要:以第一批广东科技类学术期刊(除医学期刊外)为研究对象,调查了期刊编辑对刊群建设的意愿、动机和行为以及在刊群建设中的主要困难及政策需求。结果表明,63%的受访者且大多为非高校学报编辑认为有必要进行集群化建设,他们均认为"编辑出版团队和人才是必须要整合的一项资源";58%的受访者认为集群化建设适合"相同领域且同为核心"的期刊;98%的受访者表示所在期刊未与其他期刊开展合作。提出根据专业领域的不同,以自愿为前提,构设6个系列科技期刊集群。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夏秋屋顶菜园高温对菜心农艺性状的影响
《中国瓜菜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解夏秋屋顶菜园高温对菜心种植的影响,以4个耐热性有差异的菜心品种为材料,分析屋顶高温条件和露地对照下菜心产量及农艺性状表现。结果表明,屋顶高温胁迫会导致薹粗、主薹质量等指标表现下降,平均下降幅度为10.85%、14.08%,并引起菜心产量和生物量下降14.15%、18.00%。但不同品种差异较大,‘四九-19’菜心产量与生物量仅下降4.27%、10.76%,与对照差异不显著;而‘特青迟4号’菜心产量与生物量分别下降24.28%、29.27%,与对照差异极显著。株高、薹长、叶片数、叶片宽、叶柄长、叶柄宽等性状指标在屋顶高温胁迫下与对照差异不显著。综合看来,‘四九-19’菜心在屋顶高温胁迫下各性状表现较好,可在夏秋屋顶菜园中推广应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蚯蚓生物处理技术在工业废弃茶渣肥料化利用中的应用研究
《茶叶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索工业废弃茶渣在茶园培肥中的有效利用技术,采用工程生物蚯蚓处理废弃茶渣与牛粪和稻秆的复混物料,研究了蚯蚓在茶渣复混物料中的生长繁殖情况,以及处理前后物料肥力属性的变化。结果表明:蚯蚓在茶渣含量20%的复混物料中可以正常生长繁殖,并完成对复混物料的肥料化处理。20%茶渣复混80%牛粪的物料对蚯蚓的繁殖更有利,而20%茶渣复混80%稻秆对蚯蚓的生长更有利。蚯蚓处理废弃茶渣复混物料会消耗一定有机碳,同时提升氮磷钾等矿质养分的有效性,氮素有效性较无蚯蚓对照组提高23.24%~46.96%,磷素有效性提高16.26%~25.63%,钾素有效性提高14.08%~33.84%。综上所述,蚯蚓生物处理技术可应用于废弃茶渣肥料化利用中,加快物料降解速度,但要复混牛粪、稻秆等其他物料,废弃茶渣含量20%是一个可行的复混比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适配多终端的物联网网关设计与实现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针对物联网网关统一标准尚未制定,无线传感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s,WSN)异构性大,应用场景受限,开发成本高等现状,提出一种应用于农业监控的物联网系统,设计并实现了一种适配多种WSN终端的物联网网关。该网关可以通过GPRS、Wi Fi、以太网多种远程通信模式进行通信,适配ZigBee和Wi Fi传感网络类型终端,满足不同场合和环境的需求。以python集成的Sqlite3作为嵌入式数据库,编程实现数据互操作、数据管理、WSN和传统互联网之间的数据传输,最终形成了一个高集成度的轻量级农业物联网网关。最后给出系统运行结果验证,该网关系统性能稳定、通用性和扩展性强、易于开发和维护。
关键词: ZigBee Wi Fi 无线传感网络 物联网 网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桑树嫩芽营养成分含量及与口感的相关性分析
《蚕业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检测20个杂交桑组合桑芽的水分、蛋白质、粗纤维、灰分、可溶性糖、总酸和维生素C等成分含量,并对其嫩度和鲜甜度等食用口感品质进行评价,同时分析口感品质与各营养成分含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各杂交桑组合桑芽的各营养成分含量和口感评分均存在明显的差异,其中C9、C16和C33 3个杂交组合桑芽口感综合评分最高;桑芽的嫩度与粗纤维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鲜甜度与可溶性糖含量呈极显著相关,综合评分与粗纤维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而与可溶性糖含量呈显著相关。因此,粗纤维和可溶性糖含量可作为预测桑芽口感的重要指标之一,为后续菜用桑专用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无定型氧化铁对土壤中阿特拉津吸附-解吸的影响
《土壤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取人工合成的无定型氧化铁(AHOsFe)纯矿物,以及两种典型土壤(黑土和砖红壤)的原土(S1和S2)和AHOsFe包被土壤(AHOsFe-S1和AHOsFe-S2)为研究材料,采用批量平衡法,研究AHOsFe对土壤中阿特拉津(AT)吸附—解吸行为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各吸附剂对AT的吸附均能采用Freundlich方程进行较好地拟合(r≥0.996,p<0.01),AHOsFe对AT具有较强的吸附性能和较高的吸附非线性,AHOsFe包被黑土和砖红壤后,两种土壤对AT的吸附能力(Kd值)分别增加56.3%和43.8%。各吸附剂对AT均存在解吸迟滞效应,两种土壤及被AHOsFe包被后,其对AT的解吸迟滞系数(HI)在AT低初始浓度时随浓度的增加而降低,而在AT高初始浓度时随浓度的增加略有增加,AHOsFe对AT的HI则随AT初始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说明不同吸附剂在AT不同初始浓度时的解吸迟滞机制不同。与土壤相比,AHOsFe对AT具有较强的解吸迟滞效应,但AHOsFe包被土壤后,却降低了土壤对AT的解吸迟滞效应。
关键词: 无定型氧化铁 土壤 阿特拉津 表面包被 吸附 解吸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广东省青毛鼠的DNA条形码鉴定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 2018
摘要:目的利用DNA条形码技术对未知鼠种样本进行种类鉴定。方法以2016年在广东省阳春市捕获的2只鼠样本为研究对象,提取其基因组DNA,采用通用引物Bat L5310和R6036R扩增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基因片段并进行测序,将测序结果在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中进行BLAST比对,采用邻接法构建分子系统发育树,基于双参数模型计算遗传距离。结果 2只鼠样本的DNA条形码序列一致,为同一种鼠,与NCBI中青毛鼠的序列相似度高达99%,且与青毛鼠(JN105108.1)的遗传距离为0.004 6,低于种内遗传距离1%的阈值,因此确认未知鼠为青毛鼠。结论 DNA条形码技术是一种高效、快捷的鼠类鉴定方法,可弥补形态学鉴定缺陷。
关键词: 青毛鼠 DNA条形码 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基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三倍体香蕉优良品种‘Grand Nain’全基因组变异挖掘
《植物生理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全面揭示香蕉(Musa spp.)优良品种的全基因组变异类型,本研究采用高通量重测序技术,对当前香蕉主栽品种‘Grand Nain’(AAA group,Cavendish subgroup)开展全基因组重测序,测序深度53.79 X。与野生香蕉‘DH-Pahang’参考基因组比对,共检测到4 598 633个单核苷酸多态位点(SNP),484 752个小片段插入缺失位点(Indel),57 047个结构变异(SV),共导致36 277个基因变异;代谢通路分析(KEGG)发现,植物激素信号转导途径相关基因的变异最多,存在442个基因变异,其中乙烯合成和信号转导途径中1-氨基环丙烷-1-羧酸氧化酶基因(ACO)、1-氨基环丙烷-1-羧酸合成酶基因(ACS)、EIN3/EILs、ERS、RAN、EBF、EIN2等基因都存在变异。特别是序列分析发现‘Grand Nain’中的Ma ACO1基因与参考基因组相比存在2个变异位点并导致氨基酸的突变,且在A和B基因组中MaACO1基因存在2个相邻的变异位点。本研究为香蕉贮藏保鲜等相关分子标记开发、基因功能研究,以及基于基因组编辑技术的香蕉遗传改良提供依据。
关键词: 香蕉 全基因组重测序 单核苷酸多态 小片段插入缺失 结构变异 基因变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榴莲泥的超高压杀菌工艺研究
《热带作物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探讨了超高压协同温热和2种抗菌肽(Nisin和?-聚赖氨酸)对榴莲泥的杀菌效果。结果发现,当低于400 MPa的超高压常温下处理5 min后,榴莲泥中菌落总数几乎没有下降;当超高压的处理压力上升到500MPa时,残留的菌落总数下降了3 log CFU/g;处理5 min后,随着时间的延长,菌落总数的残留量下降不再明显。当温度低于25℃时,温度对超高压处理的杀菌效果影响不大;当温度提高到45℃后,杀菌效率提高1.5 log CFU/g。Nisin和ε-聚赖氨酸的添加能提高超高压的杀菌效率,但?-聚赖氨酸对超高压杀菌效率的提高效果明显低于Nisin,并且?-聚赖氨酸对榴莲泥中芽孢的生长作用的抑制效果较差,而Nisin能较好地抑制榴莲泥中芽孢的生长繁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矮生香蕉品种特性及栽培技术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 2018
摘要:矮生香蕉品种可在南北方发展温室栽培,是优良的经济树种与观赏树种,研究矮生香蕉的品种特性与配套栽培技术,可为发展矮生香蕉的观赏与鲜食应用提供基础和指南。试验选取了矮生香蕉品种‘中蕉12号’为材料,评估其枯萎病抗性,开展地培及盆栽试验研究其栽培特性,总结其温室栽培技术要点。试验结果表明,矮生香蕉‘中蕉12号’株高仅为85.7~103.3 cm,树形矮小,树姿优美,生长期较短约为10个月,与易感品种‘巴西香蕉’相比具较强枯萎病抗病性,产量适中(6.0~7.8 kg/株),品质优良,果实品质媲美常规鲜食品种‘巴西香蕉’。矮生香蕉品种‘中蕉12号’可鲜食与观赏两用,用于休闲观光以及生态农业建设,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符合现代都市农业的发展需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