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应用基因芯片分析甘蓝型油菜柱头特异表达基因
《植物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野生型(宁油10号)及其柱头授粉功能缺失突变体FS-M1为材料,使用油菜基因表达谱芯片筛选甘蓝型油菜柱头特异表达基因。在含有16 540个基因的油菜基因表达谱芯片中(43 803探针),获得了4 410条差异表达探针,选择部分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实时定量PCR,所得结果与芯片检测结果相吻合。其中,野生型较FS-M1显著上调且获得209个功能注释的探针,对应198个基因,这些特异表达的基因主要富集在水解酶、转移酶、氧化还原酶和转录因子中;涉及较大的基因家族包括:细胞色素P450基因、GDSL脂肪酶/水解酶基因、ABC转运蛋白基因、myb转录因子基因、bHLH转录因子基因、过氧化物酶家族和受体激酶基因等。推测这些基因与甘蓝型油菜柱头发育及授粉功能有关。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基因表达谱 基因芯片 实时定量PCR 柱头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薯抗逆相关基因IbERF3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华北农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提高甘薯的抗逆能力,通过RACE的方法克隆到一个含有AP2结构域的ERF家族基因,该家族基因在植物逆境调控中起重要作用。该基因c DNA全长1 025 bp,编码区为669 bp,编码223个氨基酸,该基因在甘薯中未曾报道,将其命名为Ib ERF3。通过进化树分析发现,Ib ERF3在茄目类作物中具有一定的保守性。通过定量PCR研究发现,Ib ERF3在甘薯根、叶中都有表达,且在叶片中的表达量最高,同时研究发现,在干旱、盐胁迫处理后Ib ERF3在根和叶片中表达量都显著上升。在用植物激素ABA处理后,Ib ERF3的表达量逐渐上升并在24 h时达到最大。因此,推测Ib ERF3在甘薯抗逆途径中起重要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内生解淀粉芽孢杆菌CC09菌株在小麦叶部的定殖能力及其防治白粉病效果研究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抗利福平标记及平板菌落计数法,研究了内生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 CC09在小麦叶内和叶际的定殖能力,证明菌株CC09能够在小麦叶内和叶际以较高数量稳定定殖,叶际定殖量在喷雾后1 d达到最大(3.98×107 cfu/g),之后稳定维持在1.58×104~3.16×105 cfu/g;而叶内的定殖量7 d时达到最大(1.58×106 cfu/g)并维持稳定。另外,菌株CC09在小麦叶际和叶内的定殖受温度及其代谢产物的影响,温度越高,其叶际和叶内定殖量越高;菌体重悬液中添加相当于原发酵液中代谢产物含量1倍和4倍的浸膏能显著提高菌株CC09在小麦叶际和叶内的定殖;而接种量对菌株CC09的定殖无显著影响。琼脂培养法测定表明,菌株CC09发酵液及其无菌滤液对小麦白粉菌分生孢子萌发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导致孢子透明、变形甚至细胞破裂。室内盆栽试验表明,菌株CC09发酵液对小麦白粉病有很高的预防和治疗效果,15 d时防效为95%,是三唑酮的2.3倍,而其20倍稀释液的防效与化学农药三唑酮效果相当。以上研究结果表明菌株CC09是防治小麦白粉病的潜在生防菌株,具有良好的开发和应用价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花铃期渍水对棉纤维糖代谢的影响及其与纤维比强度的关系
《作物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美棉33B为材料,2007年和2009年在江苏南京池栽条件下设置渍水试验,研究花铃期渍水对棉纤维糖代谢的影响及其与纤维比强度的关系。结果表明,渍水条件下花后17~38 d纤维蔗糖和β-1,3-葡聚糖含量均值分别降低24.86%~81.30%和8.59%~36.30%,纤维素最大累积速率在受渍害较轻条件下增加而受渍害较重条件下降低,但快速持续期缩短,成熟期纤维素含量降低,比强度下降3.57%~10.03%。受渍害较轻条件下,花后17~38 d纤维蔗糖合酶(SS)和蔗糖磷酸合酶(SPS)活性均值分别增加8.45%~24.59%和12.79%~18.20%,生成碳源用于维持生存代谢,而受渍害较重条件下分别降低7.06%~8.16%和11.40%~11.64%;蔗糖酶和β-1,3-葡聚糖酶活性在花后17 d后降低。因此,渍水条件下纤维加厚发育期碳源供应不足、碳代谢消耗增加或代谢被抑制是最终比强度下降的重要原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茉莉花粉离体培养萌发及花粉管生长特性研究
《华北农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揭示茉莉花粉育性并为其活力检测提供一种高效方法,研究了取粉时间、基本培养基种类及不同添加物浓度、pH值、温度、光照、时间等因素对花粉离体培养萌发和花粉管生长的影响,并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花粉在柱头上的萌发情况,以对检测方法进行验证。结果显示,早上8:00-9:00所取花粉活力最高,适宜萌发的培养基为BK(成分为100 mg/L的H3BO3、100 mg/L的KNO3、200 mg/L的MgSO4·7H2O和300 mg/L的Ca(NO3)2·4H2O)+蔗糖80 g/L+PEG4000 120 g/L,适宜的pH值6.0,最佳培养温度为25~30℃、光照为35~50μmol/(m2·s)、时间为3~4 h。相关性分析发现,花粉萌发和花粉管生长均与光照强度和培养时间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培养基pH值呈正相关、与蔗糖和PEG4000浓度均呈负相关、与培养温度分别呈负相关和正相关,但相关性均未达显著水平(P>0.05)。研究表明,茉莉花粉总体上活力较低,离体培养萌发不失为一种简单、快速、可靠的检测方法,但应注意对培养条件的选择和优化以达到最佳效果。
关键词: 茉莉 花粉活力 花粉培养 花粉管生长 扫描电子显微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江苏部分粳稻品种和品系中稻瘟病抗性基因Pi-ta和Pi-b的基因型分析
《江苏农业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基因Pi-ta和Pi-b是最早被克隆的两个稻瘟病抗性基因,在粳稻中表现出持久稳定的稻瘟病抗性,因而被广泛用于稻瘟病抗性育种。为明确上述基因在江苏粳稻中的分布,为抗病育种提供依据,本研究利用Pi-ta和Pi-b的功能标记,对40个粳稻品种和665份粳稻新品系进行相关基因型的分子检测。结果表明,抗性基因Pi-ta和Pi-b在江苏粳稻品种中具有一定的分布,其中Pi-b的分布频率高于Pi-ta的频率,连粳系列品种大都不携带Pi-ta和Pi-b抗性基因,而武粳系列品种则基本含有上述抗性基因。粳稻新品系携带抗性基因Pi-ta的频率与推广品种相比变化不大,但携带抗性基因Pi-b的频率明显高于推广品种,这说明人工改良水稻品种有利于抗病基因Pi-b频率的提高。四种基因型中,pi-ta/Pi-b的分布频率最高,为60.0%,其次为Pi-ta/Pi-b,占33.5%,基因型pi-ta/pi-b的分布频率为3.9%,而Pi-ta/pi-b的分布频率最低,只占2.6%。从4个组合的抗性基因来源看,抗性基因Pi-ta则可能来自武香粳14、武粳15或南粳44,而Pi-b则可能来自武粳13、武香粳14、武粳15或南粳44。从4种基因型后代的获得频率看,以南粳44//武粳13/关东194获得抗性基因型Pi-ta/Pi-b后代的频率最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江苏省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分析
《江苏农业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讨论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与现代农业发展关系的基础上,分析了江苏省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在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中存在的优势与问题。结果表明,江苏省农业科技创新的实力雄厚,创新成果转化的效果显著,应用平台已基本建成,成果创新转化体系初步建成。但江苏省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供需间存在着结构性失衡,成果的转化应用需要强化深入,创新成果商品化和产业化所需要的支撑体系不完善制约着转化应用的健康发展,创新成果转化的活力尚有不足,在产学研结合的体制机制上还存在一些束缚;省级财政用于投入转化阶段的资金比例偏小,财政资金的带动作用有限。基于此,提出了促进江苏省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政策建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自然重配株全基因组序列分析
《中国兽医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具有新的流行病学特征的传染性法氏囊病(IBD)发病鸡群中分离到2株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分别命名为QL和ZZ-11,对4周龄SPF鸡的致死率分别为94%和86%。为分析该毒株的分子生物学特征,对其全基因组序列进行了测定,2个病毒株基因组A节段长度为3 260bp、B节段长度2 827bp。病毒演化分析结果显示2个病毒基因组A节段的核苷酸序列与已发表的强毒株序列的同源性分别为96.8%~98.1%和96.9%~98.4%,处在IBDV超强毒株分支上;而B节段与已发表的弱毒株序列的同源性分别为89.7%~90.4%和90.0%~90.7%,位于弱毒株分支上。IBDV超强毒株和弱毒株序列特征氨基酸残基与基序分析表明,QL和ZZ-11两个病毒株的A节段VP2基因的氨基酸残基为222A、249Q、253Q、254G、256I、294I和299S,七肽基序为SWSASGS,均符合超强毒株的分子特征;而B节段777~782位核苷酸序列为GGTGCC,没有KpnⅠ酶切位点,具有弱毒株的序列特点。以上分析结果表明,QL和ZZ-11为IBDV自然重配株,A节段源于超强毒株,而B节段源于弱毒株。
关键词: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 病毒演化 重配病毒 序列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保水剂及肥水施用量对冬春反季节设施辣椒生长的影响
《江苏农业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研究了每株辣椒施用不同量保水剂(0 g、0.20 g、0.50 g、1.00 g)、不同量氮、磷、钾含量均为15%的复合肥(12.05 g、24.10 g、36.14 g、48.19 g)及不同间隔浇水时间(20 d、40 d、60 d、80 d)对其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显示,施用适量的水和肥条件下,保水剂在设施辣椒冬春反季节栽培中能起到节水节肥的作用,能显著提高设施辣椒的生长、产量及果实品质。冬春反季节设施辣椒栽培中浇水间隔时间以40~60 d为宜,其中产量表现最好的处理是每株辣椒施用1.00 g保水剂、24.10 g复合肥和每隔60 d浇1次水。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