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甜菜碱和L-肉碱对蒙寒杂交羊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器官发育及脂肪沉积的影响
《动物营养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旨在研究甜菜碱和L-肉碱对蒙寒杂交羊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器官发育及脂肪沉积的影响。试验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选取体重为(29.0±0.4) kg的蒙寒杂交羊270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只羊。对照组(CON组)饲喂基础饲粮,甜菜碱组(BN组)和L-肉碱组(L-CN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1‰甜菜碱和0.4‰L-肉碱。预试期15 d,正试期40 d。结果表明:1) L-CN组平均日采食量显著低于CON组和BN组(P<0.05),各组之间其他生长性能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2)各组之间宰前活重、胴体重、屠宰率、眼积面积以及胴体脂肪含量值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3)各组之间内脏器官发育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4) L-CN组大肠重量及其所占宰前活重比例显著低于CON组(P<0.05),各组之间其余胃肠道发育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5) BN组和L-CN组总脂肪重量及其占宰前活重比例均显著低于CON组(P<0.05),L-CN组总脂肪重量及其占宰前活重比例显著高于BN组(P<0.05); CON组尾部脂肪重量及其占宰前活重比例显著高于BN组(P <0.05);各组之间瘤胃脂肪、肠脂肪、心周脂肪、肾周脂肪重量及其占宰前活重比例均无显著差异(P>0.05)。由此可见,饲粮添加甜菜碱和L-肉碱均降低了蒙寒杂交羊的脂肪沉积量,而且主要降低了尾部脂肪的重量,提示我们甜菜碱和L-肉碱对蒙寒杂交羊降低体脂有一定的作用。
关键词: 蒙寒杂交羊 甜菜碱 L-肉碱 生长性能 屠宰性能 脂肪沉积


饲粮中添加不同生物制剂对杜寒杂交肉羊营养物质消化利用的影响
《动物营养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旨在比较在饲粮中添加不同生物制剂对杜寒杂交肉羊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氮和能量代谢的影响。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选取体重约32 kg的杜寒杂交F1代肉羊16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8只。对照组采用不添加任何生物制剂的基础饲粮,试验组在基础饲粮中分别添加21 mg/kg莫能菌素、4×10~9CFU/kg地衣芽孢杆菌、3.2×10~9CFU/kg酿酒酵母菌、1.1 g/kg酶菌制剂(包含地衣芽孢杆菌≥6×10~9CFU/g、酿酒酵母菌≥4×10~9CFU/g、碱性蛋白酶≥1 000 U/g)。预试期10 d,正试期56 d。当酶菌制剂组试验羊体重约达37 kg时,每组选取4只羊进行消化代谢试验,预试期7 d,正试期5 d。结果表明:1)各试验组干物质表观消化率、酸性洗涤纤维表观消化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酶菌制剂组干物质表观消化率、有机物表观消化率最高,显著高于莫能菌素组和地衣芽孢杆菌组(P<0.05)。2)各试验组总能表观消化率、总能代谢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各试验组氮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酶菌制剂组表观可消化氮、氮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莫能菌素组、地衣芽孢杆菌组(P<0.05)。结果提示,从作为饲料添加剂对杜寒杂交肉羊营养物质消化利用、能量代谢和氮代谢的作用效果分析,地衣芽孢杆菌、酿酒酵母菌和酶菌制剂均优于莫能菌素,酶菌制剂最佳。
关键词: 肉羊 营养物质 表观消化率 莫能菌素 地衣芽孢杆菌 酿酒酵母菌 酶菌制剂


微生物肥对羊草植被特征和化学计量学的影响
《草业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复合微生物肥料在天然草地恢复和改良中的效果,本研究在科尔沁羊草(Leymus chinensis)割草地开展,共设置对照(无添加)、腐植酸、糖蜜发酵、海藻酸和混合微生物肥料(腐植酸+糖蜜发酵+海藻酸)5种处理,研究其对羊草植被特征、品质以及碳(C)、氮(N)、磷(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对照相比,复合微生物肥料对羊草地上生物量、高度和密度都有增加作用。糖蜜发酵处理效果最佳,地上生物量和密度均增加了2倍多,高度也显著增加(P<0.05)。2)复合微生物肥料提升了羊草品质。腐植酸处理下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降幅最大,较对照分别降低了20.55%和19.31%。糖蜜发酵处理下羊草粗蛋白含量显著增加(P<0.05),较对照增加了22.01%,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3)羊草C含量在不同处理间差异不显著(P>0.05)。糖蜜发酵处理下N、P含量显著增加(P<0.05),与对照相比增幅分别为21.97%和13.73%。4)5个处理下羊草的N∶P的变化范围为12.22~13.32,均小于14,可能N是限制当地羊草生长的一个主要因素,P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综上所述,在未来科尔沁羊草割草地改良中,优先推荐糖蜜发酵复合微生物肥料,同时可适量添加N素,才能使羊草呈现适中的化学计量比。
关键词: 复合微生物肥料 羊草 割草地 植被特征 品质 生态化学计量学 改良


利用抗旱选择导入系定位向日葵产量性状QTL
《作物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干旱是造成向日葵减产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利用综合性状优良的自交系K55作为轮回亲本与抗旱自交系K58杂交构建回交导入系,在干旱条件下进行单株产量筛选,得到45个BC3F2抗旱定向选择导入系。通过全基因组SSR及SNP标记扫描,以方差分析和基于遗传搭车原理的卡方检验对呼和浩特市及武川县两点、两种水分条件下的5个产量性状进行QTL检测。方差分析检测到的QTL根据不同环境下的表达情况分为三类,第一类在两种水分条件下稳定表达,包括武川的4个百粒重QTL及呼和浩特的2个单株产量QTL、3个单株实粒数QTL,这些QTL可能对向日葵抗旱性有直接贡献;第二类受干旱胁迫表达,包括呼和浩特的30个和武川的27个;第三类仅在正常供水条件下被检测到,包括呼和浩特的38个和武川的64个。卡方检验检测到极显著位点274个。用两种方法共检测到一致性位点14个,可能是与向日葵抗旱性相关的关键位点。本研究结果可为向日葵高效抗旱分子育种奠定基础并提供相关材料。
关键词: 向日葵 抗旱性 选择回交导入系 产量性状 QTL定位


反刍动物瘤胃挥发性脂肪酸的吸收机制
《动物营养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瘤胃发酵碳水化合物产生挥发性脂肪酸(VFA),其在瘤胃上皮通过被动扩散、挥发性脂肪酸酸根离子(VFA-)和碳酸氢根(HCO_3~-)的阴离子交换、硝酸盐敏感性VFA吸收、质子耦合VFA-运输以及电介导途径转运,为反刍动物提供能量;同时VFA会刺激瘤胃上皮发生适应性变化,促进瘤胃乳头生长和增加瘤胃上皮VFA吸收相关的基因表达。本文对VFA在瘤胃上皮的吸收转运机制及瘤胃上皮VFA吸收相关基因进行综述,旨在为进一步研究瘤胃的营养调控提供理论基础。


向日葵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构建及两种水分条件下芽期性状的QTL分析
《作物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干旱胁迫对向日葵发芽出苗有重要影响。以K55×K58组合衍生的187个F6重组自交系为材料,利用SSR、SRAP、AFLP标记构建向日葵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设置正常水分(CK)和模拟干旱(18%聚乙二醇PEG-6000)两种水分条件,调查9个芽期数量性状,PCR扩增株系,构建一张包含17个连锁群、1105个标记(368个SSR、368个SRAP和369个AFLP)的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该图谱覆盖基因组长度3846.0 c M,平均图距3.48 c M,连锁群长度147.6~295.5 c M,每个连锁群标记数10~165个。两种条件下检测到33个QTL,其中干旱条件下检测到发芽指数、发芽率、胚芽长、胚根长、胚芽鲜重和胚根鲜重6个性状的14个QTL,可解释6.1%~14.0%的表型变异;正常水分(CK)条件下检测到发芽势、胚根长、胚芽鲜重、胚根鲜重、胚根干重和胚芽干重6个性状的19个QTL,可解释6.1%~25.8%的表型变异。两种水分条件下检测到Qefw5-1、Qefw5-2、Qefw5-4、Qrfw5、Qrfw10和Qrl9共6个QTL的遗传贡献率超过10%,此外,还检测到9个影响干旱胁迫与正常水分条件下性状差值的QTL,可能对抗旱性有直接贡献。这些QTL可为向日葵芽期抗旱分子设计育种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紫花苜蓿种子生产中临界氮稀释曲线模型的建立与应用
《中国草地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验证临界氮稀释曲线模型在紫花苜蓿种子生产中的适用性,探讨以氮营养指数评价紫花苜蓿氮营养状况的可行性,以敖汉苜蓿和公农1号苜蓿为材料,设置4个氮肥处理(0、45、90、135kg N/hm~2),于返青期施肥,并在现蕾期、开花期、结荚期和成熟期分别测定苜蓿地上部生物量和氮浓度值,建立了制种苜蓿的临界氮稀释曲线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氮营养指数模型来判断苜蓿氮素营养状况。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紫花苜蓿地上部生物量并未出现显著性的增加,表明苜蓿生长将不受氮素制约。因此选择地上部生物量的平均值作为最大干物重,确定临界氮浓度值并建立了临界氮稀释曲线模型。两个苜蓿品种的临界氮稀释曲线模型分别为Nc=3.352W~(0.391)(敖汉苜蓿)和Nc=2.673W~(0.485)(公农1号苜蓿)。根据氮营养指数模型推荐的施肥量为敖汉苜蓿在现蕾期和开花期共施45kg N/hm~2,在结荚期追施90kg N/hm~2;公农1号苜蓿在现蕾期不施肥,在开花期、结荚期和种子成熟前追施45kg N/hm~2。利用临界氮稀释曲线模型和氮营养指数模型可以很好地预测制种苜蓿植株氮营养状况,且模型的建立为苜蓿种子生产管理中适时合理施肥提供了新的方法。
关键词: 紫花苜蓿 种子生产 临界氮浓度 临界氮稀释曲线 氮营养指数


草原生态系统植物地下生物量分配及对全球变化的响应
《植物生态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草原生态系统植物生物量在地上和地下器官之间的分配是联系地上生产力与地下碳固持的枢轴环节。由于地下生物量的准确测定是正确分析生物量分配的基础,该文首先系统分析了植物地下生物量的测定方法及其优缺点;在此基础上,综述了当前草地生态系统地下生物量分配对全球气候变化主要驱动因子(降水、CO_2浓度、温度和氮沉降)的响应,并提出了今后相关研究中需解决的主要问题,以期为开展全球变化背景下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根冠比 地下生物量 降水格局 大气温度 CO2浓度 氮沉降


向日葵盐诱导HD-Zip类转录因子HB-12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HB转录因子家族基因在植物生长、发育、生物和非生物胁迫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根据已知序列Unigene551_All设计引物,利用SMARTer RACE技术从向日葵中克隆了一个HD-Zip类转录因子HB-12,该基因全长cDNA序列821 bp,包括长度为573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190个氨基酸。预测该蛋白的分子量和等电点分别为22.55 kD和5.58,具有一个同源异型框结构域(homeobox domain,HD)和一个同源异型框结合类亮氨酸拉链结构域(homeobox associated leucine zipper domain,HALZ),属于向日葵HD-ZipⅠ类蛋白,基因登录号为KU315052。HB-12蛋白不存在跨膜域,亚细胞定位预测其可能位于细胞核。聚类分析发现向日葵HB-12与茄科作物马铃薯和番茄HB-12基因亲缘关系较近。利用PCR技术扩增了HB-12全长cDNA对应的g DNA序列,该序列自起始密码子ATG至终止密码子TAA长度为652 bp,由2个外显子和1个内含子组成,基因登录号为KU315053。Real-time PCR结果表明,HB-12在向日葵根、下胚轴和叶中的表达存在器官特异性,且受盐、ABA及PEG的诱导表达。HB-12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为向日葵抗逆分子育种和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