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南海中部全新世以来海山深潜区有孔虫的地球化学记录及反映的气候变化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有孔虫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能够捕获或黏附周围海水中的钙质或硅质形成自己的壳体,因此有孔虫的地球化学特征能够记录古气候、古海洋和古环境信息。以2017年蛟龙号第136潜次在南海珍贝海山底部约2 500 m水深位置精准采集的柱状样品为研究对象,对其中的G.ruber以及G.sacculifer两类浮游有孔虫壳体的Mg/Ca以及碳氧同位素组成进行了分析测试。结果表明自12.6 ka以来该海域表层海水温度(SST)的变化范围为24.4~29.3℃,平均温度为26.2℃,并能够识别出明显的气候突变事件,在时间范围上与新仙女木事件和全新世东亚夏季风突变事件大致吻合。这些突变事件可能受控于ENSO活动和热带辐合带(ITCZ)平均位置的纬向移动,并与北大西洋冰筏事件具有遥相关。此外,发现全新世期间浮游有孔虫G.sacculifer和G.ruber的碳同位素分馏值Δ~(13)C_(G.sacculifer-G.ruber)与SST变化有关,SST降低时,Δ~(13)C_(G.sacculifer-G.ruber)呈负偏;而在SST升高时,Δ~(13)C_(G.sacculifer-G.ruber)呈正偏。
关键词: 浮游有孔虫 Mg/Ca 氧同位素 碳同位素分馏 黄岩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低盐胁迫对金乌贼存活、免疫酶活性和基因表达的影响
《江苏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20
摘要:通过测定15,20,25和30盐度下金乌贼的存活率和免疫酶活性,挖掘前期转录组信息,筛选差异表达基因,并进行qPCR验证,以探讨低盐胁迫对其存活、免疫和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盐度降低和时间延长,其幼体存活率显著降低。低盐胁迫影响幼体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丙二醛(MDA)数值,推测金乌贼适宜盐度为30左右。低盐胁迫下,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结合蛋白、嗅觉受体蛋白和磺基转移酶等基因表达上调,钙调素、胶原酶3、Ran结合蛋白9和抑制结构域蛋白等基因表达下调,表明低盐胁迫可通过调控金乌贼基因表达,影响其摄食、脂肪代谢、细胞迁移和创伤修复,调节细胞Ca2+平衡,维持低盐胁迫下体内的稳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海洋浅表层天然气水合物成藏特征
《海洋地质前沿 》 2020 CSCD
摘要:按照天然气水合物形成的气体疏导方式划分,渗漏系统是海洋浅表层天然气水合物藏形成的主要模式。关键成藏要素包括温压场、气源等,温压场主要控制天然气水合物成藏的平面分布和纵向分布;海底热流低值区有利于形成天然气水合物,但在海底热流超高的海域,只要有充足的气源供给,在高甲烷通量区深海浅表层也可以形成天然气水合物藏,而且往往与泥火山、气烟囱等特殊地质体伴生,形成致密的数米厚层状天然气水合物藏。浅表层天然气水合物藏气源主要是有机热解成因气,一般其深部均发育有成熟的含油气盆地,有烃源层广泛分布,并且干酪根发生过明确的生烃过程,形成的热解甲烷气通过断层、气烟囱等破碎带垂向运移通道渗漏上升,在温压场控制的相平衡区形成天然气水合物藏,因此,海底热流值较高的海盆也是浅表层天然气水合物藏形成的有利海域。
关键词: 浅表层天然气水合物藏 高热流 温压场 有机热解成因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珊瑚礁对热液流体的地球化学记录——来自南海西沙永兴岛珊瑚礁稀土元素的证据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碳酸盐岩中稀土元素的含量、配分模式及元素异常记录了周围沉积水体的特征,能够很好地指示古海洋及沉积环境。珊瑚具有的高分辨率和稀土元素的高稳定性的特点,能够忠实地记录周围海水的地球化学特征。本文以南海西沙宣德环礁永兴岛142~84 ka发育的珊瑚礁为研究对象,通过主微量元素含量,尤其是稀土元素含量及其配分图解,判断珊瑚礁形成时周围水体的特征。结果表明自142 ka以来,永兴岛大部分珊瑚礁具有正常海相碳酸盐岩的稀土配分特征,表现为LREE亏损,Ce负异常及高的Y/Ho比值,表明周围水体属于开阔的浅海,但是位于23 m处(年龄为114 ka)的滨珊瑚骨骼格架除了有正常海相碳酸盐岩的特征外,还具有明显的Eu正异常,这表明其形成时有热液流体的加入。经过模型计算,认为在滨珊瑚骨骼格架的生长阶段,至少有0.1%的热液加入周围的海水中。通过资料查询和年龄对比,认为这些热液可能与高尖石岛或海南岛火山活动有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下声学浮标南中国海海洋环境噪声实测分析
《应用声学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海洋环境噪声是多种自然噪声和人为噪声的复杂组合,其谱级大小和频率组成是影响声呐系统探测性能的重要参数,鉴于海洋环境噪声时空域特性非常复杂,需要对海洋环境噪声进行长时间和大范围的观测才足以分析其特性。该文通过在多剖面水下浮标平台基础上集成声学测量系统,研制了一种具有海洋环境噪声监测能力的水下声学浮标平台,该浮标平台可多次上浮、下潜,具备原位坐底和定深漂流两种工作模式,能连续观测海洋环境噪声时长多达数月。利用2019年8月在南中国海海区组织的多台水下声学浮标试验某一天的数据,给出了20 Hz、63 Hz、100 Hz、200 Hz、400 Hz、800 Hz、1.6 kHz和3.15 kHz 8个频点中心处海洋环境噪声谱级随时间变化,讨论了附近航船噪声对其的干扰影响。试验表明,水下声学浮标可作为一种潜在的优势水下漂流移动平台,用于监测关注海域海洋环境噪声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辽东湾晚第四纪层序地层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对辽东湾高分辨率浅地层剖面声学地层与典型钻孔沉积地层的对比分析,揭示了研究区晚第四纪MIS5以来的地层层序。辽东湾高分辨率浅地层剖面自下而上划定的6个声学地层单元(SU_5、SU_4、SU_3、SU_2、SU_1~2、SU_1~1)与钻孔岩芯划分的6个沉积地层单元(DU_5、DU_4、DU_3、DU_2、DU_1~2、DU_1~1)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分别与MIS4期、MIS2期低海面时期的沉积间断密切相关的两个层序界面R5、R3,将辽东湾识别出的地层单元自下而上划分为3个层序(SQ3、SQ2、SQ1)。其中SQ3仅识别出上部的海侵体系域与高水位体系域,对应MIS5期海平面相对较高时期的滨浅海相沉积(DU_5);SQ2自下而上由低水位体系域(MIS4期的河流相与河道充填相沉积(DU_4))与海侵体系域(MIS3期早中期滨海相沉积(DU_3))组成;SQ1自下而上包括低水位体系域(MIS2期的河流相与河道充填相沉积(DU_2))、海侵体系域(全新世早中期滨海相沉积(DU_1~2))高水位体系域(全新世高海面以来的浅海相沉积(DU_1~1))。研究区的海侵体系域厚度较薄且变化较小,分布广泛,而低水位体系域厚度与横向分布均变化较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海洋短排列高分辨率地震拖缆沉放深度测试分析
《海洋地质前沿 》 2020 CSCD
摘要:海洋短排列、小道距、高分辨率地震勘探具有分辨率、信噪比高和施工便捷的特点,是浅部高分辨率地震勘探的重要手段。由于拖缆整体拖曳长度较短,受作业环境和设备等限制,通常采用加配重物代替水鸟来调节拖缆沉放深度。施工采集状态下的实际监测发现,受潮流、船速、配重量等多种因素影响,电缆和地震震源沉放深度变化较大,有较强的规律性变化。笔者对震源、电缆沉放深度测试结果进行了分析总结,认为地震采集船速控制宜采用稳定对水速度,能在地震资料采集过程中合理地保证较稳定的震源、电缆沉放深度控制,针对高分辨率地震调查目的,地震电缆沉放深度越小越好。该认识对优化海洋短排列、小道距、高分辨率多道地震采集参数,地震精确处理提供了准确、高精度的数据和保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