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肟菌酯在斑马鱼中的生物富集效应研究
《农药学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PRiME HLB固相萃取结合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仪,建立了斑马鱼中肟菌酯残留的检测方法,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肟菌酯在斑马鱼中的生物富集效应.结果表明:在0.0001~0.05 mg/L范围内,肟菌酯进样质量浓度与峰面积之间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当添加水平分别为0.0005和0.05 mg/L时,肟菌酯在水样中的平均回收率为86.6%~106%,相对标准偏差(RSD)为5.1%~8.9%;添加水平分别为0.01、0.1和10 mg/kg时,其在鱼肉中的平均回收率为70.5%~104%,RSD为1.4%~3.3%.肟菌酯在水样中的定量限(LOQ)为0.0005 mg/L,在鱼肉中的LOQ为0.01 mg/kg.利用所建立的方法,研究了在水生生物鱼类的1/10急性毒性基准剂量(ALB)值(7.15×10?4 mg/L)和ALB值(7.15×10?3 mg/L)、斑马鱼的1/100 LC50值(5.10×10?4和1.20×10?3 mg/L)以及1/10 LC50值(5.10×10?3和1.20×10?2 mg/L)剂量暴露下,肟菌酯在斑马鱼中的生物富集效应.结果表明:经不同浓度肟菌酯连续暴露192 h后,肟菌酯在斑马鱼中的生物富集系数(BCF)为113~178,具有中等生物富集效应.研究表明,生产中在使用肟菌酯时,应考虑其低浓度暴露下因生物富集作用而对水生生物引起的生态毒理学风险.
关键词: 肟菌酯 斑马鱼 生物富集 急性毒性 水生生物基准 水生生态风险


竹叶黄酮与包膜丁酸钠对仙居鸡生产性能、蛋品质和脂质代谢的影响
《动物营养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竹叶黄酮与包膜丁酸钠对仙居鸡生产性能、蛋品质、血清脂质代谢指标和肝脏脂质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选用300只200日龄的仙居鸡母鸡,随机分为5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15只.对照组(Ⅰ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40 mg/kg杆菌肽锌(Ⅱ组,抗生素组)、500 mg/kg竹叶黄酮(Ⅲ组)、500 mg/kg包膜丁酸钠(Ⅳ组)、500 mg/kg竹叶黄酮+500 mg/kg包膜丁酸钠(Ⅴ组,复配组).预试期7 d,正试期90 d.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Ⅳ组1~45 d、46~90 d和1~90 d产蛋率显著提高(P<0.05),Ⅴ组46~90 d平均蛋重显著提高(P<0.05),Ⅴ组1~90 d料蛋比显著降低(P<0.05).2)与对照组相比,Ⅱ、Ⅴ组哈夫单位显著提高(P<0.05),Ⅴ组蛋黄比率显著降低(P<0.05).3)与对照组相比,Ⅲ、Ⅳ、Ⅴ组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显著降低(P<0.05).4)与对照组相比,Ⅳ组肝脏过氧化物酶体增殖体激活受体 γ(PPARγ)、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c(SREBP?1c)、脂蛋白脂酶(LPL)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提高(P<0.05),Ⅲ组肝脏脂肪酸合酶(FAS)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Ⅱ、Ⅲ、Ⅳ、Ⅴ组肝脏羟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还原酶(HMGCR)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提高(P<0.05),Ⅴ组肝脏胆固醇7α-羟化酶(CYP7A1)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提高(P<0.05).由此可见,饲粮中添加竹叶黄酮与包膜丁酸钠可以提高仙居鸡的生产性能,改善蛋品质,降低血清TC、TG和LDL?C含量,调节肝脏中PPARγ、SREBP?1c等脂质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
关键词: 竹叶黄酮 包膜丁酸钠 仙居鸡 生产性能 蛋品质 脂质代谢


褪黑素对干旱胁迫下普陀狗娃花生长及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植物生理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褪黑素作为良好的抗氧化剂,具有抵御非生物胁迫的作用。为探索普陀狗娃花对干旱条件的适应性及褪黑素对干旱条件下普陀狗娃花的缓解作用,本文采用自然干旱的方法,研究叶面喷施褪黑素对普陀狗娃花干旱条件下生长、光合参数和生理生化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干旱时间的延长, T1和T2处理的普陀狗娃花的最长枝增量与叶片含水量不断降低,生长势下降。复水后,叶片含水量相比于干旱处理18 d时显著上升,但仍显著低于对照组(CK);干旱处理18 d后,叶绿素a和叶绿素b含量分别为CK的34.95%和36.05%;褪黑素喷施普陀狗娃花(T2)的净光合速率(Pn)在干旱胁迫9、12和18 d时均显著高于自然干旱(T1)组。T1和T2组的相对电导率、丙二醛含量、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和抗坏血酸酶活性显著高于CK组,在干旱胁迫18 d时升至最高;复水后下降,但仍显著高于CK组。结果表明,普陀狗娃花在干旱胁迫初期(3 d)正常生长,而随着干旱胁迫时间的增加,生长缓慢,长势逐渐降低;叶片喷施褪黑素可以有效增强干旱胁迫下普陀狗娃花幼苗的保水能力及逆境恢复能力。


早熟枇杷新品种迎霜的选育
《果树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迎霜是由白肉枇杷品种宁海白与黄肉枇杷品种夹脚杂交选育出的早熟白肉枇杷新品种.该品种果实近圆形,果面橙黄色,易剥皮,平均单果质量34.8 g;果肉黄白色,质地细嫩,风味浓,化渣性好,汁多,酸甜适口,可溶性固形物含量(w,后同)15.4%,可滴定酸含量0.23%,可食率75.7%.盛花期12月上中旬,花期较宁海白花期晚20~30 d,平均坐果数每穗8.5果.浙江杭州地区露地成熟期5月中下旬,较宁海白早5~7 d.抗冻、抗裂果等抗逆性好.在露地栽培条件下,盛果期平均每666.7 m2产量668.3 kg.适于浙江等北亚热带枇杷产区栽培.


东北三省和浙江木耳稳定同位素特征与产地溯源
《核农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稳定同位素在黑木耳产地溯源中的可行性,本研究从东北(黑龙江、吉林、辽宁)、浙江产地采集74份代表性黑木耳样品,从新疆采集11份代表性黑木耳样品作为外部验证,采用元素分析-稳定同位素比率质谱仪测定δ13C、δ15N、δ~2H、δ18O值,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进行产地溯源判定。结果表明,东北黑木耳δ13C、δ15N、δ~2H、δ18O值分别为-24.5‰~-22.7‰、-0.9‰~3.1‰、-62.2‰~-34.6‰、15.9‰~19.4‰;浙江黑木耳δ13C、δ15N、δ~2H、δ18O值分别为-26.2‰~-24.5‰、-0.9‰~1.2‰、-24.9‰~-9.0‰、19.9‰~22.2‰,两产地黑木耳δ15N值差异不显著(P>0.05),δ13C、δ~2H和δ18O值均呈现显著差异(P<0.05)。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结果表明,东北(黑龙江、吉林、辽宁)黑木耳判别模型训练集总体判别率为98.4%,验证集总体判别率为95.2%;浙江黑木耳判别模型训练集总体判别率为100%,验证集总体判别率为100%,具有较好的判别准确性。综上所述,稳定同位素分析结合化学计量学模型能够较好区分东北(黑龙江、吉林、辽宁)和浙江黑木耳,对不同黑木耳进行产地溯源和判别,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炭基有机肥对设施番茄生长及其土壤性质的影响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通过盆栽试验,旨在研究炭基有机肥对土壤理化性质和番茄生长发育的影响,为番茄设施生产中化肥减量增效提供依据和技术支持。供试番茄品种为浙粉715,有机肥为水稻秸秆与猪粪堆肥而成,以凹凸棒土-稻壳炭复合材料、稻壳炭、污泥炭为来源,加有机肥混合制成炭基有机肥。试验设置5个处理:不施基肥(CK)、常规施肥(CF)、矿物型炭基有机肥(CT1)、稻壳炭基有机肥(CT2)、污泥炭基有机肥(CT3),研究3种炭基有机肥氮替代60%化肥氮对番茄生长、养分含量、品质和土壤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炭基有机肥可显著提高土壤理化性质,增加酶活性,促进叶绿素含量的增加,提高番茄产量和品质。与CF处理相比,CT1处理显著提高土壤的pH、全氮和速效钾含量,显著增加土壤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CT2处理显著提高土壤的全氮和有机质含量,增加了土壤酸性磷酸酶和蔗糖酶活性。与CF处理相比,CT2处理更有利于叶绿素的积累,且番茄产量增加14.9%,氮吸收量也显著提高,CT2、CT3处理番茄的VC含量显著提高16.5%和19.5%,可溶性糖含量显著增加14.7%和12.1%,硝酸盐含量显著下降36.9%和34.9%,CT1、CT2处理番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显著提高14.8%和25.9%。研究表明,CT2稻壳炭基有机肥更适宜改良土壤理化性质,增加番茄叶绿素含量,提高氮吸收量,提升番茄产量和品质。


柠檬草精油对副溶血性弧菌的抑菌活性及机制
《中国食品学报 》 2023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究柠檬草精油(LG-EO)对副溶血性弧菌的抑菌活性和机理。方法:通过测定LG-EO对副溶血性弧菌的最低抑制浓度(MIC)、时间-杀灭分析、上清液中AKP活性、电导率和蛋白质泄漏量、细胞形态、膜电位、呼吸链脱氢酶活力及胞内DNA的含量和结构等,研究LG-EO对副溶血性弧菌的抑菌活性和机制。结果:LG-EO对副溶血性弧菌的MIC范围80~120μg/mL,在80~280μg/mL处理浓度范围,其杀灭效果随浓度和时间的增加而提高,240μg/mL LG-EO处理10 min即可灭活全部副溶血弧菌。与高于MIC的LG-EO共培养,副溶血弧菌细胞壁、膜的完整性被破坏,导致上清液中AKP活性、蛋白质含量和电导率上升,细胞边界模糊和内容物流失。菌体细胞膜电位、呼吸链脱氢酶和ATP酶活性等显著降低。基因组DNA的核酸电泳和紫外吸收光谱提示,DNA在LG-EO作用下流失严重并与主要成分柠檬醛发生互作。结论 :柠檬草精油对副溶血性弧菌有较强的抑菌作用,LG-EO通过破坏细胞壁、膜构造,干扰细胞能量代谢,造成DNA流失或变性等快速杀灭副溶血性弧菌。本研究为探明LG-EO的抑制致病性弧菌机理奠定良好的基础,在水产品加工业中具有广泛的应用潜力。
关键词: 副溶血弧菌 柠檬草精油 抑菌机理 细胞通透性 能量代谢 DNA损伤


气流超微粉碎对香菇柄粉末理化及溶出特性的影响
《食品工业科技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增加香菇副产物的利用率,采用气流超微粉碎对香菇柄进行粉碎处理,以粗粉和 40目粉为对照,研究了气流超微粉碎对香菇柄粉末理化性质,以及麦醇固醇和多糖为代表的功能性成分溶出量的影响,并对麦醇固醇和多糖的累计溶出率进行Weibull模型拟合.结果表明,经过气流超微粉碎后粉体的平均粒径(D50)减小至3.21 μm,堆积密度由 0.15 g/mL增加到 0.25 g/mL,振实密度由 0.23 g/mL增加到 0.42 g/mL,L*值由 65.31上升到73.49,粉体流动性、持水力和膨胀力显著增强(P<0.05).气流超微粉碎后麦角固醇和多糖累计溶出 50%所需时间(T50)与粗粉相比分别减少了 2.56和 8.14 min;45 min的累计溶出率(Q45)分别增加了 10.88%和 19.15%.气流超微粉碎处理香菇柄以后,粉体性质有所提升,香菇柄中功能活性物质的溶出率显著增加,有利于香菇副产物的综合利用.


三甲胺柱[5]芳烃的合成及其抑菌性能
《食品科学 》 2023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合成基于三甲胺的柱[5]芳烃,并以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 ATCC 6538)和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DH5a.)为供试菌对三甲胺柱[5]芳烃的抑菌性能和抑菌机制进行分析.通过抑菌实验确定三甲胺柱[5]芳烃最小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 concentration,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inimal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MBC),并探讨其对细菌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TEM)观察三甲胺柱[5]芳烃对细菌细胞膜的损伤情况,并通过噻唑蓝(3-(4,5-dimethyl-2-thiazyl)-2,5-diphenyl-2H-tetrazolium bromide,MTT)法测定其细胞毒性.结果显示,三甲胺柱[5]芳烃对S.aureus ATCC 6538的MIC和MBC分别为0.125 mg/mL和 1.000 mg/mL,对E.coli DH5α的MIC和MBC分别为0.250 mg/mL和>1.000 mg/mL;三甲胺柱[5]芳烃对S.aureus ATCC 6538生物被膜形成的抑制效果优于对E.coli DH5a.TEM观察结果表明三甲胺柱[5]芳烃对不同菌株细胞膜的损伤不同;MTT实验结果表明MIC范围内三甲胺柱[5]芳烃无毒.本研究结果明确了三甲胺柱[5]芳烃的具体抑菌性能,可为其在食品领域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 三甲胺柱[5]芳烃 抑菌性能 细胞膜损伤 细胞毒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