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葡萄日灼病阈值温度及主要影响因子分析
《园艺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8年生‘红地球’葡萄为试材,从诱发果实日灼病发生的阈值温度(临界果面温度)研究入手,探索气温、光照、风速等对果面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果面高温是果实发生日灼的直接原因。在果实快速生长期测得日灼病发生的阈值温度为42.0~42.8℃(平均值42.3℃);遮阴下的果实突然暴露在阳光下12min果面温度可达最高;强烈光照是日灼病发生的最重要原因。在夏季晴天无风的中午,每10000lx的光照强度可使果面温度增高1℃左右;无风时果面温度显著高于风速1.5m.s-1以上时。风速3.0m.s-1,6min内果面温度降至最低;在相同的光温条件下,较高的空气湿度促进日灼的发生。
LED光照对棉铃虫成虫明适应状态和交尾的影响
《生态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室内条件下研究了505、540nm和590nm3种波长LED(light emitting diode)光照对棉铃虫成虫明适应状态和交尾的影响。结果表明,夜间给予3种波长的LED光的持续光照和间歇光照均能有效地保持棉铃虫成虫的明适应状态,明适应保持率在75%~100%;590nm的LED光照能够使棉铃虫成虫的交尾率由对照组的89.1%降低至52.5%,同时明显减少其交尾次数。本试验的结果还表明,505nm和590nm的LED光照能够改变棉铃虫成虫的产卵动态,使平均产卵期延长2d左右,同时也能显著地降低棉铃虫卵的孵化率,但对棉铃虫产卵量的影响不显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外源物质对小麦幼胚胚性愈伤组织草酸盐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麦类作物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提高小麦幼胚体细胞再生频率,以河南省大面积推广的豫麦49、豫麦18和兰考906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浓度外源物质(2,4-D、ABA和AgNO3)对不同基因型小麦幼胚胚性愈伤组织草酸盐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基因型间、不同外源物质浓度间小麦幼胚胚性愈伤组织草酸盐氧化酶活性差异均达到0.01显著水平。基因型间草酸盐氧化酶活性以豫麦18最高、兰考906最低;不同外源物质浓度间草酸盐氧化酶活性以MS培养基上附加2.0~3.0 mg/L 2,4-D2、.0 mg/L 2,4-D+0.1 mg/L ABA和2.0 mg/L 2,4-D+0.1 mg/L ABA+2.5~5.0mg/L AgNO3处理较高。不同外源物质条件下小麦幼胚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率与草酸盐氧化酶活性存在极显著相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产优质甘蓝型核不育杂交种双油杂1号的选育
《中国农学通报 》 2009 北大核心
摘要:双油杂1号是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选育的高产优质半冬性隐性核不育甘蓝型油菜两系杂交种。该品种农艺性状优良、抗寒、抗倒伏、较耐菌核病、抗病毒病。在2年河南省油菜区域试验中平均单产2731.2kg/hm2,比对照杂98009增产8.58%。在河南省油菜生产试验中,双油杂1号平均单产2489.1kg/hm2,比对照杂交种杂98009增产3.93%。品质优良,芥酸含量0.1%,硫甙含量18.85μmol/g(饼),含油量40.96%,品质符合国家标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猪囊尾蚴排泄分泌抗原M13h基因的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及表达分析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GenBank中的参考序列设计并合成引物序列,从pMDM13h中扩增带酶切位点和His-tag的基因序列;用HindⅢ和XhoⅠ双酶切PCR扩增产物和pcDNA3.0载体,连接构建真核表达重组质粒pc3M13h,利用PCR,双酶切和测序鉴定其正确性;重组质粒pc3M13h转染COS-7细胞,瞬时表达的转染细胞(96孔板)在转染36~48 h后,应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免疫细胞化学,分别检测pc3M13h在COS-7细胞培养上清液和细胞内的表达.结果表明,设计合成的引物成功扩增了带有酶切位点和H is-tag的基因序列;成功构建了真核表达重组质粒pc3M13,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免疫细胞化学检测显示,pc3M13h重组质粒不但能够在COS-7细胞中进行表达,而且能够进行微量的分泌表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