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黄麻链霉菌NF0919菌株发酵液有效成分薄层色谱分离的展开剂优化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 2014 CSCD
摘要:根据单因素试验法确定了黄麻链霉菌(Streptomyces corchorusii)NF0919菌株发酵产物的薄层色谱展开剂组分,利用均匀设计法和逐步回归法建立回归模型优化展开剂的配比,最终得出最优化的展开剂系统为氯仿一甲醇一水一冰醋酸=10∶2.75∶0.5∶0.2,分离效果较理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转Bt杂交棉花新品种‘苏棉29’性状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客观分析杂交棉花新品种‘苏棉29’的性状,为棉花育种者制定合适的育种策略提供依据。基于江苏省棉花品种区域试验数据,采用Excel、G-GE等统计软件系统研究了新品种‘苏棉29’的丰产性、稳产性、产量构成因素及纤维品质、抗性等性状。结果表明:在江苏省区域试验中2年(2010、2011)平均,‘苏棉29’籽棉产量和皮棉产量为4185、1737 kg/hm2,分别较对照品种‘泗杂3号’增产10.6%和8.5%;生产试验中(2012)平均籽棉产量达到4176 kg/hm2,皮棉产量1744.5 kg/hm2;‘苏棉29’纤维品质各项指标均达国家Ⅲ级以上标准,高抗棉铃虫,兼抗棉花枯黄萎病。该品种在2013年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本研究从表型数据初步解析了该品种高产、稳产、抗病虫机理,将为进一步推广利用该品种奠定了基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菜豆晕疫病菌环介导等温核酸扩增检测方法的建立
《江苏农业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建立菜豆晕疫病菌的环介导等温扩增方法,本试验利用菜豆晕疫病菌arg K特异性序列设计环介导等温核酸扩增(LAMP)引物,进行反应条件和反应体系的优化,并进行特异性和灵敏度验证。特异性检测结果显示,5株菜豆晕疫病菌的LAMP产物呈阳性结果,而参试的其他病原菌不产生扩增反应。LAMP检测基因组DNA和菌悬液时,其灵敏度分别达到0.632×10-4ng/μl和7.3×102CFU/ml,该方法比常规PCR灵敏度高100倍。表明本研究所建立的LAMP检测方法简便、快速、准确、灵敏,可有效应用于口岸菜豆晕疫病菌的检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植物源药肥对温室黄瓜生长发育和土壤环境的影响
《江苏农业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设置田间试验,研究植物源药肥对温室黄瓜生长发育、产量、品质、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影响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施用植物源药肥,可显著提高温室黄瓜株高、茎粗、叶片数、叶面积、比叶面积、全株干质量、雌花数、雌花节率和坐瓜率,降低黄瓜雌花节位;提高土壤细菌数量、放线菌数量、微生物总量和B/F值,降低真菌数量,提高土壤脲酶、磷酸酶、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增加黄瓜维生素C、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降低硝酸盐含量;施用植物源药肥还可显著增产增收,较常规施用化肥处理增产11.9%,1 hm2增收29 801元。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土壤磷酸酶活性与细菌数量和微生物总量显著正相关;脲酶、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与真菌数量极显著负相关,并与放线菌数量和B/F值极显著正相关;产量与细菌数量和微生物总量显著正相关,与真菌数量、放线菌数量和B/F值相关不显著。以上结果显示,施用植物源药肥替代常规化学肥料,有利于改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提高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土壤酶活性,促进作物生长,改善品质和提高产量。
关键词: 植物源药肥 黄瓜 产量 品质 土壤微生物 土壤酶活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QuEChERS-GC/μECD法测定土壤中毒死蜱与氯氰菊酯残留
《江苏农业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同时准确定量检测土壤中毒死蜱和氯氰菊酯残留量,建立了一种通过Qu ECh ERS样品预处理方法和气相色谱/微池电子捕获检测器法(GC/μECD)快速测定土壤中这2种农药残留的方法。样品用含0.1%乙酸的乙腈超声提取,适量N-丙基乙二胺(Primary secondary amine,PSA)和C18填料净化,GC/μECD检测,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毒死蜱和氯氰菊酯的响应分别在0.005~5.000 mg/L、0.01~5.00 mg/L质量浓度范围内线性良好,相关系数r均大于0.999,在0.01~0.50 mg/kg添加水平范围内,平均回收率在79.52%至96.30%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n=5)为2.03%~7.67%,检出限(信噪比大于3)分别为0.000 4 mg/kg、0.007 0 mg/kg,定量限(信噪比大于10)分别为0.005 mg/kg、0.010 mg/kg。基质效应对定量结果的影响可忽略不计。该方法操作简便、灵敏度高、干扰少,分析成本低,节省溶剂,适合于毒死蜱与氯氰菊酯在土壤中的残留分析与检测。
关键词: Qu ECh ERS GC/μECD 土壤 毒死蜱 氯氰菊酯 残留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2007~2013年江苏省审定的水稻品种纹枯病抗性分析及抗纹枯病育种策略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江苏省2007~2013年审定的101个水稻品种的纹枯病抗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01个水稻品种对纹枯病的抗性总体表现偏差,抗病和中抗类型的仅占3.0%、5.9%,而中感、感病以及高感类型的分别占24.8%、38.6%和27.7%。不同类型水稻品种对纹枯病的抗感差异明显,籼稻品种对纹枯病的抗性高于粳稻品种;粳稻品种中,杂交晚粳的抗性水平相对较好,其后依次为中熟晚粳、早熟晚粳,中熟中粳、迟熟中粳,以杂交中粳对纹枯病的抗性最差,后3种类型品种均表现中感至高度感病。不同年份间育成水稻品种的抗性分布无明显规律性,显示全省水稻抗纹枯病育种工作没有实质性开展或进展。对水稻抗纹枯病育种策略进行了讨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嘧菌酯在牧草和土壤中的残留规律研究
《草业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嘧菌酯在牧草中的安全性,对嘧菌酯在北京、江苏南京、河南郑州3个试验点牧草和土壤中的残留消解动态和最终残留规律进行了研究。牧草和土壤样品经乙酸乙酯提取,氨基柱净化,液相色谱-质谱检测器检测,外标法峰面积定量。在0.01,0.10和1.00mg/kg 3个添加水平,嘧菌酯在牧草中的添加回收率为86.5%~97.4%,相对标准偏差为6.1%~10.3%;在土壤中平均回收率为82.4%~107.2%,相对标准偏差为2.3%~5.7%;嘧菌酯在牧草和土壤中的最低检出限均为0.01mg/kg。嘧菌酯在北京、江苏南京和河南郑州3个试验点牧草中的半衰期为2.9~3.4d,在土壤中的半衰期为3.2~3.7d。参照食品法典委员会(Codex Alimentarius Commission,CAC)制定的饲料和干秸秆中嘧菌酯的最大残留限量标准(15mg/kg),按推荐施药剂量和次数施用嘧菌酯21d后,所采收的牧草是安全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分子标记辅助选育抗水稻条纹叶枯病的‘红血糯’种质
《西北植物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改良水稻‘红血糯’品种对条纹叶枯病的抗性,将‘秦稻2号’、‘香糯Q33’、‘青香糯’作为抗性的供体亲本配制杂交组合;同时选取了ST10、H21和STS11-43等3对显性分子标记用于亲本和F2群体田间抗病性的分子标记辅助检测。结果显示:(1)不同分子标记在亲本中的多态性不同,标记H21和STS11-43只有在‘红血糯’和‘香糯Q33’之间具有多态性,标记ST10在‘红血糯’与‘秦稻2号’、‘香糯Q33’、‘青香糯’之间都有多态性。(2)各个分子标记在不同杂交组合F2群体的室内分子检测显示,部分F2单株携带抗性基因条带,也有个别单株含有杂合抗病基因条带。(3)田间发病抗性检测显示,含有抗性基因的植株基本不发病,携带抗性基因的单株与田间发病情况调查结果基本相符,但对含有杂合抗病基因条带的抗病单株,其还需2~3代田间观察,纯化抗病基因。研究表明,分子检测结果与田间抗病性检测结果相符,3种分子标记可以用于‘红血糯’杂交后代的分子标记辅助检测,为改良‘红血糯’的条纹叶枯病抗性育种提供了可行的方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农业科研院所科技服务项目运行机制研究——以江苏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资金模式创新项目为例
《江苏农业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真实、客观地评价农业科技服务项目,采用动态全程跟踪评价体系,通过构建区域需求、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服务质量4大科技服务理论,研究了江苏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资金模式创新项目的运行实效。结果表明,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指标显示度低、组织化程度低、创新性低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模式创新的总体效果。彰显农业科技服务特色,确保项目实施成效的关键是:完善项目前期评审、中期评估、后期绩效评价;围绕成果培育,进行资源整合,科学设立科技服务项目;设立高效性、实用性、带动性强的项目考核指标;创新农业科技服务项目运行管理机制,优化对策建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