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Cry2Aa毒素结合十二肽的筛选与鉴定
《江苏农业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Cry2Aa毒素蛋白对噬菌体展示随机十二肽库进行4轮筛选,并从第4轮筛选产物中随机挑选20个单克隆,进行单克隆ELISA、PCR扩增、DNA电泳及测序,鉴定这些克隆与Cry2Aa毒素的结合活性。结果显示,这20个克隆均能与Cry2Aa毒素发生特异性结合,并推导出8条不同的序列。挑取阳性值最高的克隆GT(氨基酸序列为GTPWHHHRHLIV)建立了基于十二肽的Cry2Aa毒蛋白的间接竞争ELISA检测方法。该方法的抑制中浓度(IC50)为1.139 0μg/ml,最低检测限IC10为0.021 1μg/ml,线性检测范围为0.047 8~22.691 0μg/ml(Y=23.09 lgx+48.692,R2=0.996 3)。噬菌体展示肽库筛选方法为快速、准确地检测Cry2 Aa毒蛋白提供了新的途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温度和毒死蜱对灰飞虱雌成虫热激蛋白70和90基因的诱导表达特性研究
《应用昆虫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为了明确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对温度和杀虫剂等环境胁迫因子的适应性进化机制,本文研究了高温和毒死蜱对该害虫热激蛋白70和90基因的诱导表达特性。【方法】利用生物测定法研究了灰飞虱的热激存活率和对毒死蜱的敏感性,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测定了不同诱导温度、LC25剂量的毒死蜱诱导不同时间以及不同品系的Lhsp70-1、Lhsp70-2、Lhsp90-1和Lhsp90-2 4个基因表达量的变化。【结果】在27℃和31℃条件下,耐高温品系对毒死蜱的敏感性比对照品系分别降低1.39倍和1.95倍,42℃热激后毒死蜱抗性品系的存活率比敏感品系高23.58%。经过30、34、38和42℃热激1 h后,灰飞虱雌成虫Lhsp70-2、Lhsp90-1和Lhsp90-2的表达量分别上升1.4~2.5、1.7~3.3和1.1~2.0倍,Lhsp70-1表达量下降1.0~1.7倍;LC25剂量的毒死蜱处理0.5、8和12 h后,以上4个基因的表达量变化不显著或呈下降趋势。然而毒死蜱长期筛选后Lhsp70-2、Lhsp90-1和Lhsp90-2表达量分别上升2.32、1.53和2.28倍,高温长期筛选后Lhsp90-1表达量上升1.58倍。【结论】Lhsp90-1表达量增加很可能是灰飞虱对高温和毒死蜱产生交互适应性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 灰飞虱 高温 毒死蜱 Lhsp90-1 表达特性 适应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猪SIM1基因启动子活性及表达模式分析
《华北农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旨在对猪SIM1基因的转录调控机制及表达模式进行初步探讨。采用PCR法扩增猪SIM1基因5'端上游的启动子区,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这一区域内潜在的转录因子结合位点进行预测,采用5'端侧翼序列缺失获得8段长度不等的启动子片段,并分别克隆至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表达质粒(p GL3-Enhancer)中,利用双荧光素酶报告活性检测分析SIM1基因启动子区不同长度片段在293T、MGC803和Bel7402细胞中瞬时转染后的活性。同时,采用Western Blot实验检测SIM1蛋白在猪7个不同组织的表达模式。结果表明,各SIM1启动子片段在293T、MGC803和Bel7402细胞中均有活性,在293T细胞活性最低;-699~-489 bp存在关键顺式调控元件,这一区域发现Smad、CEBPα、PAX6等关键转录因子结合位点;Western Blot实验首次在中枢神经系统外发现SIM1的表达,SIM1蛋白在脑和下丘脑表达量最高,在睾丸的表达量次之,在肝脏、皮脂和甲状腺表达量较高,在肌肉表达量最低。研究结果提示,SIM1基因在神经细胞发育、脂肪代谢和性腺发育过程都可能起到重要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苏丹草管状分子体外诱导及木质素合成相关酶活力的变化
《江苏农业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索C4作物次生细胞壁合成机制,以苏丹草新品系苏牧3号的胚性愈伤组织为材料,研究了光照、外源植物激素和活性炭对愈伤组织管状分子分化的影响,并对管状分子诱导过程中木质素含量、可溶性酚醛组分含量及其相关酶活力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每天光照16 h、不含外源植物激素的基本培养基中添加3 g/L活性炭,诱导培养20 d,管状分子分化率最高,为51.97%,管状分子出现的起始时间为诱导培养第4 d;诱导培养21 d时,木质素含量达到最高值18.11%,与木质素合成相关的酶PAL、CAD活力也同时达到最高值,分别为5.915 0×10-3U/mg、8.366 7×10-2U/mg,此后木质素含量和PAL、CAD酶活力均无显著变化;POD活力诱导培养9 d时达到最高值132.24 U/mg,显著高于继代培养;可溶性酚醛组分含量先增后减,诱导培养12 d时达到最高值1.09μg/mg。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紫肉甘薯块根总RNA提取方法的评价
《分子植物育种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紫肉甘薯块根富含多糖、多酚、淀粉、蛋白质和色素等物质,会影响紫肉甘薯块根总RNA的提取。本研究对五种不同的RNA提取方法进行比较,分析各自的优缺点,并对所得总RNA的浓度和纯度进行测定。研究结果表明,改良CTAB法和华越洋试剂盒提取法均能提取出浓度、纯度较高的RNA,且RNA可用于反转录,并扩增出Ib Tub A基因的特异条带,能够进行后续实验分析,其中华越洋试剂盒提取法操作更加快捷和方便。另外三种提取方法都存在一些弊端,所提取RNA质量略差,不能达到后续实验的要求。增加去色素环节可以有效去除色素,三个不同色素差异品种的提取结果较为一致。
关键词: 紫肉甘薯 总RNA提取 改良CTAB法 良Trizol法 RNA提取试剂盒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含不同个数基序乳酸乳球菌肽聚糖锚钩蛋白结合活性比较
《微生物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比较两种含不同个数基序乳酸乳球菌肽聚糖锚钩蛋白(protein anchor,PA)的结合活性。【方法】首先应用PCR技术分别扩增得到含有2个或3个自溶素基序(Lysin Motif,Lys M)基因片段的PA2与PA3;然后应用p ET-32a(+)质粒构建原核表达载体,将其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进行诱导表达,获得目的蛋白;最后将经复性后的PA2、PA3融合蛋白与GEM(Gram-positive Enhancer Matrix,GEM)颗粒结合,经Western blot、透射电镜与SDS-PAGE进行结合鉴定与结合活性比较分析。【结果】融合蛋白PA2、PA3复性后都能与GEM结合,PA3与GEM颗粒的结合活性明显好于PA2。【结论】含有3个Lys Ms的PA对GEM的结合活性明显优于含有2个Lys Ms的PA。本研究可为进一步完善乳球菌外壳-蛋白锚钩展示系统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 乳酸乳球菌 肽聚糖锚钩蛋白 原核表达 GEM 结合活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栽培技术对水稻产量及径流NPK流失的影响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大田试验条件下,以水稻品种苏101为供试材料,设置超高产生产技术、常规生产技术和减肥生产技术3个处理,研究不同栽培技术对水稻产量及农田径流NPK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超高产生产技术水稻产量比常规生产技术增加了11.1%,减肥生产技术与常规生产技术产量差异不大;试验年度稻季农田总径流深为3.9×102mm;稻田地表径流水体总N、总P和K流失量从高到低均依次为超高产生产技术、常规生产技术和减肥生产技术,处理间的差异多达到显著水平;减肥生产技术与常规生产技术稻田地表径流NPK流失率差异不大,但均显著大于超高产生产技术;不同栽培技术条件下水稻N肥的偏生产力从大到小依次为减肥生产技术>常规生产技术>超高产生产技术;超高产生产技术在显著提高水稻产量的同时,也增加了稻田地表径流NPK流失量,虽然采取秸秆还田和耕翻措施可使其NPK流失率显著降低,但其N肥偏生产力显著降低,而采取秸秆还田的减肥生产技术,水稻产量与常规生产技术大致相当,且稻田地表径流NPK流失量显著降低,N肥的偏生产力显著增加,因而是一种更为环保型的栽培技术措施。
关键词: 不同栽培技术 水稻产量 地表径流 NPK流失量 NPK流失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肉质桃品种的2个成熟度果实常温贮藏特性比较
《食品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比较不同肉质和成熟度的桃品种常温条件下的贮藏特性。方法:以软溶质型桃‘霞晖1号’、硬溶质型桃‘霞晖6号’、不溶质型桃‘金晖’为试材,研究7、8成熟度条件下果实常温贮藏过程中果实硬度、乙烯释放量、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和有机酸含量的变化。结果:货架期间,所有处理桃果实均有正常乙烯释放峰值出现,不溶质桃果实具有最长的果实货架生理周期,但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溶性糖含量较软溶质和硬溶质品种低,风味不足,‘霞晖6号’8成熟果实在贮藏过程中,能保持较高的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溶性糖含量,风味渐佳。结论:硬溶质肉质类型桃在货架期间贮藏效果较好,8成熟是其适宜的采收成熟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电子束和γ射线辐照对猪油脂肪氧化的影响
《核农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猪油脂为对象,采用充氮和充氧包装,研究电子束和γ射线辐照对猪油脂氧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经电子束辐照后(1.2~10.2k Gy),充氧辐照油脂样品的POV值和TBARS值分别是充氮辐照样品的1.71倍~4.29倍和1.21倍~1.84倍,是对照样品的1.87倍~4.30倍和2.74倍~5.06倍;经γ射线辐照后(0.9~11.5k Gy),充氧辐照油脂样品的POV值和TBARS值分别是充氮辐照样品的4.03倍~32.95倍和3.75倍~7.53倍,是对照样品的12.04倍~31.05倍和24.23倍~43.40倍。γ射线辐照后油脂样品的POV值和TBARS值都比电子束辐照样品高;充氧辐照油脂样品的POV值和TBARS值均比充氮辐照样品高。因此,采用电子束辐照可以减少油脂氧化和辐照味。本研究为含脂食品辐照加工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电子束辐照 γ辐照 猪油脂 过氧化值(POV) 硫代巴比妥酸值(TBARS)
辣椒花药培养胚状体发生途径影响因子研究
《核农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优化辣椒花药培养体系,以13个不同基因型辣椒材料为试材,对影响花药培养的因子:外源激素、碳源(蔗糖、麦芽糖、葡萄糖)、低温预处理、外源有机添加物、活性炭及植株开花时期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所有供试材料均可诱导出胚状体,其中有8个供试材料可获得健壮的再生植株,基因型是限制辣椒花药培养诱导胚状体的关键因素,不同基因型间出胚率不同,其中G201出胚率最高,达到31.76%;在不同外源激素处理中,NAA比IAA更适合辣椒的花药培养,且NAA与KT浓度配比以0.5∶1.0效果最佳;不同碳源处理中,30 g·L-1的蔗糖浓度最适合辣椒花药培养。4)不同预处理中,4℃低温预处理1-3d有利于胚状体的诱导,其中以处理2d时的出胚率最高;有利于胚状体发生的外源添加物为50μmol·L-1Ag NO3和4 g·L-1活性炭;处于初花期和盛花期的花蕾均可诱导成胚,其中初花期花蕾更适合辣椒花药培养。研究为加快辣椒新品种选育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辣椒(Capsicum annuum L) 花药培养 胚状体 激素 基因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