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夏季遮光对3种槭树PSⅡ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江苏农业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鸡爪槭(Acer palnatum Thunb.)、青榨槭(A.davidii Franch.)和糖槭(A.saccharum Marsh.)为材料,研究透光率分别为100%、50%、30%和10%4种条件下,3种槭树光合特性、叶绿素含量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结果表明:遮光可以显著提高3种槭树叶片的Fv/Fm、PIABS、RC/CS、ET0/TR0、ET0/ABS以及叶绿素相对含量,降低ABS/RC、DI0/RC、VJ和Wk;在透光率为50%时,青榨槭和糖槭的最大净光合速率和光饱和点最优。遮光有利于提高3种槭树叶片PSⅡ反应中心对能量的转化和利用,但深度遮光难以满足槭树对光能的吸收,在透光率为50%时,3种槭树对能量的吸收和利用达到较好的平衡,是适合3种槭树生长的光照条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播栽方式对水稻根系生长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江苏农业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揭示不同播栽方式对水稻根系生长动态的影响,以及水稻根系生长与产量形成之间的关系。以武运粳24号为供试材料,设置直播稻Ⅰ(2013年6月1日播种)、直播稻Ⅱ(2013年6月17日播种)、手栽秧、机插秧4个处理,对水稻根系性状及其与产量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机插秧的水稻产量最高,手栽秧其次,直播稻最低。不定根数、不定根总长度、根体积和根干质量水稻生育前期直播稻较大,生育中、后期手栽秧和机插秧的较大。水稻生育中、后期手栽秧和机插秧的水稻单茎根数和单茎总根长均显著高于直播稻。抽穗期和穗后20 d的水稻不定根数、不定根总长度、根体积、根干质量、单茎根数和单茎总根长与产量均呈正相关关系,说明生育中、后期水稻根量增加有利于水稻高产,手栽秧和机插秧更符合高产水稻根系生长特点。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兔出血症病毒VP60蛋白与受体HBGAs结合位点的初步分析
《中国兽医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血凝抑制试验筛选含H型组织血型抗原(HBGAs)的唾液样品,采用正交连续稀释法建立了兔出血症病毒(RHDV)衣壳蛋白VP60与HBGAs受体结合的酶联免疫方法,并用该方法检测了VP60蛋白的截短表达蛋白片段与HBGAs的结合情况,分析衣壳蛋白VP60与HBGAs的结合位点。结果表明,蛋白片段P250~350、P330~440、P330~350能与H型HBGAs结合,而蛋白片段P470~579、P559~579不能与H型HBGAs唾液结合。由此推断VP60蛋白与受体HBGAs结合位点大约在330~350aa区域内。本研究成功建立了HBGAs结合试验,为探索RHDV与宿主的相互作用提供了一种可靠的研究手段。
关键词: 兔出血症病毒 VP60 组织血型抗原 HBGAs结合试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猪肺炎支原体对猪气管上皮细胞的黏附作用
《中国兽医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气管结扎、链霉蛋白酶灌注冷消化法分离猪气管上皮细胞,并以对数生长期的猪肺炎支原体(Mhp)感染猪气管上皮细胞,通过间接免疫荧光技术定性定量研究不同滴度的猪肺炎支原体对猪气管上皮细胞的黏附及相同滴度的猪肺炎支原体随时间变化对猪气管上皮细胞的黏附。结果表明,分离的猪气管上皮细胞存活率为95%以上,广谱角蛋白染色阳性;Mhp野毒株XLW-1与猪气管上皮细胞37℃作用30min就能看到少量的支原体黏附,作用4h以上时黏附更明显,并且,二者作用1、2、4、6、10h,XLW-1对猪气管上皮细胞的黏附与阴性对照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1×107、2.5×106 CCU/mL的XLW-1与猪气管上皮细胞37℃作用6h,能看到支原体黏附于细胞表面,并且与阴性对照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而其他低滴度的XLW-1则看不到黏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玉米籽粒发育过程中类胡萝卜素与色泽的变化
《食品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C_(30)柱及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大气压化学电离质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atmospheric-diode array detection-atmospheric pressure chemical ionization-mass spectrometry,HPLC-DAD-APCI-MS)法,对黄玉米在籽粒形成期、乳熟期和蜡熟期主要类胡萝卜素进行定性、定量检测,研究籽粒中类胡萝卜素的积累规律,分析类胡萝卜素各组分与色泽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整个发育过程中,黄玉米籽粒总类胡萝卜素含量与色泽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随着成熟度的增加,总类胡萝卜素含量不断增加,籽粒逐渐变黄,其中乳熟期是类胡萝卜素积累的关键时期。各类胡萝卜素组分含量变化较大,花药黄质、玉米黄质、叶黄素、α-隐黄质和β-隐黄质含量总体呈上升趋势,而新黄质含量一直下降,α-胡萝卜素和β-胡萝卜素含量变化不显著。通过对类胡萝卜素含量与色泽的相关性分析发现,玉米黄质、花药黄质、α-隐黄质及β-隐黄质含量均与L*、a*、b*和C值成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与H值成负相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江苏省部分地区牛羊蓝舌病血清学调查及监控
《西南农业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江苏省蓝舌病(BT)流行现状,本研究用BTV C-ELISA试剂盒对采自江苏省9个地区的369份牛血清和202份羊血清进行BT血清学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地区牛群存在BT感染,并且血清阳性率存在差异,阳性率为0%~63.8%,平均阳性率为17.6%,其中以盱眙地区BTV抗体阳性率最高,部分乡镇可达100%。羊群BT感染阳性率为0%~20%,平均阳性率4.5%,低于牛群BTV感染阳性率。选择1个监控点,置BTV病原及抗体阴性小牛10头,定期监控BTV抗体变化趋势,发现自8月开始,牛BTV抗体检测出现阳性结果,至10月,监控牛群检测全为BTV抗体阳性。该研究对江苏省内蓝舌病流行情况进行了调查,建立了蓝舌病预警监测模型,为蓝舌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运用农杆菌介导的针刺法将外源基因转入水稻
《江苏农业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用含转化质粒p BI121-GUS的农杆菌为转化载体菌株,以水稻南粳45为转基因受体品种,用含有外源基因的农杆菌菌液浸蘸接种针,然后直接侵染受体水稻发芽种子的胚芽生长点,不进行愈伤组织培养,直接完成转基因操作。结果表明,生长成植株的48株中,16株经PCR检测和GUS组织化学检测均为阳性,说明外源基因不仅导入水稻基因组中,且已在蛋白质水平上表达。与传统的农杆菌介导法相比,本方法不需诱导愈伤组织以及之后的一系列组织培养过程,节省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转化过程所需时间缩短,具有简单、快速、高效的优点,是一种改良的水稻转基因新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山区耕地细碎化对水稻机收效率的影响研究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 2015 CSCD
摘要:南方丘陵山区是中国重要的水稻主产区,但由于耕地细碎,不利于机械化作业,严重影响了收割机作业效率,阻碍了水稻机械化的全面发展。山区机收效率低的问题已引起众多学者的广泛关注,但对收割机作业效率与耕地细碎程度之间的关系定量研究很少。本文通过田间试验实地测定了不同面积水田中,4LZ-2. 0联合收割机纯作业、转弯掉头环节效率的变化。结果表明:山区细碎耕地主要对收割机转弯掉头环节影响较大,当田块面积< 267 m~2时,收割机单位面积内纯收割时间与转弯时间均为12 min /667 m~2; 当田块面积≥267 m~2时,纯收割时间为9 min /667 m~2,转弯掉头时间为7 min /667 m~2,即耕地细碎化对联合收割机的转弯效率影响较大。因此,必须优化改进收割机的转弯性能,提高其转弯操作方便性,才能更好适应山区的细碎耕地,从而促进南方丘陵山区水稻机械化的发展。
氮钾配施对食用甘薯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西南农业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明钾、氮营养对食用型甘薯产量和品质的影响,采用二因素裂区试验设计,主区设置3个氮处理(不施氮、中氮和高氮),副区设置3个钾处理(不施钾、中钾和高钾),共计9个氮钾组合处理,分别于收获期调查甘薯地上部性状,记录块根鲜、干重,分析淀粉、蛋白质、蔗糖、葡萄糖、果糖和麦芽糖含量。结果表明:氮肥对甘薯单株最长蔓长、茎叶鲜重和茎叶干率的影响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钾肥对单株分枝数和茎叶鲜重的影响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氮肥和钾肥对甘薯块根鲜重和干重的影响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施用氮肥75 kg·hm-2、钾肥300 kg·hm-2时,甘薯块根产量最大;氮肥对甘薯块根葡萄糖和麦芽糖含量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淀粉和蔗糖含量在不同处理间差异不明显,增施氮肥有助于蛋白质的积累,施用氮、钾肥则不利于葡萄糖、果糖和麦芽糖的积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