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我国野生稻资源的抗病性鉴定与利用研究进展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野生稻广泛分布于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和澳洲的77个国家,目前公认有21个野生种,我国有3个野生种。野生稻具有大量栽培稻目前缺乏的的优良特性(基因),成为栽培稻遗传改良的丰富基因源和重要的物质基础。我国是水稻生产大国,但白叶枯病、稻瘟病、纹枯病等各种病害一直严重影响着水稻生产。从我国野生稻挖掘和利用抗病材料(基因),是培育抗病品种的重要途径。本文综述了我国野生稻资源的抗病性鉴定与利用研究进展,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和加强研究的建议。


一种菠萝果腐病病原初步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海南菠萝产区的一种菠萝果腐病疑似样本中分离到了7株形态相近的真菌菌株,形态学鉴定结果表明该菌为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Fr.)Kiessler];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菠萝果皮榨汁培养基和PDA为病原菌生长适宜培养基;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最适生长温度均为28℃;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最适pH值分别为9和8;麦芽糖、果糖和半乳糖有利于菌丝生长,而果糖、半乳糖和蔗糖为病原分生孢子萌发的最适宜碳源;病原菌生长的适宜氮源为硝酸铵、酵母浸粉和天冬氨酸,酵母浸粉和天冬氨酸则有利于孢子萌发;完全光照最利于菌丝生长,分生孢子在光/暗交替条件下萌发率最高;病原孢子在RH≥95%的条件下才能萌发,水滴条件下孢子萌发率最高;病原菌致死温度为55℃处理20 min。


海南普通野生稻STK类抗病基因同源序列的分离与分析
《广东农业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植物STK抗病基因的保守区域设计简并引物,以海南普通野生稻基因组DNA为模板进行PCR扩增,通过T/A克隆、测序和序列分析,共获得5条具有连续ORF的STK抗病基因类似物(RGAs)序列,核苷酸序列间的相似性系数为37.82%~99.25%,相应氨基酸序列间的相似性系数为31.28%~98.86%。氨基酸序列结构分析表明,它们都具有STK保守结构域,与已克隆的STK类抗病基因有不同程度的相似性,为进一步克隆海南普通野生稻中的STK类抗病基因提供依据。


海南甘蔗病毒病的调查及其病原分子鉴定
《植物病理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海南是我国重要的甘蔗生产省份之一,但其甘蔗主要种植区感染病毒的种类和数量尚不十分清楚,且海南甘蔗花叶病病原病毒缺乏分子水平的系统鉴定。为明确海南甘蔗病毒病的种类、数量、分布及危害情况,本研究拟建立较为完整的甘蔗病毒病检测技术体系,对海南甘蔗病毒病展开调査,为


不同浓度硒对蕹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广东农业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水培研究了不同浓度硒(0、0.05、0.5、1、2、4 mg/L)对蕹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硒浓度为1mg/L时,蕹菜生长状况最佳,产量最高;而当硒浓度大于2 mg/L时,蕹菜生长受阻,产量下降,且产生中毒现象。随着硒浓度的增加,蕹菜硒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均不断增加,而维生素C含量先降低后增加,蛋白质和硝酸盐含量均先增加后降低。与对照相比,硒浓度为0.05、0.5、1、2、4 mg/L的各处理,蕹菜硒含量增加幅度分别为108.35%、1 706.23%、3 097.99%、5 920.38%、12 308.82%,蕹菜蛋白质含量增加幅度分别为20.09%、12.50%、11.61%、3.57%、6.25%;硒浓度≤2mg/L的各处理,蕹菜可溶性糖含量增加幅度分别为34.74%、41.91%、48.32%、57.30%。低硒浓度(0.05、0.5 mg/L)使蕹菜维生素C含量略有降低,而高硒浓度(≥1 mg/L)显著增加了蕹菜维生素C含量,硒浓度≤2 mg/L的处理使蕹菜硝酸盐含量增加,而硒浓度为4 mg/L时,蕹菜硝酸盐含量显著下降。综合考虑,硒浓度为1 mg/L的处理显著增加了蕹菜产量,提高了蕹菜品质,是蕹菜水培最适合的硒施肥水平。


橡胶树与胶乳产量相关性状的QTL定位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橡胶树株产干胶等与胶乳产量相关性状进行了QTL分析。以热研88-13×IAN873杂交授粉子代F1群体为材料,测定其株产干胶、干胶含量、乳管列数、乳管个数和乳管大小等与橡胶树胶乳产量相关的性状,利用FsQtlMap 1.0软件,复合区间作图法(CIM,composite interval mapping),以已构建的SSR连锁图谱为基础进行QTL分析。结果显示,各性状偏度和峰度符合正态分布,除乳管大小外,各性状的平均值和方差有较大变化;株产干胶的变异系数最大,各因子的变异系数顺序为株产干胶>乳管个数>乳管列数>乳管大小>干胶含量;LOD阈值大于2.5,检测到与株产干胶相关的QTL 5个,分别可解释71.3%、69.1%、68.3%、64.4%和62.9%的群体变异,与乳管大小相关的QTL 3个,分别可解释84.5%、81.3%和15.4%的群体变异,未检测到与其他性状相关的QTL。
关键词: 巴西橡胶树 F1群体 胶乳产量相关性状 QTL定位


琼中县槟榔园土壤养分肥力质量研究
《热带作物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海南省琼中县作为研究区域,采集并化验了槟榔园土壤样品224份,利用综合指数法评价了采样点土壤养分肥力质量。结果表明:琼中县槟榔园土壤呈现较强的酸性,有机质和碱解氮较丰富,磷钾较缺乏;5项参评要素的权重分别是:pH 0.167 4、有机质0.314 2、碱解氮0.206 8、有效磷0.090 7和速效钾0.221 0;在本综合指数分级方案下,4级的样点数最多,1级和5级样点数接近,土壤养分肥力质量中等偏下。此次的土壤养分肥力质量研究揭示了琼中槟榔园土壤的养分肥力质量状况,可为今后全省槟榔园土壤养分综合评价提供参考。


木薯细胞壁酸性转化酶基因MeCWINV1启动子的克隆及其在烟草中的瞬时表达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木薯细胞壁酸性转化酶基因Me CWINV1胁迫诱导模式及调控机制,本研究利用PCR的方法,从木薯基因组中分离到一段Me CWINV1基因启动子序列(Gen Bank登录号:KC465190)。分析结果显示,该启动子长度865 bp,含有TATA box和CAAT box保守元件,以及MBS、HSE、AT1等多个与植物逆境胁迫相关的元件。通过构建GUS基因融合表达载体,对该启动子在烟草中的瞬时表达进行分析。结果表明,GUS基因主要在烟草叶脉中表达。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该启动子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木薯 细胞壁酸性转化酶 启动子 GUS基因 瞬时表达


含水量对槟榔干质地的影响研究
《食品工业科技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槟榔干为实验材料,应用质构仪质地多面分析法(TPA),研究不同含水量对槟榔干质构特性的影响,并对测得的硬度、内聚性、粘附性、弹性、咀嚼性等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探讨科学评价槟榔干质构特性的方法。结果表明:含水量越高,槟榔干的硬度、弹性、咀嚼性降低而粘附性提高;当槟榔干含水量达到18%以上后,含水量对槟榔干质构特性的影响不显著。相关性分析显示,槟榔干硬度、粘附性、弹性、咀嚼性等质构参数均能很好反映槟榔干的质地变化。因此评价槟榔干质构特性方法应以含水量一致且达18%以上为基础,质构仪测定的槟榔干硬度、粘附性、弹性、咀嚼性结合感官评价为指标建立模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