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全球转基因大豆发展概况
《大豆科技 》 2019
摘要:转基因技术已成为国内外大豆育种的重要手段之一,其产业化为世界大豆种业的发展和大豆生产方式带来了巨大变化,对粮食生产安全、农业生态安全及农民增收提供了重要保障.本文针对大豆遗传转化和新产品创制进展进行综述,对今后我国大豆转基因技术研发及其应用进行展望.


不同生育期饲料油菜体外发酵特性的研究
《饲料工业 》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试验通过研究不同生育期(现蕾期、盛花期和结荚期)饲料油菜的体外发酵特性,为合理利用饲料油菜提供理论依据,填补试验数据的空白。试验以不同生育期饲料油菜为样品,利用体外发酵产气法测定4、12、24、48、72 h的累计产气量、氨肽氮(NH3-N)浓度和挥发性脂肪酸(VFA)浓度。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生育期对饲料油菜体外发酵存在影响,总产气量随着生育期的延长逐渐降低(P>0.05),结荚期的产气延滞期显著低于现蕾期(P<0.05)、低于盛花期(P>0.05)。累计发酵72 h后,盛花期的NH3-N浓度显著高于现蕾期(P>0.05)和结荚期(P<0.05),盛花期乙酸浓度和乙酸/丙酸比值高于现蕾期和结荚期(P>0.05)。


DCPTA在大豆抗旱上的应用
《黑龙江农业科学 》 2019
摘要:DCPTA (2-(3,4-二氯苯氧基)三乙胺)作为一种促进作物高产、优质、抗逆的生长调节剂已被广泛应用于经济作物、大田作物、蔬菜以及花卉上,本文对DCPTA在作物上的应用情况、抗逆性调控机制及在大豆抗旱上的应用进行了阐述,以促进其在大豆抗旱上的推广应用.


不同温度条件下沙棘雄株花粉储存时间研究
《中国水土保持 》 2019
摘要:为研究不同温度条件、不同储存时间对沙棘雄株花粉生活力的影响,采用蓝墨水染色法对分别保存在20~22℃室温和4℃低温条件下的沙棘雄株花粉离体后的生活力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室温下无刺雄花粉存活时间最短,活性下降速度最快,离体5~11 d下降速度达到峰值,中雄花粉存活时间最长,活性下降速度最慢,11~15 d下降速度到达峰值,以花粉生活力50%为下限,阿列伊与201306可以存活9 d,中雄可以存活11 d,无刺雄存活7 d;4℃低温条件下,阿列伊花粉存活时间最长,为17 d,活性下降速度最慢,在离体15~21 d时下降速度达到峰值,无刺雄花粉存活时间最短,为9 d,活性下降速度快,在5~11 d时下降速度达到峰值,中雄与201306花粉存活时间分别为13、11 d.


特用大粒大豆新品种绥农49的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
《黑龙江农业科学 》 2019
摘要:大豆新品种绥农49是以绥08-5509为母本,以绥10-7500为父本有性杂交,经5个世代选育而成。2019年由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推广。该品种生育日数120d,需≥10℃活动积温2 400℃左右,2016-2017年特用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产量3 067.4kg·hm~(-2),较对照品种绥农27增产12.7%;2018年参加省生产试验,平均产量3 045.8kg·hm~(-2),较对照品种绥农27增产12.5%,蛋白质平均达含量41.24%,脂肪平均含量21.57%。中抗灰斑病,适于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带及吉林、内蒙古、新疆等区域种植。


秸秆还田方式对玉米田AM真菌侵染效应及球囊霉素含量的影响
《黑龙江农业科学 》 2019
摘要:为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生物活性,以玉米秸秆不还田为对照(CK),设置秸秆覆盖还田、秸秆旋耕还田和深翻秸秆还田3种方式,测定不同方式对玉米田有机质、养分含量、AM真菌侵染效应及GRSP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和CK相比,连续2年秸秆还田可提高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有利于AM真菌生长代谢及对根系侵染效应的发挥,且3种还田方式中,秸秆深翻还田效果最显著,可使AM真菌对玉米根系的侵染频度提高88.67%;侵染强度提高300.66%;孢子数增加106.67%。


外源硅包衣对干旱胁迫下大豆幼苗生长的调控效应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 》 2019
摘要:硅能有效促进植物健康生长,增强其抵抗多种逆境能力。为此研究以不同浓度的外源硅包衣为处理,利用蛭石和草炭土(2:1)为基质栽培大豆,通过断水方式创造干旱条件研究外源硅包衣对干旱胁迫下大豆幼苗生长的调控作用。结果表明,使用适宜浓度的外源硅包衣,能增强干旱条件下大豆幼苗的新陈代谢与渗透调节能力,进而改善其株高、茎粗、侧根条数及茎叶干物质重等形态指标。除茎粗与还原糖等指标以1.20 g·kg~(-1)的外源硅包衣最佳外,其余指标均多以1.80 g·kg~(~(-1))的外源硅包衣最佳,其中株高、侧根条数、叶干重、总糖含量及可溶性蛋白含量分别增加了20.39%、15.52%、14.51%、28.58%及23.62%。因此,综合来看,外源硅的使用浓度应在1.20~1.80 g·kg~(-1)范围内效果较优。


释放不同种类赤眼蜂对亚洲玉米螟的防治效果比较
《应用昆虫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研究适宜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带应用赤眼蜂Trichogramma sp.防治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 (Guenée)的的蜂种及合理的放蜂时期。【方法】2016-2017年,在齐齐哈尔市玉米田人工释放玉米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ostriniae、松毛虫赤眼蜂T.dendrolimi和螟黄赤眼蜂T.chilonis防治亚洲玉米螟。于6月30日第1次释放蜂15 000头/hm~2,8月5日第2次释放蜂30 000头/hm~2。【结果】释放不同蜂种田的亚洲玉米螟卵块被寄生率间差异显著,以释放玉米螟赤眼蜂田的寄生率最高,平均为95.7%,比未放蜂对照田的自然寄生率提高了49.0%。其次为松毛虫赤眼蜂和螟黄赤眼蜂,平均寄生率分别为75.0%和71.0%。两年试验结果表明释放3种不同赤眼蜂的玉米田平均被害株率、百株残存虫量和蛀孔数差异显著,综合防治效果以释放玉米螟赤眼蜂最高,为78.1%,其次是松毛虫赤眼蜂和螟黄赤眼蜂,分别为66.2%和60.2%。【结论】玉米螟赤眼蜂是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带防治玉米螟的适宜释放蜂种,第1次放蜂时间提早到6月30日左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