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中国小麦花叶病毒(CWMV)单克隆抗体制备及其检测应用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中国小麦花叶病是引起小麦(Triticum aestivum)严重减产的中国小麦花叶病毒(Chinese wheat mosaic virus,CWMV)造成的。本研究旨在以制备的抗CWMV特异性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MAb)为核心建立检测CWMV的血清学方法,为该病毒病的诊断和科学防控提供技术支撑。用CWMV提纯病毒免疫小鼠(Mus musculus),经细胞融合、培养基筛选培养、阳性细胞的检测与单克隆化后,共获得4株能分泌抗CWMV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5H5、7C2、9A7和12E5,并注射入BALB/c小鼠(Mus musculus)腹腔制备单抗腹水;间接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表明,4种单抗腹水效价均达到10-7,抗体类型及亚类均为Ig G1、kappa链。Western blot分析表明,4株单克隆抗体均能与CWMV的外壳蛋白亚基有特异性反应。利用制备的单抗建立检测田间小麦样品中CWMV的抗原包被酶联免疫吸附实验(antigen coating plate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ACP-ELISA)和斑点酶联免疫吸附实验(dot-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dot-ELISA),结果表明,该两种血清学方法检测感染CWMV小麦植物组织粗提液呈特异性阳性反应,而检测感染小麦黄花叶病毒(Wheat yellow mosaic virus,WYMV)的小麦、感染大麦黄花叶病毒(Barley yellow mosaic virus,Ba YMV)的大麦(Hordeum vulgare)和健康小麦均呈阴性反应,说明建立的两种方法能特异性地检测小麦植物中的CWMV。灵敏度分析表明,以5H5和12E5单抗为核心建立的ACP-ELISA方法检测小麦病叶的灵敏度达到1∶81 920(W/V,g/m L),而以7C2和9A7单抗为核心建立的ACP-ELISA方法检测小麦病叶灵敏度达到1∶40 960(W/V,g/m L)倍稀释;以12E5和5H5单抗为核心建立的dot-ELISA方法检测小麦病叶的灵敏度达到1∶2 560倍稀释(W/V,g/m L),而以7C2和9A7单抗为核心建立的dot-ELISA方法的检测灵敏度达到1∶1 280倍稀释(W/V,g/m L)。田间样品检测结果表明,建立的ACP-ELISA、dot-ELISA方法能准确、可靠地用于小麦中CWMV病毒的检测,且进一步证明该病毒病在江苏和山东流行。CWMV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其血清学检测方法的建立为中国小麦CWMV的诊断、预测预报及科学防控提供了物质和技术支撑。
关键词: 中国小麦花叶病毒(CWMV) 单克隆抗体(MAb) 抗原包被酶联免疫吸附试验(ACP-ELISA) 斑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dot-ELISA)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菊科植物青蒿细胞色素P450基因家族分析
《江苏农业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NCBI中下载了青蒿P450全部全长序列,经过一致性鉴定,共获得41个P450单加氧酶基因。根据P450标准命名规则,这41个基因分布在3个基因簇的11个家族中。与水稻、拟南芥P450氨基酸序列比对发现,拟南芥中所特有的CYP82、CYP83和CYP716 3个家族在青蒿中出现,而水稻特有的CYP92家族在双子叶植物青蒿中也存在。对青蒿P450蛋白质的理化性质和结构特性进行了分析,二级结构分析结果表明,青蒿P450蛋白质的二级结构以α-螺旋为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秸秆还田结合炔草酯对禾本科杂草和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
《植物保护学报 》 2015 CSCD
摘要:为改进水稻秸秆还田条件下小麦田杂草治理技术,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不同还田量单独或结合炔草酯施用对后茬小麦田禾本科杂草的控制效果和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水稻秸秆单独还田量从1 125 kg/hm2增至4 500 kg/hm2,小麦田杂草发生密度显著下降,4 500 kg/hm2秸秆还田量下小麦分蘖期前杂草发生密度下降60%左右;结合炔草酯施用时,杂草发生密度随秸秆还田量的增加而下降,但不同还田量之间无显著差异,且炔草酯除草活性未受到影响。秸秆还田或炔草酯单独或结合施用均对小麦生长发育无明显的胁迫影响,4500 kg/hm2秸秆单独还田量下,小麦苗期功能叶SPAD值较对照增加7.0%,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分别增加14.9%和12.2%;抽穗期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分别增加28.3%、85.2%和100.0%;千粒重、有效穗数和产量分别增加3.9%、6.7%和16.1%。4 500 kg/hm2秸秆单独还田量对杂草控制效果、小麦生长及产量的影响均与炔草酯推荐剂量单独施用无显著差异,表明该秸秆还田量具有良好的农田生态效应。
外源一氧化氮对微囊藻毒素诱导青菜氧化胁迫的缓解
《江苏农业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讨一氧化氮(NO)参与调控微囊藻毒素(MC)诱导植物损伤的机理,以青菜(Brassica rapa)幼苗为材料,研究了外源NO对MC胁迫下青菜幼苗的生长、体内活性氧(ROS)累积、抗氧化酶活性及抗氧化物质含量的影响及可能的调控机制。结果显示:(1)外源NO供体硝普钠(SNP)预处理能够显著缓解MC对青菜幼苗生长的抑制效应;(2)SNP预处理能够显著降低MC诱导青菜幼苗ROS的过量产生;(3)SNP预处理能够分类调控MC对抗氧化酶(SOD、POD、APX、CAT)和抗氧化物质(As A和GSH)的诱导效应。这些结果表明,外源NO能够通过特异性调控MC诱导青菜幼苗的氧化胁迫反应,进而缓解MC对植物的毒害效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4种水生植物除磷效果及系统磷迁移规律研究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生态类型水生植物对水体总磷的去除效果及系统磷迁移规律。[方法]选取4种不同生态类型水生植物,分别为漂浮植物凤眼莲、水浮莲和挺水植物香蒲以及沉水植物轮叶黑藻,结合滇池富营养化湖水及底泥,构建静态模拟生长体系。[结果]4种水生植物对富营养化湖水、底泥具有一定的耐受能力。试验80 d后,凤眼莲、水浮莲和香蒲对水体总磷的去除率分别为95.0%、94.3%和92.0%。凤眼莲系统中水体磷浓度大幅度降低,底泥中的磷素逐渐释放,凤眼莲所吸收磷素来源于水体和底泥;水浮莲所吸收磷素主要来源于水体;香蒲鲜质量增加极少,在降低水体总磷浓度的同时,促使底泥总磷含量略微增加,从表观上看,水体为其吸收磷素的主要来源;轮叶黑藻植株部分发生腐烂,对水体总磷的去除率仅为62.9%,低于对照,但对底泥中总磷吸收良好,底泥是其吸收磷素的主要来源。[结论]凤眼莲、水浮莲和香蒲能有效降低水体总磷;凤眼莲和轮叶黑藻能够吸收底泥中的磷素;当水体总磷浓度较低时,底泥中的磷素会释放至水中。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鹅坦布苏病毒囊膜蛋白结构域Ⅱ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及免疫学鉴定
《江苏农业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实现鹅坦布苏病毒囊膜蛋白(E蛋白)结构域Ⅱ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并对其进行免疫学鉴定,根据鹅坦布苏病毒JS804株囊膜蛋白基因序列,利用人工合成法获得鹅坦布苏病毒囊膜蛋白结构域Ⅱ编码基因并引入限制性酶切位点,片段大小为507 bp。将合成的基因片段克隆入pGEX-4t-1原核表达载体中,构建重组表达载体pGEX-EII并转化至BL21(DE3)中。通过优化表达条件获得重组蛋白质并进行免疫学鉴定。结果显示,重组蛋白质分子量约为4.4×104,Western-blot和间接免疫荧光检测结果表明重组蛋白质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秸秆还田下晚播稻茬麦适宜施氮量研究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CSSCI
摘要:研究了前茬水稻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不同施氮水平(0、90、180、270和360 kg·hm-2)对晚播小麦土壤矿质氮积累、秸秆氮释放、氮素平衡特征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基肥施用提高了越冬期0~30 cm土壤矿质氮量,追施氮肥提高了开花期0~15 cm土壤矿质氮量。施氮量高于180 kg·hm-2时会造成小麦成熟后土壤矿质氮量的显著增加。氮平衡分析结果表明,小麦全生育期氮素净矿化量为48 kg·hm-2;随施氮水平的增加,秸秆氮释放量、植株氮积累量、土壤矿质氮残留量和氮表观损失量均随之增加;N90、N180、N270和N360处理氮表观损失率分别为27.9%、37.6%、43.2%和47.6%;N90处理损失量以播种至越冬期最高,其余处理均以开花至成熟期最高。适量增施氮肥有利于提高籽粒产量,但施氮量若超过180 kg·hm-2,增产效果则不显著。综合考虑,水稻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氮肥施用量为180 kg·hm-2有利于兼顾晚播小麦生产和生态效益。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拟南芥抗根结线虫和蚜虫的功能基因鉴定
《江苏农业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鉴定出增强植物对根结线虫和蚜虫抗性的功能基因,从9个抗蚜虫的拟南芥激活标签突变体中筛选增强根结线虫抗性的突变体。利用反向PCR技术定位激活标签在基因组上的插入位点,并通过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插入位点上、下游基因表达水平,结合根结线虫和蚜虫在过量表达转基因植株上的表现验证基因功能。结果显示接种根结线虫后7 d,侵入3个拟南芥突变体根系的根结线虫数量明显少于野生型。其中2个突变体中的激活标签插入位点只相差2个碱基,SKS13基因表达水平提高;另一个株系中激活标签导致PERK2基因的表达水平提高。与野生型植株相比,分别过量表达SKS13和PERK2的转基因植株能明显减少侵入根系的根结线虫数量,同时蚜虫的繁殖数量也较低。
关键词: 根结线虫 蚜虫 拟南芥激活标签突变体 抗性鉴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Ca~(2+)、ATP、ADP和AMP对鸭胸肉中肌动球蛋白解离的影响
《食品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促进肌动球蛋白解离的因素,从鸭胸肉中提取肌动球蛋白,研究Ca~(2+)、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及其降解产物对肌动球蛋白的解离效果。通过蛋白质免疫印迹技术测定肌动蛋白含量的变化来研究肌动球蛋白的解离情况。研究发现,7.564 mmol/L Ca~(2+)对肌动球蛋白的解离无促进作用(P>0.05),而Ca~(2+)浓度升高到200 mmol/L时,能显著促进肌动球蛋白的解离(P<0.05),单独的ATP对肌动球蛋白的解离无促进作用(P>0.05),Ca~(2+)和ATP共同作用于肌动球蛋白后,可显著促进肌动球蛋白的解离(P<0.05),二磷酸腺苷(adenosine diphosphate,ADP、一磷酸腺苷(adenosine monophosphate,AMP)均可显著促进肌动球蛋白的解离(P<0.05),且不同浓度处理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因此,可以推断ADP、AMP以及Ca~(2+)和ATP的共同作用对肌动球蛋白的解离有促进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棉花远缘杂交创制抗黄萎病新种质
《棉花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通过陆地棉与异常棉、辣根棉、旱地棉、雷蒙德氏棉、黄褐棉等野生棉的远缘杂交和回交等,育成65份陆地棉背景的远缘种质系。农艺性状鉴定结果 ,这些种质系的株高平均值与陆地棉品种处于相同水平,单株果枝数、单株果节数、单株结铃数、铃重、衣分平均值均低于陆地棉品种,纤维长度、断裂比强度均高于陆地棉品种,马克隆值均低于陆地棉品种。落叶型黄萎病菌系V991人工病圃抗性鉴定结果,从65份陆地棉背景的远缘种质系中获得5份抗黄萎病的棉花新种质系,其中苏远040、苏远045、苏远061病情指数分别为8.33、4.35、7.79,高抗黄萎病;苏远030、苏远034病情指数分别为12.35、13.70,抗黄萎病。追踪陆地棉抗黄萎病新种质系的亲缘关系发现,苏远040和苏远045为陆地棉与雷蒙德氏棉杂交后代,苏远061为陆地棉与黄褐棉杂交后代,苏远030和苏远034为陆地棉与旱地棉杂交后代。这些优质、抗黄萎病新种质的育成,拓宽了陆地棉的遗传基础,为我国棉花抗病新品种选育提供种质材料。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