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氮肥与土壤改良剂配施对烤烟供肥特性和产质量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 2015 CSCD
摘要:为烤烟合理施用氮肥和土壤改良提供理论和技术依据,采用田间试验研究氮肥与土壤改良剂配施对烤烟产量、产值、上等烟比例、叶片氮磷钾含量、品质指标含量和土壤氮、磷、钾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增加,不施土壤改良剂和施用土壤改良剂的烟叶产量和产值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烟叶均价和上等烟比例呈抛物线变化趋势,分别在施氮45.0、67.5kg/hm2时最高;相同施氮量,施用土壤改良剂的烤烟产量和产值均高于不施土壤改良剂的,但施氮量超过67.5kg/hm2时,会降低烤烟的均价和上等烟比例。在圆顶期和成熟期,随着施氮量增加,不施土壤改良剂和施用土壤改良剂的烤烟叶片含氮量、含磷量、含钾量均呈增加趋势;相同施氮量,相比不施土壤改良剂的,增施土壤改良剂的烤烟叶片含氮量、含磷量、含钾量均明显提高,中部叶和上部叶氯离子含量降低,土壤速效氮、磷、钾含量有所提高。本试验条件下,施氮量在67.5~90.0kg/hm2,配施土壤改良剂30.0kg/hm2时,土壤供肥能力强,烟叶品质好,烤烟的产量和产值均较高,分别为2487~2588kg/hm2、43538~44202元/hm2。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规模化牛场高效生态模式探讨
《上海畜牧兽医通讯 》 2015
摘要:随着我国养牛业集约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为国民提供了大量优质牛肉、牛奶等产品,同时规模化牛场在生产过程中也产生了大量的粪污,对周围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严重地已经影响到周围人们正常生活,打破了区域间生态平衡,这一问题也已经成为制约当前养牛业发展的最大瓶颈。转变规模化牛场现有养殖观念,探讨和摸索以资源化、无害化、减量化和综合利用为原则,以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为理念的生态养殖模式,是今后我国养牛业的必然之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潮土小麦碳氮含量对长期不同施肥模式的响应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以潮土21年长期定位试验为基础,分析不同施肥模式下冬小麦不同生育期的地上部生物量、碳氮含量、碳氮比及碳氮积累量,探讨冬小麦碳氮含量对不同施肥模式的响应规律。【方法】试验包括不施肥(CK)、单施氮肥(N)、施氮磷肥(NP)、施氮钾肥(NK)、氮磷钾配施(NPK)、氮磷钾肥配施有机肥(NPKM)、施氮磷钾肥及玉米秸秆还田(NPKS)7个处理。在2011 2012年冬小麦生长季,分别采集越冬、拔节、灌浆、成熟四个生育时期地上部植株样品,利用Euro Vector EA3000型元素分析仪对小麦植株样品的全碳、全氮含量进行测定。【结果】NPK、NPKM和NPKS处理均能显著提高各生育期小麦地上部干重,其中NPKM处理小麦地上部干重在越冬、拔节、灌浆、成熟期分别比CK提高了111%、194%、238%、206%,除越冬期外,等量氮肥条件下,NPK、NPKM和NPKS 3个处理间小麦同一生育期地上部干重无显著差异,说明与氮磷钾配施相比,有机无机配施与秸秆还田这两种措施并不能显著提高小麦地上部生物量;小麦地上部碳含量受不同施肥影响很小,不同生育期小麦地上部碳含量平均值为410 g/kg;小麦成熟期地上部氮含量以N和NK处理最高,分别达到19.4和18.1 g/kg,其中N处理小麦地上部氮含量分别比NPKM和NPKS处理高52%和66%。随着生育期的推移,各处理小麦氮含量逐渐降低,总体表现为越冬期>拔节期>灌浆期≥成熟期;在整个生育期中各施肥处理碳含量基本保持不变而氮含量呈逐渐下降趋势,这就使得各施肥处理地上部分C/N比随生育期的推移呈逐渐增加趋势;不同施肥下小麦碳积累量差异性和地上部干物质重差异性规律一致,而不同施肥下地上部氮积累量差异性不同于干物质重的差异性,以NP处理最高,达545 kg/hm2,分别比NPKM和NPKS处理高61%和68%。【结论】施肥方式不能显著改变小麦碳含量但能影响氮含量,因此小麦生物量大小决定了其碳的积累量,相应地,C/N比大小则由氮含量决定。氮磷钾配施、有机无机配施及秸秆还田处理下,小麦具有较高的生物量从而具有较高的碳氮积累量,这有利于增加农田系统碳、氮积累,提升土壤碳、氮肥力。
河南夏大豆区试新品种丰产稳产性评价分析
《中国农学通报 》 2015 CSCD
摘要:为了客观、科学、公平、公正评价河南省夏大豆区域试验参试品种的丰产性、遗传稳定性及适应性,应用作物品种区域试验统计分析系统(RCTAS)对2013年河南省夏大豆区域试验汇总资料进行品种在不同生态条件下的丰产稳产性分析和比较,为河南大豆新品种在生产及育种中的有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秋乐1205’、‘安豆5156’和‘驻豆02-19’等9个大豆新品种丰产性好,比对照‘豫豆22号’均增产5%以上;‘农丰18’、‘驻豆03-56’和‘周豆22’丰产稳产性均好;对照‘豫豆22号’稳产性好;‘泛09C6’丰产性差,但稳产性好。试验结果结合大豆区试新品种的田间实际表现佐证了RCTAS是一款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系统设计优良、应用方便快捷的作物品种区域试验的统计分析软件,同时也为河南省夏大豆新品种的鉴定、筛选、审定和推广提供了准确可靠的科学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豫烟9号”及其配套技术要点
《乡村科技 》 2015
摘要:"豫烟9号"是由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烟草公司)烟草研究所培育的烤烟一代杂交种,于2012年通过省级评定。一、主要特征特性"豫烟9号"生长势强,根系发达,氮素利用率高,耐旱性强;抗黑胫病,中抗青枯病,中感赤星病、根结线虫病、TMV和PVY,感CMV;成熟落黄特征比较明显,分层落黄好,易烘烤;综合农艺性状较好,产量较高,符合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麦—玉米轮作田镰孢菌的种群结构及其致病性研究
《河南农业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小麦—玉米轮作田中镰孢菌的种群结构及致病性,采用形态结合分子鉴定的方法分别对采自河南省许昌、漯河、驻马店3块小麦—玉米轮作田的407个镰孢菌菌株进行了种的鉴定,并从中选出不同寄主来源、不同种的12个代表菌株,分别接种田间小麦和盆栽玉米。鉴定结果表明,从小麦上分离到的镰孢菌均为禾谷镰孢菌(F.graminearum,178个),而从玉米上分离到的镰孢菌则分别属于轮枝镰孢菌(F.verticillioides,123个)、F.graminearum(61个)、层出镰孢菌(F.proliferatum,45个)3个种。接种试验结果表明,3个种均能够侵染小麦麦穗和盆栽玉米苗,但F.graminearum的致病力显著强于F.verticillioides和F.proliferatum;不同寄主来源的F.graminearum菌株在致病力上差异不显著。来自小麦—玉米轮作田的F.graminearum菌株既可以侵染小麦又可以侵染玉米,这可能会造成小麦赤霉病、玉米茎腐病等病害的发生在小麦—玉米轮作模式下呈加重趋势。
关键词: 小麦—玉米轮作田 镰孢菌 禾谷镰孢菌 致病力 交叉接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