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0820条记录
水稻黑条矮缩病抗性评价方法及抗性资源筛选

作物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水稻黑条矮缩病是水稻主要病毒病害之一。目前由于缺乏规模、高效的黑条矮缩病抗性鉴定体系,制约了抗黑条矮缩病水稻资源的发掘,限制了抗黑条矮缩病的育种进程和基础研究。本研究通过分析水稻黑条矮缩病田间鉴定所需灰飞虱的有效接种密度、带毒率及播期等,提出水稻黑条矮缩病田间鉴定有效接种的灰飞虱密度在800万头hm–2左右较为合理,而带毒率应不低于5%。并进一步对现有黑条矮缩病人工接种鉴定的循回期、接种虫量、接种时间及虫龄等进行了优化。利用上述鉴定体系,2010年对来源于20个国家的共1240份水稻种质进行黑条矮缩病田间鉴定,初步获得发病率低于10%的品种34个;2011、2012连续两年对该34个品种进行多年多点重复抗性鉴定,发现来自东南亚地区的3个品种Kanyakumari 29、Madurai 25和Vietnam 160连续3年发病率均低于10%,表现较高的黑条矮缩病的抗性。进一步分期播种鉴定的结果表明,Kanyakumari29在3个播期、3个鉴定点的发病率均低于12%,而Madurai 25和Vietnam 160发病率均低于9%。此外,在人工接种条件下Kanyakumari 29、Madurai 25和Vietnam 160的发病率均低于9%。因此,多年多点田间鉴定和人工室内接种鉴定的结果均表明,Kanyakumari 29、Madurai 25和Vietnam 160稳定、高抗黑条矮缩病。综上所述,本研究建立的田间鉴定与室内鉴定相结合的黑条矮缩病鉴定体系准确、可靠,可用于黑条矮缩病的大规模鉴定,该体系的建立及高抗黑条矮缩病水稻资源的发掘为水稻抗黑条矮缩病基因的鉴定及育种利用提供了重要的方法和材料基础。

关键词: 水稻 黑条矮缩病 抗性鉴定

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海南分离物基因组测定与毒源分析

植物保护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分析2012年采自海南西瓜上具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侵染典型症状的病毒分离物CGMMV-HaiN12的分子特征和可能来源,以病叶总RNA为模板,分3段进行RT-PCR扩增,测定了该分离物基因组全长序列。结果表明CGMMV-HaiN12基因组全长为6 425bp(GenBank登录号KC852074),与已报道的CGMMV分离物相比,除5′和3′端非编码区核苷酸数目略有不同外,编码区的基因结构完全相同。CGMMV-HaiN12全基因组序列与韩国分离物AF417242的相似性为99.6%、遗传距离为0.004,在进化树的末端两者聚为一支。将CGMMV-HaiN12与已发布的中日韩分离物的外壳蛋白基因序列进行遗传进化分析,所有分离物在0.000~0.027的遗传距离上聚为一支,显示这些分离物具有高度的相关性,而与欧洲的西班牙和俄罗斯的2个代表分离物具有较大差别。在进化树末端,CGMMV-HaiN12与3个韩国分离物(AJ245440、JF838188、AF417242)、2个我国湖南分离物(JQ715592、JQ715595)聚为一支,表明CGMMV-HaiN12可能由韩国传入,并且与传入我国湖南的分离物高度同源。在海南本地不进行西瓜制种的情况下,为控制CGMMV在海南的危害应加强对进入海南的西瓜和砧木种子的检疫工作。

关键词: 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 基因组结构 遗传距离 进化树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水稻品种谷草双优收获期研究

草业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明确不同水稻品种的适宜收获期有助于在兼顾稻谷生产的基础上改善稻草饲用品质,提高稻草饲用率。本研究利用两优培九(杂交籼稻)、武育粳3号(迟熟中粳)、南粳44(早熟晚粳)和南粳46(中熟晚粳)等4个水稻品种,研究不同收获期(提前6 d,提前3 d,标准收获期,推后3 d,推后6 d)对稻谷产量、稻草产量及饲用品质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粗蛋白(CP)、酸性洗涤纤维(ADF)、干物质体外消化率(IVDMD)和青贮发酵品质pH、乳酸(LA)和氨态氮(NH3-N)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收获时间的推迟,4个品种的稻谷产量均呈现不同程度的上升;两优培九提前6 d收获、南粳44提前3 d收获、武育粳3号推迟3 d收获、南粳46推后6 d收获时稻草中NSC含量最高;稻草中CP含量随着收获日期的推迟持续下降,其中两优培九的下降幅度最大;稻草产量、IVDMD和青贮发酵品质的变化规律和稻草中NSC含量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综合不同收获期稻草饲用品质的变化规律,在尽量减少对稻谷产量影响的前提下为获得较高的饲用品质,两优培九提前6 d收获,武育粳3号和南粳44推后3 d收获,南粳46推后6 d收获较为适宜。

关键词: 水稻 稻谷产量 稻草 饲用品质 收获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无叶枕突变体oslg-h鉴定及基因定位

分子植物育种 2014 CSCD

摘要:水稻无叶枕突变体的叶夹角较小,叶片直立,在培育叶片直立型水稻新品种中存在潜在价值。本研究对一个新的水稻无叶枕突变体oslg-h进行了鉴定、基因定位和候选基因分析。oslg-h表现为叶枕、叶舌、叶耳缺失,株型紧凑和叶片直立。遗传分析表明,oslg-h受一对隐性基因控制。利用oslg-h/dullar F2群体将该基因定位在第4染色体的Indel12和Indel21之间254 kb范围内,其间包含一个已报道的无叶枕基因OsLG1。对野生型和突变体中OsLG1启动子、5'非翻译区(5'UTR)、开放阅读框和3'非翻译区(3'UTR)测序比对发现:在突变体中OsLG1第2个内含子和3'UTR各有1处插入突变。RT-PCR分析和测序表明,内含子区域的碱基插入突变没有影响该基因的表达和mRNA的剪接。根据3'UTR插入位点设计了一对特异检测该突变位点的Indel标记Indel-U,对苏御糯-5-1/oslg-h F2进行分析,112个无叶枕植株扩增条带均是与oslg-h相似的200 bp带型。353个有叶枕植株扩增出两种带型,一种是与苏御糯-5-1相似的192 bp带型;另一种是与苏御糯-5-1/oslg-h F1相似的192 bp和200 bp带型。以上表明oslg-h无叶枕表型可能是由3'UTR插入突变导致的。Indel-U能直接区分OsLG-HOsLG-H、OsLG-Hoslg-h和oslg-hoslg-h三种基因型,在oslg-h基因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基因聚合育种中具有直接应用价值。

关键词: 水稻 无叶枕 分子标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Bacillus subtilis PTS-394对番茄根系及根围微生态的影响

江苏农业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明确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PTS-394对番茄根系及根围微生态的影响,本研究采用生理生化方法测定了番茄根系活力和根围土壤酶活性,并测定了番茄根冠比及根系周围可培养微生物的数量。结果表明,枯草芽孢杆菌PTS-394能够显著促进番茄根系生长,促进生长率达25%;同时PTS-394还能够提高根系活力,在PTS-394处理后第12 h、24 h,根系活力均比对照显著增高,增高比例分别为17.0%和25.6%,随后根系活力和对照基本持平并保持一致。枯草芽孢杆菌PTS-394的施用对番茄根围土壤中的放线菌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对真菌具有轻微的抑制作用,而对细菌则无明显作用。此外,PTS-394能够促进番茄根围土壤脲酶和土壤蔗糖酶的活性,但其对2种酶的作用均有时效性,其影响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逐渐减弱。

关键词: 枯草芽孢杆菌PTS-394 根系活力 根际微生物群体 土壤酶活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茶树鲜叶品质成分浸提方法比较及应用

茶叶科学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代谢组学和系统生物学研究要求数据丰富、重复性好,简单易行、浸提效率高的样品前处理方法是获得较好的试验结果的关键步骤。比较了不同浸提剂(甲醇、乙醇和高氯酸)和不同研磨方法(球磨机和研钵研磨)对茶树叶片品质成分的浸提效果,结果表明,70%乙醇和70%甲醇对茶鲜叶氨基酸的浸提效率显著高于无水甲醇和无水乙醇,而对鲜叶茶多酚的浸提效率以100%乙醇和70%乙醇最好;3 mol·L-1高氯酸对鲜叶氨基酸浸提效率最高,超过70%乙醇,但对茶多酚的浸提效率最低。优化出一种针对茶树鲜叶浸提的快速前处理方法(70%乙醇,球磨机研磨5 min)。对鲜叶经冷冻干燥和微波杀青处理后浸提的茶多酚和氨基酸含量进行了比较,发现冷冻干燥可以更好地保持茶树叶片中特征代谢产物成分。

关键词: 茶树 浸提 茶多酚 氨基酸

利用基因工程抗体建立的新型双抗夹心ELISA法检测Cry1Ac毒素

江苏农业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新型双抗夹心ELISA方法检测Cry1Ac毒素的效果,分别用纯化后的抗Cry1Ac单链抗体和anti-Cry1Ac兔多克隆血清(Anti-Cry1Ac-PAbs)作为捕获抗体和检测抗体,通过方阵滴定确定其最佳工作浓度,建立双抗夹心ELISA法。再用优化后的双抗夹心ELISA方法对检测Cry1Ac毒素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回收率进行鉴定。结果表明,新型双抗夹心ELISA法最低检测限为0.91 ng/ml,线性检测范围为1.04 ng/ml~3.49μg/ml。5种稻米中Cry1Ac毒素的平均回收率为69.42%~87.95%,变异系数为1.19%~6.50%。

关键词: 基因工程抗体 双抗夹心ELISA Cry1Ac毒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食用型甘薯品质性状变化及其与农艺性状相关性

江苏农业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究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甘薯块根品质性状变化及其与主要农艺性状的关系,测定了3种食用型甘薯品种的结薯数,块根干率,茎、叶、柄、块根鲜质量,总胡萝卜素、淀粉、还原糖、可溶性糖和粗蛋白含量。结果显示,食用型甘薯的淀粉含量于栽插后50~92 d出现"升高-下降-升高"的变化趋势,之后随块根膨大而小幅波动,总体上稍有增加;在栽后50~92 d,块根中可溶性糖和还原糖含量的变化规律相似,均与淀粉含量的变化动态相反;淀粉含量与块根干率的变化动态总体上一致;粗蛋白含量的变化趋势与可溶性糖含量基本一致;而总胡萝卜素含量在不同食用型甘薯品种间差异较大,表现为苏薯8号>徐薯23>栗子香。食用型甘薯的淀粉含量与块根鲜质量和干质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可溶性糖干质量日增长量与块根鲜质量日增长量极显著正相关。食用型甘薯块根中可溶性糖的积累与块根的膨大具有一致性。

关键词: 食用型甘薯 品质性状 农艺性状 相关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番茄Sl_OASTL/LCD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及其对侧根生长的作用

植物生理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硫化氢(H2S)是植物中最新发现的一种气体信号分子,高等植物中内源H2S主要由L-型半胱氨酸脱巯基酶(LCD)和D-型半胱氨酸脱巯基酶(DCD)两类蛋白产生。我们的前期研究结果表明外源H2S能够促进植物侧根发育。为了研究内源H2S的产生机制及H2S与一氧化氮(NO)在调控侧根发育中的作用,本实验以番茄幼苗为材料,克隆了编码H2S合成酶基因Sl_OASTL/LCD;研究抑制内源H2S对NO诱导侧根发育的影响;并研究了NO对Sl_OASTL/LCD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1)番茄根中存在3个O-乙酰丝氨酸(硫醇)裂解酶基因(Sl_OASTL1、Sl_OASTL2、Sl_OASTL3)。比对和结构分析显示,Sl_OASTL1为编码H2S合成酶基因LCD,所以将Sl_OASTL1命名为Sl_OASTL/LCD;启动子区域分析显示,Sl_OASTL/LCD基因上游含有多个响应NO和植物激素信号的保守基序。(2)与对照相比,内源H2S合成酶抑制剂DL-炔丙基甘氨酸(PAG)和内源H2S清除剂亚牛磺酸(HT)处理均能抑制侧根生长。(3)外源NO供体硝普钠(SNP)显著诱导侧根生长。(4)PAG和HT处理均能够抑制NO对侧根生长的诱导作用。(5)RT-PCR分析显示,SNP处理能够显著诱导幼苗根中Sl_OASTL/LCD的表达。上述结果表明,NO可能通过调控Sl_OASTL/LCD的表达产生内源H2S诱导番茄幼苗侧根发育。

关键词: Sl_OASTL/LCD 硫化氢 侧根 番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秸秆青贮饲料中可培养微生物多样性分析及优势乳酸菌的分离鉴定

草地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影响水稻(Oryza sativa L.)秸秆青贮质量的腐败菌种类并筛选适合其青贮的优质乳酸菌,研究了青贮前后水稻秸秆中可培养微生物的变化并分离鉴定2株乳酸菌。使用稀释平板涂布法将青贮前后可培养微生物计数并分离纯化,限制性酶切分析ARDRA技术分析分离纯化后的微生物多样性,结合ARDRA和RAPD-PCR技术对青贮中优势乳酸菌进行分离鉴定。结果表明:青贮前后好氧或兼性厌氧细菌菌落总数由7.6×10~7 cfu·g~(-1)下降到2.43×10~6 cfu·g~(-1),真菌菌落数变化较为明显,从4.43×10~5 cfu·g~(-1)下降到86 cfu·g~(-1),乳酸菌菌落数从4.16×10~5 cfu·g~(-1)上升到6.61×10~6 cfu·g~(-1)。ARDRA聚类分析及16SrDNA测序显示青贮前存在腐败细菌芽孢杆菌(Bacillus)和致病菌阴沟肠杆菌(Enterobacter),青贮后腐败细菌主要是芽孢杆菌,腐败真菌主要为青霉菌属(Pemicillium)。筛选出的2株乳酸菌分别属于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 casei)和片球菌属(Pediococcus ethanolidurans),需进一步验证是否可作为青贮饲料添加剂。水稻秸秆青贮后依然有腐败菌的存在,需进一步提高其青贮发酵工艺,防治有氧恶化。

关键词: 水稻秸秆青贮 腐败菌 乳酸菌 分离鉴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