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0820条记录
~(60)Coγ射线对鹿角杜鹃种子活力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江苏农业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鹿角杜鹃(Rhododendron latoucheae)是杜鹃花属植物中垂直分布最宽的种类之一,其观赏价值高,适应性强,是凾待研究开发的优良庭园绿化树种[1-2]。目前,有关鹿角杜鹃的报道主要集中在园林应用[2]、栽培生理[3]等方面,在育种研究上罕见报道。辐射诱变育种可在短时间内改变植物的某种性状、创造自然界没有或少有的类型或性状,满足人们对培育观赏植物追求新奇特的需求,故在近年来逐渐成为观赏

关键词: 鹿角杜鹃 60Coγ射线 种子萌发 幼苗生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生物信息学在数字农业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中国农学通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生物信息学是近年来逐步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它在利用计算机进行资源处理和分析海量数据方面具有诸多优势。首先对数字农业的起源及其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进行了描述,然后具体阐述了生物信息学这门新兴学科在数字农业方面的具体应用和贡献,包括数据库的构建、数据挖掘、比较基因组学、电子克隆和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5个方面。最后,对生物信息学学科的重要性和今后促进其发展的主要途径进行了讨论,并对生物信息学在数字农业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生物信息学 数字农业 数据库 比较基因组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氮素对粳稻花后光合响应曲线与氮素利用的影响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施氮量对高产粳稻开花后光合能力与氮素利用效率的关系,选取8个不同粳稻材料,分别在开花后14 d和35 d,测定了不同施氮量下(150.0 kg/hm2(LN)、300.0 kg/hm2(MN)、450.0 kg/hm2(HN))剑叶的光强-光合响应曲线、二氧化碳(CO2)-光合响应曲线,并分析其光合参数,最后在收获期考察其产量构成因子。结果表明:根据HN和LN的单株平均产量,将供试材料分为3种类型:类型1:氮素双高效类型,如南粳44,南粳45,南粳5055和南粳46;类型2:高氮高效型,如74142和02102;类型3:双低效类型,如武运粳7号和武育粳3号;供试材料剑叶光合作用对光强和CO2的光合参数分析,施氮量显著改变了其开花后14th的CO2-光合作用响应能力和35th的光强-光合作用响应能力。结合剑叶单株产量以及光合参数的聚类分析表明:施氮量对氮素双高效类型南粳44和南粳5055的光合作用响应能力影响不大,选择氮双高效水稻类型是今后实现减氮高产的有效途径之一。

关键词: 粳稻(Oryza sativa L.) 氮素利用效率 光合作用 二氧化碳(CO2) 光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喀西茄内参基因实时荧光定量PCR表达稳定性评价

园艺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筛选在喀西茄(Solanum aculeatissimum)中表达稳定的内参基因,选取7个常用内参基因GAPDH、ACTIN、18sRNA、UBQ、TUA、EF1和CYP,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结合GeNorm、NormFinder和RefFinder软件对其在喀西茄不同组织、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非生物和生物胁迫下的表达稳定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TUA和18sRNA在喀西茄不同组织中的表达稳定性最好,18sRNA和ACTIN在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条件下表达水平最稳定,EF1和GAPDH在干旱和盐条件下表达稳定性最好,TUA和EF1在所有喀西茄测试样品组中(包括不同组织、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非生物及生物胁迫)的表达稳定性最高,而CYP和ACTIN在喀西茄不同试验条件下的表达稳定性较差。

关键词: 喀西茄 实时荧光定量PCR 内参基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麦中镰刀菌毒素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污染现状与防控研究进展

中国农业科学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又称呕吐毒素,是由小麦赤霉病菌禾谷镰刀菌复合群(Fusariumgraminearum species complex)产生的单端孢霉烯族毒素,毒素在小麦籽粒中累积。作为B型单端孢霉烯族毒素,DON可以引起呕吐、拒食、腹泻、出血甚至死亡,对猪的危害尤其严重。近年来,小麦赤霉病在世界各地高频率流行,尤其在中国长江中下游小麦生产区以及黄淮部分小麦产区、美国中西部小麦主产区,导致小麦中DON毒素严重超标,并引发了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本文对国内外小麦中DON毒素的污染现状、产毒镰刀菌种类及其化学型的分布及其趋势、毒素产生的调控机制以及小麦中DON毒素的防控途径进行了论述,希望有助于镰刀菌毒素污染小麦质量安全的风险评估、监管以及科学处置。

关键词: 小麦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 禾谷镰刀菌复合群 防控途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桃枝枯病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桃枝枯病是近年来在江、浙、沪一带出现的一种新病害,为有效防控桃枝枯病,对其病原桃拟茎点霉(Phomopsis amygdali)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桃枝枯病菌菌丝在PDA培养基、温度25℃、pH 6.0~7.0及光照12 h·d~(-1)条件下生长最好;菌丝生长最适碳源是蔗糖和葡萄糖,最适氮源是蛋白胨和牛肉浸膏。病菌在PDA上易产生分生孢子器和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在温度25℃、pH 6.0~7.0、光照12 h·d~(-1)及高湿(95%以上)条件下萌发率最高。综合而言,不同的营养(培养基、碳源、氮源)、温度、光照、pH、湿度等环境条件对桃枝枯病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有显著影响。

关键词: 桃枝枯病 桃拟茎点霉 生物学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植物GI基因生理功能研究进展

分子植物育种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Gigantea(GI)是植物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重要基因,编码一种新的细胞核蛋白。研究发现该基因参与着植物开花、生理节律变化、耐逆作用等多个分子调控反应。本文综述了GI在控制植物开花、生理节律调控以及耐氧化、耐冻、耐盐碱和耐干旱等非生物胁迫条件下的功能与作用的最新研究进展,并阐述了GI在不同类型植物中功能的异同性,以期为进一步了解GI的结构与功能,以及开展后续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建议。

关键词: Gigantea 开花 生理节律 非生物逆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刈割对不同品种褐色中脉饲用高粱饲草品质及农艺性状的影响

草地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9个褐色中脉(bmr)饲用高粱(Sorghum bicolor)(23402,23419,Sweet Virginia,PACF8423,22053,22043,SS2,Ehorma和Brasero)品种,研究2种刈割方式(年刈割1次和年刈割2次)对饲草饲用品质(干物质体外消化率(IVDMD)、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可溶性碳水化合物(WSC)和粗蛋白(CP)含量)和农艺性状(株高、茎粗、叶茎比)的影响,并分析农艺性状和饲草品质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年刈割2次与年刈割1次相比,茎粗和株高下降,而叶茎比增加,饲草的WSC含量、NDF和ADF含量下降,而IVDMD和CP含量上升,年刈割2次能有效改善bmr品种的饲草品质。年刈割2次和年刈割1次的SS2,22043和Sweet Virginia饲草品质均表现较高水平,优于其他品种。叶茎比、茎粗与IVDMD、CP含量和WSC含量正相关,与NDF和ADF含量负相关。株高与IVDMD负相关,与NDF含量正相关。株高较低、叶茎比高、茎粗较粗的bmr品种具有较高的饲用品质,叶茎比、株高和茎粗可作为筛选高消化率bmr品种的辅助形态指标。

关键词: 褐色中脉高粱 刈割 饲用品质 农艺性状 相关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RFID和EPCglobal网络的牛肉产品供应链建模及追溯系统

江苏农业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提高和保障牛肉产品质量安全,提高供应链的透明度,设计开发了1个基于射频识别(RFID)和EPCglobal网络的牛肉产品供应链追溯系统。在追溯系统设计方案中,对追溯单元的变化过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建模,采用动物耳标和EPC(Electronic product code)编码作为追溯单元识别码;在EPC信息服务(EPCIS)标准的基础上,对企业内部生产信息和外部追溯信息的获取及转换进行了详细分析和建模。追溯系统应用结果表明,该系统可有效地实现牛肉产品供应链上各企业间的信息共享,从而实现牛肉产品供应链的无缝追溯。

关键词: 可追溯系统 牛肉产品供应链 EPCglobal网络 射频识别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外源氯对甘薯幼苗生长及养分吸收的影响

江苏农业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外源氯对甘薯幼苗生长及养分吸收的影响,以徐薯22、苏薯11和宁紫1号为材料,外源氯(0mmol/L、42.2 mmol/L、84.4 mmol/L、168.8 mmol/L、211.0 mmol/L)处理7 d和21 d,测定植株鲜质量、叶绿素含量指数(CCI)、丙二醛(MDA)含量、硝酸还原酶(NR)活性、硝酸盐(NO-3)含量、氮(N)、磷(P)、钾(K)含量及其累积值。结果表明:徐薯22生物量和N、P、K累积值随Cl-浓度升高而降低但维持在一定水平,低浓度氯(Cl-浓度≤84.4 mmol/L)处理促进苏薯11和宁紫1号生长。42.2~168.8 mmol/L外源氯处理促进甘薯叶绿素合成,而MDA含量在外源氯处理下逐渐升高。低浓度外源氯(Cl-浓度≤84.4 mmol/L)处理21 d可提高甘薯幼苗NR活性和NO-3含量,从而提高总N含量。可见,不同品种甘薯耐氯性不同,但短期内低浓度外源氯处理有利于甘薯幼苗的生长。

关键词: 甘薯 外源氯 丙二醛 养分吸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