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强降水对不同肥期麦田氨挥发损失的影响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极端降水事件频发的背景下,为明确强降水对麦田不同肥期氨挥发损失的影响,本研究利用田间模拟降水试验,研究了强降水对麦田氨挥发损失和耕层土壤铵态氮含量及硝化潜势的影响,并结合微域试验分析了氨挥发损失与土壤含水量的关系.田间试验设置施氮处理(CF)与不施氮(CK)对照,以CF处理施肥时间为基准,分别在基肥、越冬肥和穗肥施肥后第7天模拟强降水(90 mm),监测农田氮素径流和渗漏损失,并进行连续10d的氨挥发排放监测.结果表明,施肥显著提高中上层(0~10 cm)土壤的铵态氮含量,增加了降水驱动的生育前期(基肥期,越冬肥期)氮径流和渗漏损失,而穗肥期损失量相当.施肥和降水对基肥期氨挥发排放强度(AVI)无显著影响,但对追肥期(越冬肥期,穗肥期)的AVI影响显著.降水-施肥处理(CF-R)的追肥期AVI(越冬肥期35.02 mg·m-2·d-1;穗肥期12.84 mg·m-2·d-1)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越冬肥期15.46~17.29 mg·m-2·d-1;穗肥期7.95~11.23 mg·m-2·d-1).此外,越冬肥期氨挥发损失对平均AVI的差异贡献高于穗肥期和基肥期.相关分析表明,表层(0~5 cm)土壤铵态氮含量与氨挥发损失强度呈显著线性关系(P<0.05).但值得注意的是,非降水条件下CF和CK处理的追肥期AVI均无显著差异,且培养系统的NH3挥发损失量随土壤持水量的增加而降低.而土壤硝化潜势分析表明,施肥对不同土层土壤的硝化潜势均无显著影响,但降水显著降低了中上层土壤的硝化潜势.研究表明,降水对施肥处理的氨挥发驱动效应是施肥后表层土壤氮素含量升高和降水后硝化潜势降低的叠加作用结果.除驱动麦田氮素径流和渗漏损失,强降水对追肥期氨挥发损失的激发效应应予重视,特别是在越冬肥期.


猪TGF-βⅡ型受体胞外域的表达及生物活性验证
《江苏农业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转化生长因子β1Ⅱ型受体(TGFⅡR)是TGF-β家族的主要受体。现有研究发现,TGF-β1在家畜繁殖活动中起着负调控作用,因此我们提出通过重组TGFⅡR胞外域蛋白质竞争性结合体内TGF-β1以改善家畜繁殖性能的新思路。首先,对猪TGFⅡR胞外域蛋白质编码序列进行密码子优化并进行人工合成,将合成的基因片段插入原核表达载体pET-32a(+)中。然后,将重组表达载体转入BL21(DE3)表达菌株中,并筛选合适的乳糖诱导浓度、诱导时间,以获得最高表达效率。再然后,对重组蛋白质进行纯化、复性及质谱鉴定。最后,通过体外细胞试验对重组蛋白质的生物活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在培养温度为37℃、培养时间为8 h、乳糖诱导质量浓度为2.0 g/L的条件下,可以诱导重组蛋白质的高表达,用8 mol/L尿素对包涵体蛋白质进行溶解,再以生理盐水为透析液透析24 h后,可以获得纯度达80%以上的重组猪TGFⅡR胞外域蛋白,用该重组蛋白质处理猪颗粒细胞后,可显著抑制TGF-β1诱导的信号分子Smad3的磷酸化水平。可以看出,本研究中表达的重组猪TGFⅡR胞外域蛋白质具有较好的生物活性。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研究和开发有利于提高猪繁殖效率的产品奠定工作基础。
关键词: 转化生长因子β1Ⅱ型受体(TGFⅡR) 原核表达 TGF-β1 生物活性


2007-2021年江苏沿海地区大麦品比鉴定试验品种(系)的综合性状变化特征
《浙江农业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江苏沿海地区大麦生产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探讨江苏沿海地区大麦品种(系)主要性状的变化规律对提高我国大麦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本研究基于2007—2021年江苏沿海地区大麦品比鉴定试验数据,综合运用线性回归分析、通径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等方法,研究了近15年江苏沿海地区大麦品种(系)农艺和品质性状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07—2021年江苏沿海地区大麦品比鉴定试验品种(系)的株高、单位面积穗数、穗长、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均呈上升趋势,其中株高以年均0.69 cm的速度显著增高,单位面积穗数以年均7.05×10~4 hm-2显著增加,穗粒数年均增加0.12粒,千粒重年均增加0.26 g,产量年均增加27.58 kg·hm-2,但生育期无显著变化。近年来江苏沿海地区选育的大麦品种(系)籽粒蛋白质含量呈下降趋势,选育了苏啤9号、苏啤11号、盐麦6号、盐麦7号和盐13215等籽粒蛋白质含量低于12.50%的优质大麦。产量三要素的协同发展是近15年江苏沿海地区大麦产量增加的关键驱动因素。然而,株高升高和极端天气频发导致大麦倒伏情况加剧是制约江苏沿海地区大麦产量进一步提升的主要原因。本研究揭示了近15年江苏沿海地区大麦品比鉴定试验品种(系)农艺和品质性状的变化特征,阐明了大麦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之间的关系,可为我国大麦高产优质协同发展提供参考。


大蒜产地不同轮作模式对微塑料丰度和形态分布的影响
《生态毒理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地膜的大量使用会导致土壤微塑料(microplastics, MPs)和邻苯二甲酸酯(phthalate acid esters, PAEs)的污染,但较少有研究报道不同轮作模式对土壤中MPs丰度和形态分布的影响,同时MPs与PAEs之间在农业土壤中的相关性尚不清楚。本研究采集了邳州大蒜种植区内大蒜-玉米、大蒜-大豆和大蒜-水稻3种不同轮作模式下的土壤,采用激光红外成像系统对土壤中MPs的丰度、组成以及形态特征进行分析鉴定,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法分析土壤中16种PAEs含量,结合土壤MPs丰度分析二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邳州大蒜种植区土壤MPs的平均丰度为4 710.67个·kg-1,主要由聚酰胺(PA)、聚乙烯(PE)和聚氯乙烯(PVC)等类型组成,分别占比47.82%、13.94%和17.51%;MPs以碎片状为主,且超过75%的MPs粒径≤50μm。不同轮作模式下的MPs平均丰度差异明显,呈现大蒜-玉米土壤(5 788.02个·kg-1)>大蒜-水稻土壤(4 983.71个·kg-1)>大蒜-大豆土壤(3 090.93个·kg-1)的趋势。大蒜-大豆土壤MPs的平均面积及高度和宽度等形态特征与大蒜-玉米土壤和大蒜-水稻土壤的MPs均存在显著差异。此外,土壤中的PAEs种类主要为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DEHP)、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和邻苯二甲酸二甲酯(DMP)。邳州大蒜种植区土壤中MPs总丰度与∑PAEs含量(R2=0.68, P=0.0005)和DEHP含量(R2=0.54, P =0.004)呈显著正相关。


基于Mhp336蛋白的猪肺炎支原体ELISA抗体检测方法的建立
《生物工程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拟建立一种高特异性的猪肺炎支原体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抗体检测方法。首先,构建重组菌大肠杆菌BL21(DE3)-p ET-32a(+)-mhp336,诱导重组蛋白Mhp336表达并纯化,获得的纯化蛋白作为包被抗原;然后,确定ELISA方法的抗原包被浓度、封闭液和封闭时间、血清和二抗稀释比例和孵育时间、显色时间和判定标准;之后进行重复性试验、与猪的其他主要病原抗血清的交叉反应性和确定血清最大稀释倍数;最后,用建立的方法检测226份猪血清样品,并与商品化猪肺炎支原体ELISA抗体检测试剂盒和猪肺炎支原体ELISA恢复期血清抗体检测方法进行比较,确定检测方法的灵敏性和特异性。最终确定Mhp336纯化蛋白的最佳包被浓度为0.05μg/m L,封闭液为含2.5%脱脂奶粉的PBS,封闭时间为1 h,血清稀释比例为1:500,孵育时间为0.5 h,二抗稀释比例为1:10 000,孵育时间为1 h,显色时间为5 min。检测方法的cut off值为0.332。试剂盒的批内和批间变异系数均低于7%。猪血清样品的检测结果表明,本研究建立的检测方法的灵敏性和特异性均优于商品化猪肺炎支原体ELISA抗体检测试剂盒和猪肺炎支原体ELISA恢复期血清抗体检测方法。本研究成功建立了基于Mhp336蛋白的猪肺炎支原体ELISA抗体检测方法,灵敏性和特异性均较好,为猪场猪支原体肺炎的净化提供了检测方法。


轮作蒜(青蒜)对大棚连作芋产量、品质及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江苏农业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轮作蒜(青蒜)对大棚连作芋产量、品质及土壤微生物的影响,本研究通过芋连作、芋-蒜(青蒜)轮作的比较试验,分析了轮作蒜(青蒜)对大棚连作芋产量、品质及土壤细菌和真菌丰富度、多样性和属水平上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与芋连作相比,蒜(青蒜)轮作后茬芋产量、总淀粉含量和总多糖含量均有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有效铁含量显著增加,交换性钙含量无显著差异;被孢霉菌属(Mortierella)有益真菌的相对丰度显著增加,镰刀菌属(Fusarium)、枝孢属(Cladosporium)、新丛赤壳属(Neonectria)、链格孢属(Alternaria)和曲霉属(Aspergillus)等有害真菌的相对丰度显著降低。因此,蒜(青蒜)-芋轮作不但可以提高后茬芋的产量和品质,而且可以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群落结构,有利于缓解大棚芋的连作障碍。


大豆炭疽病病原鉴定及大豆种质资源抗病性评价
《植物病理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炭疽病是大豆生产上一种常见的真菌病害,不但影响大豆产量,而且严重影响籽粒活力、鲜豆荚的外观和食用品质。本研究从江苏省徐州市大豆产区采集大豆炭疽病病样,经过组织分离和纯化,从同一株大豆病株的茎秆上获得4株真菌分离物XZ-1~XZ-4。根据分离物的形态学特征以及基于ITS-TUB2多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结果,将分离物XZ-1和XZ-2菌株鉴定为平头炭疽菌(Colletotrichum truncatum),将XZ-3和XZ-4菌株分别鉴定为层出镰刀菌(Fusarium proliferatum)和木贼镰刀菌(Fusarium equiseti)。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这4种真菌均为致病菌,说明田间存在炭疽菌和镰刀菌复合侵染的现象。采用两种接种方法(离体豆荚菌丝液接种法、黄化苗下胚轴菌丝块接种法)分别对56个大豆材料的抗炭疽病性进行鉴定,结果显示:这两种接种方法的病情指数虽略有差异,但对大豆材料抗、感炭疽病的等级划分基本为同一类型,匹配率达92.9%;供试的56个大豆品种(系)中有3个表现抗病,19个表现中抗,未发现高抗和免疫品种,抗病材料占比39.3%。本研究从多种病菌复合侵染的大豆茎秆中成功分离到了具有较强毒力的大豆炭疽病菌,并通过改良豆荚接种方法和新设计的黄化苗下胚轴接种方法,快速准确地对不同大豆材料进行了抗炭疽病评价,筛选出部分大豆抗病品种(系),为抗病亲本的筛选和利用以及抗大豆炭疽病基因的发掘奠定了基础。


不同LED光照对番茄幼苗生理特性及定植后开花结果的影响
《江苏农业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番茄品种千禧为试验材料,研究5种不同的发光二极管(LED)光照对番茄幼苗生长和生理特性以及幼苗定植后开花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白光对照(CK)相比,白光∶蓝光=1∶1(WB)、白光∶红光∶蓝光=1∶1∶1(WRB)、白光∶红光=1∶1(WR)、红光∶蓝光=1∶1(RB)处理番茄幼苗株高显著降低,WRB、WR处理番茄幼苗茎粗显著降低,WB、RB处理的番茄幼苗壮苗指数显著增加;WB、WRB、RB处理番茄幼苗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胞间CO2浓度、气孔导度显著增加;WB、WR、RB处理番茄幼苗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与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显著增加,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著降低;WR处理的番茄幼苗叶片丙二醛(MDA)含量显著增加,而WB、WRB处理番茄幼苗叶片MDA含量显著降低。经WB、WRB、RB处理番茄育苗会使番茄苗在定植后始花期、前期产量、总产量及果实可溶性糖含量、可滴定酸含量、糖酸比显著提高。综上所述,WB、WRB、RB处理对番茄幼苗生长和壮苗培育,以及番茄植株定植后的始花期、产量和品质均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且以WB处理的促进效果最好。


木霉生物有机肥对梨容器苗生长发育及根际关键微生物的影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培育容器大苗是果树高效建园、缩短缓苗期及快速投产进入丰产期的重要途径。开展木霉生物有机肥促进容器大苗生长效应与机制研究,探讨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与根系和地上部生长指标间的关系,为容器大苗的培育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撑。【方法】以两年生早熟砂梨新品种‘苏翠1号’(Pyrus pyrifolia ‘Sucui1’)为试材连续开展两年试验,设置3个处理:80%原土+20%普通商品有机肥(OF,按重量计算,下同);80%原土+15%普通商品有机肥+5%木霉生物有机肥(5%BF);80%原土+5%普通商品有机肥+15%木霉生物有机肥(15%BF),测定梨根系、地上部生长指标,以及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结果】与OF相比,5%BF和15%BF处理梨苗地径分别增加2.6%和8.8%,花芽数量增幅分别为40.0%和46.7%。与OF和5%BF处理相比,15%BF处理梨树总根尖数分别平均增加40.5%和37.7%,总根长分别平均增加47.3%和51.4%,且细根(直径<2 mm)占比最高。通过Zi-Pi分析(Zi>2.5且Pi<0.62)发现,微生物共现网络中核心微生物为放线菌门与子囊菌门;进一步利用随机森林模型预测关键物种,发现以放线菌门为主,包括链霉菌属(Streptomyces)与放线菌(Actinomarinicola)等具有生防作用的促生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木霉属丰度与链霉菌属和放线菌两者之间均存在极显著正相关。【结论】施用高比例的木霉生物有机肥(15%BF)能够显著提高‘苏翠1号’梨容器大苗地径及根系发育,达到壮苗促花目的,是一条快速育成大规格苗木的有效途径。15%BF处理下除木霉自身促生作用外,还可能通过富集更多有益细菌如放线菌、链霉菌等微生物发挥协同促生效果。
关键词: 木霉 生物有机肥 梨 根际微生物 共现网络 随机森林分析


蓝莓渣多酚对肝星状细胞的增殖与自噬作用
《中国食品学报 》 2024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提高蓝莓全资源利用率,降低其加工副产物对环境的危害。通过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HPLC-MS/MS)分析超高压提取、超声提取和溶剂提取技术对蓝莓渣多酚(BRP)组分及含量的影响。以活化的HSC-T6细胞为模型,通过噻唑蓝法和乳酸脱氢酶法检测BRP对HSC-T6细胞存活率和细胞毒性的影响,透射电镜和吖啶橙染色法观察BRP对HSC-T6细胞自噬的诱导作用,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BRP对HSC-T6细胞自噬相关蛋白的表达量,酶联免疫法(ELISA)分析HSC-T6细胞的纤维化程度。结果表明:BRP中有14种组分,3种提取方法中的矢车菊素-3-O-葡萄糖苷占比最高,分别为57.530%,58.703%,54.830%。3种提取方法所得BRP的组分种类相同,而含量存在较大差异。超高压提取法所得BRP含量显著高于常规溶剂法和超声辅助提取法(P<0.05)。BRP能显著抑制HSC-T6细胞增殖(P<0.05),且在一定浓度范围呈现时间-剂量效应关系;通过上调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和LC3-II表达,下调p62蛋白表达,诱导细胞发生自噬;同时BRP显著下调HSC-T6细胞中COL-Ⅰ、COL-Ⅲ、TNF-β1的分泌量(P<0.05)。结论:超高压萃取的BRP组分总含量最高,生物活性功能最强,BRP可通过抑制活化的HSC-T6细胞增殖,诱导细胞自噬从而发挥其抗纤维化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