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氮磷减施对水稻剑叶光合特性、产量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
《西南农业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氮磷减施对水稻生长、产量及氮素利用的影响,为江苏太湖地区水稻生产合理减肥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以江苏省大面积生产应用的迟熟中粳水稻品种南粳9108为试材,采用野外田间小区试验的方法,研究了氮磷减施对水稻剑叶色素含量、光合作用主要参数、稻谷产量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结果】氮肥减施对水稻叶片色素含量及净光合速率(P_n)影响较大。较常规施肥处理(T1)而言,减施15%氮肥处理(T2)条件下,灌浆前期水稻叶片Chla、Chla+b含量及叶片净光合速率均未显著降低。随氮肥减施幅度的增大和处理时间的延长,叶片色素含量及P_n显著下降。减施30%氮肥处理(T3)条件下,灌浆后期Chla、Chlb、Chla+b含量及P_n显著下降15.61%、22.28%、16.97%和18.47%(P﹤0.05)。然而,减磷处理(T4~T5)对水稻叶片色素含量未有显著影响,且P_n仅在减施30%磷肥处理(T5)条件下于灌浆后期呈现显著下降趋势,下降幅度达14.15%(P﹤0.05)。氮肥减施(T2~T3)降低水稻产量达6.27%~12.91%,总穗数的显著降低是减产的主要原因,磷肥减施(T4~T5)对水稻产量无显著影响。然而,氮肥减施处理(T2~T3)可显著提高水稻氮肥偏生产力、氮素农学利用率及氮肥生理利用率分别达15.04%~31.88%、10.74%~13.84%和8.16%~9.57%。同时,氮磷减施(T2~T5)各处理对水稻氮素表观利用率的影响也未达显著水平。【结论】从水稻叶片光合特性、稻谷产量及氮素利用率等综合考虑,氮磷适度减施在江苏太湖地区水稻生产上是可行的。
关键词: 水稻 养分减投 净光合速率 稻谷产量 氮素利用率the late-maturing mid-season variety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热风联合真空微波膨化鸭胸肉工艺优化
《食品科学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鸭胸肉为对象,优化真空微波膨化鸭胸肉的最佳工艺条件。采用单因素试验考察膨化前水分含量、微波强度、微波时间和真空度对膨化鸭胸肉体积收缩率、复水比、感官评分的影响,利用响应面试验优化热风联合真空微波膨化鸭胸肉的工艺条件。结果表明:膨化前水分含量、微波强度、微波时间和真空度对膨化鸭胸肉的品质均有一定影响。在固定真空度为0.08 MPa条件下,各因素对膨化鸭胸肉体积收缩率和感官评分的影响程度大小顺序均为微波强度>微波时间>膨化前水分含量,通过等高线叠加法确定最佳膨化鸭胸肉加工工艺参数范围:膨化前水分含量为59%~63%,微波强度为20.5~24.7 W/g,微波时间为6.1~6.6 min。在此条件下,膨化鸭胸肉的体积收缩率可低于34%,感官评分在4.75以上,研究结果可为鸭肉膨化食品工业化生产提供理论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白条纹突变体st13的表型分析及基因定位
《中国水稻科学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叶色突变相关基因鉴定和克隆有助于研究光合作用,补充并完善叶绿体发育机理和色素合成代谢途径,为开展水稻的高光效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从粳稻品种Dongjin的组培后代中分离出一个白条纹突变体st13,成熟期测定野生型和st13的主要农艺性状,苗期测定色素含量并观察叶绿体的超微结构;将st13和Dongjin进行正反交,观察F_1植株表型,并对F_2表型分离进行卡方检验,对st13进行遗传分析;利用st13×南京11(籼稻品种)的F_2和F_(2:3)群体,对st13突变基因定位;采用qPCR分析叶绿体发育和叶绿素合成相关基因在st13与野生型相对表达量。【结果】与野生型Dongjin相比,该突变体的株高、单株有效穗数、穗长、结实率和千粒重等主要农艺性状显著下降。苗期的色素含量降低,分蘖期无差异。突变体的叶绿体中既有含丰富的类囊体膜结构的正常叶绿体,也存在无类囊体结构的叶绿体。遗传分析和基因定位结果表明,st13的突变表型受1对隐性核基因控制,突变基因位于第3条染色体长臂InDel(Insertion-Deletion)标记I3-21和I3-22之间。进一步在这两个标记之间设计了6对InDel标记,最终将基因定位在94kb区间内,此区间共有8个候选基因。【结论】这8个候选基因中,有5个假定的蛋白,其他三个都是有功能注释的蛋白,而这三个蛋白在水稻中均未见报道,因此,st13突变是由一个新的叶色基因突变引起的;同时st13中叶绿体发育、叶绿素合成和光合系统相关基因的表达也发生了显著改变,推测ST13可能是调控叶绿体发育的关键基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缓控释肥侧深施对稻田氨挥发排放的控制效果
《环境科学 》 2017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减少氨挥发损失为目的,以无机化肥分次施用为对照,选用树脂包膜尿素(RCU)、硫包衣尿素(SCU)和掺混控释肥(RBB)3种不同类型缓控释肥料,采用一次性施肥(B)和一基一穗(BF)2种施肥方式,研究了插秧施肥一体化条件下不同类型缓控释肥侧深施及施用方式对稻田田面水氮浓度及氨挥发损失的影响.结果表明,除SCU处理基肥期田面水总氮和铵态氮质量浓度均高于常规分次施肥处理CN,RCU和RBB处理均低于CN处理.不同缓控释肥料稻田氨挥发损失差异较大,损失量占施肥量的3.84%~28.17%.与CN处理相比,不同类型缓控释肥料均有减少稻田氨挥发损失的效应,处理间氨挥发损失量表现为:CN、B-SCU>BF-SCU、BF-RBB、BF-RCU、B-RBB、B-RCU.一次性基施下,B-SCU处理的氨挥发总量显著高于B-RCU和B-RBB处理,一基一穗下3种处理间氨挥发总量差异不显著.不同肥料在2种施肥方式下氨挥发损失量差异不显著,但表现不一致.BF-SCU处理的氨挥发损失量低于B-SCU处理,BF-RCU和BF-RBB处理的氨挥发损失量分别高于B-RCU和B-RBB处理.阶段氨挥发损失来看,施用SCU处理的基肥-蘖肥(7.54%)和蘖肥-穗肥阶段(16.04%)的损失较高,RBB处理的基肥-蘖肥阶段氨挥发损失(2.91%)明显增加,而RCU处理的穗肥后阶段(2.75%)是氨挥发损失的集中时期.追施穗肥尿素增加了穗肥后阶段的氨挥发排放损失,穗肥后阶段氨挥发量与田面水铵态氮质量浓度在不同类型肥料间无明显相关关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次黄嘌呤核苷酸脱氢酶对猪链球菌2型ZY05719基因转录谱的影响
《江苏农业科学 》 2017 北大核心
摘要:次黄嘌呤核苷酸脱氢酶(IMPDH)是猪链球菌2型的毒力相关因子,该基因的丢失降低了猪链球菌2型菌株ZY05719黏附HEp-2、PK15细胞的能力。为全面掌握IMPDH对ZY05719致病力的影响机制,采用定制的Agilent猪链球菌2型基因表达谱芯片,比较了亲本菌株ZY05719(ZY)和impdh敲除菌株(ΔZY)的基因转录情况。结果显示,impdh的丢失影响了254个基因的转录,其中包括impdh的下调基因177个,上调基因77个。对差异基因进行同类群聚类(Clusters of Orthologous Groups,COG)分析,显示差异基因主要集中于氨基酸、碳水化合物的转运代谢,以及核糖体、细胞壁、细胞膜的生物合成和防御机制。本研究较为全面地分析了impdh对猪链球菌2型基因转录谱的影响,为解释impdh在猪链球菌致病中发挥的作用提供了数据支持。
关键词: 猪链球菌2型 表达谱芯片 同类群聚类 次黄嘌呤核苷酸脱氮酶 基因转录谱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间接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
《中国兽医科学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建立快速检测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的血清学方法,本研究以原核表达的猪流行性腹泻病毒AH2012株N蛋白为包被抗原,通过条件优化建立了一种快速的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方法。利用该ELISA检测猪流行性腹泻病毒血清时为阳性,而与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伪狂犬病病毒、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口蹄疫病毒,猪圆环病毒2型、猪呼吸道冠状病毒的阳性血清均无交叉反应;批内和批间重复性试验的变异系数均小于5.55%;该方法与中和试验检测结果总符合率为88.75%。本研究建立的方法可以应用于我国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的诊断、流行病监测以及疫苗研发时抗体水平的检测,为该病的防控提供一种有效的检测工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苏麦3号小麦穗部病毒诱导的基因沉默(VIGS)体系的建立及验证
《江苏农业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讨利用病毒诱导的基因沉默(VIGS)体系在小麦穗部进行基因沉默的可行性,用大麦条纹花叶病毒诱导苏麦3号小麦穗部PDS基因的转录后沉默,再接种禾谷镰刀菌进行抗性鉴定。结果表明,与接种空载BSMV∶00的对照相比,接种BSMV∶PDS的小麦穗中PDS基因表达量下调了77%(P<0.05)。接种BSMV∶00的小麦穗受到赤霉病菌侵染后,穗部平均病小穗数和DON毒素含量分别为2.75个和4.55μg/g,与接种无菌水对照无显著差异(P>0.05)。说明在苏麦3号穗部VIGS系统中,通过接种病毒能使靶标基因沉默;接种赤霉病菌后,苏麦3号病小穗数和DON毒素含量不受接种病毒的影响,对赤霉病菌的抗性保持不变,建立的VIGS体系可以应用于小麦赤霉病抗性候选基因的功能分析。
关键词: 小麦 赤霉病抗性 病毒诱导的基因沉默(VIGS)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产酶溶杆菌OH11代谢产物HSAF对梨树腐烂病的防治效果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HSAF(heat stable antifungal factor)是产酶溶杆菌Lysobacter enzymogenes OH11中分离鉴定的一种小分子广谱抗真菌和卵菌物质,为进一步明确HSAF防治梨树腐烂病的潜力,分别采用生长速率测定法、显微镜观察法和刮治涂抹法测定了HSAF对梨树腐烂病菌的室内毒力以及对梨树腐烂病的田间防治效果。结果表明,HSAF对梨树腐烂病菌有较强的生长抑制作用,EC50值为0.5μg/m L;HSAF可导致梨树腐烂病菌菌丝体出现扭曲、近顶端处分枝和顶端肿胀等畸形现象;40μg/m L HSAF凝胶剂对梨树腐烂病的涂治愈合率可达81.3%,与2.12%腐植酸铜水剂的涂治愈合率(85.3%)无显著差异;对于分枝裂口或冻伤处、向阴、主杆或中心枝上的病疤,经40μg/m L HSAF凝胶剂涂抹后的愈合率高于2.12%腐植酸铜水剂。对于剪锯口处和向阳或分枝上的梨树腐烂病病疤,经2.12%腐植酸铜水剂涂抹后的愈合率高于40μg/m L HSAF凝胶剂;两种药剂对不同位置病疤的涂治效果不同,可作互补使用。本研究结果为梨树腐烂病的田间防治提供了一种新的生防制剂,同时也可望为其他果树腐烂病害的防治提供生防药剂资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荞麦新品种苏荞1号的选育与栽培技术
《江苏农业科学 》 2017 北大核心
摘要:苏荞1号是从地方品种泰兴荞麦原始群体中选择优良单株,经过多次混合选择而育成的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荞麦新品种,全生育期66~68 d,属常规中熟荞麦品种,比对照品种泰兴荞麦早熟1~2 d。该品种平均株高88.5~89.6 cm,长势较强,株型紧凑;抗旱耐涝,较抗倒伏,耐瘠,抗病;白花,籽粒三棱形,褐色,饱满;平均主茎节数11.4~12.6节,主茎分枝4.7~5.1个,千粒质量17.7~19.8 g,单株粒质量1.86~1.91 g,平均产量在1 432.5~1 719.0 kg/hm2;籽粒蛋白质含量12.6%,黄酮含量0.14%。苏荞1号于2015年通过江苏省品种鉴定,适宜在江苏省荞麦产区种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黄淮海地区玉米杂种优势候选位点的鉴定
《玉米科学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对全基因组重测序数据分析发现120 122个高质量In Del和SNP变异位点,通过这些位点可以将具有不同遗传背景的285份玉米自交系划分为9大类群,包括黄淮海地区两大杂种优势群PA和SPT群。检测PA和SPT群间自交系基因型频率的分布和差异发现,1 251个杂种优势候选位点不均匀分布在玉米10条染色体上,其中,675个位点与42个已报道的杂种优势相关QTLs一致。基于候选位点,对部分黄淮海地区的主栽杂交品种进行杂合性分析,In Del和SNP结果均表明,这些位点的杂合性显著高于其他区域,研究结果验证了本研究获得的候选区域的可靠性,表明这些候选位点的杂合性已被广泛的运用于育种过程中。
关键词: 玉米 杂种优势群 群体结构 遗传变异位点 遗传杂合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