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广东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15840条记录
牛筋草EPSPS基因启动子对草甘膦的响应

分子植物育种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杂草对草甘膦抗药性机理及抗草甘膦转基因作物研究主要围绕草甘膦靶标酶EPSPS展开,EPSPS基因表达量增加是杂草抵抗草甘膦胁迫的主要分子机制之一,但EPSPS基因表达调控机理及其对草甘膦的响应却鲜有研究。本研究根据Gen Bank中牛筋草EPSPS基因启动子序列设计引物,从牛筋草基因组DNA中扩增EPSPS基因启动子序列及其5'端缺失序列;将各启动子片段构建到含绿色荧光蛋白基因GFP的p35S-GFP载体上,在农杆菌的介导下,利用洋葱表皮细胞瞬时转染体系分析EPSPS基因启动子活性及对草甘膦的响应,结果表明,各启动子片段均能启动下游基因的表达,具有较强的启动子活性,可作为较好的实验材料用于抗草甘膦转基因作物的研究。此外,EPSPS基因启动子能够响应草甘膦信号,调节下游GFP基因的表达,响应元件可能存在于3'端的345 bp内。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丰实杂草对草甘膦抗药性机理及抗草甘膦转基因作物研究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 5-烯醇式丙酮酸莽草酸-3-磷酸-合成酶 启动子 草甘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八个抗稻瘟病基因在华南籼型杂交水稻中的分布

中国水稻科学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已克隆的稻瘟病抗性基因Pi1、Pik-p、Pik-h、Pi2、Pi9、Piz-t、Pita、Pii对不同稻区的稻瘟病菌表现较广谱的抗性,被广泛应用于水稻抗瘟性育种。为了明确上述抗性基因在华南稻区杂交稻组合中的分布及其组合的抗病有效性,【方法】利用上述8个抗病基因的功能标记,对华南328个杂交稻组合进行了抗瘟基因型分子检测。【结果】抗性基因Pita和Pii分布频率最高,在测试组合中检出率分别为84.76%与67.68%;其次是Pi2与Pik-p,分别为22.87%与13.72%;检出频率较低的是Pi1、Piz-t和Pik-h,分别为5.18%、3.35%与2.13%,检测的品种都不携带抗性基因Pi9。在单个杂交稻组合中,检出的抗瘟基因数量最多是4个。抗病性评价结果表明,杂交稻组合中检出的抗病基因数量越多,其表现为抗病品种的频率就越高;含4个抗病基因的杂交稻组合中,抗病品种所占比率达91.67%。含有不同抗瘟基因的组合表现出不同水平的抗瘟性,其中Pi2与Pi1对华南稻区稻瘟病的抗病性贡献最大,其他抗病基因的贡献大小依次是Pik-h、Pik-p、Pita、Pii与Piz-t。【结论】本研究为华南稻区杂交稻抗病品种基因型的合理布局以及抗瘟基因的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 杂交稻组合 抗病基因 稻瘟病 基因型分析 分子标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广东地方稻种沾叶独枝抗稻瘟病遗传分析及基因鉴定

分子植物育种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沾叶独枝来源于广东陆丰籼型地方稻种,它对华南稻区稻瘟病菌具有广谱抗性。为了挖掘和鉴定沾叶独枝含有的稻瘟病抗性基因,利用对五丰B(WB)致病、对沾叶独枝非致病的稻瘟病菌代表菌株GD08-T19接种以沾叶独枝为抗性供体、WB为感病亲本获得的F2群体。菌株GD08-T19在F2后代群体的抗感比率为15R:1S,其抗性由两个显性基因控制。利用已开发的Pi1,Pi2,Pi9,Pii,Pish,Pita等抗稻瘟病基因功能标记分别检测了沾叶独枝,研究表明沾叶独枝含有Pita基因。为了鉴定沾叶独枝另一抗性基因,选用300个平均分布于水稻12条染色体上的SSR标记对由GD08-T19接种的F2代群体构建的抗病池和感病池进行筛选和连锁分析。发现位于第6染色体上的2个SSR标记RM19769和RM19959与抗性基因连锁。进一步的定位区域扩充标记连锁分析表明,有6个标记RM19792、RM19804、GDAP41、RM19818、ESR6、RM19844与目的抗性基因连锁。目的基因被初步定位于Pi2/Pi9/Pi50区域。目标区域的Pi50等位基因测序表明沾叶独枝的另一目的抗稻瘟病基因为Pi50本身。

关键词: 沾叶独枝 稻瘟病 遗传分析 抗性基因鉴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若干问题及建议

湖北农业科学 2017

摘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是推动中国农业科技源头创新、提升科技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对中国农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进行了梳理,介绍了中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模式,分析并指出了中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现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为中国各级政府管理部门、转化机构在研究和实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时采取的措施和方案提供参考。

关键词: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转化模式 对策及建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米曲霉发酵鸡血血红蛋白制备小分子肽条件的优化

食品科学技术学报 2017

摘要:研究了米曲霉发酵鸡血血红蛋白(Hb)制备小分子肽的优化工艺条件,并测定了多肽分子质量的分布。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选出影响Hb多肽得率最主要的因素,并以多肽得率作为响应值,应用响应面法优化发酵工艺;通过凝胶色谱方法检测Hb多肽分子的分布范围。结果表明,接种量、培养温度、起始pH值和装液量为影响Hb得率最主要的因素,其优化工艺为接种量7.9%,培养温度30.2℃,起始pH值7.01,装液量61 m L,Hb多肽得率由最初的1.85 mg/m L提高到2.18mg/m L;采用HPLC凝胶色谱法测定Hb多肽分子质量,其范围主要集中在1 000~6 500 u,且在1 600~2 500 u段多肽含量最多,占总量的38.39%。

关键词: 凝胶色谱法 Hb多肽 响应面法 HPLC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红椿不同种源的苗期生长节律研究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揭示红椿Toona ciliata 18个种源的苗期生长规律,为培育优质红椿苗木和选择优良种源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红椿18个种源一年生苗木的苗高和地径进行定期观测,利用SPSS进行方差分析,获得遗传变异系数,并利用Logistic方程对苗高和地径进行曲线拟合,估算生长参数,分析苗高、地径与地理及生态因子的相关性。【结果】红椿苗期苗高和地径遗传变异系数分别为43.31%和36.25%;参试种源苗高和地径生长的地理变异以经度控制为主。苗高和地径的生长均呈现"慢-快-慢"的"S"型生长曲线模式;在观测期间,苗高与地径生长都出现2次高峰;不同种源红椿生长性状的Logistic方程拟合决定系数为0.971~0.998,均达到了显著水平;可将红椿苗高和地径的生长分为生长前期、速生期及生长后期3个阶段。参试红椿种源在各个时期的起始及持续时间存在差异。【结论】红椿苗高和地径遗传潜力大。不同种源生长性状的地理变异趋势明显,采种点由东到西苗高及地径生长变快。苗期生长节律存在显著差异。在速生期中,华中及华东地区种源苗高和地径快速生长持续时间较长,但生长量较小,并且年总生长量较低。

关键词: 红椿 种源 苗期 生长节律 遗传变异 地理变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蒜素对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及脑组织中SOD、AChE的影响

食品科技 2017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观察大蒜素对Al Cl3致痴呆大鼠脑部衰老的影响以及对脑和血清内蛋白、SOD(超氧化物歧化酶)、ACh E(乙酰胆碱酯酶)含量的影响。方法:取40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5组(n=8):空白对照(C组)、模型对照组(N组)、大蒜素高剂量组(H组,40 mg/kg)、大蒜素中剂量组(M组,20 mg/kg)、大蒜素低剂量组(L组,10 mg/kg)。用药组和模型对照组,皮下注射NaNO_2(90 mg/kg),灌胃AlCl_3(800 mg/kg),空白对照组皮下注射同体积生理盐水,灌胃同体积生理盐水做对照,持续30 d。大蒜素高中低剂量组灌胃不同剂量的大蒜素,空白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灌胃同体积的生理盐水做对照,持续30 d。实验结束后,测定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测定脑组织和血清中乙酰胆碱酯酶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以及蛋白的含量。结果:与模型组相比,大蒜素组动物逃避潜伏期明显缩短,并能显著增加脑内蛋白、SOD的含量,AChE的含量明显降低。结论:大蒜素能提高记忆再现障碍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其机制可能与促进脑内蛋白和SOD的合成有关。

关键词: 大蒜素 衰老 学习记忆 SOD AChE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加工条件下桑椹膏在熬制过程中的糖分含量及体外抗氧化活性变化

蚕业科学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桑椹原浆为原料熬制桑椹膏,设置电磁炉加热功率为400 W、800 W,桑椹原浆与水的体积比为1∶1和1∶2,并组合为4组加工条件,检测分析不同加工条件下桑椹膏在熬制过程中的总糖、葡萄糖、果糖、蔗糖含量及体外抗氧化活性变化。4组条件下桑椹膏熬制过程中的总糖含量变化较小,葡萄糖含量不断升高,果糖含量则逐渐下降,除桑椹原浆与水的体积比为1∶1、加热功率800 W条件下熬制桑椹膏的葡萄糖和果糖含量较高外,其余3组条件下熬制桑椹膏中的葡萄糖和果糖含量差异较小;桑椹膏的体外总抗氧化能力以及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和羟自由基的清除活性随着熬制时间的延长逐步下降。试验结果提示,在桑椹膏熬制过程中果糖要先于葡萄糖参与美拉德反应,过长的熬制时间会影响桑椹膏产品的抗氧化活性,加工条件以桑椹原浆与水体积比为1∶1、加热功率为400 W较佳,能较好地保持桑椹膏的营养与保健品质。

关键词: 桑椹膏 糖类含量 抗氧化活性 加工条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干湿交替诱导水稻根表铁膜形成的基因表达谱分析

中国水稻科学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干湿交替(AWD)是水稻种植过程中最重要的管理方式,能够提高水稻根系活力、增强抗逆性。研究发现,AWD能明显促进水稻根表铁膜的形成。然而,AWD诱导水稻根表铁膜形成的基因表达谱尚未见报道。【方法】采用砂培试验,研究了长期淹水(CK)、干湿交替(AWD)、长期淹水加Fe2+(CK+Fe)和干湿交替加Fe2+(AWD+Fe)四个处理下水稻根系基因的差异表达谱。【结果】AWD处理与CK处理相比,水稻根系有506个差异表达基因(DEG)上调表达,有687个DEG下调表达;AWD+Fe处理与CK+Fe处理相比,有308个DEG上调表达和179个DEG下调表达;CK+Fe处理与CK处理相比,有728个DEG上调表达和1175个DEG下调表达;AWD+Fe处理与AWD处理相比,有1252个DEG上调表达和1189个DEG下调表达。维恩图分析发现,共计有3822个DEG参与了AWD诱导水稻根表铁膜形成过程。基因功能(GO)分析表明,在生物过程中共有270个DEG参与了氧化还原反应过程,分子功能中共有165个DEG与氧化还原酶功能有关。生物通路富集分析(KEGG)结果表明,细胞器类、信号刺激类、光合作用类、生物合成类和代谢类等生物通路参与了AWD诱导水稻根表铁膜的形成过程。AWD和根表铁膜形成过程发现有38个共享DEG,这些基因的蛋白注释与水稻抗病性、抗旱性、细胞壁和细胞膜、氧化还原、蛋白激酶和转运、新陈代谢过程有关。与CK处理相比,AWD处理诱导了氧化还原反应过程相关的基因达102个,占总DEG数的8.25%。AWD处理促进了水稻根系过氧化物酶、脂肪酸氧化酶和乙醇酸氧化酶等相关基因的上调表达。与CK处理相比,AWD处理提高了水稻根系活力和根表铁膜数量,分别为22.9%和45.7%。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结果与转录组分析结果基本一致,其相关系数达到0.90。【结论】综上所述,AWD明显诱导了氧化还原反应过程中的相关基因大量表达,增加了根系氧化力,促进根表铁膜的形成;过氧化物酶、脂肪酸氧化酶和乙醇酸氧化酶等相关的基因可能是AWD诱导水稻根表铁膜形成的重要基因。

关键词: 水稻 干湿交替 铁膜 差异表达基因 氧化还原相关基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预算绩效管理研究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7

摘要:最近几年,为了不断深化财政体系改革,不断提升财政管理水平及财政资金的使用率,进一步提升预算的安全可靠性,财政部门对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进行了创新。预算绩效管理是政府绩效管理的主要组成部分,对我国财政部门多元化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中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革对策,希望能有效提升预算绩效管理水平。

关键词: 预算 绩效管理 政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