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0820条记录
薄膜包装对石榴采后生理及营养物质含量的影响

江苏农业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不同薄膜包装对采后石榴生理和营养物质含量的影响,测定了2种不同规格薄膜包装(32.70μm聚乙烯袋、15.55μm聚乙烯袋,以12.75μm打孔聚乙烯袋作为对照)处理后石榴在(5±1)℃低温贮藏过程中品质及相关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2种薄膜包装处理均可延缓石榴采后可溶性固形物(TSS)的减少和糖酸比的增加。其中,32.70μm聚乙烯袋可显著维持较高的维生素C和总酚含量,且可维持较高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但对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影响不明显。总之,32.70μm聚乙烯袋包装处理总体效果优于15.55μm聚乙烯袋。

关键词: 薄膜包装 石榴 贮藏 生理 营养物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三角地区稻麦轮作生态系统净碳交换及其环境影响因子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涡度相关技术对我国长三角地区典型稻麦轮作农田生态系统(2011年11月—2012年10月)的CO2通量进行连续观测,分析了农田生态系统净碳交换(NEE)的变化特征及其环境影响因子。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稻麦轮作生态系统NEE具有明显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特征,具有很强的固碳能力。NEE月平均日变化总体呈"U"型曲线,不同月份"U"型高度不同;NEE季节变化则呈显著的"W"型双峰特征,分别对应两季作物(小麦、水稻)的生长季节。小麦/水稻月平均最大碳吸收峰出现在4月/8月,分别达到-1.12 mg·m-2·s-1、-1.45 mg·m-2·s-1;日最大累积碳吸收量分别为-12.88 g(C)·m-2·d-1、-10.63 g(C)·m-2·d-1,长三角地区稻麦轮作生态系统年固碳量达到-769.61 g(C)·m-2·a-1。光合有效辐射是影响白天NEE的主要环境影响因子,Michaelis-Menten方程可以很好地表示作物生长季节两者之间的关系(R2=0.37~0.83);在同一光合有效辐射条件下,长三角地区稻麦轮作生态系统白天NEE随着气温的升高而增加,而当光合有效辐射大于1 800μmol·m-2·s-1时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光抑制。温度是影响夜间农田生态系统呼吸特征的主要环境影响因子,长三角地区稻麦轮作生态系统夜间NEE与不同层次温度之间均存在显著的指数相关关系,但是不同作物夜间NEE的最适温度略有差异,小麦夜间NEE与土壤温度(10 cm)相关性最好(0.60),而水稻夜间NEE与气温相关系数最高(0.49)。

关键词: 涡度相关 碳通量 净碳交换 农田生态系统 稻麦轮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花’及其芽变‘绿黄花’梨成熟期果皮代谢物鉴定与比较分析

果树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鉴定和比较砂梨品种‘黄花’(Pyrus pyrifolia Nakai‘Huanghua’)及其芽变‘绿黄花’(Pyrus pyrifolia Nakai‘Lühuanghua’)成熟期果皮代谢产物的差异。【方法】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和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技术,对2者成熟期果皮中代谢产物进行鉴定。同时,对这2种梨果皮中代谢物质的峰响应强度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PCA)和偏最小二乘法分析(PLS-DA)。【结果】2者果皮中代谢物的差异使得梨果皮色泽发生变异。GC-MS的结果中共得到18种差异性代谢产物,主要包括草酸、苹果酸和柠檬酸等有机酸类,丙氨酸和L-天门冬酰胺等氨基酸类以及果糖、葡萄糖和蔗糖等糖类物质;LC-MS的结果中共得到43种差异性代谢产物,主要包括顺式-15-二十四碳烯酸、5,9-二十四碳二烯酸、亚油酸、亚麻酸、硬脂酸、二十二烷酸和二十四烷酸等脂肪酸类,邻苯二甲酸二己基酯和2-单亚油酰甘油酯等酯类,熊果酸和角鲨烯等三萜类,5-氧-反式-对-香豆酰-奎宁酸、香草酸、熊果苷和绿原酸等酚类,黄酮类,松柏醛和肉桂酸等苯丙烷类,豆甾醇等甾醇类以及δ-生育三烯酚和α-生育三烯酚等维生素E类物质。【结论】‘黄花’与‘绿黄花’果皮色泽上的不同很可能是这些差异性代谢产物共同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 砂梨(Pyrus pyrifolia Nakai) 果皮 GC-MS LC-MS PCA PLS-DA 差异代谢产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二花脸猪产仔数性状的分子标记及其效应分析

江苏农业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PCR及PCR-RFLP技术对FSHβ、ESR和PRLR基因在二花脸猪群体内的多态性及对繁殖性状的影响进行了检测与分析。结果表明:108头二花脸猪中检测到FSHβ基因的AA和AB基因型,ESR和PRLR基因的AA、AB和BB 3种基因型。FSHβ基因的AA基因型初产和经产的总产仔数(TNB)和产活仔数(NBA)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AB基因型;ESR基因的BB基因型初产及经产TNB和NBA均显著高于AB基因型和AA基因型;PRLR基因的AA基因型和AB基因型初产和经产TNB和NBA均高于BB基因型(P<0.01)。FSHβ基因的AB基因型初产和经产初生质量(BW)和断奶质量(WW)均高于AA基因型(P>0.05);ESR基因的AA基因型初产和经产BW高于AB和BB基因型(P<0.05),WW高于BB基因型;PRLR基因的BB基因型初产和经产仔猪的WW均显著高于AA基因型(P<0.05)。FSHβ、PRLR和ESR基因对二花脸猪繁殖性状有一定影响,可作为二花脸猪繁殖性状辅助选择的标记。

关键词: 二花脸猪 产仔数 分子标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施氮量与行距互作对不同筋型小麦产量和品质的调控效应

2015 CSCD

摘要:为探明不同施氮量与行距互作对强、中、弱筋小麦产量构成、品质及生理特性的调控效应,试验Ⅰ于2013-2014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进行,以强筋小麦济麦20和中筋小麦中麦8号为试验材料;试验Ⅱ于2013-2014年在扬州大学江苏省作物遗传生理重点实验室试验场进行,以强筋小麦济麦20和弱筋小麦扬麦15为试验材料,研究高产栽培条件下施氮量与行距互作对强、中、弱三种不同筋型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施氮量与行距互作对旱茬强、中筋小麦产量和品质的调控效应随着施氮量增加或行距增大,济麦20和中麦8两种不同筋型小麦旗叶SPAD值和净光合速率均在270kg·hm~(-2)施氮量和20c...

关键词: 小麦 茬口 筋型 施氮量 行距 产量 品质 生理特性

米糠毛油对肉猪生产性能、脂类代谢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江苏农业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米糠毛油与大豆毛油2种植物油对肉猪生产性能、脂类代谢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本试验选取48头胎次相近、平均体质量为(37.31±2.81)kg 80日龄的肉猪,随机分成2组,即米糠毛油组和大豆毛油组,测定了2组肉猪生产性能、血清生理生化指标、血清脂肪酶活性及肝脏脂肪酸合成酶和载脂蛋白质的mRNA表达量。结果显示:在肉猪的生长期、育肥期及全期,米糠毛油组肉猪的日增质量、日采食量均低于大豆毛油组,料质量比与大豆毛油组,差异均不显著。与大豆毛油相比,米糠毛油对肉猪血清的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质胆固醇含量影响不显著;米糠毛油组肉猪的血清甘油三酯比大豆毛油组显著下降41.99%;米糠毛油组肉猪血清脂蛋白质脂酶、肝脂酶、总脂酶的活性均极显著高于大豆毛油组。米糠毛油组肉猪的脂肪酸合成酶和载脂蛋白质的mRNA表达量均极显著低于大豆毛油组。表明米糠毛油和大豆毛油2种植物油对肉猪的生产性能影响差异不显著;米糠毛油在肉猪体内更易于消化吸收。

关键词: 肉猪 米糠毛油 大豆毛油 生产性能 脂类代谢 基因表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间套作防治作物土传枯萎病的研究进展

土壤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作物间套作是农业生态系统中常见的一种种植模式。在这种生产模式中,两种或多种作物不仅可以充分利用光、热、水、气、肥等资源,提高单位土地面积的生产力,而且还会影响植物病虫害发生。连作引发的枯萎病是影响很多作物减产的重要原因。通过合理间套作,可以有效地提高作物的抗病能力,以达到自然控制枯萎病的目的。本文首先综述了国内外不同作物间作模式对土传枯萎病的防治效果;其次,从田间小气候改变、寄主形态及生理改变、诱导寄主抗性、养分高效利用、抑制病原菌及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方面对控害机制的最新进展进行了总结。在此基础上,对当前间作防控土传病害的局限性进了讨论,并对未来利用不同作物间作防治植物土传病害的研究方向及间作防控土传病害研究需要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间作 枯萎病 化感效应 机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麦产量构成因素的基因效应和杂种优势分析

江苏农业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提高对小麦产量构成因素的选择效率,以7个半冬性小麦品种及按7×7双列杂交设计的21个F1杂交组合在2个地点的试验资料,研究了小麦2个产量构成因素—每穗粒数和千粒质量的基因效应和杂种优势。结果表明,每穗粒数和千粒质量的遗传符合加性-显性模型,基因显性效应的作用远大于其加性效应,显性程度为超显性。增效基因为显性,减效基因为隐性。每穗粒数和千粒质量在2个试点的平均狭义遗传力分别为54.00%和63.17%。每穗粒数和千粒质量表现正向的平均杂种优势和超亲优势,变异幅度较大,并在基因型、地点及基因型与地点互作间存在极显著差异。

关键词: 小麦 产量构成因素 双列杂交 基因效应 杂种优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干旱胁迫下调节ATP的含量对提高转玉米C_4型pepc水稻光合速率的影响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分析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是否是限制高表达转玉米C4型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基因(C4-pepc)水稻光合速率提高的限制因素,本文以高表达的转玉米C4型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基因水稻(PC)及其原种‘Kitaake’(WT)作为试验材料,喷施蒸馏水(对照)、2 mmol·L-1亚硫酸氢钠溶液、100μmol·L-1N′-(3,4-二氯苯基)-N,N-二甲基脲[3-(3′,4′-dichlorophenyl)-1,1-dimethylμrea,DCMU]和10μmol·L-1寡霉素(oligomycin)溶液过夜处理5~6叶期水稻幼苗,在20%(m/v)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条件下,研究不同处理对水稻叶片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ATP含量、玉米C4型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EPC)活性以及光系统Ⅱ(photosynthemⅡ,PSⅡ)实际光化学效率(actual photochemical efficiency of PSⅡin the light,ΦPSⅡ)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喷施亚硫酸氢钠溶液提高了PC和WT在水培条件下叶片的Pn,DCMU和寡霉素溶液处理则降低了PC和WT叶片的Pn。喷施亚硫酸氢钠溶液增加了WT叶片Gs和Ci,但降低了PC叶片Gs和Ci。喷施DCMU溶液增加了PC和WT叶片Ci,但降低了叶片Gs。用20%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处理后,亚硫酸氢钠、DCMU和寡霉素溶液处理的水稻叶片Pn均下降,喷施亚硫酸氢钠溶液处理可以减缓Pn下降的趋势,喷施DCMU和寡霉素溶液加速了叶片Pn的下降。在20%PEG-6000处理8 h后,PC在喷施不同试剂处理下Gs差异不大,但其Pn变化显著。进一步的研究表明不同处理下叶片中ATP含量、PEPC活性以及ΦPSⅡ出现显著变化,DCMU处理引起ATP含量、PEPC活性和ΦPSⅡ快速下降,亚硫酸氢钠溶液处理能够减缓这些参数的下降,喷施寡霉素降低了叶片中的ATP含量,但是对ΦPSⅡ没有显著影响。因此认为,在干旱胁迫条件下,PEPC的高表达能够维持较高的PSⅡ活性,与原种相比,也产生较高含量的ATP,来维持净光合速率的稳定。

关键词: 水稻 C4型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 干旱 光合速率 三磷酸腺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主成分与聚类分析的菜用大豆品质综合评价

食品科学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提高菜用大豆品种品质性状的选择效率,优化菜用大豆品质评价体系,以江苏省主栽的18个菜用大豆品种为试材,分析其物理特性指标(荚长、荚宽、荚厚、百荚质量、百粒质量、L*、a*、b*、硬度、水分含量)和化学特性指标(VC、叶绿素、粗脂肪、淀粉、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异黄酮含量,脂氧合酶(lipoxygenase,LOX)活力)。结果表明:品质特性中叶绿素和异黄酮含量、LOX活力、淀粉含量、百粒质量、百荚质量、a*在品种间变异系数较大,而L*和水分含量变异系数较小,其余指标变化均不显著。主成分分析表明18项指标反映的菜用大豆品质可用7个主成分来表示(累计贡献率达92.332 9%)。进一步根据聚类分析结果,筛选出百粒质量以及叶绿素、VC、可溶性糖、粗脂肪、异黄酮含量,硬度和a*这8个品质指标代替原有的18项指标,为品质评价指标体系的简化提供了可能。18个菜用大豆品种中,徐豆17号综合品质最好,其次是区凡2号和新大粒1号,苏豆8号综合品质最差。

关键词: 菜用大豆 品质性状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