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异源三倍体黄瓜的离体繁殖和鉴定
《植物生理学通讯 》 200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甜瓜属双二倍体种 (CucumishytivusChenandKirkbride,2n =4x =38)与栽培黄瓜“北京截头”(C .sativuscv .Bei jingjietou,2n =2x =14 )杂交的种子进行胚拯救。假定为杂种植株的顶芽和腋芽用于离体繁殖的结果表明 :在MS +2 .2mg·L-16 BA和MS +3.0mg·L-1KT +0 .2mg·L-1NAA培养基上诱导不定芽的增殖系数分别为 6 .5 3和 6 .6 3;丛生芽在MS +0 .2mg·L-16 BA的培养基上伸长 ,大约 10d后取整齐一致的芽用于生根 ,在 1/ 2MS +0 .2mg·L-1IBA上生根率达91.7%。田间组培苗的单性结实能力比“双亲”更强 ;果刺黑色 ,与C .hytivus相同 ;叶深绿色 ,不同于双二倍体特有的淡黄绿色而与“北京截头”一致 ;花粉粒可染率不到 10 % ,根尖体细胞染色体鉴定为为 2n =3x =2 6 ,从而确定其为异源三倍体黄瓜。


温室栽培纯雌性华南型黄瓜新品种选育
《上海农业学报 》 2003 CSCD
摘要:通过四年的选育,培育出了适于温室栽培的纯雌性华南型黄瓜杂交组合C96-06×C96-03,该组合高抗白粉病(Sphaerotheca fuliginea),中抗霜霉病(Pseudoperonospora cubensis),前期产量及总产量均明显高于对照宝杂2号,年产量可达16.61kg/m2。该组合光补偿点低,在1500μmol·m-2·s-1光强下净光合速率仍维持高水平,表明该组合耐低温弱光及强光,夏秋高温季节栽培,雌花节率仍可达91%以上,因此,该组合可应用于低温及高温季节温室栽培。


禽畜粪便处理技术与资源化途径(综述)
《上海农业学报 》 2003 CSCD
摘要:对国内外禽畜粪便臭气控制技术、禽畜粪便污水和干粪处理技术及其资源化途径进行了介绍 ,以期推动我国禽畜粪便处理技术水平的提高


设施蔬菜无土栽培复合基质的理化性质及其应用效果
《上海农业学报 》 2003 CSCD
摘要:用无机惰性材料(珍珠岩)和有机物料(农业废弃物)作为基本原料,加入结构改良剂复合而成的两种复合基质进行黄瓜温室栽培试验,以珍珠岩为对照,从基质的理化性质、水分养分吸附、水分常数和产量、收益等方面分析了复合基质的特性和栽培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复合基质的理化性质比较适中,结构比较合理,并具有较强的水分养分吸附性能,增强了对营养液的养分吸附和对黄瓜的营养供应,其中复合基质2号吸附的水分对黄瓜的有效性高,有利于减少营养液和水分的灌溉量、提高养分和水分的利用率,可使黄瓜产量比采用较成熟的珍珠岩栽培技术增产22.6%,增收20.9%。


利用高效农杆菌遗传转化系统将ACP反义基因片段导入油菜
《上海农业学报 》 2003 CSCD
摘要:通过对已有的油菜农杆菌遗传转化体系的改进 ,建立了一种利用农杆菌感染油菜子叶柄的高效遗传转化方法 ,经过农杆菌感染的子叶柄在含有 6 BA 2 .0mg/L ,IBA 0 .15mg/L ,AgNO33 .5mg/L的MS培养基上由卡那霉素抗性愈伤组织分化出抗性幼苗的频率达到 12 .2 8%。利用已经构建的含有油菜Napin启动子加上反义ACP脱饱和酶第一外显子、内含子的基因片段的植物双元表达载体 pNACP ,将该反义 ACP基因片段转入油菜“沪油 15” ;PCR和GUS染色结果表明抗性植株中有 60 %的植株含有导入的目的基因。这为油菜籽脂肪酸遗传改良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鸭疫里氏杆菌分离及免疫研究
《上海农业学报 》 2003 CSCD
摘要:近二年 ,上海市及苏、浙一带 ,鸭的饲养量急剧增加 ,传染病的发病率明显增多。通过流行病学 ,临床症状 ,病理解剖 ,涂片、染色镜检 ,并进行病原分离和鉴定 ,确诊为鸭疫里氏杆菌病。通过药敏实验 ,研究了鸭疫里氏杆菌对抗菌素敏感性 ,本项目采用平板凝集试验和琼脂扩散试验的结果表明 ,2 0株纯培养菌株为同一血清型的里氏杆菌 (1型 ) ,从分离菌回本动物试验看 ,鸭疫里氏杆菌对雏鸭致病力较强 ,皮下注射和刺种鸭掌都感染发病并引起死亡。研制的佐剂疫苗具有粘度低、宜于注射、乳化完全、免疫原性好的优点


温室栽培甜椒专用品种的选育
《上海农业学报 》 2003 CSCD
摘要:通过对国内外有关甜椒 (Capsicumannuum L .var .grossumSent.)育种材料连续多代自交系的选育、配组、组合比较以及TMV抗性鉴定等选育研究 ,在配置的 47个组合中鉴定筛选出 1个综合园艺性状表现优良、适于温室长期栽培的灯笼型红果甜椒杂一代组合P2 2 0 1 10。经二年度 ( 2 0 0 0~ 2 0 0 2 )温室长期栽培比较试验观察测定 ,以及病毒病苗期人工接种抗性鉴定的结果表明 ,上述组合具有连续结果、生长势强、果型大、肉厚质脆果实商品性好、对TMV抗性较强、产量水平较高等特性。其单果重为 2 5 2g ,果肉厚 6.9mm ,TMV病情指数为16.7。高产年份年产量水平为 7.5 79kg/m2 ,比对照品种Mandy(CK)高 2 .145kg/m2 ,增产 3 9.47% (Mandy年产量水平为 5 .43 4kg/m2 ,单果重 2 13g ,果肉厚 7.3mm ,TMV病情指数 3 4.7)。因此 ,P2 2 0 1 10是一个综合性状比较优良的温室专用甜椒杂交组合


水稻耐冷性对稻米品质冷水反应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学 》 200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从密阳 2 3/通 88 7和密阳 2 3/TR2 2 183杂交组合F3 代选拔获得的水稻耐冷性强的系统群和弱的系统群以及 3个亲本品种 ,探讨了冷水胁迫对稻米品质特性的影响以及水稻耐冷性对稻米品质冷水反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冷水胁迫使水稻糙米粒形变小 ,其中糙米粒长度、长宽比和千粒重比宽度和厚度更容易受到冷水胁迫的负面影响。冷水胁迫使稻米碱消值和蛋白质含量增加 ,而使稻米胶稠度、直链淀粉含量、最高粘度、冷胶粘度和崩解值下降。在水稻幼苗期对耐冷性进行选择 ,对糙米粒形并不产生显著影响。在自然条件下耐冷性强的和弱的2个系统群间品质特性未见显著差异 ,但在冷水胁迫下幼苗期耐冷性强或田间耐冷性强的系统群直链淀粉含量、最高粘度、热浆粘度、冷胶粘度显著高于幼苗期耐冷性弱或田间耐冷性弱的系统群 ,而蛋白质含量、消减值、崩解值和消减率则相反。认为耐冷性强的系统群的稻米品质比耐冷性弱的系统群表现出较迟钝的冷水反应 ,耐冷性对稻米品质的冷水反应产生一定影响。因此 ,提高水稻耐冷性对水稻品质的稳定和改善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水稻不同基因型氮素利用效率差异
《中国水稻科学 》 200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施氮和未施氮两种条件下 ,探讨了 9个不同生态类型水稻品种的氮素利用效率差异、稻谷产量及氮素利用效率相关性状之间的相关关系以及水稻品种各生育时期氮素吸收量的差异。研究表明 ,在施氮和未施氮两种处理下 ,水稻品种间氮素吸收总量、收获期氮素生理利用效率和氮素转移效率有着显著差异 ;在未施氮条件下氮素利用效率显著高于施氮的 ;在施氮和未施氮两种条件下 ,收获期生理氮素利用效率、氮素吸收总量和氮素转移率均呈显著的正相关 ,且与稻谷产量、穗数、结实率和收获指数呈显著的正相关 ;孕穗期至黄熟期氮素吸收量在水稻不同基因型间有着显著差异 ,而在生育前期和中期氮素未见显著差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