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0820条记录
江苏省和东北地区杂草稻落粒性基因的序列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杂草稻是指在稻田中和稻田周边生长的具有杂草特性的半野生稻,中国大部分稻区都受到了杂草稻不同程度的危害,其中,以江苏省和东北地区危害最为严重。为了探明江苏省和东北地区杂草稻落粒性的基因型,为研究杂草稻的落粒性提供依据,本研究根据已经报道的水稻落粒性基因q SH1、SH4的功能区设计引物,对来源于江苏省、黑龙江省、吉林省和辽宁省的33份落粒性强的杂草稻进行PCR扩增,通过测序分别得到2个片段长度约500 bp、600 bp的功能区核苷酸碱基序列。将获得的序列与Gen Bank中序列进行比对分析,结果表明:33份杂草稻与水稻在q SH1功能区存在1个碱基位点变异,经证实为前人报道的SNP位点,另外有3份杂草稻在q SH1功能区下游存在1个位点碱基变异,但不能确定是否为一个新的功能区;33份杂草稻与水稻在SH4功能区序列完全一致。研究结果说明江苏省和东北地区杂草稻的落粒性是由q SH1控制的,与SH4无关。

关键词: 杂草稻 落粒性 qSH1 SH4 序列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TaqMan荧光定量PCR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江苏农业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定量检测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PEDV),建立了检测PEDV的TaqMan荧光定量PCR方法。根据PEDV基因组中保守的N基因序列设计引物和探针,以梯度稀释的含有N基因的重组质粒作为标准品,进行定量PCR反应。结果表明,该试验建立的荧光定量PCR方法在1μl 101~109拷贝之间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达到0.99以上,扩增效率在90%与100%之间。该方法的检测灵敏度为10拷贝,与常规RT-PCR方法相比,该方法敏感性更高,而且该检测方法特异性较好,与猪的其他病毒核酸均无交叉反应,批内和批间的变异系数均低于3%,表明该方法的重复性较好。对华东地区采集的130份临床样品进行检测,结果显示,PEDV的阳性率为63.1%。

关键词: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 TaqMan荧光定量PCR 流行病学调查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麦秸淹水处理对连作土壤性状和辣椒疫病田间防控效果的影响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室内模拟土壤淹水的方法,研究不同麦秸用量、不同淹水时间对辣椒连作土壤理化性状和辣椒疫霉病菌数量的影响以及田间麦秸淹水处理对辣椒生长和辣椒疫病防控效果的影响。通过常规分析和定量PCR分别测定了不同淹水处理期间多种土壤理化指标和辣椒疫霉病菌的数量,调查了麦秸淹水处理后大棚辣椒的长势、产量和辣椒疫病发生率。研究结果表明:与土壤保湿处理相比,不同麦秸用量和不同淹水时间处理均能降低土壤氧化还原电位,提高土壤有机质、速效磷、速效钾、有机酸和总酚酸的含量。常规淹水和麦秸淹水处理均能降低土壤中辣椒疫霉病菌数量,在10 d和14 d两个淹水时间下,秸秆用量为0.25%时抑制效果最强,继续增加秸秆用量对辣椒疫霉病菌的抑制作用降低。辣椒生产大棚的田间淹水试验表明,添加麦秸淹水处理20d可提高土壤中铵态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降低硝态氮的含量,并可以有效防控辣椒疫病,促进辣椒植株的生长并使产量增加12%。

关键词: 淹水 麦秸 土壤性状 辣椒疫霉 辣椒疫病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玉米YABBY基因家族的全基因组鉴定与分析

江苏农业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YABBY基因家族作为植物特有的转录因子家族,在调控植物侧生器官发育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利用玉米全基因组数据分析玉米YABBY基因家族,阐明该基因家族成员结构、系统进化发育关系以及基因家族成员在玉米不同组织及不同发育时期的表达谱。结果显示,玉米参考基因组中存在13个YABBY基因,命名为Zm YABBY1~Zm YABBY13,根据系统发育关系和序列相似性将该基因家族分为4亚类S1~S4。RNAseq数据显示玉米YABBY基因在籽粒、茎和茎端分生组织(Shoot apical meristem,SAM)、幼胚及叶片中有较高表达,预示玉米YABBY基因可能在上述器官发育中发挥调控作用。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解析该基因家族的功能奠定了研究基础。

关键词: 玉米 YABBY 转录因子 表达谱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回归分析法预测湖景蜜露桃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

食品科学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建立一种科学预测桃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方法。方法:以湖景蜜露水蜜桃为实验材料,利用多元回归、线性回归和二次多项式回归分析研究果皮色差、单果质量、带皮硬度、去皮硬度与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关系。结果:1)以原始基础数据为依据,较难建立稳定的预测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多元回归方程。2)通过将数据进行分组,以红色饱和度(a*)、色调角(h)、红色饱和度/黄色饱和度(a*/b*)不能建立稳定的回归方程;单果质量与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具有极显著的线性回归关系,但二者所建立的二次多项式预测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效果差;带皮硬度、去皮硬度与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线性回归方程预测性差,而建立的二次多项式R2都较高,回归关系均达极显著水平,方程:可溶性固形物含量=-0.128 2×带皮硬度2+1.403 5×带皮硬度+11.418 0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0.481 8×去皮硬度2+1.975 0×去皮硬度+13.290 0预测湖景蜜露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效果较好。结论:采用二次多项式回归法研究带皮硬度、去皮硬度与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关系进而进行桃果实成熟度预测是可行的。

关键词: 可溶性固形物含量 回归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外源硅对盐胁迫下黄瓜幼苗生长和光合荧光特性的影响

江苏农业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耐盐性较弱的黄瓜品种津优4号为材料,采用营养液栽培法,研究外源硅对盐胁迫下黄瓜幼苗生长、叶绿素含量、气体交换参数以及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70 mmol/L Na Cl处理显著降低了黄瓜幼苗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抑制黄瓜幼苗生长,而2 mmol/L外源硅处理缓解了盐胁迫诱导的光合和生长抑制;盐胁迫下,黄瓜幼苗叶片单位反应中心吸收的光能(ABS/RC)和单位反应中心的能态淬灭(DIo/RC)显著上升,降低了光系统II(PSII)非环式电子传递的能力,引起黄瓜幼苗叶片光合器官的结构性能(PIABS)和光合作用质子驱动力(DFABS)显著下降;外源硅处理逆转了盐胁迫导致的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这些结果表明外源硅处理可缓解盐胁迫对黄瓜幼苗光合器官结构和功能的伤害,促进黄瓜幼苗的生长,从而有助于增强黄瓜植株对盐胁迫的耐受性。

关键词: 盐胁迫 黄瓜 生长 光合作用 叶绿素荧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猪TTV2 ORF1基因的原核表达及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江苏农业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构建猪输血传播病毒2型(TTV2)ORF1基因部分片段的原核表达载体,进行原核表达,并利用重组蛋白质制备猪TTV2的多克隆抗体,采用PCR方法扩增出猪TTV2 ORF1基因的部分片段,将其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coldI中,构建原核表达质粒pcold-g1,然后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用IPTG进行诱导表达。表达产物通过镍离子亲和层析柱进行纯化,用Western blot进行鉴定。将纯化的重组蛋白质免疫新西兰大白兔制备猪TTV2多克隆抗体,Western blot检测抗体特异性,间接ELISA检测抗体效价。PCR扩增获得大小为1 227 bp的片段,重组表达质粒经双酶切及测序证实构建正确;重组蛋白质分子量为5.2×104,主要以包涵体形式存在,纯化后纯度可达95%以上,具有较好的抗原性;制备的多克隆抗体特异性高,抗体效价达1∶12 800。重组蛋白质在大肠杆菌中得到了高效表达,为建立TTV2间接ELISA检测方法提供了优质的包被抗原。

关键词: 猪TTV2 ORF1基因 原核表达 多克隆抗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花生辐照杀虫防霉工艺剂量确定(英文)

AgriculturalScience&Technology 2014 CSCD

摘要:以散装花生为材料,经不同剂量的γ射线辐照处理后在室温下贮藏,定期观察害虫侵染程度及霉菌感染程度。结果表明:未经辐照的花生贮存2个月开始生虫,贮存4个月害虫侵染率随贮存时间延长而提高,贮存6个月时害虫侵染率达58%~100%,经辐照处理的花生始终未受害虫侵染。未经辐照的花生贮存3个月后出现霉变,辐照剂量为0.3~0.5kGy的花生贮存6个月后出现霉变,辐照剂量为1.0、4.0kGy的花生在辐照后12个月内都未发生霉变。结合相关国际、国内标准以及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结果,确定花生辐照杀虫的最低有效剂量为0.3kGy,辐照防霉最低有效剂量为1.0kGy,最高耐受剂量为4.0kGy。

关键词: 花生 辐照杀虫 辐照防霉 吸收剂量

施氮水平对超高产夏玉米籽粒及植株形态学特征的影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氮肥是夏玉米高产的先决条件,为明确不同施氮水平对超高产夏玉米(≥13500 kg/hm2)籽粒及植株形态学特征的影响,以苏玉30、苏玉20、苏玉29三个玉米品种为材料,连续4年、在6个施氮水平(0、360、405、450、495、540 kg/hm2)上,对成熟期玉米籽粒及植株的形态学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密植条件(82500plant/hm2)下,产量与施氮水平呈抛物线关系,三个品种均在450 kg/hm2施氮水平下产量最高,分别为13798、14531、16787 kg/hm2。适宜的施氮水平(450 kg/hm2)可显著增加穗粒重、粒长、粒宽及棒三叶叶夹角角度,增大茎秆第一、二、三节间长度及茎粗,缩短果穗位三节间(第七、八、九节间)的长度。氮肥水平对籽粒厚度影响不显著。产量和茎粗与第一、二、三节间长度分别表现为极显著、显著正相关关系,与第七节间长度分别表现为显著、极显著负相关关系,而二者与其他节间长度关系不显著。因此,育种上可选育粒长和粒宽较大的品种作为玉米超高产育种的方向;生产上可在第一、二、三、七节间伸长的关键时期,通过氮肥运筹调节其节间长度,达到"扩库、强源、畅流"的目的,最终建立玉米的超高产群体。

关键词: 夏玉米 施氮水平 超高产 籽粒形态 植株形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江苏省水稻品种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抗性鉴定及评价

植物保护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江苏省水稻条斑病菌致病力分化状况和不同类型水稻品种对条斑病抗感特性,在孕穗期采用针刺接种法对徐淮稻区2007—2009年采集分离获得的45株条斑病菌进行致病力测定,根据病原菌在6个水稻鉴别品种IRBB4、IRBB5、IRBB14、IRBB21、IR24和金刚30上的抗感反应划分致病型,从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3种不同致病型条斑病菌,并鉴定了240个不同类型的水稻品种对条斑病的抗感性。根据菌株在鉴别品种上的抗感反应将供试菌株划分为8个致病型,其中优势致病型为C3致病型,所占比例为35.5%;大多数菌株与鉴别品种间表现出弱互作关系,少数菌株表现出强互作关系。粳稻品种对条斑病的抗性明显高于籼稻,但常规粳稻和杂交粳稻对强致病力菌抗性比例仅为59.8%和37.5%。表明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流行仍具有潜在的威胁。

关键词: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 鉴别品种 致病型 抗性鉴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