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不同水生植物对富营养化水体释放气体的影响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CSSCI
摘要:水体反硝化脱N、温室气体排放以及O2释放过程均是水体生态系统中发生的重要生化反应过程。为了明确不同类型水生植物对这些过程的影响程度,采用自主研发的原位收集水体释放气体装置,于2012年7—8月对滇池草海中自然生长的挺水植物〔菖蒲(Acorus calamus)〕、浮叶植物〔睡莲(Nymhaea tetragona)和荷花(Nelumbo nucifera)〕、漂浮植物〔凤眼莲(Eichhornia crassipes)〕、沉水植物〔狐尾藻(Myriophyllum verticillatum)和轮叶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及对照(无植物)区域内释放的N2、CH4、O2、CO2和N2O的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各种水生植物生长区及对照区释放气体主要由N2、CH4和O2组成,其余成分主要是CO2和N2O。沉水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明显促进了水域内O2释放过程,进而提高了水体释放气体的速率及各气体成分通量值。而睡莲、荷花和凤眼莲由于叶片覆盖水面的影响,降低了水体藻类的光合能力,造成该区域水体释放气体的速率中值低于对照区,且各气体成分释放通量值也较低。各区域释放气体中CH4浓度无显著差异(P>0.05),菖蒲区释放的气体中N2浓度显著高于对照区(P<0.05)。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耐淹性状的QTL定位分析
《江苏农业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甘蓝型油菜苗期耐淹性的遗传规律,对选育耐淹性强油菜新品种,提高油菜产量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应用甘蓝型油菜品系WR-4(耐淹)和WR-5(不耐淹)杂交后代衍生的F2∶3家系群体为材料,于2012年和2013年连续2年进行淹水处理:全淹6 d后解除淹水恢复生长,解除淹水后第7 d调查死苗率,并以此作为油菜苗期耐淹性的鉴定指标,对该F2:3家系群体耐淹性进行鉴定。应用QTL Ici Mapping V3.2软件的完备区间作图法对该F2:3家系群体耐淹性进行QTL定位分析。结果表明,WR-4平均死苗率为31.0%(22.3%~39.7%),而WR-5平均死苗率为72.1%(67.0%~77.2%),亲本间死苗率差异显著(P<0.01)。F2:3家系群体的死苗率呈偏正态分布,家系间死苗率平均为63.77%(2.0%~100.0%)。同一群体2年试验共检测到8个与耐淹性相关的QTL位点。2012年共检测到q WR1、q WR5、q WR9-1、q WR9-2和q WR17等5个QTLs,分别位于LG1、LG5、LG9和LG17连锁群上,贡献率为2.24%~47.58%;2013年共检测到q WR1、q WR9-1和q WR9-2等3个QTLs,分别位于LG1和LG9连锁群上,贡献率为3.02%~23.57%。其中q WR1、q WR9-1和q WR9-2在2年试验中均能检测到,其平均遗传贡献率分别为3.03%、15.87%和35.57%。表明,q WR1、q WR9-1和q WR9-2 3个QTLs位点可能与油菜苗期耐淹性相关,而q WR9-1和q WR9-2可能为控制油菜苗期耐淹性遗传的主效QTL。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富营养化水体治理的实践与思考——以滇池水生植物生态修复实践为例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国内外水体治理的理论与实践2个方面,阐述了近年来富营养化水体治理的方法与效果。结果表明,水生植物生态修复的理论和方法已随着大水面围栏控养技术、机械化高效打捞和资源化利用技术的大规模实践而日臻成熟,漂浮植物水葫芦(Eichhornia crassipes)泛滥与不能及时打捞而引起水质二次污染的风险已得到有效规避。通过在滇池控制性种养凤眼莲,滇池水体总氮和总磷质量浓度从入湖口的13.47和1.34 mg·L-1降低到出湖口的2.93和0.10 mg·L-1。上述结果表明只要经过周密的规划和采用合适的生物技术,如凤眼莲控制性种养水体生态修复技术,湖泊富营养化可得到有效抑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施氮量对稻茬小麦秸秆干物质和养分垂直分布的影响
《麦类作物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给秸秆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依据,以弱筋小麦品种宁麦9号和强筋小麦品种豫麦34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施氮水平(0、75、150、225、300kg·hm-2)下成熟期小麦植株干物质、氮、磷和钾的积累垂直分布特点。结果表明,小麦籽粒产量随施氮量增加呈先增后降的趋势,以施氮225kg·hm-2处理的产量最高。小麦冠层干物质和养分存在明显的垂直梯度,增加施氮量显著提高了冠层各层次干物质、氮、磷和钾素的积累量。随冠层层次的降低,叶片干物质积累量先降后增,氮、磷积累量降低,钾积累量升高。茎鞘干物质和钾素积累量则随冠层层次的降低而升高,氮、磷积累量先增后降,以倒2、倒3层较高。各叶层、茎鞘层干物质、氮、磷、钾积累量与籽粒产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在施氮225kg·hm-2处理下,小麦秸秆全量还田对土壤氮、磷、钾养分的贡献分别为3.7、2.8、9.9kg·hm-2;留茬15cm时,残茬干物质、氮、磷、钾还田量占整株秸秆量的比例分别为40%、50%和40%左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类圆环病毒P1 VP1蛋白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应用
《华北农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筛选P1病毒VP1蛋白的特异性单抗,通过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其抗原表位,然后利用SEALTM方法制备针对不同抗原表位的单抗,再通过免疫组化试验和Western Blot对其中6株进行分析,筛选敏感性强、特异性好的单抗。结果显示,选取的6株单抗中有3株(mAb1、mAb6和mAb9)在免疫组化染色时呈阳性反应,有1株(mAb1)在Western Blot中表现强阳性。研究筛选出了P1 VP1蛋白的特异性单抗,为P1病毒的检测和疫苗研究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P1 单克隆抗体 免疫组化 Western blot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6个绵羊群体MC4R基因CRS-PCR多态性及其与湖羊、东湖杂交羊生长性状的关联分析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讨黑素皮质素受体4(melanoeortin receptor-4,MC4R)基因在绵羊中的多态性以及多态位点对绵羊生长性状的影响,对湖羊MC4R基因进行扩增,测序后发现9个碱基置换,选择MC4R基因548位点处C/T的单碱基突变,建立CRSPCR-RFLP分析方法,并对6个绵羊群体(湖羊、东弗里生羊×湖羊(东湖杂交羊)、中国美利奴、Romney、中国美利奴×Romney和阿勒泰)共518个个体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在阿勒泰、Romney、中国美利奴×Romney群体中仅检测到CC 1种基因型,在东湖杂交羊和中国美利奴的群体中检测到CC和CT 2种基因型,而在湖羊群体中检测到CC(0.865)、CT(0.126)和TT(0.009)3种基因型。湖羊群体CT基因型2月龄体质量显著高于TT基因型(P<0.05),4月龄体长显著高于CC型(P<0.05)和TT型(P<0.01);东湖杂交羊群体中CT基因型的4月龄体高显著高于CC基因型(P<0.05)。本研究初步表明6个绵羊群体中MC4R基因的CT基因型具有生长优势。
关键词: 黑素皮质素受体4 CRS-PCR-RFLP 绵羊 生长性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油菜菌核病鉴定方法的比较研究
《上海农业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人工接种鉴定和田间自然鉴定的方法,鉴定了30个油菜品种对菌核病的抗性,比较了不同鉴定方法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苗期叶片菌丝块接种法、离体叶片菌丝块接种法、草酸浸根法和苗期叶柄接种法等4种苗期鉴定方法均能显著区分材料的抗感性,但不同方法间相关性不显著;花期菌丝块叶腋接种法和牙签茎秆接种法也能显著区分材料的抗感性,且2种方法间呈极显著正相关;苗期叶片菌丝块接种法和叶柄接种法与花期的2种鉴定方法之间相关显著;根据抗性鉴定方法比较结果,结合油菜菌核病发生规律,认为花期的2种鉴定方法能有效反映抗感品种的差异,且牙签茎秆接种法更为可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多杀霉素及其混配制剂对蜜蜂和赤眼蜂的安全性评价
《环境昆虫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生物杀虫剂多杀霉素及其3种混剂对蜜蜂和赤眼蜂Trichogrammatid spp.的毒性,采用摄入法、接触法和药膜法分别测定4种制剂对意大利工蜂Apis mellifera L.成蜂和玉米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ostriniae成峰的毒性。结果表明:摄入法测定,25 g/L多杀霉素悬浮剂、4%阿维菌素·多杀霉素水乳剂、3%甲阿维·多杀霉素悬浮剂、6%甲阿维·多杀霉素水分散粒剂,对蜜蜂半致死浓度LC50(48 h)分别为5.93、1.45×10-1、3.04×10-1、4.66×10-1a.i.mg/L。25 g/L多杀霉素悬浮剂对蜜蜂摄入毒性为高毒,其余为剧毒;接触法测定,4种制剂半致死剂量LD50(48 h)分别为0.0887、0.289、0.0046、0.0053 a.i.μg/蜂,对蜜蜂的接触毒性均为高毒;药膜法测定,4种制剂对玉米螟赤眼蜂成蜂的半致死浓度LC50(24 h)分别为0.12、0.097、0.22、0.33 a.i.mg/L,安全性评价结果表明,4种制剂对玉米螟赤眼蜂成蜂均为极高风险性。
关键词: 多杀霉素 摄入法 接触法 药膜法 急性毒性 安全性评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P450基因Oscyp71Z2增强稻瘟病抗性的机制
《中国农业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分析水稻细胞色素P450基因Oscyp71Z2在稻瘟病抗性中的作用,并解析其介导的水稻抗稻瘟病机制。【方法】根据高抗稻瘟病转hrf1水稻NJH12表达谱结果,筛选到一个表达量高达114.6倍的细胞色素P450基因Oscyp71Z2(NCBI登录号:Os07g0217600)。根据Oscyp71Z2全长编码区序列设计引物,以水稻模式粳稻品种日本晴的cDNA为模板,通过PCR扩增Oscyp71Z2全长编码区序列。将所得的cDNA序列经测序后,与双元表达载体pVec8连接,构建超量表达载体pVec8::Oscyp71Z2。采用冻融法将构建的超量表达载体pVec8::Oscyp71Z2质粒转入农杆菌菌株EHA105,并利用农杆菌转化法获得Oscyp71Z2超表达水稻。常规PCR技术检测T4代Oscyp71Z2超量表达水稻中选择标记基因潮霉素磷酸转移酶编码基因(hygromycin phosphotransferase gene,hph),并通过qRT-PCR检测超量表达水稻中目的基因Oscyp71Z2的表达量。进一步对阳性超量表达水稻(T4、T5和T6)进行稻瘟病表型鉴定,并检测植保素含量变化(T4)。【结果】RT-PCR和qRT-PCR结果显示,水稻细胞色素P450基因Oscyp71Z2在高抗稻瘟病的转hrf1水稻中有较高的表达,与表达谱数据一致。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Oscyp71Z2全长1 554 bp,含有2个细胞色素P450保守结构域,是CYP71Z2亚家族成员。将Oscyp71Z2成功连接到双元载体pVec8,利用农杆菌介导法获得Oscyp71Z2超量表达水稻。超量表达水稻株系在各生育期、株高等性状,与非转基因水稻日本晴基本一致。超量表达株系中Oscyp71Z2的表达量较野生型有显著升高。超量表达水稻的穗颈瘟抗性等级维持在1—2级,表现为抗病或者中抗,而野生型水稻的穗颈瘟等级为3—4级,表现为感病,Oscyp71Z2在水稻中超量表达显著增强了对穗颈瘟的抗性。Oscyp71Z2超量表达株系每克新鲜叶片中植保素MA和PB含量平均是328和124 ng,相对于野生型的85和42 ng·g-1新鲜叶片有显著升高。Oscyp71Z2超量表达株系中涉及到植保素MA和PB合成通路的4个关键基因的表达量较野生型有显著地升高。【结论】水稻细胞色素P450基因Oscyp71Z2通过调控植保素生物合成通路,赋予水稻稻瘟病抗性。
关键词: 水稻 P450基因Oscyp71Z2 植保素 抗病性 稻瘟病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鹅生长激素基因的克隆、原核表达及其重组蛋白质的离子交换纯化
《江苏农业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克隆鹅生长激素基因并表达其重组蛋白质,采集生长期鹅垂体组织,并利用TRIzol快速提取的总RNA为模板,反转录为c DNA。根据鹅生长激素基因编码的成熟肽序列(Gen Bank号:AY149895.2)设计1对引物,分别在上、下游引物的5'端引入Nhe I和Hind III酶切位点。经反转录扩增获得鹅生长激素基因的编码的成熟肽全序列。通过双酶切和连接将鹅生长激素编码区插入原核表达载体pRSET-A的Nhe I和Hind III位点之间,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RSET-g GH并转化大肠杆菌表达菌株BL21(DE3)。转化的菌株经IPTG诱导后表达重组鹅生长激素蛋白质,分子量约为2.93×104。经过DEAE-650M弱阴离子交换树脂纯化获得较高纯度的重组鹅生长激素蛋白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