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外源脱落酸处理对蓝莓采后低温胁迫下生理响应的影响
《中国食品学报 》 2023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园蓝蓝莓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400,600μmol/L和800μmol/L的脱落酸溶液喷淋处理,研究脱落酸对低温贮藏蓝莓的硬度、可溶性固形物(TSS)、细胞膜透性、渗透调节物质、抗氧化物含量、抗氧化酶活性等相关生理指标的影响。通过主成分分析和相关性分析,探讨脱落酸处理对蓝莓低温胁迫的生理响应。结果表明:600μmol/L脱落酸处理蓝莓贮藏35d,硬度降低至对照组的87.8%,可溶性固形物增加至对照组的103.2%。相对电导率比对照组降低5.05%,丙二醛(MDA)含量降至对照组的90.7%。脯氨酸和可溶性蛋白的含量分别比对照组提高了1.16倍和1.4倍。超氧化岐化物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分别比对照组提高了1.51,1.26倍和1.18倍,花色苷和抗坏血酸(As A)的含量比对照组提高了1.72倍和1.34倍。保持较高的抗氧化酶活性和抗氧化物的含量,提高了蓝莓果实的抗冷性,有助保持蓝莓果实的品质。主成分分析和相关系分析表明相对电导率(REC)、丙二醛、脯氨酸(Pro)、和超氧阴离子(O2·-)与蓝莓果实的抗冷性密切相关,可作为评价抗冷性的指标。


油菜素内酯和寡糖素提高杨梅对凋萎病抗性的机理初探
《园艺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免疫诱导剂油菜素内酯和寡糖素对杨梅凋萎病的抗性诱导机理,以‘东魁’杨梅幼苗为试材,研究外源诱导剂对接种凋萎病菌后杨梅的抗性、生长指标、叶绿素含量、抗氧化酶活性及病程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2,4–表油菜素内酯和寡糖·链蛋白可显著降低杨梅凋萎病病情指数,抗性诱导效果分别达47.94%和39.01%;两者均能有效促进杨梅幼苗生长发育,处理后的杨梅株高、叶长和叶面积均高于对照;在接种后28 d,2,4–表油菜素内酯和寡糖·链蛋白处理显著提高了杨梅叶片叶绿素a、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较对照提高13.9%~26.8%。在2,4–表油菜素内酯和寡糖·链蛋白处理下,SOD、POD和CAT酶活性短时间内显著升高,28 d时2,4–表油菜素内酯处理分别比对照提高87.4%、106.5%和77.9%,而MDA含量显著低于对照。2,4–表油菜素内酯和寡糖·链蛋白均能显著诱导杨梅病程相关基因MrPR1、MrPR2和MrPR10上调表达,在接种后7~28 d仍维持在较高表达水平。综上,2,4–表油菜素内酯和寡糖·链蛋白对杨梅的凋萎病抗性诱导效果较好,其诱导机理可能与抗氧化酶活性的增强以及病程相关基因的上调表达密切相关。
关键词: 杨梅 诱导剂 油菜素内酯 寡糖素 凋萎病 抗氧化酶活性 病程相关蛋白


杀菌剂防治浙贝母灰霉病田间药效调查方法比较
《植物保护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索杀菌剂防治浙贝母灰霉病的准确、高效、方便的药效调查方法,选择生产中常用的嘧霉胺、唑醚·氟酰胺、氟菌·肟菌酯3种杀菌剂,采用叶片病斑分级、整株病斑分级、整株病叶率分级、茎秆发病率、茎秆发病分级5种调查方法,对比不同方法对防治效果评价的影响。5种调查方法各有优缺点,叶片病斑分级法样本量大,采集数据多,其结果更接近实际;整株病斑分级法相对简便,可增加植株的取样量,使样本更具代表性,但操作中易产生判断误差;整株病叶率分级法和茎秆发病率法简便,但会放大病害的危害程度,高估或低估药剂防治效果;茎秆发病分级法结合病斑大小、形状等特征能较准确地评价植株发病情况。采用不同评价方法,3种杀菌剂对浙贝母灰霉病的防治效果表现较一致,唑醚·氟酰胺和氟菌·肟菌酯的防治效果较好,防效分别在75.22%~88.83%、68.87~86.82%之间,而嘧霉胺的防治效果略差(57.86%~77.89%)。


气调贮藏对毛豆采后叶绿素降解的影响
《中国食品学报 》 2023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研究了 5%O2气调贮藏条件下,不同体积分数CO2(4%CO2、8%CO2、12%CO2)对毛豆叶绿素降解的影响.结果表明:气调贮藏能够有效延缓毛豆荚的黄化以及叶绿体超微结构分解,保持较好的外观品质;在毛豆贮藏过程中CO2处理显著抑制了脱植基叶绿素a和脱镁叶绿酸a含量的上升,延缓叶绿素的降解,贮藏第20天时,8%CO2贮藏组叶绿素a/b含量分别为40.32 μg/g和20.37 μg/g,显著高于对照组;同时CO2贮藏组显著钝化脱镁螯合酶以及脱镁叶绿素酶的活性,在贮藏末期8%CO2贮藏组酶活性相比对照组分别降低了 19.8%和7.2%.因此,毛豆在5%O2+8%CO2气调贮藏条件下效果最佳.


我国桑黄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展望:桑黄产业发展千岛湖宣言
《菌物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桑黄是最早收录于我国中药古籍中的一类大型珍稀药用真菌的总称,具有抗肿瘤、降血糖、降血脂、抗氧化和降尿酸等多种功效作用。现代分类学研究结果表明,桑黄具有丰富的物种多样性,广泛分布于我国及北半球不同地区,并生长在桑树、杨树、丁香、忍冬、栎树、锦带花、水曲柳、枣树和核桃楸等多种阔叶树上。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开始了桑黄人工驯化,目前主要用于桑黄产业的种类有桑树桑黄Sanghuangporus sanghuang、瓦尼桑黄(又称杨树桑黄)Sanghuangporus vaninii、鲍姆桑黄Sanghuangporus baumii和粗毛纤孔菌Inonotus hispidus等,产业规模正在逐年扩大,形成具有广阔发展潜力的健康产业,产生了较高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本文从桑黄的历史记载、分类地位的演变、功效研究、产业发展进程及面临的瓶颈等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总结,提出了促进桑黄产业健康发展的建议,并对产业发展愿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桑黄 分类 历史演变 功效作用 产业问题 发展建议


基于纳米材料的光学生物传感器在中药真菌毒素检测中的应用
《分析化学 》 2023 EI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随着中医药事业的不断发展,药材质量安全日益受到关注.其中,真菌毒素污染不仅影响中药材质量,而且可能存在毒性,严重时对人体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等危害,已成为中药材安全性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快速准确检测中药中真菌毒素对保障中药材质量安全意义重大.光学生物传感器具有操作简单、响应快速、灵敏度高和准确性好等优点,已被广泛用于真菌毒素的快速检测.纳米材料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被广泛用于光学生物传感器中.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基于纳米材料的光学生物传感器用于真菌毒素检测的研究进展,包括各种光学生物传感器的原理、应用特点及构建方法,并着重分析了中药材的主要基质成分对光学生物传感器的影响,讨论了光学生物传感器用于中药中真菌毒素检测所面临的挑战.


不同生态因子对暗黑赤眼蜂寄生番茄潜叶蛾卵的影响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暗黑赤眼蜂是鳞翅目害虫的卵寄生性天敌,明确其对番茄潜叶蛾的寄生能力,为暗黑赤眼蜂田间防控番茄潜叶蛾提供研究基础。本文通过设置不同水平的番茄潜叶蛾卵密度、温度、湿度、有无光照及番茄潜叶蛾卵的产出天数,评价影响暗黑赤眼蜂寄生番茄潜叶蛾卵的主要因素。暗黑赤眼蜂单雌在寄生卵密度为30粒卵/管,温度26℃、相对湿度75%、黑暗条件下的寄生率最高,可达93.33%。番茄潜叶蛾卵的产出时间越长,暗黑赤眼蜂对其寄生能力越弱。根据拟合结果表明,暗黑赤眼蜂对番茄潜叶蛾卵的寄生与Holling-Ⅱ型功能反应的圆盘方程相符,说明暗黑赤眼蜂是防治番茄潜叶蛾的潜在寄生蜂之一。


OSA改性多孔淀粉负载并改善柚皮苷生物利用度
《浙江农业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通过优化实验提升柚皮苷(NA)OSA改性多孔淀粉(OSAPS)中的负载率,并进而以复合物的形式提升NA在大鼠体内的相对生物利用度,通过反溶剂沉淀法制备了OSAPS-NA复合物,并对最佳条件下制备的复合物进行代谢动力学研究.通过隔室模型和统计矩模型的拟合对NA原材料和OSAPS-NA复合物的口服生物利用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采用丙酮为溶剂时,溶剂共沉淀结合超声法能够明显提升NA在OSAPS中的负载率,并且当正己烷的体积占比为0.6、超声强度为200 W、超声时间为20 min时,OSAPS对NA的负载率最高.口服相对生物利用度结果表明,最佳条件下制备的OSAPS-NA复合物中NA的药-时曲线下面积是NA原材料的9.80倍,达峰时间由60 min缩短至15 min.该研究成功优化了OSAPS-NA复合物,使其对NA的负载率达到了(71.49±2.26)%,并且通过OSAPS的负载使NA的口服相对生物利用度提升到原来的9.80倍.
关键词: OSA改性淀粉 多孔淀粉 柚皮苷 反溶剂沉淀法 口服生物利用度


不同地膜覆盖对土壤温度、杂草控制和甜玉米生长的影响
《上海农业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索地膜覆盖对上海浦东地区水果甜玉米的栽培效果,以'申雪甜1号'为材料,对不同地膜覆盖下土壤温度、膜下杂草、玉米产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不覆膜(CK)相比,地膜覆盖显著提升了土壤温度,增加了玉米株高、穗位高、茎粗、玉米植株干重和果穗产量.在3种不同地膜处理中,黑膜处理(T2)对提升土壤温度效果最差,但杂草的抑制效果最好,平均防效接近100%;其次为黑白膜处理(T3),平均防效为45.5%;而白膜处理(T1)在玉米生长前期对杂草的生长起促进作用,但在提升土壤温度、玉米株高、穗位高、干物重、果穗性状和产量方面比其他处理好.在不同处理中,玉米果穗产量以白膜处理最高,比对照增产20.6%,其次为黑白膜处理和黑膜处理,分别比对照增产11.3%和6.6%.


微生物菌剂对连作地块草莓生长、土壤养分及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核农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微生物菌剂对连作地块草莓(Fragaria×ananassa Duch.)生长和土壤性状的影响,设置3个处理:不施用微生物菌剂(CK)、施用单一微生物菌剂(T1)和施用复合微生物菌剂(T2),统计草莓存活率和产量,并测定土壤样品的理化性状和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结果表明,微生物菌剂处理有助于草莓的生长和增产。与CK相比,T1、T2的草莓存活率分别提高17.99和25.19个百分点,草莓产量分别增加30.16%和41.79%。微生物菌剂处理有效改善了土壤养分。与CK相比,T2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显著提高18.31%和55.27%。然而,微生物菌剂处理提高了土壤电导率并降低了土壤pH值,长期施用微生物菌剂存在土壤盐渍化和酸化的风险。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结果表明,草莓土壤中细菌和真菌的优势菌门分别为厚壁菌门和子囊菌门,优势菌属分别为芽孢杆菌属和曲霉属。微生物菌剂施用提高了土壤真菌群落的丰富度和多样性,但对土壤细菌群落影响较小。与CK相比,微生物菌剂处理增加了芽孢杆菌属、根霉属和假霉样真菌属的相对丰度,其中根霉属和假霉样真菌属相对丰度在T2达到显著水平;降低了鞘氨醇单胞菌属、曲霉属和青霉属的相对丰度,其中T2处理曲霉属和青霉属的相对丰度显著降低14.62和1.79个百分点。冗余分析结果表明,微生物菌剂特别是复合微生物菌剂对土壤理化性状和微生物群落结构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有利于增加草莓的存活率和产量。本研究结果为草莓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生防材料和理论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