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氮素水平对潮土氨氧化微生物和硝化作用的影响
《浙江农业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明确不同氮素水平对土壤硝化作用和氨氧化微生物的影响,特别是高氮水平下氨氧化细菌(AOB)和氨氧化古菌(AOA)的响应特异性,以潮土为供试土壤,以尿素和硫酸铵作为氮源,设置5个氮素水平(以N计,分别为0、150、300、600、1200 mg·kg-1,相应地,记为N0、N150、N300、N600、N1200),进行28 d的微宇宙培养,研究不同氮素水平下尿素和硫酸铵对土壤AOB、AOA丰度和土壤硝化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氮肥显著(P<0.05)降低了土壤pH值,至培养结束时(28 d),土壤pH值随氮素水平增加而降低.培养结束时,各加氮处理的土壤NH4+-N含量都处于较低水平(0.72~2.01 mg·kg-1).与N0处理相比,添加尿素或硫酸铵增加了AOB amoA基因拷贝数,且AOB amoA基因拷贝数随氮素水平增加而增加;但施用氮肥对AOA amoA基因拷贝数无显著影响.土壤平均净硝化速率随氮素水平的增加而增加,且同一氮素水平下,尿素处理的土壤平均净硝化速率高于硫酸铵处理.相关关系分析发现,土壤NO2--N+NO3--N含量与AOB amoA基因拷贝数呈显著(P<0.05)正相关关系,与AOA amoA基因拷贝数无显著相关性,说明AOB在潮土硝化作用中起主导作用.综上,高氮水平并未抑制潮土的硝化作用,反而促进了土壤硝化作用,且该过程主要由AOB主导.研究结果可为潮土上氮肥的科学管理提供理论基础.


番薯叶多酚提取工艺优化及其生物活性研究
《中国食品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获得番薯叶多酚的最优提取工艺及其体外生物活性,研究乙醇体积分数(A)、提取温度(B)、料液比(C)、提取时间(D)4因素对番薯叶多酚提取量的影响,通过单因素实验和Box-Behnken响应面分析法优化番薯叶中多酚的提取工艺。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番薯叶多酚主要成分。以DPPH自由基清除率和FRAP法评价番薯叶多酚总抗氧化能力,以α-淀粉酶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试验评价番薯叶多酚体外降糖能力。结果表明:番薯叶多酚最佳提取条件为:乙醇体积分数88%,提取温度57℃,料液比1∶20,提取时间30 min,此时番薯叶中多酚的实际提取量为(15.34±0.19)mg GAE/g。番薯叶多酚主要单体酚为5-咖啡酰奎宁酸、3-咖啡酰奎宁酸、4-咖啡酰奎宁酸、3,4-咖啡酰奎宁酸、3,5-咖啡酰奎宁酸、4,5-咖啡酰奎宁酸、3,4,5-咖啡酰奎宁酸。抗氧化活性试验及体外降糖试验结果表明:番薯叶多酚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活性和体外降糖活性,在最优提取条件下其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和FRAP总抗氧化能力分别为11.57 mg TE/g和12.30 mg TE/g,对α-淀粉酶与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率分别为89.94%和22.28%。


产酸克雷伯氏菌胞内粗酶液降解泰乐菌素
《生物学杂志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产酸克雷伯氏菌TYL-T1胞内粗酶液作为研究对象,研究TYL-T1胞内粗酶液对泰乐菌素的降解特性.当降解体系中含有25 mg/L泰乐菌素时,最适降解条件为pH 7.0、45℃和2.5 mg胞内粗酶液投加量,在6 h内泰乐菌素的降解率达到94.33%.分别添加重金属离子Co2+、Fe2+、Mn2+,能够促进泰乐菌素的降解.泰乐菌素酶促降解过程符合一级动力学反应模型,降解速率常数为0.7149 h-1,半衰期为1.0 h,酶促降解最大反应速率为22.58 mg/(L·h).降解产物没有抑制指示菌的生长,表明胞内粗酶液能完全消除泰乐菌素的生态学毒性.因此,利用产酸克雷伯氏菌TYL-T1胞内粗酶液处理泰乐菌素的残留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泰乐菌素 产酸克雷伯氏菌 胞内粗酶液 降解动力学 产物毒性


香榧籽油对高脂膳食SD大鼠脂质代谢的影响及机理
《中国油脂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推进对香榧籽油生物功效的认知,以高脂膳食大鼠模型评估香榧籽油的降脂、抗氧化功效及其作用机理.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F组)、2%香榧籽油正常组(NFO组)、高脂对照组(HF组)、2%香榧籽油高脂组(HFO组).每周记录SD大鼠体重,分别在第4周和第7周检测血清中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糖(Glu)、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总抗氧化能力(T-AOC)、C 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白介素4(IL-4)水平.在第7周处死大鼠,解剖取肝脏、十二指肠、脂肪组织,采用油红O、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组织形态,并采用qRT-PCR检测肝脏脂质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结果表明:实验第4周,与NF组相比,香榧籽油能极显著降低SD大鼠体重(P<0.01),整个实验周期内HF、HFO组大鼠体重无显著差异;与NF组相比,NFO组大鼠血清TG、Glu、MDA水平显著下降(P<0.05),HDL-C水平显著提高(P<0.05);与HF组相比,香榧籽油能显著降低大鼠血清TC、LDL-C和Glu水平(P<0.05),显著提高SOD、GSH-Px的活性和T-AOC(P<0.01,P<0.05).实验第7周,与NF组相比,NFO组大鼠血清LDL-C水平极显著上升(P<0.01),TC、MDA水平显著下降(P<0.05);与HF组相比,香榧籽油能显著升高大鼠血清TG、LDL-C、MDA、CRP、IL-4水平(P<0.05,P<0.01);长期食用香榧籽油,大鼠肝脏、十二指肠组织中偶有炎性细胞浸润,脂肪组织细胞形态大小不均.NFO组大鼠肝脏AMPKα、SREBP-1c 基因表达水平极显著高于NF组(P<0.01),HFO组大鼠肝脏FAS,ACC、AMPKα基因表达水平极显著低于HF组(P<0.01).香榧籽油可能通过调节AMPKα/SREBP-1c信号通路实现调节大鼠血脂、提高抗氧化水平的生物功效.


萝卜ALMT基因家族的鉴定与表达
《浙江农业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萝卜铝激活苹果酸转运蛋白(ALMT)家族成员对生物和非生物胁迫的响应,本研究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对萝卜ALMT家族成员进行鉴定,并利用转录组数据对其进行表达分析.结果显示,萝卜基因组中包含17个ALMT基因,分布于8条染色体.该家族成员外显子数量为5~7个,预测N-端含有5~6个跨膜结构,在染色体上的分布不均匀.萝卜ALMT基因家族成员启动子上有多种激素响应、胁迫响应、组织和器官生长发育与环境响应的顺式作用元件,表明萝卜ALMT基因家族成员的表达受多种条件的调控.对它们在不同组织和发育时期,以及对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的侵染和重金属(铅、镉和铬)胁迫的响应研究发现,RsALMT1和RsALMT13可能参与抵抗A.tumefaciens的侵染;RsALMT3可能调控叶片气孔的开放,而RsALMT7、RsALMT11和RsALMT14可能调控叶片气孔的关闭;RsALMT15可能参与绿肉萝卜根肉中叶绿素的积累;RsALMT16在抵御铅胁迫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以上结果将为进一步研究萝卜ALMT家族成员在生物和非生物胁迫响应中的功能与分子机制奠定基础.


点滴复膜酵母兔源分离株基因组测序及比较分析
《菌物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点滴复膜酵母Cyniclomyces guttulatu是一种定殖及生长于犬、兔、豚鼠、龙猫、大鼠和小鼠等动物胃肠道内的真菌.与大多数传统酵母相比,点滴复膜酵母具有耐酸(pH 1.5-4.5)、耐高温(38-42℃)的独特生长特性,可在体外快速增殖.腹泻动物粪便中可见大量点滴复膜酵母,尽管没有直接证据表明感染点滴复膜酵母会引起明显病状,但其被认为是多种动物的机会性致病菌.本研究通过全基因组测序和转录组测序明确点滴复膜酵母的基因结构和注释信息,获得点滴复膜酵母的系统性基因组和转录组数据.结果 显示基因组大小为29.71 Mb,包含11307个基因,转录组大小为17.67 Mb,GC含量分别为43.02%和43.09%;mRNA、CDS、外显子和内含子的平均长度分别为1476、1447、1374和540bp;点滴复膜酵母存在517个独特的基因家族,共包括1162个基因,该酵母的独特基因特点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点滴复膜酵母的基因组大小和数量明显大于其他12种酵母,提示该酵母可能存在全基因组复制,这可能与其独特的胃肠道定殖、耐酸和耐高温生长特性密切相关.
关键词: 点滴复膜酵母;基因组测序;全基因组复制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助推共同富裕的内在逻辑与实现路径-以浙江省为例
《浙江农业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浙江是农业文化遗产资源大省,还承担了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重任.在简要介绍浙江省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概况的基础上,基于农业文化遗产的系统性、活态性和多功能性,分析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助推共同富裕的内在逻辑,即发挥农业文化遗产的生产、生态、景观、技术、文化功能,通过提升农民收入来缩小收入差距,通过建设美丽乡村来彰显生态之美,通过张扬农耕文化来彰显文化之美,通过推动有效治理来彰显和谐之美,从而最终实现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共同富裕.结合浙江实际,提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助推共同富裕的主要路径:发挥农业文化遗产中的多种传统资源优势,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弘扬农业文化遗产中的传统优秀乡土文化,推进文化高地建设;传承农业文化遗产中的绿色综合种养技术,助力生态文明示范;利用农业文化遗产中的积极社会治理因素,推动乡村治理.


高粱千粒重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和候选基因预测
《核农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千粒重是作物产量构成的三要素之一。增加粒重是提高作物产量的重要途径。为阐明高梁千粒重的遗传机理,本试验以主要来自于我国16个高粱种植省份的242份高粱品种(系)组成的关联群体为研究材料,借助覆盖全基因组的2 015 850个高质量SNPs标记,采用多位点分析软件mrMLM 4.0 R软件包中的mrMLM、FASTmrMLM、FASTmrEMMA、ISIS EM-BLASSO、pLARmEB、pKWmEB 6种模型,对2018—2020年贵州贵阳、浙江杭州、海南乐东、海南陵水3年4点7个环境的高梁千粒重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结果表明,7个环境的高梁千粒重均表现连续正态分布,呈现明显的数量性状遗传特性,变异范围于10~50 g之间。利用6个模型共检测到323个与千粒重显著关联的数量性状核苷酸位点(QTNs),这些位点不均匀地分布在10条染色体上。单个QTN可解释0.4%~26.6%的表型变异。不同模型检测到的位点数目不同,FASTmrMLM模型最多,然后依次是pKWmEB模型、pLARmEB模型、mrMLM模型、ISIS EM-BLASSO模型和FASTmrEMMA模型。合并共同QTNs后得到96个显著影响千粒重的QTNs,其中4个QTNs与前人报道的高粱基因位点重叠,另有4个QTNs包含与水稻中克隆的粒重相关基因qGW7/GL7、BG2、OsARF4、RSR1、TGW6等同源的基因。本研究结果为探究高粱千粒重性状分子遗传机理和高粱分子设计育种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 高粱 千粒重 多位点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数量性状核苷酸(QTNs) 候选基因


基于颜色矩的土豆、玉米、苹果叶片病害异常检测
《浙江农业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农作物病害是影响粮食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大部分研究以已知病害作为数据来源,使用传统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方法进行病害识别与分类,这种模型构建方法需要大量的病害数据,而当新发病害出现时,很可能因为检测不到而错过最佳预警时间.为解决该问题,本文拟提出一种仅使用正常农作物叶片数据集作为训练数据便可检测出叶片病害异常的方法.具体地,本研究提出一种基于k-means++聚类与图像分块的农作物叶片病害异常检测方法,通过图像去噪、图像分割、图像截取等预处理操作后,提取图像的颜色矩特征,对训练集进行k-means++聚类,构建比对模型并设置阈值,从而确定测试集异常与否.试验使用的土豆、玉米与苹果数据集均下载于Kaggle网站.通过调整聚类数与分块数,在土豆、玉米和苹果数据集上,识别准确率分别达到了89%、95%、95%以上,并且在玉米和苹果两种数据集上的漏警率为0.


发光二极管蓝光结合紫外线处理对鲜切杏鲍菇贮藏品质的影响
《食品科学 》 2022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采用中短波紫外线和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LED)蓝光联合处理鲜切杏鲍菇,探究光处理对鲜切杏鲍菇贮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光处理可有效保持鲜切杏鲍菇的色泽,延缓总酚、类黄酮及VC含量下降,同时抑制微生物的生长;鲜切杏鲍菇经LED蓝光结合中波紫外线(ultraviolet-B,UV-B)和短波紫外线(ultraviolet-C,UV-C)处理后,VD2的含量可达0.77μg/100 gmw,可溶性蛋白含量在贮藏第2天较初始提高了20.85%,在贮藏第10天时还原糖含量是对照组的2.06倍;LED蓝光结合UV-C/B处理增强了活性氧代谢、次生代谢相关酶的活力,抑制了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的产生;鲜切杏鲍菇微观结构表明LED蓝光和UV-C/B光波处理均可抑制细胞壁、线粒体的降解.综上所述,LED蓝光结合UV-C/B处理可以较好地保持鲜切杏鲍菇的贮藏品质和营养价值,有效延长贮藏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