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不同播栽方式对水稻产量形成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江苏农业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武运粳24号为供试材料,设置直播稻Ⅰ(6月1日播种)、直播稻Ⅱ(6月17日播种)、手栽秧、机插秧等4个处理,研究了不同播栽方式对水稻产量形成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两期直播稻的分蘖发生速度、高峰苗数均明显大于手栽秧和机插秧,这是直播稻有效穗数大于手插秧和机插秧的重要原因,而分蘖成穗率直播稻显著低于手栽秧和机插秧。直播稻的每穗粒数、结实率、千粒质量大多显著小于手栽秧和机插秧。不同播栽方式水稻产量从高到低依次是:机插秧、手栽秧、直播稻,直播稻适当早播,能够提高产量。从经济效益看,机插秧的经济效益最高,直播稻虽然投入的成本较少,但由于其产量较低,因此经济效益不高。通过适当早播,提高直播稻的产量,可以增加其经济效益。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内生解淀粉芽孢杆菌CC09在小麦根部定殖的电镜观察及防病效果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抗利福平标记菌株的平板菌落计数法,检测了内生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 CC09在小麦根部的定殖能力及消长动态,发现菌株CC09在小麦根内、根表和根际均能定殖,接种后5 d定殖量分别稳定维持在2.7×105、2.0×105和5.5×105 cfu/g。透射电镜观察发现,菌株CC09能够在小麦根组织的皮层细胞、细胞间隙、中柱鞘及髓腔中定殖,且不影响根组织细胞结构。室内盆栽试验表明,用菌株CC09发酵液灌根处理小麦,对由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侵染引起的麦苗赤霉病的防效高达90.7%,表明菌株CC09是潜在的防治小麦赤霉病的生防菌,具有良好的开发和应用价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改良宁恢8号的条纹叶枯病抗性
《中国水稻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改良宁恢8号的条纹叶枯病抗性,以含条纹叶枯病抗性基因Stv-bi的品种关东194为供体,通过杂交、回交,利用与条纹叶枯病抗性基因Stv-bi和恢复基因Rf1a共分离的分子标记进行辅助选择,将条纹叶枯病抗性基因Stv-bi导入宁恢8号,结合田间抗性和性状鉴定,至BC3F3育成10个条纹叶枯病抗性显著提高、农艺性状优良的改良系。选择其中4个综合性状较优的株系分别与不育系A25、A19和A70进行配组鉴定。结果表明,改良系-2所配组合的综合性状明显优于对照宁恢8号的相应组合。
关键词: 杂交粳稻 恢复系 条纹叶枯病抗性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白菜中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残留半定量ELISA免疫检测方法的建立
《江苏农业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建立适合蔬菜中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的半定量ELISA免疫检测方法,以实验室自制的针对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的广谱性抗体为材料,以间苯氧基苯甲酸(PBA)为半抗原,分别用活性酯法、混合酸酐法和6-氨基己酸法偶联鸡卵清蛋白(OVA)制备3种包被抗原,开展了半定量酶联免疫分析法(ELISA)免疫检测试验。结果表明,采用6-氨基己酸法合成包被抗原效果最优;检测时无需将抗原抗体过夜提前预混,抗原抗体反应时间以45 min较佳;无净化步骤的大白菜基质对检测结果影响较小,该方法对63个大白菜样品的假阳性检出率和假阴性检出率分别为9.3%和2.7%,表明该方法具备对大量大白菜样品快速初筛的应用潜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灰飞虱原肌球蛋白的基因克隆、原核表达及多克隆抗体制备
《中国农业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通过筛选灰飞虱cDNA酵母表达文库发现原肌球蛋白(tropomyosin,Tm)能与水稻黑条矮缩病毒(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virus,RBSDV)P10蛋白发生互作。研究旨在克隆灰飞虱原肌球蛋白基因(Tm),将其在原核细胞中进行表达,纯化Tm蛋白,免疫大白兔并制备其多克隆抗体,为进一步分析Tm在灰飞虱与RBSDV互作过程中的作用提供抗体条件。【方法】根据与之高度同源的Tm基因信息确定灰飞虱Tm的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提取灰飞虱总RNA,采用RT-PCR方法从灰飞虱中克隆Tm的ORF,连接至pMD-18T载体后进行测序分析,利用DNAstar软件分析该基因序列及其编码的蛋白特性。将测序验证正确的Tm通过EcoR V和BamH I限制性内切酶酶切连接至原核表达载体pET-32a(+)。重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经终浓度为0.4mmol·L-1的IPTG诱导表达4 h后检测Tm融合蛋白的表达情况。离心收集诱导表达的大肠杆菌菌液,进行超声波破碎处理,收集上清及沉淀,采用SDS-PAGE分析融合蛋白的表达。利用Ni-NTA Agarose纯化上清中的可溶性融合蛋白,经100 mmol·L-1咪唑洗脱和0.01 mol·L-1 PBST溶液透析后获取纯化的Tm融合蛋白,免疫大白兔,制备多克隆抗血清,并采用间接ELISA法检测抗血清效价。纯化的Tm融合蛋白及灰飞虱总蛋白经SDS-PAGE分离后,用制备的Tm多克隆抗体进行Western blotting检测,分析抗体的特异性。【结果】序列分析显示,灰飞虱Tm的ORF大小为852 bp。采用RT-PCR克隆获得此ORF并进行测序分析,结果表明扩增所得灰飞虱Tm的ORF长为852 bp,编码283个氨基酸,理论分子量大小为32.6 kD。序列比对结果发现所编码蛋白在不同物种间保守。将Tm ORF克隆入pET-32a(+)表达载体后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进行诱导表达,表达产物经SDS-PAGE分析显示,融合蛋白大小约为55 kD,主要以可溶性蛋白形式表达,在包涵体中也有少量表达。纯化上清中的可溶性Tm融合蛋白,免疫大白兔,制备了多克隆抗体。抗体效价测定结果显示该抗体具有较好的灵敏度,效价大于1﹕409 600。采用制备的Tm多克隆抗体检测纯化的Tm融合蛋白及灰飞虱总蛋白,分别检测到一条约55 kD和约37 kD的特异性条带,表明该抗体有较强的特异性。【结论】克隆获得了灰飞虱Tm的ORF,并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进行了诱导表达,纯化获得了Tm融合蛋白,制备了高效价的Tm多克隆抗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同时测定牛奶中多种季铵类化合物残留
《分析化学 》 2014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建立了快速测定牛奶中季铵类化合物多残留的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以乙腈提取目标化合物,弱阳离子固相萃取柱萃取净化,氮吹浓缩处理,C18色谱柱分离,0.1%乙酸-20 mmol/L乙酸铵甲醇溶液梯度洗脱,多反应监测正离子模式扫描。目标化合物在7 min内实现良好分离,并在各自相应浓度范围内线性良好,相关系数>0.99,方法的定量限:十二烷基二甲基苄基溴化铵、十四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十四烷基二甲基苄基氯化铵和双十烷基二甲基溴化铵为0.2μg/kg;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为1.0μg/kg。在2.0,10和20μg/kg添加浓度,目标化合物在纯牛奶、鲜牛奶和低脂牛奶中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70.5%~96.6%,69.1%~87.9%和67.1%~93.3%,相对标准偏差为1.4%~11.6%。本方法操作简便,灵敏度高,适用于牛奶中季铵类化合物多残留的快速检测。
关键词: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牛奶 季铵类化合物 残留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4个鲜食葡萄品种生长发育过程中各器官白藜芦醇含量的变化
《果树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了解葡萄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各器官白藜芦醇含量的变化规律。【方法】以4个鲜食葡萄品种为试材,应用HPLC技术,测定了葡萄生长发育过程中重要器官(幼叶,成熟叶,老叶,嫩梢,果梗,果皮和籽粒)中白藜芦醇含量的变化并对葡萄果皮着色情况与果皮中白藜芦醇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藤稔’,‘峰后’,‘美人指’和‘黄意大利’白藜芦醇含量最高时期分别是花后63 d的始熟期,47 d的硬核期,58 d的硬核期和43 d的膨大期;4个葡萄品种中‘藤稔’果皮中白藜芦醇含量峰值最高,在始熟期(即花后63 d)高达9.407μg·g-1(FM)。【结论】葡萄成熟时果皮着色越深的葡萄品种,进入始熟期果皮中白藜芦醇含量下降越快。欧美杂种(‘峰后’、‘藤稔’)比欧亚种(‘美人指’、‘黄意大利’)器官中的白藜芦醇含量峰值高,因此本研究也为选择高白藜芦醇含量的葡萄品种提供一定的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藻源性黑水团环境效应Ⅲ:对水-沉积物界面处Fe-S-P循环的影响
《中国环境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静态模拟实验装置研究了藻源性黑水团发生过程中沉积物表层上覆水和沉积物间隙水中Fe-S-P的变化过程.结果表明:加入藻细胞后很快形成厌氧、还原环境,使得沉积物中Fe-S-P发生强烈的生物地球化学变化;实验第1d,表层上覆水中的Fe2+、SO42-、S2-含量高达4.993,242.0,387.57mg/L,为对照样柱中的1.8倍、2.2倍和18.8倍;在沉积物4cm处其浓度分别为8.5,40.0,65.3mg/L.随后,沉积物表层上覆水中Fe2+、S2-含量表现出一个先快速增加、随后降低的趋势,其浓度分别在实验的第3,2d达到最大值为11.1,634.6mg/L.沉积物中PO43--P浓度受Fe-P解析等具有滞后性,从实验的第2d后开始直至实验结束时表现为其含量持续增加,到实验结束时其浓度为39.450mg/L,为对照样柱中的242倍.上覆水和间隙水中Fe-S-P含量的变化,反映了藻华聚集形成的厌氧环境中发生了剧烈的生物地球化学反应,从而使得沉积物中形成的Fe2+、S2-和PO43--P不断向上覆水体中扩散,对形成黑水团的水体生态系统的恢复造成阻碍和不良影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高光谱的凤眼莲植株氮含量无损监测
《江苏农业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凤眼莲植株氮含量的高光谱估算方法,本研究基于野外大水域试验,分析凤眼莲植株光谱反射率特征,通过对原始反射光谱及高光谱参数与凤眼莲植株氮含量进行相关分析,从而确定其敏感波段及高光谱特征参数,并建立凤眼莲植株氮含量的估算模型。研究结果显示,绿峰反射率、蓝边振幅、黄边振幅、红边振幅、蓝边面积、黄边面积及红边面积与凤眼莲植株氮含量有较显著的相关性,其中黄边振幅与氮含量的相关性最佳,相关系数为-0.85。利用黄边振幅建立线性回归方程能够有效估算凤眼莲植株氮含量,估算的均方根误差为0.21%,平均相对误差绝对值是3.29%。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猪圈内粪、尿、冲洗水分开收集系统设计与效果研究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养殖场污染物减排是养殖污染控制最有效手段之一,为此在对猪排泄过程及行为观察基础上,设计了一种能分别搜集猪粪、猪尿及冲洗水的猪圈,并进行了实际运用效果监测研究。结果表明:采用设计的新猪圈,在冬、春季节猪粪收集率较对照猪圈分别提高1.1%和3.8%,猪尿收集量分别提高20.5%和15.1%;所收集猪粪含水量为73.9%和69.6%,分别降低3.1%和4.8%;猪粪中总氮、总磷较对照没有显著差异,收集猪尿液中COD、总氮和总磷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多次冲洗直到总氮、总磷检测为阴性时为止,累计冲洗水用量,新猪圈冲洗水量冬、春季较对照分别减少了23.7%和30.5%,冲洗水中TN分别降低20.7%和24.6%,TP降低10.1%和12.3%,COD降低6.7%和2.5%,达到了养猪场污染物减量减排的目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