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培养温度对酸性茶园土壤硝化作用的影响
《茶叶学报 》 2016
摘要:采用短期(36d)室内好气培养方法,研究不同培养温度(10℃、20℃和30℃)对茶园土壤硝化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茶园土壤硝态氮含量随时间的变化呈"J"型增长趋势,延滞期为11d,符合指数方程N=N_0e~(kt)(P<0.01),但培养温度增加并未打破硝态氮增长的延滞期;在10~30℃培养温度范围内,随着培养温度的升高,茶园土壤净硝化量、硝化速率、硝化率和硝化常数k值呈升高态势,而硝化潜势(N_0)以20℃处理最大;30℃培养温度下土壤硝化作用显著高于10℃和20℃处理(P<0.05),但两个低温区间(10℃和20℃)差异不显著(P>0.05)。以上结果说明,本试验条件下,升温会促进硝化作用,但并未改变酸性茶园土壤硝态氮积累模式,延滞期较长(11d),有利于茶树对铵态氮的吸收利用。


一种中国李害虫——梅下毛瘿螨
《中国南方果树 》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梅下毛瘿螨(Acalitus phloeocoptes Nalepa)是世界广布种,在中国李上为首次报道,主要为害芽苞,包括花芽和叶芽。若、成螨群居在幼嫩的鳞片间隙取食和繁殖,被害芽异常增生畸变,芽苞周围的芽丛不断增多,芽体变大、变短,多个畸形芽簇生在芽的基部,形成大小不一的球状瘿瘤,不能正常萌发和展叶,影响开花结果,给生产造成严重影响,后期瘿瘤逐渐木质化,并且造成节间缩短。
关键词: 李 梅下毛瘿螨 Acalitus phloeocopte 为害症状 形态 防治


菌渣施用对柑橘园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和惰性有机碳的影响
《生态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物理和化学分组方法研究了不同菌渣施用处理下柑橘果园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和惰性有机碳的变化,旨在为以提高有机碳固定为目的的果园土壤管理措施研究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对各级别团聚体影响有差异,有机无机配施增加了大团聚体(>250μm)的含量。团聚体内有机碳含量表现为随着粒径增大而增加的趋势,且大团聚体的有机碳库量表现为随菌渣施用量增加而增加的趋势,但短期内施用有机肥并没有显著性地提高土壤有机碳库中大团聚体有机碳的比例。施有机肥处理的柑橘园土壤惰性有机碳含量和微团聚体有机碳库量分别比不施肥和单施化肥处理的提高23.77—44.27%和22.78—43.12%、3.67—9.24%和1.80—7.28%,说明有机无机肥配施可以增加果园土壤有机碳的积累。


农业部华南杂交水稻种质创新与分子育种重点实验室召开年度学术年会
《福建稻麦科技 》 2016
摘要:为及时了解重点实验室的各项研究进展,使实验室的研究目标能适应未来农业对农业科技发展要求,同时对实验室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新的规划和部署,2015年12月28日,农业部华南杂交水稻种质创新与分子育种重点实验室学术年会在福州召开。会议邀请了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全体委员及我院刘波院长、张伟光副院长、翁伯琦副院长等院领导出席并致辞,会议由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李家洋院士主持,实验室全体成员参加了会议。


鸭圆环病毒基因Ⅰ型和Ⅱ型PCR-RFLP鉴别诊断方法的建立
《中国家禽 》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鸭圆环病毒(Duck circovirus,DuCV)是近年来鸭群新发的免疫抑制病。对DuCV基因特征分析发现,DuCV存在两种基因型(基因1型和基因2型,Du CV-1和DuCV-2)。根据DuCV-1和DuCV-2复制相关蛋白基因编码区核苷酸序列特征,建立一种鉴别DuCV-1和DuCV-2的聚合酶联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结果表明,特异性的PCR引物可同时对DuCV-1和Du CV-2进行扩增,获得约616 nt大小的目的片段。将获得的PCR产物经KpnⅠ酶切后,可见DuCV-2的PCR产物可被切成两段,大小分别为360 nt和256nt;而DuCV-1的PCR产物经KpnⅠ酶切后大小不变,仍为616 nt。研究建立了鸭圆环病毒基因型(DuCV-1和DuCV-2)PCR-RFLP鉴别诊断的方法,可用于DuCV-1和DuCV-2感染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
关键词: 鸭圆环病毒 DuCV-1 DuCV-2 KpnⅠ酶切 PCR-RFLP


我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发展模式及政策建议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加快推进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对于稳定农业生态平衡、缓解资源约束、减轻环境压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形成可复制、可持续推广的利用模式是促进秸秆综合利用整体水平提升的关键。在分析我国秸秆综合利用发展背景的基础上,总结了我国在促进秸秆综合利用方面制定的政策、资金、技术、考核等保障措施,归纳分析了秸秆全量化利用和收储运体系的发展模式,并从工作创新机制、资金投入机制、政策创设机制、技术支撑机制、示范带动机制等方面提出建议措施,以期为我国秸秆综合利用的科学有序推进提供理论支撑。


福建省花生营养品质评价及其食用品质灰色关联法分析
《安徽农业科学 》 2016
摘要:[目的]对福建省的主栽花生品种进行分析测定及营养评价,为福建省食用型花生品种开发提供依据。[方法]在福建省8个县区采集19个主栽花生品种,检测分析花生样品的主要营养成分,采用灰色关联法分析更适合作为食用花生的品种。[结果]试验表明,供试花生品种的脂肪和蛋白质平均含量分别为48.06%和32.65%;必需氨基酸平均含量占氨基酸总量的29.24%,其中龙花243必需氨基酸含量最高,为8.57%,泉花646最低,为6.64%;不饱和脂肪酸在脂肪中所占的平均含量为81.70%,最高为汕油21,达到88.10%,泉花6号最低,仅为79.30%。油酸/亚油酸比值平均为1.2,其中福花4号最高,达到1.4,说明其较耐贮藏。[结论]灰色关联法分析结果显示,福花4号在供试花生品种中最适合作为食用花生品种,泉花8号次之,泉花10号最不适合。


留果量和结果部位对莲雾优系农科二号果实品质的影响
《中国果树 》 2016
摘要:以莲雾优系农科二号为试材,采用人工疏果方式设不同留果量和结果部位处理,研究其对单果重、果长、果顶宽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穗留果量为2、3个时,单果重、果长、果顶宽、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均极显著高于对照;穗留果量为4个时,单果重、果长均显著高于对照,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极显著高于对照。树冠内膛果实较外围果实大而长,单果重、果长差异极显著,果顶宽差异显著,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差异不显著。树冠外围中、下部果实的单果重大于上部,且果顶显著宽于上部;中、下部果实显著或极显著长于上部;上部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极显著高于中、下部。由此可见,疏果有利于果形、单果重和内在品质的形成,建议每穗留果2~4个,选择树冠内膛和外围中部结果为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