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土壤消毒结合微生物菌剂防控茄子黄萎病及对根际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北方园艺 》 2020 北大核心
摘要:通过田间微区试验,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探究不同土壤消毒结合微生物菌剂方法对连作茄子黄萎病防控和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消毒结合枯草芽孢杆菌处理(BB)显著降低了根际真菌Ace、Chao和Shannon指数,分别比连作茄子处理(CK)降低了23.29%、19.78%和42.71%,黄萎病病原菌数量与病情指数分别比CK处理降低97.2%和51.6%.茄子根际土壤真菌多样性和黄萎病病原菌数量呈显著正相关性.根际土壤主要优势菌门为子囊菌门(Ascomycota),相对百分比在各处理中均大于50%.BB处理显著增加了接合菌门(Zygomycota)的相对丰度,比CK处理增加了73.3%,但子囊菌门和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的相对丰度分别降低33.6%和61.1%;与对照处理(CK)和化学农药消毒(CF)相比,BB处理和土壤消毒处理(BF)毛壳菌(unclassified_f_Chaetomiaceae)和被孢酶属(Mortierella)等有益菌相对丰度增加,镰刀菌属(Fusarium)和马杜拉分枝菌属(Madurella)等病土传病原菌的相对丰度降低.土壤消毒并配施枯草芽孢杆菌改变土壤真菌群落结构使茄子黄萎病得到有效防控.


黑龙江高纬寒地苜蓿产业现状与前景展望
《草学 》 2020
摘要:紫花苜蓿因其优质、高产和广适应性,被誉为"牧草之王"。黑龙江地处我国最东北,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和苜蓿生产基地。黑龙江苜蓿产业不断发展,但也面临不少问题。本文系统分析了黑龙江苜蓿产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并就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61份大麦种质资源对蠕孢菌叶斑病的抗性鉴定
《植物病理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麦根腐平脐蠕孢菌[Bipolaris sorokiniana(Sacc.)Shoemaker]引起的叶斑病是大麦上重要的病害叶部之一,在世界各大麦主要种植区均能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本研究利用3个致病力不同的蠕孢叶斑病菌株Z 12010、Z 12014和Z 13010分别对来源于中国及国外引进的61份大麦种质资源进行苗期抗蠕孢菌叶斑病鉴定,田间接种Z 12014菌株进行成株期抗病性鉴定.在所鉴定的大麦种质中未发现在苗期或成株期对叶斑病免疫的材料.苗期抗叶斑病分析发现,品种之间对3个菌株的抗性存在明显差异,Varunda、Legacy、Tradition、09GW-01、09GW-07、08PJ-36、09PJ-39、垦啤麦7号、垦啤麦10号、驻大麦3号、S-4和中饲麦1号等12份材料对3个菌株表现为中抗至高抗反应型.7份材料成株期抗Z 12014菌株,其中Legacy、蒙啤麦3号、09PJ-39、垦啤麦9号、垦啤麦11号和龙啤麦3号等6份材料具有全生育期抗性特点,品种10-3苗期对菌株Z 12014感病,而成株期抗该菌株.


大豆分枝数相关分子标记开发及qBN-18位点精细定位
《作物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分枝数是影响大豆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与植株结荚率直接相关;同时也是决定大豆株型的重要组成因子,并通过调节群体结构、种植密度等进一步影响产量.目前关于大豆分枝数QTL(quantitative trait loci)精细定位与图位克隆的报道极少.因此,发掘参与调控大豆分枝的基因/QTL对于株型建成的基础研究和高产品种培育的应用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少分枝品种垦丰19 (KF19)与多分枝品种垦农24 (KN24)组合F2的基础上,培育出由606个株系组成的F7:8重组自交系(recombinant inbred lines,RIL)群体,以及由1486个单株KF19-BC3F2和1150个单株KN24-BC2F2组成的2个回交群体.在18号染色体分枝数QTL新位点(qBN-18)的定位区间内筛选出多态性SSR标记11个,利用RIL群体将qBN-18的定位区间由1.6Mb缩小到113kb.在定位区间内开发了2个InDel标记BR69与BR77.进一步利用回交群体筛选交换单株,将qBN-18定位区间缩小到63.7kb,包括9个基因.本研究结果为大豆分枝数的基因图位克隆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创造了条件.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微乳中利福昔明含量
《湖北农业科学 》 2020 北大核心
摘要:建立了微乳中利福昔明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方法(HPLC)。采用C18色谱柱(4.6 mm×250 mm,5μm),以甲醇-乙腈-0.075 mol/L磷酸二氢钾溶液-1 mol/L柠檬酸溶液(32∶28∶25∶4)为流动相,流速1.0 mL/min,检测波长240 nm,进样量10μL,柱温25℃。利福昔明浓度在4.79~95.7μg/mL时,其峰面积与浓度线性关系良好(R2=0.999 7),稳定性好,RSD均小于2%,回收率高,平均回收率为98.98%。该法操作简便,分析快速,结果准确,适用于利福昔明微乳剂的含量测定。


农科院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中外企业家 》 2020
摘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国家特别重视科技的创新工作。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近十四亿人口要靠农业的发展来养活,为此,国家每年在农业科技创新上的投入非常大,每年都会为农科院的科研项目提供大量的经费,充足的科研经费促进了我国农业科技的创新,但部分农科院在科研经费的管理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影响了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和质量。本文主要针对当前部分农科院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探索出农科院科研经费管理问题的具体成因,并根据农科院科研经费管理问题及成因进行研究,为解决科研经费管理问题提供几点建议。


生态区对不同熟期玉米品种生长发育与有效积温生产效率的影响
《黑龙江农业科学 》 2020
摘要:东北和华北是我国重要的两大玉米种植区域,为促进玉米品种科学布局与推广,本研究以不同熟期的9个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于2014和2015年在哈尔滨和北京同步开展试验,研究不同热量资源下极早熟、中早熟和中晚熟品种的生长发育进程、积温需求及积温利用特征.结果表明:在热量资源充沛的北京,玉米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阶段的积温需求随熟期延长呈递增趋势,而在热量资源有限的哈尔滨,营养生长阶段积温需求随品种熟期延长而增加,而生殖生长阶段积温随熟期延长而减少,熟期较长的品种通过自我调节生殖生长阶段的热量需求,对热量资源不足做出响应与适应.在热量资源有限的哈尔滨,中早熟品种可正常成熟,同时最大限度利用热量资源,积温利用率平均92.64%,积温生产效率平均8.14kg·hm-2·℃-1·d-1,而中晚熟品种存在不能正常成熟的风险;在热量资源充沛的北京,即使中晚熟品种,其积温利用率也仅有75.50%,积温生产效率平均7.19kg·hm-2·℃-1·d-1,存在积温浪费现象;在哈尔滨地区,积温生产效率主要受播种至吐丝阶段的有效积温影响,而在北京地区,积温生产效率主要受出苗至成熟阶段的日平均气温影响.综上,东北春玉米区,为适应玉米全程机械化作业需求,不宜采用积温满贯型品种过度追求积温利用率,以留出100~130℃·d有效积温空间为宜;华北春玉米区可进一步提高积温利用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