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设施葡萄萌芽调控中需冷量和需热量及其相互关系
《植物生理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3种需冷量估算模型(≤7.2℃模型、0~7.2℃模型和犹他模型)和2种需热量估算模型(生长度小时模型和有效积温模型)分别测定了14个设施葡萄品种的需冷量和需热量,并分析了两者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不同葡萄品种的需冷量和需热量存在一定差异,需冷量值介于754~1 489 h(≤7.2℃模型)、497~757 h(0~7.2℃模型)或192~755.5 CU(犹他模型),需热量值为18 491~24 070 GDH℃(生长度小时模型)或120~377 D℃(有效积温模型),且欧亚种品种需热量普遍高于欧美杂种品种。另外,本研究还表明,用生长度小时模型估算出来的需热量值与需冷量值之间呈负相关关系,而有效积温模型估算出来的需热量值与需冷量值之间则呈正相关关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麦籽粒灌浆速率的模拟
《江苏农业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籽粒灌浆期是小麦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为了定量分析小麦籽粒灌浆速率的变化规律,本研究以济南17(早熟)和济麦22(中晚熟)为材料,于2012~2013年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不同施氮水平小麦籽粒千粒质量及灌浆参数的变化规律,并建立了小麦籽粒灌浆速率模型。经独立试验资料检验,小麦1 000粒籽粒灌浆速率实测值与模拟值的根均方差(RMSE)、平均绝对误差(da)和决定系数(R2)分别为0.208 g/d、0.162 g/d和0.899。表明实测值与模拟值的吻合程度较好,所建模型可较好地模拟不同熟性、不同品种及不同氮素处理的小麦籽粒灌浆速率。
土壤水分条件对甘薯水分利用效率和稳定性碳同位素影响
《土壤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我国大面积种植的典型旱地作物甘薯为研究对象,进行可控条件的不同水分处理的盆栽试验,研究了水分胁迫下甘薯各典型生育期各器官碳同位素判别值(Δ13C)、水分利用效率(WUE)及其之间的关系。试验设3个水分条件:分别为田间持水量的50%(W1),75%(W2),100%(W3)。结果表明,各生育期各器官生物量均随着水分增加而增加,在W3处理时达到最大,各生育期WUE则在W1处理时达到最大。尽管W3处理最终总生物量积累及产量最高,但高水分处理下将降低光合同化物向地下部的分配比例;同时,甘薯光合速率和Ru Bis CO活性之间呈正相关关系;甘薯不同生育期不同部位的Δ13C各不相同,其中根的Δ13C最小,然后依次为叶柄、茎秆、叶片,表明甘薯叶片光合同化物质在各器官中分配时发生碳同位素的分馏作用;在甘薯的各生育期,各器官Δ13C和瞬时WUE呈一致性的负相关关系。综上所述,碳同位素可以作为灵敏简单、快速准确的甘薯WUE的评价方法。
关键词: 水分胁迫 甘薯 生育期 水分利用率 碳同位素判别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养猪模式对土壤As累积的影响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对不同深度层次的发酵床垫料、垫料下土壤、发酵床外土壤和传统猪场外的土壤样品进行连续分析测定,比较了不同养殖模式下As的累积状况及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情况。结果表明:发酵床垫料使用近1年后,As在0~20、20~40 cm垫料层中存在明显的累积,累积量分别达7.5、6.7 mg·kg-1,存在向垫料下层土壤迁移的风险,且As在垫料下土壤中浓度的增加量高于发酵床外同深度的土壤(P<0.05);废弃垫料中As的浓度在11.5~12.0 mg·kg-1之间,符合我国有机肥料农业行业标准,可以适当处理后进行农用;发酵床养殖模式对周边土壤中As累积的影响低于传统养猪模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沼液处理对土壤辣椒疫霉菌抑制效果及土壤性状的影响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设施辣椒栽培土传病害严重,已成为制约辣椒生产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采用室内模拟的方法,以江苏铜山、南京、宜兴3地不同pH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原始沼液及铵强化沼液对辣椒疫霉菌的抑制效果,以期为探索新的克服土传病害方法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淹水或沼液处理均导致土壤铵态氮含量增加,硝态氮含量降低。沼液处理后,土壤水溶性有机碳、水溶性有机氮显著增加。淹水降低了土壤细菌、真菌的数量及土壤脲酶、脱氢酶活性,而对放线菌数量影响不明显。淹水期间,土壤细菌、放线菌数量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而真菌数量持续下降。铵强化沼液处理的土壤细菌数量最多,真菌、放线菌数量处理间差异不明显。各处理脱氢酶、脲酶活性于第2~4 d内达最大值,此后缓慢下降。试验结束时,铜山、南京、宜兴3种土壤脱氢酶活性较试验初始值分别降低15.2%~59.6%、7.9%~38.4%、2.8%~37.9%,脲酶活性分别下降了16.7%、17.3%、17.1%;疫霉菌的数量分别下降2~3、1~2、1个数量级。铵强化沼液处理的疫霉菌数量最低,较淹水对照分别降低54.7%、62.8%、51.9%,说明提高沼液氨浓度,可以增强对土壤疫霉菌的抑制效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抗稻瘟病基因Pi-ta和Pi-b多重PCR体系的构建与应用
《作物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稻瘟病是我国水稻主产区的重要病害之一,其主效抗性基因Pi-ta和Pi-b在我国很多稻区表现广谱持久的稻瘟病抗性,被广泛应用于我国的水稻育种和生产。本研究选用稻瘟病抗性基因Pi-ta和Pi-b及其等位基因的功能标记,在对22份分别已知抗病基因Pi-ta和Pi-b以及感病基因pi-ta与pi-b组成的水稻品种检测验证基础上,建立了2套稻瘟病基因多重PCR体系:体系I同时检测抗病基因Pi-ta与Pi-b,体系II同时检测感病基因pi-ta与pi-b,并利用2套体系对336份高世代育种材料进行检测,与单标记检测结果比较,表现稳定可靠,重复性好。本研究构建的抗稻瘟病基因分子标记多重PCR体系可用于水稻种质资源的快速评价和抗稻瘟病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江苏省粮食生产型家庭农场适度规模的测算
《江苏农业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分析了粮食生产型家庭农场发展的重要意义,总结了粮食生产适度规模的研究现状,针对江苏省家庭农场粮食规模生产的"度"的演变和粮食生产的经营特点,从耕地资源和农业劳动力的变化以及家庭投资能力、农民收入期望的角度测算了江苏省未来几年内粮食生产型家庭农场应有的适度规模。结果显示,家庭投资能力一直是家庭农场发展规模的限制因素,同时经营者人均均收入要达到城镇居民收入水平,2020年江苏省家庭农场粮食生产规模要达到3.55 hm2。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分析了粮食生产型家庭农场发展的瓶颈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政策建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花后GA_3对无核葡萄果实膨大和品质的影响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无核葡萄喜乐和金星无核为试材,进行了花后不同GA3浓度(0、10、25、50、100和200 mg·L-1)的果实膨大处理试验。结果显示,GA3不同浓度处理提高了无核葡萄果实的大小和硬度,延迟了果实的成熟,但对于果实品质的影响因品种而异,喜乐葡萄中低浓度的GA3(10、25、50 mg·L-1)均显著提高了其可溶性固形物、固酸比和可溶性糖含量,并显著降低了其可滴定酸含量,其中以50 mg·L-1 GA3的作用效果最显著;而金星无核葡萄中GA3不同浓度处理下的果实品质均低于清水对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转基因小麦根际土壤中荧光假单胞菌数量的变化
《麦类作物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荧光假单胞菌(Psdeuomnoda fluoerncnet)是一种土壤中十分常见的细菌,广泛应用于生物防治,其数量变化能较准确地反映土壤环境的变化,因此在转基因小麦环境安全评价研究中可以将荧光假单胞菌的数量变化作为检测转基因小麦种植对整个根际土壤环境影响的指标之一。本研究选取荧光假单胞菌的蛋白编码基因gyrB作为靶标基因,设计特异性较好的引物,利用该引物建立了基于实时荧光定量PCR(RFQ-PCR)方法的转基因小麦根际土壤荧光假单胞菌数量的检测技术体系。结果显示,定量标准曲线相关系数达0.99以上,且呈现单一熔解曲线峰值。应用该体系对种植于河南新乡及江苏六合的转TaDREB4基因抗旱小麦(简称TB4)及其受体小麦济麦19根际土壤荧光假单胞菌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各时期转基因小麦和非转基因小麦各生育期根际土壤中荧光假单胞菌的拷贝数无显著差异。说明TB4种植对根际土壤中的荧光假单胞菌数量无显著影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