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北京市农林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10008条记录
散养条件下32~43周龄北京油鸡粗蛋白质水平研究

中国家禽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为研究散养条件下32~43周龄北京油鸡的粗蛋白质水平,选取840只体重无显著差异的31周龄商品代北京油鸡,随机分为6组,每组105只,每组设3个重复,采用玉米-豆粕型饲粮,分别饲养在专门的散养栏舍内。1~6组的饲粮粗蛋白质水平分别为16.0%、15.8%、15.6%、15.4%、15.2%、15.0%,试验期为12周。43周龄末分别测定各组产蛋性能、蛋品质以及部分血液生化指标。结果显示,对于产蛋性能,2组的周平均产蛋量(74.88)、平均产蛋率(73.41%)均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而平均料蛋比与其他组差异不显著(P>0.05);6组平均料蛋比(2.86)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但其产蛋量、产蛋率均与其他组差异不显著(P>0.05);对于蛋品质,2组的平均蛋重、蛋壳强度和蛋黄色泽与其他组没有显著差异(P>0.05),但蛋壳厚度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对于生化指标,不同粗蛋白质水平下,血清甘油三酯和葡萄糖均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2组和5组的血清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2组和6组的血清游离脂肪酸含量也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综合以上结果,建议散养条件下32~43周龄商品代北京油鸡的适宜粗蛋白质水平为15.8%。

关键词: 北京油鸡 粗蛋白质 产蛋性能 蛋品质 生化指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浅黄恩蚜小蜂生殖方式和行为学研究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在室内条件下研究了浅黄恩蚜小蜂的生殖方式,观察了该寄生蜂的羽化节律、羽化行为、交配行为和产卵行为等。结果表明,雌雄蜂正常交配后在烟粉虱若虫体内产下受精卵,初寄生卵发育为雌蜂;而未经交配的雌蜂将未受精卵产于被寄生的烟粉虱若虫体内,重寄生卵发育为雄蜂。浅黄恩蚜小蜂在08:00—12:00时间段羽化数最多,占全天羽化数的58.1%;其次是12:00—16:00时间段,占全天羽化数的21.5%。黑蛹羽化前有一个明显的"蛹动"过程,羽化后的雌蜂均可立即进行交配。在试验期内,1头雄蜂可以与3头以上雌蜂交配,而雌蜂只交配1次。文中还详细描述了浅黄恩蚜小蜂产卵前后寄主定位、寄主检查和清扫梳理等行为。本试验结果将为浅黄恩蚜小蜂的大量繁殖和田间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浅黄恩蚜小蜂 烟粉虱 生殖方式 行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LMDI的粮食生产因素分解模型及实证分析——以河南省为例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揭示河南省省级、地级市和县域尺度粮食产量变动的因素贡献,运用对数平均迪氏分解模型开展1980—2010年间粮食产量变动的因素分解研究。结果表明:1)在省域尺度上,河南省粮食产量增加5437.1万t,耕地面积、复种指数、粮作比例和粮食单产的贡献分别为?175.4万、1165.7万、?573.4万和2871.6万t;2)从地级市看,粮食单产效应和复种指数效应全部为正值,耕地面积效应和粮作比例效应基本为负值,地级市间各分解因素效应的差异显著;3)县域粮食生产"东高西低"的分异格局明显,4个因素贡献的县域差异显著,粮食单产效应叠加上复种指数效应促使豫东多数县域粮食总产量的显著增加。防止耕地快速"非农化"与非粮化以稳定耕地面积和粮食作物面积比例,同时实施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程和粮食生产要素投入优化策略,是提升河南省粮食产量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 粮食产量 耕地面积 粮食单产 LMDI模型 河南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亚历山大'葡萄果实单萜生物合成相关基因转录及萜类物质积累规律

中国农业科学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检测‘亚历山大'葡萄果实中萜类物质的种类和含量,分析果实发育过程中单萜类物质的积累与相关基因表达的关系,为揭示玫瑰香型葡萄香气物质的积累规律和香味育种奠定基础。【方法】从果实转色后至成熟期,每周取样一次,每次随机取样80—100粒,去籽去梗后榨汁,离心取上清液用于香气物质测定,使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方法萃取样品中的挥发性成分,对采集到的质谱图用NIST 05谱库检索,并根据已有标样的色谱保留时间和保留指数,确定香气成分的化学组成,利用已有的化合物制备标准曲线进行定量。根据DXS的ORF序列设计引物,以充分成熟的样品RNA反转录获得的cDNA为模板,通过多次独立PCR扩增获得‘亚历山大'DXS的ORF片段,根据测序结果分析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根据萜类生物合成途径中的8个关键酶基因序列设计引物,使用Ubiquitin,EF1-α和GAPDH3个看家基因做为内参,进行实时定量PCR,检测这些基因的转录丰度。【结果】从转色后至成熟期,在检测到的所有单萜中里那醇和香叶醇的含量远高于其它单萜,多种萜类浓度逐渐上升,其中里那醇、月桂烯、柠檬烯上升6—8倍,香叶醇、萜品醇、香叶醛和萜品油烯上升2—3倍,玫瑰醚和橙花醛含量变化较小,果实中里那醇、香叶醇、氧化玫瑰和月桂烯的含量高于嗅闻阈值。在单萜生物合成早期途径中,DXS1的表达从转色开始缓慢上升,在花后15周迅速上调,上升约5倍。DXS3则从12周开始迅速上升。DXR表现出波动变化规律。HDR的表达量在前期合成酶基因中是最高的,能达到DXS1、DXS3、DXR的1 0—20倍;在合成途径中期的2个基因FPPS和GPPS,从转色后至成熟期表达量持续上调,FPPS的表达量上升了4倍,GPPS的表达量上升了2倍;在合成途径的后期,Liner-syn和Terp—syn在花后的11—1 5周都出现表达量升高,所有基因在花后17周出现明显的表达下降。单萜总量从花后12-16周迅速积累,这与同期DXS3、DXR,HDR,GPPS、FPPS的表达上调的趋势相一致。通过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萜类总量与DXS3的相关系数为0.831。‘亚历山大'DXS1的cDNA的开放阅读框全长2 151 bp,编码716个氨基酸,通过多次独立克隆后对测序结果进行比对,在该序列中发现了16个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导致4个位置编码的氨基酸发生变化。【结论】单萜合成途径中多个关键酶基因后期表达上调,导致成熟过程中单萜化合物含量上升2—8倍,DXS3与单萜总量的积累具有显著的相关性。

关键词: 亚历山大葡萄 萜类 生物合成 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外源水杨酸对低温下杏花抗氧化酶和CBF转录因子表达的影响?

植物生理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水杨酸(SA)对杏花抗寒性的影响机制,以早熟品种‘骆驼黄’杏的显蕾期花枝为试材,分析–2℃的低温下适宜浓度SA及其抑制剂ABT和PAC对杏花MDA、抗氧化酶和CBF转录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2℃低温条件下,对照和2个SA抑制剂处理的杏花细胞膜系统均受到严重伤害,CAT、POD和SOD等抗氧化酶活性降低,MDA含量明显升高。而SA预处理的杏花在低温胁迫期间抗氧化酶活性增强,MDA含量比对照和抑制剂处理的有明显降低且相对稳定。通过荧光定量检测CBF转录因子的表达水平,表明SA能诱导杏花CBF基因的表达,尤其在低温处理3 h时,SA预处理的杏花中CBF的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和SA抑制剂处理。由此认为,适宜浓度的外源SA可能是通过调控低温下杏花中CBF转录因子的表达、增强细胞的抗氧化酶活性,减轻低温造成的膜脂过氧化伤害,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杏花的抗寒性。

关键词: 杏花 抗氧化酶 CBF 低温 水杨酸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IBDV VP2蛋白在果蝇S2细胞中的表达与抗原性分析

中国兽医杂志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利用果蝇S2细胞表达鸡传染性囊病病毒(IBDV)超强毒株VP2蛋白,并检测其抗原活性。通过扩增IBDV VP2蛋白的编码基因,与果蝇S2细胞表达载体pMT/BiP/V5/HisA连接构建重组表达载体pMT/BiP/V5/HisA-VP2,将重组表达载体与筛选质粒pCoBlast共转染果蝇S2细胞,表达VP2融合蛋白后纯化目的蛋白,并对表达产物进行抗原性分析。Western-blotting分析表明,融合蛋白相对分子质量为49 kDa,该融合蛋白具有与VP2单抗良好的结合能力。结论 IBDV VP2融合蛋白能在果蝇S2细胞中进行有效地表达,并且能分泌到上清中,融合蛋白具有良好的抗原性,可作为诊断抗原用于该病的诊断检测。

关键词: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 VP2基因 果蝇S2细胞 融合表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黑籽瓜种子蛋白质的功能特性

食品工业科技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究不同影响因素对黑籽瓜种子蛋白质功能特性的影响。采用碱溶酸沉法制备黑籽瓜种子蛋白。用DSC测定蛋白质的变性温度,研究pH、NaCl浓度和温度对黑籽瓜种子蛋白功能特性(溶解性、持水性、持油性、乳化性及乳化稳定性、起泡性及起泡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黑籽瓜种子蛋白的热稳定性相对较好,变性温度为84.79℃;较低的NaCl浓度(0~1mol/L),对蛋白的各项功能性质有利,但当NaCl浓度继续升高,会降低蛋白的各项功能性质;温度对蛋白质不同性质的影响不同,但随着温度的升高,蛋白质的各项功能性质都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pH对蛋白质的各项功能性质的影响显著。除乳化稳定性外,各项功能性质在等电点附近均较差,远离等电点,各种功能性质均得到改善。pH、NaCl浓度和温度对黑籽瓜种子蛋白质的功能特性有显著影响,通过调节这些因素能明显改善黑籽瓜种子蛋白质的功能特性。

关键词: 黑籽瓜种子 蛋白质 DSC 功能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葡萄炭疽病研究进展

中国植保导刊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葡萄炭疽病是一种常见的葡萄真菌病害,给葡萄产量和品质带来严重影响。国内外对该病已有较多的研究成果。现就有关葡萄炭疽病的发生与为害、病原菌种类及遗传多样性、致病机理、综合防治等方面的研究状况进行综述与展望。

关键词: 葡萄炭疽病 遗传多样性 致病机理 综合防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青椒热风干燥特性及数学模型

食品工业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铺料密度恒定的条件下,对青椒进行热风干燥,研究其在不同干燥温度条件下的干燥特性,并构建干燥过程中的数学模型。结果发现,热风干燥温度越高干燥速度越快,产品达到国家含水量标准(8%)时,75℃条件下的干燥时间比65℃缩短7 h。采用单项扩散模型、指数模型及Page模型对试验数据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和模型的拟合,结果表明,3个干燥温度条件下,均是Page模型拟合度最高,进而建立青椒的干燥模型,并通过试验验证干燥模型的正确性。

关键词: 青椒 热风干燥 干燥特性 Page模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自交可育中熟甜樱桃新品种‘香泉1号’的选育

果树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香泉1号’为自交可育中熟甜樱桃新品种,选自杂交组合‘斯坦拉’ב先锋’的后代,原代号40-27,果实大,果皮黄色带红晕,平均单果质量8.4 g,最大单果质量10.1 g,果肉黄色,硬、多汁,酸甜可口,风味佳,平均可溶性固形物19.0%。北京地区6月上旬成熟,比‘雷尼’早3 d。自交可育,基因型S3S4’。树势中等,稍直立,早果丰产性好,树体和花芽抗寒力均较强,无特殊的敏感性病虫害和逆境伤害。

关键词: 甜樱桃 新品种 ‘香泉1号’ 自交可育 中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