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双靶向融合蛋白用于新城疫病毒La Sota株对鸭的免疫效率的提高作用
《江苏农业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旨在探究双靶向融合蛋白用于新城疫病毒(NDV) La Sota毒株对鸭的免疫效率的提高作用,为提升鸭新城疫免疫防控能力做有益探索。将特异性结合囊膜病毒表面糖蛋白的红藻凝集素(GRFT)与靶向结合禽树突状细胞的纳米抗体分子(VHH)的编码基因进行串联表达,经大肠杆菌表达系统制备双靶向融合蛋白。利用组氨酸(His)标签纯化GRFT-VHH融合蛋白,采用有限稀释法定量评价融合蛋白与La Sota病毒的结合能力。用饱和结合融合蛋白的La Sota病毒制备疫苗,分组免疫无特定病原体(SPF)雏鸭,监测免疫后血凝抑制(HI)抗体效价以及IL-4、IFN-γ细胞因子水平。结果显示,构建的重组大肠杆菌能够高效表达融合蛋白,经Ni柱纯化回收的GRFT-VHH54、GRFT-VHH74蛋白质量浓度分别为230μg/mL、1 350μg/mL,仅需100 ng融合蛋白即可完全结合1×10~8半数感染量(EID50)病毒;NDV+GRFT-VHH54组免疫后21 d HI抗体效价达到7 log22以上,血清中IL-4和IFN-γ含量分别为80.0 pg/mL、8.8 pg/mL,显著高于NDV单独免疫组(P<0.05)。双靶向融合蛋白GRFT-VHH54能够提高新城疫病毒La Sota株对鸭的免疫效率,可作为免疫增强剂做进一步的开发与应用。


猪细小病毒1~7型全基因组遗传变异
《浙江农业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猪细小病毒1型(porcine parvovirus type 1,PPV1)是母猪繁殖失败的主要病原体,即通常所称的猪细小病毒。2001—2016年,在猪体相继鉴定出了6种新型猪细小病毒,分别被命名为猪细小病毒2~7型(PPV2~PPV7型)。为确定中国江苏地区PPV1~PPV7型感染情况和遗传变异特征,采用PPV1~PPV7型常规PCR检测方法,从江苏地区猪场收集到2株PPV1、2株PPV2,以及PPV3、PPV4、PPV5、PPV6、PPV7各1株阳性组织病料,对这9株阳性组织病料进行全基因组测序,采用生物信息分析软件与GenBank中PPV1~PPV7型参考毒株进行比较,系统分析全基因组和衣壳蛋白2(VP2)的遗传进化分子特征。结果表明,PPV1~PPV7型测序毒株与GenBank中同型毒株全基因组同源性均高于97%,而不同型基因组间同源性均小于60.40%。PPV1~PPV7型测序毒株的VP2氨基酸序列与同型毒株同源性均高于97%,但不同型毒株之间差异巨大,PPV4与PPV5有55%同源性,其他毒株之间同源性更低,仅为9%~17%。毒力分析结果表明,2株PPV1流行株与PPV1强毒株Kresse存在相似的毒力位点,且存在5处特有的突变,可能为高毒力毒株。研究结果有助于更好地了解中国猪群中PPV1~PPV7型分子流行病学并制定科学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 猪细小病毒 PCR检测 基因组 衣壳蛋白2 遗传变异 毒力分析


不同草莓种质资源果实中有机酸组分与含量特征分析
《江苏农业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究草莓果实中有机酸的积累特征及其多样性,为草莓种质资源的科学评价与精准鉴定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本研究优化了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草莓果实中有机酸的方法,并对来源于8个种的70份草莓种质资源的成熟果实进行有机酸测定。结果表明:8个种的草莓果实中总酸含量差异明显,总酸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东北草莓、绿色草莓、森林草莓、峨眉草莓、栽培草莓、五叶草莓、黄毛草莓、西藏草莓。草莓果实中主要有机酸为柠檬酸和苹果酸。不同种质草莓成熟果实中柠檬酸含量为3.039 6~23.787 3 mg/g,苹果酸含量为1.335 9~14.830 3 mg/g。柠檬酸含量最高的是东北草莓DB3,最低的是栽培草莓桃熏;苹果酸含量最高的是栽培草莓石头河子,最低的是东北草莓DB4。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总酸含量与柠檬酸含量、苹果酸含量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且总酸含量与柠檬酸含量均呈偏态分布。聚类分析结果不仅揭示了不同种草莓间有机酸积累的相关性,还反映了不同地域草莓育种者在有机酸性状筛选方面的偏好性。优化后的高效液相色谱法可快速分离、鉴定草莓果实中的有机酸组分。同时,筛选出的有机酸含量特异的种质资源可作为草莓新品种选育的亲本材料。


瓜类作物对盐胁迫的响应及其耐盐性增强措施研究进展
《江苏农业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盐胁迫是影响瓜类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的主要非生物因素之一.本研究综述了盐胁迫对瓜类作物生长发育及生理的影响,总结了外源物质、耐盐品种选育、生物诱导、嫁接等耐盐性增强措施对瓜类作物盐胁迫的缓解效应及机制,同时对瓜类作物耐盐性增强措施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盐渍土环境下瓜类作物的产量增加和品质提升提供依据.


氮响应转录因子ZmNLP5影响玉米氨基酸代谢的研究
《玉米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前期利用遗传和生理生化实验发现,氮响应转录因子ZmNLP5对玉米氮素吸收利用具有促进作用,但其调控机制尚未解明。基于此,以ZmNLP5基因突变体(zmnlp5)和野生型(WT)植株为研究材料,测定充足氮(SN)和低氮(DN)供给下供试材料地上和地下部20种游离氨基酸的含量,从而进一步解析ZmNLP5影响玉米氮代谢的生理机制。结果表明,SN和DN条件下,相对于WT植株,zmnlp5植株地上和地下组织中多种氨基酸(40%~70%)含量显著降低,下降范围为6.08%~77.70%;氨基酸总量也显著降低,下降范围为17.91%~45.82%。此外,发现ZmNLP5对地下组织氨基酸代谢的影响比对地上组织的大,并且ZmNLP5基因的功能在低氮环境下更加显著。


软枝大红火龙果果实发育动态及其模型的建立
《河南农业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长三角地区设施火龙果为试验对象,测定软枝大红火龙果果实生长发育期间横径、纵径、鲜质量和干质量4种生长指标的动态变化。选择Logistic、Gompertz、Richards以及三次多项式4种生长方程,以生理发育时间为尺度建立果实生长发育模型,根据拟合结果确定每种指标最合适的数学模型,并用独立数据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软枝大红果实横径和纵径的变化适合选择三次多项式方程,鲜质量和干质量的变化适合选择Logistic方程,最终得到的拟合模型R2均大于0.98。模型的检验结果表明,横径、纵径、鲜质量和干质量的相对均方根误差(RRMSE)小于15%,模拟效果较好。以上模型对软枝大红火龙果果实生长指标的预测精度较高,可为长三角地区该品种火龙果的栽培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火龙果 软枝大红 生长指标 模拟模型 生理发育时间


果园四头倾斜螺旋式精准排肥器设计与试验
《农业机械学报 》 2024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现有传统螺旋排肥器排肥量波动大、稳定性差等问题,设计了一种四头倾斜螺旋式精准排肥器。通过运动分析和理论计算,确定了影响排肥量稳定性的主要参数及其取值范围。以螺旋叶片头数、排肥器倾角、螺旋叶片直径、螺旋叶片螺距和螺旋叶片转速为试验因素,以排肥量变异系数为试验指标,开展了单因素和多因素离散元仿真试验。单因素仿真试验结果表明,螺旋叶片头数、排肥器倾角、螺旋叶片直径和螺旋叶片转速等4个因素对排肥量稳定性有显著影响,采用四头倾斜排肥螺旋输送肥料,可以提高排肥量稳定性。多因素仿真试验结果表明,当采用四头排肥螺旋时,最优参数组合为:排肥器倾角38°、螺旋叶片直径46 mm、螺旋叶片转速31 r/min。在该组合下,排肥量变异系数达到最小值,为1.65%。最后,在最优参数组合基础上,通过排肥量稳定性台架试验验证了仿真结果。结果显示,实测排肥量变异系数为3.69%。进一步优化得到,当螺旋叶片转速为33 r/min时,排肥量变异系数达到最小值,为2.92%。仿真和台架试验表明,经过改进优化后的四头倾斜螺旋式精准排肥器在排肥稳定性方面表现良好,符合果园施肥规定标准,能够满足果园施肥作业要求。
关键词: 农业机械 四头倾斜螺旋式精准排肥器 离散元仿真 参数优化 台架试验


接种植物根际促生菌对施用有机无机复混肥土壤N2O排放的影响
《中国土壤与肥料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施用有机无机复混肥可提高土壤肥力、增加作物产量,但也增加温室气体氧化亚氮(N2O)的排放。采集江苏省句容市的复垦土壤样品设置室内土壤培养试验,研究接种植物根际促生菌(PGPR)对施用有机无机复混肥土壤N2O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PGPR菌株Azospirillum sp.TSA2S、Pseudomonas stutzeri NRCB010、Achromobacter denitrificans YSQ030和Bacillus subtilis NRCB002,相对于施肥不接种的对照显著减少了土壤N2O排放量;土壤N2O的累积排放量由高到低为NRCB002>TSA2S>NRCB010>YSQ030,其中N2O排放量分别减少了59%、62%、63%和72%。无论接种与否,施肥均显著提高了土壤中氨氧化古菌amoA、氨氧化细菌amoA以及全程硝化菌amoB、反硝化细菌nirS和nirK的基因拷贝数。接种携带nosZ基因的N2O还原细菌A.sp.TSA2S、P.stutzeri NRCB010、A.denitrificans YSQ030显著提高了施肥土壤中nosZⅠ和nosZⅡ的基因丰度。然而,接种不携带nosZ基因的B.subtilis NRCB002则没有明显改变施肥土壤中nosZⅠ和nosZⅡ的基因丰度。这些结果意味着接种4株具有N2O减排效应的PGPR菌株,分别从微生物介导的直接和间接机制减少了土壤N2O的排放。研究结果将为减少施用有机无机复混肥土壤N2O排放提供科学依据,也将为研发具有生态环境效应的新型生物肥料提供技术参考。
关键词: 复垦土壤 植物根际促生菌(PGPR) 氧化亚氮(N2O) 有机无机复混肥 氮循环功能基因


直链淀粉不同的稻米营养结构及其淀粉体外消化特性的比较研究
《中国粮油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稻米直链淀粉含量与稻米淀粉体外消化特性的关系,选取了金粳818和苏垦118为遗传背景构建的基于Wx编辑的水稻材料各8个,研究其稻米淀粉体外消化特性,估计其升糖指数(GI),并选取估算升糖指数(eGI)显著差异的各4个水稻材料进一步比较了其淀粉组分、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黏滞属性、质构特性以及淀粉的超微结构.结果表明,基于Wx编辑的水稻材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其eGI,随直链淀粉含量的增加,淀粉的体外消化率降低,且淀粉组分、黏滞特性、质构特性以及淀粉粒超微结构均随直链淀粉含量变化而变化,值得关注的是其中也筛选出稻米的直链淀粉含量较低,米饭质地较软糯的适口性较好的eGI值较低的材料.相关性分析表明:eGI值仅与黏度呈极显著正相关(R=0.84,P<0.01),最终黏度与直链淀粉(R=0.87,P<0.01)、快速消化淀粉含量(R=-0.82,P<0.05)、抗性淀粉含量(R=0.88,P<0.01)、结晶度(R=-0.87,P<0.05)以及硬度(R=0.81,P<0.05)均表现出相关性,直链淀粉含量与结晶度表现为极显著相关性(R=-0.99,P<0.001).
关键词: 水稻 直链淀粉 升糖指数 黏度 硬度 淀粉粒超微结构


芋新品种'泰芋3号'
《园艺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芋新品种‘泰芋3号’是2015年从扬州市江都区小纪镇引进当地农家栽培品种‘泰农引2号’,于2020年系统选育而成。平均株高115.3 cm,子孙芋卵圆形,表皮光滑,45 g左右,芋芽白色;球茎淀粉含量39.5%,口感软糯,品质优良。平均生育期在160d。产量25 575 kg·hm-2。耐贮藏,耐芋疫病、茎干腐病能力较强。适宜江苏省沿江地区栽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