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16582条记录
早熟无核葡萄新品种‘紫金早生’的选育

果树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紫金早生’是‘金星无核’通过化学诱变选育出的早熟、无核葡萄新品种,欧美杂种。果穗圆锥形,较整齐,平均单穗质量317.4 g,果粒圆形或椭圆形,紫黑色,平均单粒质量5.2 g,果皮中等厚,果肉质地较软,有较浓的玫瑰香味,平均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为17.2%,可滴定酸含量为0.66%。在南京地区,7月中旬果实成熟,早果性及丰产性强,抗病性强。

关键词: 葡萄 新品种 ‘紫金早生’ 早熟 无核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江中下游早春大棚苦瓜无公害生产技术

中国瓜菜 2017 北大核心

摘要:随着近几年设施蔬菜产业的发展,苦瓜由传统的露地栽培逐渐向设施栽培转变,并且栽培面积不断扩大。苦瓜的栽培方式也逐渐多样化,在结合江苏省气候特点的基础上,从品种选择、育苗、田间管理和采收等重要环节进行阐述,总结了最近生产上出现的栽培新方式,以越夏长季节栽培及其关键栽培技术为要点,为当地农民增收提供借鉴。

关键词: 苦瓜 早熟 长季节 无公害 栽培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麦株高和茎秆不同部位砷镉磷含量与籽粒砷镉磷含量的关系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12个小麦品种为供试材料,利用盆栽试验研究了小麦穗下节间长、株高和茎秆不同部位砷、镉、磷含量在不同品种间的差异以及它们与小麦籽粒砷、镉、磷含量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小麦株高、穗下节间长以及茎秆不同部位砷、镉、磷含量存在明显的品种差异。皮尔森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小麦籽粒砷含量与颖壳和穗轴部位砷含量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59(P<0.01)和0.433(P<0.05)。籽粒镉和磷含量与株高和穗下节间长呈显著负相关,其相关系数:镉分别为-0.264(P<0.05)和-0.345(P<0.01),磷分别为-0.583(P<0.01)和-0.437(P<0.01)。籽粒磷含量分别与颖壳、穗轴和节间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26(P<0.01)、0.430(P<0.05)和0.532(P<0.01)。籽粒砷和镉含量与颖壳和穗轴中磷含量均存在显著相关性。这些结果表明,颖壳和穗轴部位砷含量大小可以用来表征籽粒砷含量,选育植株较高的小麦品种有利于降低籽粒镉的积累。

关键词: 小麦 株高 相关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表达IBDV AH1株VP2嵌合法氏囊素三肽基因的重组火鸡疱疹病毒的构建及免疫功能分析

中国兽医科学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传染性法氏囊病(IBD)重组火鸡疱疹病毒(HVT)的构建策略,以HVT FC126基因组非必需区UL44~UL45为插入位点,构建带有大肠杆菌黄嘌呤-鸟嘌呤磷酸转移酶基因序列(gpt)标记的HVT转移载体质粒pUAB-gpt。然后构建表达IBDVAH1株VP2嵌合法氏囊素三肽(BS10)表达盒并克隆入pUAB-gpt,获得转移载体质粒pUAB-Pec-BS10-VP2-Egpt。将该转移载体与HVT DNA共转染鸡胚成纤维细胞(CEF),通过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IBDV抗体夹心ELISA检测、Western-blotting分析,结果显示,获得了表达VP2基因的重组HVT病毒rHVT-Pec-BS10-VP2。将该重组病毒免疫1日龄SPF鸡,免疫后第14天,鸡群可以检测到IBDV抗体。免疫后第21天,脾淋巴细胞增殖活性反应显著。证明IBD重组火鸡疱疹病毒构建成功。

关键词: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 VP2基因 法氏囊素三肽 重组火鸡疱疹病毒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植物内生特基拉芽胞杆菌的分离、鉴定及防治西瓜枯萎病效果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筛选新的生防菌菌种资源,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从番茄植株中分离得到一株内生细菌wm031,采用平板对峙法研究其对病原菌的抑制效果,结合菌体特征、16S rDNA序列分析及生理生化指标,对其进行初步鉴定,明确分类地位,并采用温室栽培试验对其进行抗病效果初探。结果表明,该菌株对西瓜枯萎病菌具有显著拮抗作用,同时对油菜菌核病菌、小麦根腐病菌、小麦全蚀病菌、辣椒疫霉病菌、大蒜菌核病菌、水稻恶苗病菌、葡萄炭疽病菌和番茄枯萎病菌均具有广谱抗性。根据菌体特征、16S rDNA序列分析及生理生化指标的结果,初步鉴定该菌为特基拉芽胞杆菌Bacillus tequilens。该菌株能够在西瓜和水稻植株中稳定定殖。温室栽培试验表明,菌株wm031对西瓜枯萎病具有显著的防治效果74.6%,高出百菌清的防治效果14.1%,说明该菌株具有田间应用开发的潜力。

关键词: 特基拉芽胞杆菌 分离 生防菌 西瓜枯萎病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育秧基质与土配比对水稻秧苗素质及光合生理的影响

江苏农业科学 2017 北大核心

摘要:为研究育秧基质与土不同配比对水稻秧苗素质的影响,采用盆栽试验,设置了100%基质、75%基质+25%土壤、50%基质+50%土壤、25%基质+75%土壤、100%土壤5个处理,测定不同处理水稻秧苗素质,并从生理角度和光合作用层面进行了秧苗健壮程度对比分析。结果表明:75%基质+25%土壤处理秧苗素质最佳,其成秧率、叶龄、叶宽、株高、地上部干质量、根系干质量等均高于其他处理,秧苗综合生理指标及光合作用功能也表现为75%基质+25%土壤处理优于其他处理。

关键词: 育秧基质 秧苗素质 光合作用 水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解淀粉芽胞杆菌干悬浮剂对稻瘟病的防治效果及安全性评价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前芽胞杆菌微生物杀菌剂的剂型主要以水剂和可湿性粉剂为主,芽胞杆菌干悬浮剂作为芽胞杆菌类杀菌剂的新剂型,其安全性及特性需要研究。本文分析了解淀粉芽胞杆菌T429、JT84、Lx-11、B-916干悬浮剂对稻瘟病菌的抑菌活性,平板对峙试验结果表明,抑菌带宽分别为12.00、10.33、7.67和7.50 mm;使用20 mL甲醇萃取2 g干悬浮剂,发现其对稻瘟病菌抑菌带宽分别为7.00、6.33、5.50和5.00 mm。显微观察后发现稻瘟病菌菌丝明显膨大,表明在解淀粉芽胞杆菌干悬浮剂中存在脂肽类物质;在水稻破口期喷施解淀粉芽胞杆菌T429、JT84、Lx-11、B-916干悬浮剂75 g/667 m~2,对水稻穗颈瘟的防治效果分别为85.2%、79.3%、79.6%、78.9%;使用4株解淀粉芽胞杆菌干悬浮剂对水稻种子进行浸种处理,当稀释500倍时,对水稻种子安全,且具有不同程度的促生作用;上述4株菌株干悬浮剂室内稳定性测定结果表明,存放90 d时活菌数减少不显著,存放180 d时T429与B-916变化不显著,Lx-11与JT84下降30%左右,存放360 d时4株解淀粉芽胞杆菌干悬浮剂活菌数不低于1×10~9 cfu/mL。

关键词: 干悬浮剂 解淀粉芽胞杆菌 稻瘟病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贮藏方法对鸭汤营养成分和感官品质的影响

食品工业科技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不同贮藏方法对鸭汤营养成分和感官品质的影响,以新鲜鸭汤为对照,分别研究了速冻、缓冻和高温杀菌对鸭汤感官评价、可溶性固形物、粗蛋白、氨基态氮、粗脂肪和TBARS值的影响。结果表明,速冻组鸭汤感官评价、可溶性蛋白和氨基态氮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而粗蛋白和粗脂肪显著降低(p<0.05),TBARS值显著升高(p<0.05),对照组和速冻组粗蛋白分别为2.92%和2.56%、粗脂肪分别为0.53%和0.37%、TBARS值分别为0.57和0.74 mg/kg。与对照组相比,缓冻组鸭汤氨基态氮差异不显著(p>0.05),感官评价、可溶性固形物、粗蛋白和粗脂肪显著降低(p<0.05),TBARS值显著升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高温组鸭汤感官评价、可溶性固形物、粗蛋白和粗脂肪显著降低(p<0.05),氨基态氮和TBARS值显著升高。此外,速冻组鸭汤感官评价、可溶性固形物和粗蛋白含量均显著高于缓冻组和高温组(p<0.05)。综上所述,速冻处理能够最大限度保持鸭汤的营养成分和感官品质,本文为汤煲产品的贮藏保鲜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关键词: 鸭汤 速冻 缓冻 高温杀菌 营养成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粳稻穗发芽的品种(系)间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江苏农业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明确不同类型粳稻品种穗发芽的表现特性及其影响因素,利用2016年9-10月江苏遭遇多次连阴雨的特殊条件,调查了近年来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育成的42个粳稻新品种(系)和98个江苏、山东、浙江等省育成的粳稻品种的穗发芽情况,并对影响穗发芽的相关性状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粳稻品种的穗发芽率存在明显的品种(系)间差异,大部分品种(系)的穗发芽率较低,但也存在穗发芽率较高的品种(系)。不同生育期类型品种(系)的平均穗发芽率存在显著差异,中熟中粳稻最高,晚粳稻最低,迟熟中粳稻居中,但同一生育期品种(系)间穗发芽率的变异系数均较大。同一品种(系)先后2次调查的穗发芽率差异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中粳稻品种第2次调查穗发芽率的提高程度远远高于晚粳稻品种。穗发芽率与叶穗位差、每穗总粒数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而与播种到抽穗的天数和结实率呈显著或极显著的负相关。水稻品种的穗发芽除了受遗传因素控制外,主要与种子的成熟度和造成穗发芽的温度湿度条件有关。

关键词: 粳稻 穗发芽 种子成熟度 温湿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陆地棉苯丙氨酸解氨酶家族基因的鉴定及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苯丙氨酸解氨酶是苯丙烷类代谢途径的关键酶,与植物抗病性密切相关。黄萎病是棉花的第一大病害。虽然陆地棉的基因组测序已经完成,但是对其苯丙氨酸解氨酶家族基因还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本研究利用生物信息学和Realtime RT-PCR方法,鉴定了陆地棉TM-1中苯丙氨酸解氨酶家族基因以及它们的染色体定位,基因结构,进化关系和组织表达特征。TM-1基因组中共有13个苯丙氨酸解氨酶家族基因,其氨基酸长度介于697~723,分布在12条染色体上,仅A4上有2个相距440 kb的PAL基因,其他染色体上仅有1个PAL基因。另外,在基因结构上仅GhPAL4没有内含子,其余基因都含有1个内含子。13个苯丙氨酸解氨酶家族基因在进化上分为4组,其中第一组含有8个基因。利用EST数据库分析发现,位于6号染色体上的2个基因在所有检测的组织中不表达。Realtime RT-PCR表明位于1、4、9、10、11号染色体上的10个基因能表达,表达量最高的是位于1号染色体上的GhPAL1和GhPAL8。而其他3个未扩增出。分析能扩增出的10个基因在黄萎菌诱导前后抗感材料中的表达,表明GhPAL1和GhPAL8在抗病材料中的本底表达量是感病材料的8倍,并且黄萎菌诱导后,基因的表达量增加2倍。这2个基因可能在抗黄萎病中起重要作用。进一步证明PAL基因在抗黄萎病中的重要作用,并为后续该类基因的抗性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 棉花 苯丙氨酸解氨酶 基因结构 表达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