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元宝枫嫩枝扦插技术及生根过程的生理生化分析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处理对元宝枫嫩枝扦插生根的影响,筛选出适合元宝枫嫩枝扦插的最佳处理,分析营养物质含量、酶活性变化与插穗生根的关系,初步探究元宝枫的生根机理。【方法】以幼化和3年生的元宝枫母树为材料,分析生长调节剂(IBA、NAA、生根液)浓度、采穗部位(上部、下部)、幼化处理和扦插时间(6月和9月)等因素对元宝枫扦插生根的影响,调查生根率、愈伤率、根数、根长等生根指标,测定生根过程中营养物质(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氧化酶[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吲哚乙酸氧化酶(IAAO)]活性的变化。【结果】IBA和NAA处理的最适质量浓度分别为500和800 mg/L,生根率分别为59.3%和52.7%;生根液处理的最适浓度为体积分数1.43%(稀释70倍),生根率为43.9%,三者之间差异显著,经生长调节剂处理后插穗各生根指标均优于对照。此外,6月扦插的生根效果优于9月,幼化处理插穗生根效果优于3年生母树,上部插穗扦插生根效果优于下部插穗,且上述处理均达到显著差异水平。插穗生根过程中,处理组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趋势,可溶性蛋白含量、POD及PPO活性整体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而IAAO活性呈下降—上升—下降的变化趋势。对照变化趋势与处理组大致相同,但处理组峰值出现时间均比对照提前了5~10 d。【结论】元宝枫不定根发生属于混合生根类型。幼化母树的上部插穗使用IBA 500 mg/L处理各生根指标均达到最优,生根率为81.3%。生长调节剂处理可以提高营养物质代谢速度和相关酶合成进程,对插穗生根有促进作用。


超声改性对蓝莓果胶与矢车菊素-3-O-葡萄糖苷相互作用的影响
《食品工业科技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以不同超声处理(688、1376、2063 W/cm2,10、20、30 min)对蓝莓中水溶性果胶、螯合性果胶、碳酸钠可溶性果胶进行超声改性,并探讨改性果胶结构与果胶-矢车菊素-3-O-葡萄糖苷(C3G)相互作用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超声改性使果胶与C3G之间的相互作用增强。超声功率2063 W/cm2处理10 min后,与未经超声改性相比,三种果胶均表现出与C3G的最大结合量(提高到约2~6倍),但长时间超声(20~30 min)不利于改性果胶与C3G的相互作用。经超声改性后,果胶-C3G复合物的粒径变小,Zeta电位增加,物理稳定性提高。在三种不同的果胶样品中,超声处理引起了果胶分子量的降低和甲基酯化,促进了支链结构的降解,提高了游离羧基的数量,并增加了结构网络空隙,超声处理对果胶结构特性的改变促进了果胶与C3G之间的相互作用。
关键词: 蓝莓果胶组分 矢车菊素-3-O-葡萄糖苷 相互作用 超声改性


江苏省大豆豆荚真菌病害的病原菌分离与鉴定
《江苏农业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真菌引起的大豆豆荚病害直接影响大豆籽粒及鲜食豆荚的产量和品质,为了解江苏省大豆豆荚病害的主要致病菌,本研究从南京、淮安、徐州、南通、盐城的大豆种植区内采集了78份有明显病斑的豆荚,通过病原菌组织分离与纯化得到112种病原菌。通过对比ITS与TUB2序列,112种病原菌被分为半知菌亚门的5个属:镰刀菌属(Fusarium spp.)、炭疽菌属(Colletotrichum spp.)、拟茎点霉属(Diaporthe spp.)、黑孢菌属(Nigrospora spp.)和色二孢属(Lasiodiplodia spp.)。其中镰刀菌属占比最高,占65.18%。从每个属中选择1个病原菌进行形态学观察以及柯赫氏法则验证,并结合分子生物学鉴定和系统演化分析。结果证明5个分离物分别属于层出镰刀菌(F.proliferatum)、平头炭疽菌(C.truncatum)、大豆拟茎点霉菌(D.longicolla)、球黑孢菌(N.sphaerica)和假可可毛色二孢菌(L.pseudotheobromae)。本研究明确了为害江苏省大豆豆荚的主要病原菌,为大豆豆荚真菌病害的有效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蝉花优良菌株的选育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蝉花(Cordyceps chanhua)是一种药食两用虫草科真菌,是食品和保健品领域极具开发潜力的重要新原料。为探究野生蝉花不同分离方式对生物学特性和活性成分的影响,以大别山地区采集的5株野生蝉花为研究对象,采用分生孢子分离和组织分离(菌核分离)两种方法对野生蝉花进行分离,获取蝉花菌株10株,比较分析不同蝉花菌株的菌落形态、生长速度、子实体产量和活性物质含量等,使用归一化法进行品质综合评价和聚类热图分析。结果表明:分生孢子分离菌株与组织分离的菌株相比,除菌落生长速度外,子实体鲜重、子实体长度、子实体直径、生物学效率和活性成分等各项指标普遍占优,蝉花的菌落生长速度并不能作为菌株优劣的筛选依据,子实体产孢量与生物学效率和活性成分含量呈负相关;经比较分析发现4株综合品质较好的菌株,分别为IC1-1、IC3-1、IC1-2和IC2-1,子实体湿重在12.17~15.31 g之间,子实体长度在6.20~7.00 cm之间,子实体直径在2.15~2.75 mm之间,子实生物学效率在40.57%~51.03%之间,腺苷含量在1.76~1.89 mg·g-1之间,多糖含量在46.1~50.1 mg·g-1之间,N6-(2-羟乙基)腺苷含量在1.21~1.33 mg·g-1之间。该研究为蝉花资源保护和品种创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蝉花 孢子分离 组织分离 活性物质 聚类热图 归一化法


热解温度对生物炭物理及化学吸附能力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 2024 CSCD
摘要:为明确生物炭物理及化学吸附能力对热解温度的响应特征,并阐明生物炭物理、化学吸附能力与热解温度的量化关系,试验以农林废弃树枝为原料,在热解温度为250、350、450、550、650℃下制备具不同吸附性能的生物炭(以T250、T350、T450、T550、T650命名),测定生物炭碘吸附量(表征物理吸附能力)、亚甲基蓝吸附量(表征化学吸附能力)、芳香性、极性,并利用扫描电镜(SEM)、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对生物炭表观形貌及官能团丰富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热解温度的升高,提高了生物炭的碘吸附量、降低了生物炭的亚甲基蓝吸附量,T250、T350处理的生物炭表面具有较丰富的含氧官能团,而T450、T550、T650处理的生物炭则拥有更强的芳香性、更低的极性和更加丰富的孔隙结构;生物炭碘吸附量■与热解温度x呈增长型“S”曲线关系(P<0.01),回归方程为:■,碘吸附量的极小值、中值、极大值所对应的热解温度分别为318.1、484.6、616.4℃;生物炭亚甲基蓝吸附量■与热解温度x呈下降型“S”曲线关系(P<0.01),回归方程为:■,亚甲基蓝吸附量的极小值、中值、极大值所对应的热解温度分别为511.3、386.8、281.6℃;热解温度每升高50℃生物炭的碘吸附量提高16.7%、亚甲基蓝吸附量降低21.8%。综合吸附原理及特征参数,在不同生产实践场景中,若主要应用以化学吸附作用为主的生物炭,其热解温度推荐值不宜高于386.8℃;若重点发挥生物炭的物理吸附作用,热解温度推荐值不宜低于484.6℃。热解温度介于386.8~484.6℃之间,生物炭物理与化学吸附能力无显著的主次之分。
关键词: 生物炭 热解温度 物理吸附 化学吸附 碘吸附量 亚甲基蓝吸附 定量关系


油菜种质M196对ALS类除草剂的交互抗性评价与抗性基因BnAHAS1-3R的表达分析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抗ALS类除草剂油菜新种质M196的除草剂交互抗性效应及其抗性基因BnAHAS1-3R的功能,本研究以抗性油菜M196及野生型N131为材料,在油菜苗期3~5叶期,按照田间推荐使用浓度0×、1/4×、1/2×、1×、2×、4×的磺酰脲(SU)、磺酰胺羧基三唑啉酮(SCT)、咪唑啉酮(IMI)、三唑嘧啶(TP)和嘧啶水杨酸(PB)等5种ALS抑制剂除草剂进行喷施处理,鉴定评价M196对各类除草剂的抗性效应。结果表明,M196对SU和SCT除草剂交互抗性最强,对IMI、TP和PB抗性较低。大田鉴定进一步验证了温室交互抗性结果。转抗性基因BnAHAS1-3R拟南芥功能验证表明,转基因阳性植株对各除草剂交互抗性与油菜M196的抗性趋势一致。q RT-PCR分析与转基因拟南芥体外酶活抑制试验结果均表明,M196对ALS类除草剂交互抗性的产生,是由突变靶基因BnAHAS1-3R的表达量增加以及突变靶标酶对除草剂的敏感性下降导致。研究结果为预防和解决利用抗性基因选育的品种大面积推广后可能带来的杂草抗药性以及抗性基因漂移等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


不同茶树品种绿杨春茶的适制性评价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 2024 CSCD
摘要:研究旨在筛选绿杨春茶适制品种,为绿杨春茶的品质提升和茶树良种引进提供理论依据。对仪征市5个主栽茶树品种制作的绿杨春茶进行综合比较,通过品质成分分析、电子舌分析和感官审评结果,研究不同品种绿杨春茶的适制性。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绿杨春茶的感官审评的总得分与滋味得分、电子舌鲜味值的排序结果一致,均为‘白叶1号’>‘群体种’>‘黄金芽’>‘龙井长叶’>‘福鼎大毫’。品质成分分析表明,鲜味值最高的‘白叶1号’和‘群体种’,所含鲜味氨基酸谷氨酸和天冬氨酸的含量均最高;涩味值最低‘黄金芽’所含EGCG的含量也最低(6.08%);苦味值最低的‘龙井长叶’含有最低的咖啡碱含量(2.78%);而‘福鼎大毫’含有最高的咖啡碱(3.44%)、EGCG(8.89%)和儿茶素(17.64%),且谷氨酸和天冬氨酸含量均最低,故苦味、涩味值最高而鲜味值最低,滋味较差,与感官审评结果一致。此外,‘龙井长叶’表现出最强的DPPH(IC50=38.20μg/mL)、ABTS自由基(IC50=17.44μg/mL)清除活性,抗氧化活性较强。综上,‘白叶1号’用于制备绿杨春茶最有优势,其次是‘群体种’和‘黄金芽’,而‘龙井长叶’虽在品质上稍差于‘白叶1号’,但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用于制备绿杨春茶也具备一定的优势。‘福鼎大毫’所制香气和滋味明显差于其他品种,不太适制绿杨春茶。
关键词: 绿杨春茶 适制性 品质成分 抗氧化活性 品种筛选 电子舌分析 感官审评


羧基化柚子皮吸附Cd2+的性能与机制
《材料导报 》 2024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索利用食品加工废弃物柚子皮制备一种重金属离子吸附材料的可行性,通过NaOH将柚子皮中甲酯化的羧基水解成羧酸,再利用TEMPO/次氯酸钠/溴化钠体系将柚子皮中C-6位伯羟基氧化成羧酸,制备出一种羧基化柚子皮吸附材料,同时采用FTIR、SEM-EDS和XPS对柚子皮和吸附Cd2+前后的羧基化柚子皮进行表征,研究其吸附机制。结果表明羧基化柚子皮中羧基含量为2.34 mmol/g,是改性前的10.64倍,且可以有效地去除水溶液中Cd2+。羧基化柚子皮吸附Cd2+更符合Langmuir和伪二阶动力学模型,属于单层化学吸附,对Cd2+的最大吸附量为76.16 mg/g,是改性前的5.81倍。羧基化柚子皮中羧基(-COO-)是吸附Cd2+的功能性基团,吸附后形成羧酸镉,其中镉以Cd2+的形式存在,与-COO-的配位方式主要是双齿桥式,该吸附过程是一个阳离子(Na+和Cd2+)交换的过程。


改性处理对牛蒡根膳食纤维结构和功能特性的影响
《食品工业科技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旨在通过超声联合过氧化氢改性处理牛蒡根膳食纤维,期望实现其水合特性及功能特性的双向提升。以牛蒡根膳食纤维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超声、碱性过氧化氢、超声-碱性过氧化氢、碱性过氧化氢-超声的方式对其进行改性处理,探究不同改性方法对牛蒡根膳食纤维结构和功能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功率200 W、时间10 min的超声条件与pH11、5%体积分数的过氧化氢处理牛蒡根膳食纤维的膨胀力和持水力均显著(P<0.05)提高,其中碱性过氧化氢-超声处理后效果最佳;粒径分布、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结果表明,经过碱性过氧化氢-超声处理后的膳食纤维粒径最小,表面结构疏松多孔;X射线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表明,碱性过氧化氢-超声的膳食纤维相对结晶度最低,部分纤维素组分重新分布,向可溶性膳食纤维转化;热重分析表明,碱性过氧化氢-超声处理的膳食纤维热稳定性得到改善;体外抗氧化、α-淀粉酶与α-葡萄糖苷酶抑制实验表明,改性前后的膳食纤维均具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和糖消化酶抑制能力,其中碱性过氧化氢-超声处理的膳食纤维对DPPH、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最强,半数抑制浓度(Median Inhibition Concentration,IC50)分别为1.07和0.89 mg/mL;对α-淀粉酶与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最佳,其IC50分别为2.00和1.32 mg/mL。综上所述,碱性过氧化氢-超声改性是提升牛蒡根膳食纤维水合特性及功能特性的优良方法,可为牛蒡根膳食纤维理化特性的精准利用及功能食品研发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超声 碱性过氧化氢 牛蒡根 膳食纤维 功能特性 结构


玉米FBA基因家族成员鉴定及表达分析
《玉米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玉米ZmFBAs家族成员的基本信息,以8个拟南芥AtFBAs家族成员蛋白序列为基础,通过本地Blastp对玉米全基因组进行同源序列比对,并对获得的ZmFBAs进行系统的生物信息学和表达谱分析.结果表明,鉴定到7个玉米ZmFBAs基因家族成员,含TIM superfamily和PLN02425两种典型保守结构域.根据进化关系和保守结构域,ZmFBAs可分为两个亚家族,分别对应亚细胞定位预测的质体和胞质,ZmFBAs启动子区富含光响应、激素响应、逆境响应等顺式作用元件.玉米ZmFBAs分布在5条染色体上,其中两对基因发生了片段复制事件.ZmF-Bas在不同组织中呈现多种表达模式,具有组织表达特异性,ZmFBA4、ZmFBA6和ZmFBA7在所有组织中均表达,ZmFBA3为不表达基因.ZmFBAs在响应生物和非生物胁迫时呈现出不同的表达模式.
关键词: 玉米 果糖-1,6-二磷酸醛缩酶 FBA基因家族 生物信息学 表达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