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0820条记录
磷在“沉积物-自然生物膜-上覆水”三相体系中的迁移转化

湖泊科学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地表水体中沉积物表面通常会附着一层自然生物膜,对上覆水-沉积物界面化学物质的迁移转化有着重要的影响.以往研究往往会忽略这一生物层面,因而,开展磷在"沉积物-自然生物膜-上覆水"三相界面之间的迁移转化研究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以软性填料表面形成的自然生物膜模拟沉积物表层以及悬浮颗粒物表层的自然生物膜,开展磷在沉积物-自然生物膜-上覆水之间的迁移转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有无曝气情况下,自然生物膜界面的存在均能够显著降低上覆水中总磷、溶解态总磷、溶解态无机磷的含量,明显抑制沉积物中可交换态磷向上覆水释放.研究证明自然生物膜在水体磷的迁移转化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研究沉积物-上覆水界面之间磷的迁移转化行为时,要充分考虑自然生物膜界面的存在.

关键词: 自然生物膜 曝气 沉积物 上覆水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SSR标记的短季棉品种DNA指纹图谱构建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华北农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解决长江流域缺乏适合短季棉材料分子分析的SSR引物问题及加强对引进短季棉材料遗传信息的了解,以从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引进的15份短季棉品种为材料,利用SSR标记进行DNA指纹图谱构建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从214对候选SSR引物中筛选出稳定性好、多态性高、基本覆盖棉花26条染色体的68对引物,对15份材料的基因组DNA进行了PCR扩增,共检测出178个有效等位位点,平均每对引物检测到2.62个;引物多态性信息含量(PIC)值介于0.244 9~0.906 1,平均0.693 8。品种指纹分析结果显示,在15份材料中,12份材料可采用特征引物进行一次性区分,其他材料需采用引物组合来实现与其他品种的区分,利用4对引物组合共检测出21个多态性条带,平均每对引物检测出5.25个,构建了15份材料的指纹图谱。利用NTSYS-pc2.1软件聚类分析表明:材料基因型间遗传相似系数为0.45~0.79,平均为0.62,在相似系数0.68处可将材料分为5大类,结合系谱对聚类情况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结果为短季棉资源鉴定和利用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 短季棉 SSR 指纹图谱 遗传多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利用SSR分子标记构建‘太湖糯’、‘苏御糯’及部分优质糯稻的DNA指纹图谱

中国农学通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明国内部分优质糯稻资源的遗传背景,从分子水平揭示其遗传多样性,同时为优质糯稻资源的种质鉴定和创新利用提供理论依据,以太湖稻区地产优质糯稻太湖糯、苏御糯和国内其他地区部分糯稻共14个品种为研究材料,利用SSR分子标记进行了DNA指纹图谱的构建,并进行聚类分析,研究其亲缘关系。结果表明,从35对国标中公布的水稻SSR引物中筛选出17对核心引物,在这14个糯稻品种中共检测到63个多态性片段。利用这17对核心引物进行聚类分析,发现供试14个品种的遗传相似系数在0.619以上,表明14个糯稻品种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变异;并利用其中6个引物,经PCR扩增获得的23条清晰、稳定、重复性好的多态扩增条带,建立了14个糯稻品种的DNA指纹图谱。

关键词: 糯稻 分子标记 聚类分析 指纹图谱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强优恢复系盐恢888及其系列两系杂交稻组合的特性

江苏农业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种植两系杂交稻是提高水稻产量的主要途径之一,选育强优恢复系是两系杂交稻的重要方法。以江苏沿海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的盐恢888恢复系及盐582S、盐221S、盐220S和盐161S等4个籼型光温敏两系核不育系以及所配置的两系杂交稻组合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恢复系的恢复特性、不育系的不育性以及杂交稻组合的产量、品质和抗性表现。结果显示:盐恢888恢复力强,4个两系杂交稻组合的自然结实率为79.30%~84.80%;4个不育系不育性稳定,育性转换起点温度是23~24℃,田间稳定不育期45 d以上,套袋自交结实率0。育成的4个两系杂交稻组合产量优势明显,区域试验较Ⅱ优084或Ⅱ优838(对照)增产4.22%~7.07%,生产试验较对照增产5.90%~11.30%;稻米品质均达国标3级以上优质米标准,其中盐两优1618达国标2级优质米标准;对稻瘟病、穗颈瘟、白叶枯病和纹枯病的综合抗性明显优于对照。表明盐恢888是一个配合力高、恢复力强、恢复谱广的强优恢复系,其所育成的两系杂交稻均表现出较强的杂种优势和优良的综合性状。

关键词: 两系恢复系 盐恢888 两系杂交稻组合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棉花钾素吸收利用效率与产量的关系

江苏农业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钾素吸收利用效率对产量及构成的影响,2007~2008年在扬州大学以不同的钾吸收利用效率品种为材料,进行施钾肥与不施钾肥处理试验,以通径和相关分析探讨了钾素吸收利用与棉花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钾肥利用率高的品种产量不高,钾肥农学利用率、钾素生理利用率和籽棉生产效率高的品种产量高;钾素生理利用率对铃数和产量的直接贡献最大,钾肥农学利用率通过生理利用率对产量和铃数的间接贡献最大;钾肥利用率对铃质量的贡献最大。钾肥利用率和农学利用率提高有利于中下部和内围产量及铃数提高,钾肥生理利用率和籽棉生产效率提高则有利于上部产量和铃数提高。在钾素利用上提高生理利用效率和籽棉生产效率则是提高整株产量实现高产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 棉花 钾素 利用率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温度和水分联合作用对‘连粳7号’水稻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2014 CSCD

摘要:为探明‘连粳7号’水稻种子发芽率在贮存期间的变化规律以及温度和水分联合作用对水稻种子发芽率的影响,以水稻种子的发芽率为指标,以含水量和贮存温度为考察因素,选用3×3析因试验设计、采用SPSS软件辅助数据分析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含水量为14.5%的水稻种子在25℃下贮存180天后其发芽率仍可达89%,含水量为11.5%的水稻种子在5℃下贮存180天后其发芽率仍可达96.6%,水稻种子发芽率随贮存时间的延长而逐渐下降,含水量和贮存温度为影响其变化的关键因素且二者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

关键词: 水稻 温度 水分 析因设计 发芽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江苏淮北地区小麦品种资源遗传多样性的SSR分析

麦类作物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江苏淮北地区小麦品种资源的遗传基础,选用31对SSR标记对107份近年来淮北地区所育小麦材料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共检测出170个等位变异,单个引物的等位变异数为3~8个,平均为5.48个;位点多态性信息含量变幅为0.176~0.791,平均为0.543;3个基因组的平均等位变异丰富度及遗传多样性指数均为D>B>A;江苏淮北5个地区中以徐州小麦材料的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最高(0.613),以淮安小麦材料与江苏淮北另外4个地区的平均遗传距离最小(0.282)。聚类结果表明,品种间遗传距离变幅为0~0.935,平均为0.586,除淮麦20与华瑞0049外,SSR标记能将其他供试材料相互区分开;所有供试材料被聚为3大类,聚类结果与品种(系)的系谱来源比较吻合。

关键词: 小麦 遗传多样性 SSR标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变异株的分离鉴定及遗传变异分析

华北农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江苏某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发病猪场采集的血清样本中分离到1株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毒株,对该毒株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鉴定,并对其Nsp2和ORF5序列进行测定和序列比对分析。利用细胞传代的方法对PRRSV检测阳性,PPV和PRV检测阴性的猪血清进行病毒分离。通过RT-PCR、CPE和IFA对PRRSV分离毒株进行鉴定,并测定其TCID50。测序获得Nsp2和ORF5基因,并利用DNAStar软件进行序列同源性和进化分析。成功分离获得1株PRRSV毒株,该毒株能够在Marc-145细胞上增殖并产生细胞病变,免疫荧光检测可观察到特异性荧光,TCID50为105.5。Nsp2序列分析表明,该分离株具有HP-PRRSV 30个氨基酸缺失的基因特征,同时495~516位也存在缺失。分离株ORF5基因与其他参考毒株氨基酸同源性为57.1%~99.5%,与NJ-1106的同源性最高,为99.5%。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该分离株属于北美型,与WUH4、NJ-1106等HP-PRRSV毒株属于同一分支。本试验分离得到一株HP-PRRSV变异毒株,为分析我国PRRSV的遗传变异和防控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 分离与鉴定 遗传变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期不同施肥方式对麦田杂草群落的影响

生态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太湖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31a的长期肥料定位试验田为材料,分别于2011—2012年小麦苗期、拔节期和收获期进行了杂草群落调查,研究杂草类型与密度的分布、杂草多样性指数的变化,并对杂草种群分布与土壤养分因子进行冗余分析。结果表明:小飞蓬、看麦娘、大巢菜、稻槎菜、通泉草是本地区小麦生长期的主要杂草类型;随着小麦的生长以及氮肥、有机肥的施入,杂草密度呈下降趋势;施入有机肥降低了麦季杂草的群落多样性指数,在小麦生长的不同时期均衡施肥的CNPK处理以及不施肥的C0处理的群落各项多样性指数能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RDA分析显示土壤氮含量以及有机质含量与第一排序轴相关性大,是对杂草分布影响最大的两个土壤养分因子。太湖地区稻麦两熟制条件下,长期有机无机肥料单一或配合投入可显著影响麦田杂草的群落组成,其中氮肥和有机肥的施入能显著降低杂草密度;土壤养分的差异影响田面杂草密度和优势种群,均衡施肥能降低优势杂草种群的优势地位,抑制其发生危害程度,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及稳定性。

关键词: 长期定位施肥 稻麦两熟制 麦田杂草群落 多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腐秆剂与秸秆配施对稻田N_2O排放的影响

环境科学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长江流域稻麦轮作系统下稻田N2O排放进行田间原位观测,研究了配施腐秆剂(瑞莱特催腐剂和金葵子腐秆剂)对水稻生长季N2O排放的影响,旨在为腐秆剂与秸秆配施条件下稻田N2O排放规律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配施腐秆剂对稻田N2O排放的季节变化趋势无明显影响,但腐秆剂与秸秆配施可降低水稻生育期N2O排放总量;与单施秸秆相比,配施瑞莱特和金葵子腐秆剂处理N2O排放总量分别下降12.7%和8.9%(p>0.05);水稻全生育期内,仅施秸秆、秸秆与瑞莱特配施和秸秆与金葵子配施处理N2O平均排放通量依次为63.35、55.30和57.68μg·m-2·h-1(以N计).N2O排放主要集中在烤田期与复水后干湿交替阶段.全生育期内,N2O排放通量与土壤温度间无显著相关性(p>0.05).

关键词: 秸秆还田 腐秆剂 N2O排放 稻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