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0820条记录
追氮量和种植密度对镇麦168群体质量、产量和加工品质的调控效应

麦类作物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给小麦品种镇麦168优质高产栽培中氮肥和种植密度管理提供参考,在基施有机肥15 000kg·hm-2、复合肥(N∶P∶K=15∶15∶15)375kg·hm-2条件下,设置240、285和330kg·hm-2三个追施氮肥水平以及135万、180万、225万、270万和330万株·hm-2五个种植密度(基本苗)水平,研究了追氮量和种植密度对该品种群体质量、产量和加工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40~285kg·hm-2范围内,增加追氮量可明显提高镇麦168的籽粒产量、千粒重、成穗率、沉降值和弱化度,但当追氮量达到330kg·hm-2时,有效穗数、穗粒数、籽粒产量、容重、出粉率、吸水率、面团稳定时间增加不显著,千粒重明显降低。在135万~270万株·hm-2范围内,增加种植密度可显著提高有效穗数、籽粒产量、容重、面团形成时间、稳定时间和弱化度,而当种植密度达到330万株·hm-2时,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籽粒产量、成穗率、容重、面团形成时间、稳定时间和弱化度显著降低,分蘖期和拔节期群体叶面积指数、越冬期和拔节期干物质积累量以及出粉率、沉降值、吸水率增幅不明显。综合来看,镇麦168高产优质栽培的适宜追氮量和密度分别为285kg·hm-2和270万株·hm-2。

关键词: 镇麦168 施氮量 种植密度 群体质量 产量 加工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氮离子注入蛹虫草选育高效富硒菌株的研究

食品科学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更好地开发蛹虫草资源,对蛹虫草菌株富集微量元素硒的培养条件进行了优化,选择最佳参数的低能离子束注入蛹虫草,通过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检测注入前后菌丝体中硒元素的含量。结果表明:蛹虫草发酵富硒的最优培养条件为蛋白胨质量浓度3 g/100 mL、葡萄糖质量浓度3 g/100 mL、亚硒酸钠质量浓度为8?g/mL、pH值为7,此时,富硒率为21.58%。离子束最佳注入参数为:注入离子为N+,注入能量10 keV,注入剂量1.82×1015 ions/cm2,选育出富集微量元素硒较高的10株菌株,最高富硒率为30.97%,比出发菌株提高了近42%。

关键词: 蛹虫草 低能离子束 富集 注入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灰飞虱热激蛋白Hsp90基因的克隆、序列分析与表达模式

昆虫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Fallén)是水稻上的重要害虫,它严重影响了水稻的产量和品质,特别由其传播的水稻条纹叶枯病毒对水稻的危害甚至更为严重。灰飞虱分布广,对环境有很强的适应性。本研究旨在探讨灰飞虱对温度胁迫适应的分子机制进行了初步的探讨。【方法】本研究采用RT-PCR与RACE技术克隆了热激蛋白Hsp90基因的全长,利用各种生物信息方法分析了该热激蛋白的特征,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用于研究Hsp90基因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和不同温度条件下表达变化规律。【结果】我们获得一条Hsp90基因的cDNA全长序列,命名为LsHsp90(GenBank登录号为KF660250)。LsHsp90全长为2 740 bp,编码729个氨基酸,等电点为5.0,分子量为83.7 kDa。氨基酸序列中含有Hsp90蛋白家族的5个签名序列及胞质特征序列MEEVD。结构预测表明LsHsp90具有Hsp90蛋白家族典型的结构特征。系统进化关系分析表明它与多种昆虫的Hsp90序列有较高的同源性。不同发育阶段的灰飞虱体内LsHsp90表达水平处于动态的变化过程中,并在4龄若虫期达到最大值,最低表达量在其雌成虫阶段。不同性别的灰飞虱成虫体内LsHsp90表达量有显著差异(P=0.008)。高温和低温胁迫都可以诱导灰飞虱体内LsHsp90的表达,最大的表达量分别在40℃和-9℃。在40℃下处理不同时间后发现,LsHsp90的表达水平在处理后0.5 h时最高,但随着时间的延长,LsHsp90的表达水平逐渐降低。而在-4℃下,LsHsp90的表达水平在处理后1 h时达到最大值。【结论】灰飞虱体内的LsHsp90可以响应温度的诱导,它可能在灰飞虱温度胁迫适应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灰飞虱 热激蛋白90 基因克隆 发育 温度 实时定量PCR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一株江苏新型鸭肝炎病毒的鉴定

浙江农业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江苏地区分离到的1株疑似鸭肝炎病毒毒株(JS株)进行传代繁殖、雏鸭回归试验和理化性能测定,结果表明,该毒株能在鸭胚上进行传代繁殖,E1~E6代鸭胚毒的ELD50为104.38·0.2 m L-1~106.17·0.2m L-1;攻毒的雏鸭可产生与I型鸭肝炎病毒相同的症状和病变;3,7,14日龄易感雏鸭的LD50分别为105.5·0.2 m L-1,105.17·0.2 m L-1,103.83·0.2 m L-1;病毒对氯仿、乙醚和胰酶不敏感,对酸(p H 3.0)稳定,对热不稳定。进一步进行交叉中和试验、交叉被动保护试验和VP1基因序列分析,结果显示,该毒株的抗原性与经典1型DHV差异显著;VP1序列与多株1型DHV的同源性在69.3%~93.3%;从进化关系来看,与韩国株的亲缘性最近。JS株属于我国流行的新型鸭肝炎病毒(命名为N-DHV-JS株)。

关键词: 新型鸭肝炎病毒 鸭甲型肝炎病毒 分离鉴定 反转录PCR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响应面法优化黑曲霉深层发酵产内切型菊粉酶工艺

食品科学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黑曲霉菌种作为菌源,利用深层发酵法生产内切型菊粉酶。通过测定发酵液酶活力,从20株黑曲霉菌株筛选得到产菊粉酶活力最高的1株黑曲霉菌株,酶活力为3.05 U/mL。通过单因素试验对最佳工艺条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培养基装液量为100 mL/250 mL、培养温度30℃、接种量1 cm2/250 mL、转速180 r/min、pH 5.0。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中心组合试验原理设计响应面法优化工艺条件,得到最佳工艺条件为:发酵液装液量99 mL/250 mL、接种量0.99 cm2/250 m L、培养温度31℃、转速180 r/min、pH 5.0。在此条件下,测得内切型菊粉酶的酶活力为6.43 U/mL,比初始酶活力提高了111%。

关键词: 菊粉酶 黑曲霉 深层发酵 响应面法 工艺优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双孢蘑菇子实体多糖的响应面法优化提取及其纯化

江苏农业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提高双孢蘑菇多糖的提取得率和效率,并研究双孢蘑菇多糖的组分,在考察了单因素水料比、超声功率、超声时间对双孢蘑菇子实体多糖提取得率影响的基础上,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设计法,建立了3个影响因素与双孢蘑菇子实体多糖提取得率的回归方程,优化提取工艺。同时利用DEAE Sepharose F F阴离子层析法对多糖进行了分离。Design Expert软件分析结果表明:在水料比36∶1、超声功率594 W、超声时间17 min的优化工艺条件下,双孢蘑菇子实体多糖的提取得率可高达6.63%。分离出2个多糖组分,分子量分别为2.75×105和1.4×104。通过响应面法设计结合超声波辅助提取能提高提取效率、缩短提取时间和保护有效成分,具有一定实际应用价值。DEAE Sepharose F F层析柱对双孢蘑菇多糖具有良好的分离效果。

关键词: 双孢蘑菇 多糖 响应面法 超声波提取 纯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利用VIGS技术分析野生茄Ve基因的抗黄萎病功能

华北农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黄萎病是影响茄子生产的一种重要土传性病害,挖掘利用抗病基因对茄子抗黄萎病育种具有重要的意义。Ve类基因是已知的植物抗黄萎病基因之一。采用同源法从抗黄萎病野生茄中分离Ve类基因的同源序列,构建重组载体TRV2-SlVe,经农杆菌介导侵染植株并接种黄萎病病菌,结合表型观察和半定量RT-PCR技术对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TRV2-SlVe成功地抑制了野生茄中Ve基因的表达,接种植株表现出明显的黄萎病症状。以上结果表明,野生茄中的Ve类基因具有抗黄萎病的特性。

关键词: 野生茄 VIGS 黄萎病 Ve基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农药油悬浮剂研究进展

农药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农药油悬浮剂是一种安全、环保的新型农药制剂,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论述了农药油悬浮剂的基本特点、配方组成及研究发展动向。对农药油悬浮剂加工过程中出现的常见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法。

关键词: 农药 油悬浮剂 剂型 进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竹柳枝丫材性能及重组木制造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竹柳Salix discolor作为一种速生木材在人造板的应用方面具有较大的潜力。运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红外吸收光谱仪对竹柳枝丫材的纤维形态、化学成分、胶接界面进行了分析,并测定了竹柳枝丫材的接触角。结果表明:竹柳纤维的平均长度为0.781 mm,壁腔比小于1,是很好的纤维原料,总纤维素含量高,润湿性较好。在此基础上研究了重组木的密度和酚醛树脂胶黏剂的浸胶时间对板材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竹柳枝丫材重组木的密度为0.9g·cm-3,浸胶时间为20 s时制得的板材的性能最佳。

关键词: 木材科学与技术 竹柳 枝丫材 重组木 密度 施胶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麦秸还田与结实期灌溉方式对超级杂交稻茎鞘物质运转与产量特性的影响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大穗型超级杂交稻甬优8号为材料,研究不同麦秸还田(麦秸全量还田与麦秸不还田)和灌溉方式(轻干湿交替灌溉、重干湿交替灌溉和浅水层灌溉)对茎鞘光合同化物生产、运转及产量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结实期灌溉方式对茎鞘物质运转及产量特性有较大影响,与浅水层灌溉相比,秸秆还田与不还田条件下干湿交替灌溉均提高茎鞘物质积累输出率与转换率;轻干湿交替灌溉增加籽粒的充实度、结实率和千粒重,重干湿交替灌溉则相反。结实期土壤水分对弱势粒粒重影响较大,强势粒粒重相对较为稳定;轻干湿交替灌溉提高强、弱势粒的结实率、充实度和粒重,有利于产量的形成,秸秆还田处理明显大于非秸秆还田处理。麦秸秆还田与结实期土壤水势互作可提高生育后期茎鞘干物质积累量、茎鞘物质输出率与运转率及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运转率。

关键词: 超级杂交稻 麦秸还田 干湿交替灌溉 物质运转 产量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