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水稻高产优质种质创新
《科技创新导报 》 2016
摘要:紧紧围绕绿色超级稻的目标,创制了45份米质达部颁一级和二级米标准的新材料,其中30份材料的米质达部颁一级米标准;并培育出优质三系不育系川106A,其米质达部颁一级米标准。培育产量潜力有明显提高的新种质32份,其中产量潜力显著增加的新材料11份,为进一步的绿色超级稻育种打下了基础。培育并通过国家或省级审定的新品种13个,其中通过国家审定的品种3个,另有10个组合正在参加国家和省级区试;川优6203的培育成功,其米质可与泰国香米媲美,填补了长江上游,尤其是四川无法自生产优质稻米的空白。该项目发掘与定位5个水稻产量、品质、抗性相关的优良复等位基因,开发与稻米粒型、垩白、高抗性淀粉、柱头外露、叶片表面绒毛等性状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20个,为水稻优质高产绿色超级稻育种的培育提供了有用信息。选育绿色超级稻新品种的同时,通过新品种示范,积极地推广新品种,新品种推广面积为157万亩。
枇杷心腐病病原菌鉴定及其防治药剂室内毒力测定
《植物保护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福建省枇杷心腐病的病原菌种类并筛选有效防治药剂,采用形态学特征与分子生物学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采自漳州漳浦和云霄的枇杷心腐病样品进行病原菌鉴定,同时以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17种杀菌剂的室内毒力。结果表明,枇杷心腐病病原菌的ITS序列与Gen Bank中登录的尖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acutatum的相似性为99%,结合病原菌的菌落、分生孢子形态等特征,将其鉴定为尖孢炭疽菌C.acutatum,Gen Bank登录号为KU862634,并命名为EJCA-4。室内毒力测定结果显示,17种杀菌剂中对EJCA-4菌株菌丝生长抑制作用最强的为咪鲜胺和氟硅唑,EC_(50)分别为0.1μg/mL和0.2μg/mL;其次为溴菌腈和腈菌唑,EC_(50)均为0.7μg/mL;异菌脲、三唑酮、嘧菌酯、苯醚甲环唑和丙森·醚菌酯对EJCA-4菌株也有较好的抑制作用,EC_(50)均小于10.0μg/mL;苦参·蛇床素和波尔多液对EJCA-4菌株的抑制作用最差,EC_(50)分别为536.0μg/mL和2 526.9μg/mL。


赏食兼用型甘薯及其应用前景
《作物杂志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甘薯的利用价值及利用现状进行了简述,在观赏甘薯的基础上,开创性地提出了赏食兼用型甘薯的概念,并对赏食兼用型甘薯的开发原则及发展建议进行了阐述,指出赏食兼用型甘薯的选育必须建立新的育种目标、加大宣传和引导力度,最后对赏食兼用型甘薯的市场前景进行了分析。


莲雾果皮花色素提取条件研究
《福建农业学报 》 2016
摘要:以紫红莲雾果皮为试验材料,采用单因素试验及正交试验研究提取液种类、乙醇浓度、超声波功率提取时间、提取温度、料液比及提取次数对莲雾果皮花色素提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因素对提取效果的影响由强到弱依次为乙醇浓度、料液比、提取温度、提取时间,较适宜的提取条件为:以2.5%柠檬酸-无水乙醇为提取液,料液比为1∶50,50℃中浸提40min。


地毯草黄单胞菌产黄原胶与魔芋胶复配胶的流变性
《福建农业学报 》 2016
摘要:改善地毯草黄单胞菌FJAT-10151产的黄原胶的力学性能,研究黄原胶/魔芋胶复配胶的流变性,为该复配胶的开发应用提供基础数据及参考。通过分析复配比、质量浓度、pH值、加热温度、加热时间、氯化钾浓度等对黄原胶/魔芋胶复配胶黏度的影响研究其流变性。结果表明:黄原胶/魔芋胶复配胶为"非牛顿流体",最佳复配比为4∶6;复配胶的黏度随pH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在pH 8.0时黏度最大;复配胶的黏度随加热温度的增大而先增大后减小,在60℃达到最大值;复配胶的黏度随加热时间的延长而减小;氯化钾浓度和冻融处理对复配胶的黏度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0.5%复配胶在60℃加热30min条件下黏度为454.337Pa·s,其稠度系数为9 117。


茶假眼小绿叶蝉抗联苯菊酯品系和敏感品系解毒酶活性及增效作用研究
《茶叶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明确茶假眼小绿叶蝉(Empoasca vitis)对联苯菊酯代谢抗性相关的解毒酶,本研究采用室内生物测定和生化分析方法,比较了假眼小绿叶蝉抗联苯菊酯品系和敏感品系的3种解毒酶活性差异,并分析了3种增效剂对联苯菊酯的增效作用。解毒酶活性测定表明,茶假眼小绿叶蝉抗联苯菊酯品系羧酸酯酶(Car E)、细胞色素P450氧化酶O-脱甲基(PNOD)、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比活力都高于敏感品系,3种解毒酶活性分别为敏感品系的2.09倍、4.34倍和1.59倍。增效剂磷酸三苯酯(TPP)、增效醚(PBO)和顺丁烯二酸二乙酯(DEM)在茶假眼小绿叶蝉敏感品系中的增效比分别为1.04、1.09、1.00,而在联苯菊酯抗性品系中的增效比分别为1.80、7.97、1.03。上述结果证明,羧酸酯酶和细胞色素P450氧化酶活性的增强在茶假眼小绿叶蝉对联苯菊酯的抗性产生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4个毛木耳菌株的农艺性状及ITS评价分析
《福建农业学报 》 2016
摘要:采用原生质体法复壮4个供试菌株,并研究其菌落形态、子实体性状等农艺性状,同时进行ITS分析,结果表明供试菌株属于毛木耳,且性状互补,各有优势,AP2010为白色变异菌株,AP201表现产量高,漳耳43-28、43012表现耳片商品性状好,耳片平整,抗性强,稳定的特点,为毛木耳育种提供丰富的亲本来源。


杂交狼尾草、羊草不同干草比例对奶牛生产性能和乳品质的影响
《草业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饲粮中用闽牧6号杂交狼尾草(Pennisetum americanum×P.purpureumcv.Minmu 6)鲜草代替等量干物质羊草(Leymus chinensis)干草对奶牛生产性能及乳品质的影响,选用24头胎次一致(1胎)、产奶量相近(15kg左右)的荷斯坦奶牛,设置6个处理,各处理间饲粮中闽牧6号杂交狼尾草的重量分别为:0(CK)、7.50、15.00、22.50、30.00和37.50kg。试验期40d(预试期10d,正试期30d)。结果表明,1)夏季30~37℃条件下,在中低产奶牛饲粮中使用7.5~37.5kg杂交狼尾草鲜草替代羊草干草,各处理奶牛的干物质采食量和产奶量差异不显著(P>0.05)。2)从试验前、后产奶量的对比来看,与全干草的对照组相比,给饲鲜草的试验组产奶量相对更稳定。3)饲粮中供给22.5kg杂交狼尾草鲜草时,每100g牛乳中α-亚麻酸含量最高为15.88mg,比CK增加了43.41%(P<0.05)。由此可知,夏季高温条件下,在奶牛饲粮中供给杂交狼尾草鲜草有助于稳定产奶量,并提高部分试验组乳中α-亚麻酸含量。


水稻研究所召开“2015年福建省重大专项”杂交稻新品种现场观摩会
《福建稻麦科技 》 2016
摘要:2016年9月28日,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在三明市沙县召开2015年福建省重大专项——"粮食作物优质、高产、抗逆育种及关键技术研究"水稻专题"杂交稻新品种现场观摩会"。观摩会由专题首席专家占志雄研究员主持,福建省科技厅农业处孙刚副处长、福建省农科院谢华安院士、张伟光副院长,厦门大学王侯聪教授、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所、生物所、作物所、甘蔗所、植保所以及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