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施氮量对食用向日葵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中国土壤与肥料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氮肥用量对向日葵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合理施用氮肥,在内蒙古中西部3个试验点开展了向日葵不同氮肥用量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施用氮肥均有显著的增产效果,各个试验区施氮肥的产量反应均为:200 kg/hm~2>150 kg/hm~2>100 kg/hm~2>300 kg/hm~2,推荐施氮量(200 kg/hm~2)的增产率为24.6%。氮肥用量与向日葵产量呈抛物线相关,施氮量为189.7~194.0 kg/hm~2时可获得向日葵最高产量,经济最佳施氮量应为148.5~157.4kg/hm~2。(2)百粒重、花盘直径和株高与向日葵产量达到显著相关。(3)随着植株生长发育,氮素逐渐向籽粒中转移,植株各器官氮素浓度依次为:籽实>空盘>叶>茎;氮素吸收量:籽实>茎>空盘>叶,施氮量为200 kg/hm~2的吸收量最高。(4)随着施氮量增加肥料利用率降低,在经济最佳施氮量150 kg/hm~2的情况下,内蒙古中西部氮肥的利用率平均为34.7%,氮肥的农学效率为5.38 kg/kg,每生产100 kg向日葵籽实吸收氮素为4.57 kg。(5)施氮量与向日葵籽实的蛋白质含量呈正相关关系,与籽实粗脂肪含量呈负相关关系。在经济最佳施氮量的情况下,籽实粗蛋白质产量和籽实粗脂肪产量均较高。从综合产量与氮素吸收量、经济效益来看,在内蒙古中西部氮素最佳投入量以150 kg/hm~2为宜。


基于MiSeq技术的枯草期放牧蒙古羊瘤胃细菌多样性分析
《河南农业科学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阐明枯草季节牧草对放牧蒙古羊瘤胃生理功能的影响,明确放牧蒙古羊瘤胃消化的限制性因素,随机选取终年放牧的6只蒙古羊,在枯草期通过口腔采取蒙古羊瘤胃液,利用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瘤胃细菌种群的结构和多样性。结果表明,共得到了2 774个操作分类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OTU),平均每个样品OTU为462.30。放牧蒙古羊瘤胃细菌共有13个门、24个纲、30个目、59个科、85个属被鉴定。在门水平上,厚壁菌门(Firmicutes,58.59%)、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18.18%)为放牧蒙古羊瘤胃中的优势细菌种群;在科水平上,主要包括瘤胃菌科(Ruminococcaceae,15.43%)、毛螺菌科(Lachnospiraceae,14.86%)和克里斯蒂娜科(Christensenellaceae,11.90%);在属水平上,普雷沃氏菌属(Prevotella,2.89%)和Candidatus saccharimonas(2.89%)是放牧蒙古羊瘤胃中的优势种群。说明冬春季枯草期放牧蒙古羊瘤胃细菌表现出典型的纤维消化菌群特征,因此,为瘤胃菌科和毛螺菌科提供营养,能够有效改善蒙古羊瘤胃的发酵功能,提高其对牧草的消化率。


绵羊瘤胃乙酸和丁酸的产生、吸收和流通规律及可代谢生脂物质的测定
《动物营养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1.0 M能量水平条件下绵羊瘤胃乙酸和丁酸的产生、吸收和流通规律并得到可代谢生脂物质(MLS)的测定值。选用6只体况良好、1.5岁左右、体重相近的安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和近端十二指肠瘘管的内蒙古半细毛羯羊,通过模拟连续饲喂从而获得瘤胃稳态条件,借助非同位素标记乙酸、丁酸溶液的启动-连续灌注技术进行MLS的测定。结果表明:1.0 M能量水平条件下,试验羊瘤胃乙酸﹑丁酸的基本产生速率分别为61.66和23.04 mmol/h;吸收速率分别为47.15和17.86 mmol/h,流通速率分别为14.52和5.19 mmol/h,吸收率分别为76.33%和77.52%。本研究条件下,饲粮每日提供M LS为135.69 g。
关键词: 绵羊 乙酸 丁酸 产生 吸收 流通 可代谢生脂物质


叶面喷施PP_(333)和6-BA对甜荞花芽分化及内源激素的影响
《西北植物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甜荞品种‘北早生’和‘赤甜荞1号’为材料,利用多效唑(PP_(333))和6-苄基腺嘌呤(6-BA)在不同幼苗时期进行叶片喷施处理,并采用扫描电镜观察花芽分化过程,记录开花时间,调查开花和结实数,通过液质联用方法检测3种内源激素生长素(IAA)、赤霉素(GA_3)、脱落酸(ABA)及人工合成细胞分裂素(6-BA)含量,探究两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甜荞的花芽分化及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为甜荞花期调控提供依据。结果显示:(1)第二片真叶期喷施100mg·L~(-1)PP_(333)和150mg·L~(-1)6-BA能显著提高甜荞结实率和单株产量,两种处理的结实率分别较对照提高49.5%、39.4%,单株产量分别提高41.8%、23.0%。(2)观察甜荞花芽分化过程并将其划分5个时期,分别为生长锥分化前期、生长锥分化期、小花原基分化期、雌雄蕊分化期和雌雄蕊形成期,在第二片真叶期喷施PP_(333)和6-BA均加快了甜荞花芽分化进程,使其开花时间提前。(3)喷施PP_(333)在幼苗期和现蕾期降低了内源IAA、6-BA含量,增加GA_3、ABA含量,而在盛花期增加内源IAA、6-BA含量,降低ABA、GA_3含量;喷施6-BA在幼苗期和现蕾期增加了内源GA_3、IAA含量,在盛花期降低了内源GA_3、IAA含量,3个时期均降低了内源ABA含量,增加了6-BA含量。研究发现,第二片真叶期是调控甜荞小花发育的关键时期,在此时叶面喷施100mg·L~(-1)PP_(333)和150mg·L~(-1)6-BA的调控效果最佳,可加快甜荞花芽分化进程,使开花时间提前,增加单株结实粒数,提高甜荞品种的结实率和单株产量;PP_(333)主要是通过减少甜荞开花数,增强弱势小花活力来提高结实粒数,而6-BA主要是利用增加开花数,提高有效可孕小花数来增加结实粒数。
关键词: 甜荞 多效唑(PP_(333)) 6-苄基腺嘌呤(6-BA) 花芽分化 内源激素


甜瓜果实成熟相关基因家族的全基因组鉴定及分析
《华北农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获得与甜瓜果实成熟相关的基因,选择与乙烯生物合成及信号转导相关的4个基因家族HB(Homeobox)、RIN(Ripening inhibitor)、ETR(Ethylene receptor)、CTR(Constitutive triple reaction),对甜瓜全基因组鉴定,分别获得CmHB家族成员17个、CmRIN家族成员21个、CmETR家族成员3个和CmCTR家族成员20个,通过序列比对和基序分析验证了家族成员鉴定的可靠性。利用转录组测序方法,分析4个基因家族各成员在甜瓜品种河套蜜瓜原种和转反义CmACO1基因的河套蜜瓜品系M9生长期和成熟期果实中的表达量,发现河套蜜瓜原种中13个基因在2个发育时期果实中的表达量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CmHB3、CmHB11生长期的表达量是成熟期的42,9倍,而CmHB4成熟期的表达量是生长期的27倍,其表达量均呈极显著差异。在M9品系中,12个基因在2个发育时期果实中的表达量存在显著差异,其中CmHB3、CmHB11生长期的表达量是成熟期的6,3倍,而CmHB4成熟期的表达量是生长期的41倍,其表达量均呈极显著差异。在生长期,CmHB3、CmHB11的表达量在2个材料中存在极显著差异,CmRIN14、CmRIN15存在显著差异。而在成熟期,CmHB3的表达量在2个材料中存在极显著差异,CmRIN14、CmRIN15存在显著差异。此外,还发现CmRIN14、CmRIN15在2个材料间的表达模式相反,表明其表达模式受CmACO1表达水平的影响。


内蒙古地区生鲜乳中硫氰酸钠含量的风险监测
《动物营养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旨在探明内蒙古地区生鲜乳中硫氰酸钠(SCN)的含量,为生鲜乳中SCN的限量规定提供数据参考。试验检测了内蒙古地区2013—2017年10个盟/市2 443批次生鲜乳中的SCN含量。结果表明:1)内蒙古地区2013—2017年2 443批次生鲜乳中SCN含量均有不同程度地检出,检出范围在0~12.00 mg/kg,生鲜乳中SCN含量平均值在1.67~3.79 mg/kg,呈逐年下降趋势;其中2013年生鲜乳中SCN含量平均值显著高于2014年、2015年和2017年(P<0.05),2014年和2015年生鲜乳中SCN含量平均值显著高于2017年(P<0.05),2013—2017年生鲜乳中SCN含量平均值为2.75 mg/kg; SCN检出率在32.20%~99.09%,呈逐年下降趋势,SCN的平均检出率为78.14%。2)内蒙古地区10个盟/市生鲜乳中SCN含量平均值在1. 79~5.81 mg/kg;锡林郭勒盟生鲜乳中SCN含量平均值显著高于除乌兰察布市的其他盟/市(P <0.05);呼伦贝尔市生鲜乳中SCN含量检出的最大值最高,为12. 00 mg/kg;包头市和鄂尔多斯市生鲜乳中SCN检出率最高,为100.00%。由此可见,内蒙古地区生鲜乳中SCN含量和检出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不存在外源添加的风险隐患,各盟/市生鲜乳中SCN含量不同。


北方风沙区生态修复的科学原理、工程实践和恢复效果
《生态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北方风沙区位于欧亚草原的东部,是我国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地区之一,其在北方生态安全屏障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在国家一系列生态保育工程的支持下,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但是,由于受人类活动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该地区仍然面临着严峻的环境压力。在中国科学院科技服务网络计划(STS计划)等项目支持下,开展了北方风沙区土地沙化成因及退化土地空间分布研究,集成了北方风沙区重点脆弱区生态恢复的理论和技术体系,以内蒙古中部的阴山北麓地区、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和蒙辽交界的科尔沁沙地为重点研究区域,进行了高效人工草地建植、天然草地恢复和管理、沙化草地治理等相关工程技术的示范,开展生态恢复模式的效果跟踪监测和生态效益评估,确定生态恢复技术和模式的技术参数和指标,明确不同集成技术与模式在北方风沙区的适用区域和范围,为技术模式的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通过上述研究,可以为中央和地方政府制定生态系统管理和退化生态系统恢复政策、建立我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提供决策依据,为生态修复产业提供技术指南,为相关研究提供全面系统的基础数据支撑。


牛磺鹅去氧胆酸对糖皮质激素受体激活效应
《中国兽医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探讨牛磺鹅去氧胆酸(TCDCA)对糖皮质激素受体(GR)的激活效应,采用免疫荧光术检测NR8383细胞内GR的表达及不同浓度TCDCA对NR8383细胞核移位的影响,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分析了TCDCA对AA大鼠FLS细胞中由GR产生的VCAM-1和COX-2mRNA表达的影响,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分析了TCDCA对AA大鼠FLS细胞中由GR介导的VCAM-1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TCDCA可以极显著性(P<0.01)的激活NR8383细胞内的GR受体,且在加入GR的特异性抑制剂RU486之后,GR受体的荧光值显著下降,表明RU486阻断了TCDCA对GR受体的激活作用。而TCDCA组和DEX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TCDCA可以抑制VCAM-1及COX-2的表达量。由此进一步证明TCDCA是通过GR受体发挥抗炎和免疫调节作用。
关键词: 牛磺鹅去氧胆酸 NR8383细胞 FLS细胞 糖皮质激素受体


春玉米干物质积累及转运对种植模式和种植密度的响应
《华北农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索春玉米干物质积累及转运对种植模式和种植密度的响应,以农华101为供试材料,以常规等行距种植模式为对照(60 cm,CK),研究宽窄行种植模式(80 cm+40 cm,KZ)下春玉米的干物质积累,设3个种植密度水平,测定了不同生育时期干物质积累量,并计算干物质转运量及转运对籽粒的贡献率。结果表明:2个试验区的产量在3个密度下均表现为KZ>CK,且达到显著水平,增产幅度在2.5%~15.1%。叶面积指数均表现为KZ>CK,生育后期叶面积指数下降幅度CK>KZ,且密度越大,降幅越大;叶片SPAD值除吐丝期D1、D2密度下穗位上叶外,各层位SPAD值均表现为KZ>CK;冠层透光率各个密度各个层位上均表现为KZ>CK,达到显著水平。茎叶总干物质积累量、转运量均表现为KZ>CK,在3个种植密度下均达到显著水平;"茎鞘+叶片"转运对籽粒的贡献率在各个密度下也均表现为KZ>CK,其中大兴屯宽窄行在D3密度时最大。在西辽河平原及同类地区,宽窄行种植有利于延缓较高密度种植下生育后期的叶片衰老、干物质积累和转运,是增密增产提效的有效途径。


滴灌水肥一体化条件下覆膜对玉米生长及土壤水肥热的影响
《农业工程学报 》 2019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系统地从玉米生长和土壤水肥热的变化来揭示覆膜的调控效应,于2014、2015年两种基础地力水平上设置覆膜滴灌与无膜滴灌开展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与裸地滴灌比较,覆膜提高了玉米生育前期及快速生长期的叶面积指数,缩短了群体冠层发育时间。覆膜能提高出苗率4.9%~5.2%、有效株占比率5.7%~6.3%、增加籽粒与茎叶氮磷钾积累量3.9%~19.8%。覆膜能提高产量10.8%~14.2%、增加水分利用效率17%~18.4%,并且提高穗位叶光合能力与肥料偏生产力,良好基础地力可增幅覆膜效果。在播种后75 d内,覆膜提高了1 m土层贮水量达3.9%~15.7%,冠层发育完全后土壤贮水量表现为接近或小于裸地。覆膜能降低表土在相等时间间隔内水分消耗的差异,可降低表土水分消耗量在0~60 cm深耗水总量的占比率、并且削弱了湿润土体水分消耗的垂向差异。覆膜降低了灌后1~7d滴灌带处土壤水分消耗量7.59 mm、降低了膜侧处耗水量9.44 mm。覆膜可提高生长进程中0-20 cm土壤有效氮2.13~12.0 mg/kg,增加籽粒与茎叶氮积累量的同时也增大了玉米对20~60 cm土层的氮素吸收量。对收获后20~100 cm残留有效氮及速效磷以不明显影响或降低为主。土壤热增减随水分供应与消耗呈现出交替循环的波动性,覆膜明显增加了生育前期及快速生长期土壤温度,5 cm土层75 d多得到44.92℃的日均地积温,显著表现在土壤得水失热(井灌水和降雨后)至地温回升期,能稳定地温振幅且在土壤冷凉时获得更多的地积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