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PBAT全生物降解地膜在玉米田中的降解特性
《农业工程学报 》 2017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该文研究了以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酯(PBAT)为主要原料的全生物降解地膜在玉米农田覆盖过程中组成、结构、形态和性能的演变。通过测定PBAT降解过程中抗张强度和断裂伸长率的变化,并采用傅里叶红外、X射线光电子能谱、X射线衍射分析、扫描电子显微镜,探究了PBAT地膜在降解过程中物理和化学性质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降解时间的延长,PBAT地膜的抗张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同步下降,在前4周时抗张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分别下降了59.3%和68.8%,后期下降缓慢。从傅里叶红外谱图中可以看出,在光氧化、水解、酶解等的作用下,PBAT分子链中酯键的发生了断裂。从X射线光电子能谱中可以看出,碳与氧的原子个数比,从降解前的4.07降低为降解后的1.06,降解后PBAT中的氧元素含量增多,说明PBAT降解也是一个氧化过程,并且C和O元素的结合能均下降。降解过程中,PBAT的结晶区逐渐被破坏,无定形区相对增多。扫描电镜图中,PBAT降解过程不均一。由于PBAT在降解初期水解不是主要作用,因此,在中国的南方雨水多的地方也可以使用,在使用初期也具有良好的保温保墒效果。
关键词: 地膜 降解 化学特性 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酯 玉米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秸秆还田模式对稻麦两熟农田麦季CH_4和N_2O排放特征的影响
《江苏农业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讨不同秸秆还田模式下稻麦两熟农田麦季CH_4和N_2O的排放规律,以江苏省南部地区稻麦两熟农田为研究对象,进行了8年不同秸秆还田模式[即仅麦季稻秸秆还田处理(R)、仅稻季麦秸秆还田(W)和稻麦季秸秆均还田(RW)]的田间定位试验,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分析各处理麦季田间CH_4和N_2O的排放特征。结果表明,与秸秆不还田对照(CK)相比,秸秆还田可增加麦季CH_4和N_2O的排放通量。各处理间CH_4的累积排放量大小为R处理>RW处理>W处理>CK对照,麦季N_2O的累积排放量大小为W处理>R处理>RW处理>CK对照。各秸秆还田模式(R、W、RW)下,麦季CH_4和N_2O的全球增温潜势(GWP)分别为1 225.5 kg/hm~2,CO_2-eq、1 250.9kg/hm~2,CO_2-eq和1 214.5 kg/hm~2,CO_2-eq,均显著(P<0.05)高于秸秆不还田的1 068.5 kg/hm~2,CO_2-eq。各处理间的单位产量GWP表现为RW处理>W处理>R处理>CK对照,稻麦秸秆均全量还田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最大。N_2O对总增温潜势的贡献率大于95%,是麦季减排的主要对象。从对气候变化影响的角度考虑,建议秸秆单季还田时采用稻秸秆全量还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猪丁型冠状病毒重组N蛋白间接ELISA抗体检测方法的建立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猪丁型冠状病毒(PDCoV)是2014年检测出的一种新型猪源肠道冠状病毒,对养殖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为建立快速检测PDCoV的血清学方法,本研究以原核表达的PDCoVN重组蛋白为包被抗原,通过反应条件优化,建立了一种PDCoV重组N蛋白的间接ELISA抗体检测方法。结果显示,原核表达的PDCoV重组N蛋白约为28ku,westernblot证实表达蛋白具有良好的反应原性;以其作为包被抗原建立的PDCoV抗体间接ELISA方法仅对PDCoV血清检测为阳性,与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猪繁殖与呼吸系统综合征病毒等7种主要猪源病毒阳性血清均无特异性反应,具有良好的特异性。该方法检测灵敏度较高、重复性好,批内和批间重复性变异系数均小于10%;采用该ELISA方法对我国2014年~2016年间采集的不同地区猪场的100份临床血清样品进行了检测,阳性率高于45.9%,表明我国猪群中存在PDCoV感染。本实验建立的ELISA方法可以用于检测临床样品中的PDCoV抗体,是PDCoV流行病学调查的一种有效工具,对该病的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花梨及其绿皮芽变绿黄花梨果实木质素、总酚含量及相关酶活性差异分析
《江苏农业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索黄花梨及其绿皮芽变绿黄花梨在盛花后6~10周(WAFB)果皮色泽差异的原因,本研究测定了黄花梨和绿黄花梨果皮果肉的木质素、总酚类含量及其POD、PPO、PAL、4CL和CAD活性。结果表明:黄花梨和绿黄花梨在8 WAFB时果皮色泽出现差异,且褐色逐渐加深;在6~10 WAFB时黄花梨和绿黄花梨果皮果肉的木质素含量变化趋势一致、不断上升,且黄花梨高于绿黄花梨;黄花梨和绿黄花梨果皮果肉的总酚类含量变化趋势相似,均表现为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的特点,且黄花梨总体上高于绿黄花梨;黄花梨果皮POD、PAL、4CL和CAD活性均高于绿黄花梨,而PPO活性与绿黄花梨接近。黄花梨和绿黄花梨果皮的木质素和总酚类含量变化趋势,与出现色泽差异的步调基本一致,推测木质素等酚类参与了褐色果皮的形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豆梨NAC转录因子基因PcNAC1的克隆、亚细胞定位及功能初探
《园艺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豆梨(Pyrus calleryana Dence)接种黑斑病菌后的转录组测序结果,筛选出一个上调表达的NAC转录因子基因。从豆梨中获得了该基因的全长片段,并将其命名为PcNAC1。该基因的开放阅读框为792 bp,编码263个氨基酸。将PcNAC1蛋白序列与其他物种蛋白序列进行对比,并构建系统进化树后发现,其与小麦TaNAC4及拟南芥ATAF1具有较高同源性。通过实时荧光定量分析PcNAC1在豆梨不同组中的表达发现,PcNAC1在茎、叶和根中表达量较高,在花和果中表达量较低。构建了亚细胞定位载体,瞬时侵染本氏烟,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融合蛋白在细胞内的分布情况,发现该基因行使功能的主要区域定位在细胞核。进一步在本氏烟中瞬时表达PcNAC1,接种烟草疫霉病菌后发现PcNAC1可以通过调控植物激素通路防卫反应基因的表达来增强植物的抗病性。
关键词: 豆梨 黑斑病 NAC转录因子 亚细胞定位 防卫反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有机物料对微域内土壤原生动物和线虫的影响
《土壤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施用有机物料能够显著影响土壤肥力和生物群落结构,然而有机物料在土壤中分布不均会加剧土壤空间异质性,进而对土壤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产生进一步的影响。选用水稻秸秆和白三叶草两类有机物料,按比例混合后装于网袋,置于预先装好土的培养容器中恒温培养,在培养的第14、35和70天分别对其中的不同微域(0~1 cm和1~5 cm)土样进行采集,分析其中的土壤原生动物和线虫群落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有机物料种类及培养时间对原生动物和线虫数量的影响更大,采样微域对二者的影响相对较小。水稻秸秆添加下的土壤植食性线虫、食真菌线虫和捕杂食线虫数量显著高于白三叶草添加;而白三叶草添加下的土壤变形虫、鞭毛虫和线虫总数、食细菌线虫数量显著高于水稻秸秆添加。从整个培养周期来看,鞭毛虫数量随培养时间的延长逐渐减少,而变形虫和线虫总数则随培养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多。在同一有机物料下不同微域间土壤原生动物和线虫在培养初期会出现一定的数量差异,但这种差异随培养时间的延长逐渐消失。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娄彻氏链霉菌发酵改善水稻秸秆加工性能的研究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应用正交试验,研究了娄彻氏链霉菌发酵对水稻秸秆加工性能的影响。【方法】在30℃、含水率为65%的条件下,探究了发酵时间、接种量、碳氮比3因素对水稻秸秆质量损失率,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的降解率,以及最大压应力和黏度(加工性能)的影响,并利用SPSS 19.0软件分析了降解条件与水稻秸秆理化性能的相关性。【结果】娄彻氏链霉菌发酵条件对水稻秸秆的降解性与加工性能的影响顺序为:发酵时间>碳氮比>接种量;通过相关性分析可得,发酵时间与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的降解率以及质量损失率极显著正相关,与秸秆的最大压应力和黏度显著负相关。发酵的最优条件为:碳氮比为25,接种量为0.8%,发酵时间为20 d。此时水稻秸秆的最大压应力为5.62 MPa,较原秸秆降低了10.74%;黏度为415.8 m Pa"s,较原秸秆提高了29.7%;平衡扭矩则降低了18.2%。微观结构(SEM)显示发酵后水稻秸秆表面粗糙、凹凸不平,内部结构发生了变化。【结论】娄彻氏链霉菌发酵改变了水稻秸秆的物理化学结构,改善了水稻秸秆的加工性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湖羊NR5A1基因SNPs筛选及其与产羔数的关联分析
《江苏农业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NR5A1基因能否作为湖羊产羔性状的候选基因,同时寻找与湖羊繁殖性能相关的分子标记,以高繁殖力湖羊为研究对象,采用DNA池结合测序方法筛选NR5A1基因在湖羊中的SNPs位点,并利用PCR-RFLP和AS-PCR方法进行多态位点分型,利用SPSS软件分析不同基因型与湖羊产羔数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湖羊NR5A1基因中检测到6个SNPs位点,分析发现g.6052A/G位点为Taq I酶切位点,其余5个位点处没有酶切位点存在。在湖羊群体中,g.3362G/C(GG、GC、CC)、g.4342G/A(GG、GA、AA)、g.4666C/T(CC、CT、TT)、g.6052A/G(GG、AG、AA)和g.6991T/G(TT、TG、GG)位点均检测到3种基因型,而g.5699C/G位点在湖羊群体中仅发现2种基因型GG和GC。6个位点的多态信息含量(PIC)从0.306到0.375不等,均属于中度多态(0.25 关键词:
湖羊
NR5A1基因
SNPs
PCR-RFLP
AS-PCR
关联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适合机械化移栽的番茄穴盘育苗基质配方筛选
《江苏农业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经堆制腐熟发酵的畜禽粪便和草炭、蛭石、珍珠岩为原料,按照不同体积比进行混配,形成育苗基质配方9个,进行番茄穴盘育苗,并采用移载机进行田间移载试验。通过测定配方基质的理化性状和番茄幼苗的出苗率、生长指标和散坨率,结合机械化移栽结果,以期筛选出适合机械化移栽的、以畜禽粪便为主的番茄穴盘育苗有机基质配方。研究结果表明:9个配方容重和气水比均在理想基质范围内,微偏碱性,能满足番茄生长需要;随着供试腐熟畜禽粪便含量的增加(体积比5∶5、6∶4和7∶3),混配基质的总孔隙度、通气孔隙度、持水孔隙度、阳离子交换量和N、P、K含量呈现下降趋势,容重、气水比、pH、电导率(EC)和有机质含量逐渐增加,呈上升趋势。当供试腐熟畜禽粪便体积为50%时,幼苗的株高、茎粗、叶面积、根冠比、根体积、壮苗指数等生长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和其他配方,其中腐熟畜禽粪便∶蛭石∶珍珠岩∶草炭比例为5∶2∶1∶2时,幼苗生长状况最优,钵体苗散坨率为5.56%,机械化移栽合格率为94.30%,最适合机械化移栽。
关键词: 番茄 穴盘育苗 机械化移栽 壮苗指标 腐熟畜禽粪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优质化学杀雄两系杂交油菜“宁杂1838”的选育
《江苏农业科学 》 2017 北大核心
摘要:宁杂1838属甘蓝型油菜中晚熟品种类型,选自096030×096033组合。株高168.50 cm,分枝点较高,一次分枝8个。单株角果数333.50个,每角种子数22.90粒,千粒质量4.10 g;芥酸含量0.60%,硫苷含量24.13μmol/g,含油量44.28%。国家油菜区域试验结果,平均产量3 091.80 kg/hm~2,比对照增产5.73%;生产试验结果,宁杂1838比对照增产10.30%。该品种抗病毒病,较抗菌核病,抗倒伏能力极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