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竹节草种质资源耐盐性初步评价
《热带作物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相对地上干重、相对地下干重、叶片枯黄率、叶片颜色、坪用质量为评价指标,在245 mmol/L Na Cl胁迫下,利用水培法对64份竹节草(Chrysopogon aciculatus)种质资源进行耐盐性初步评价。结果表明,各品系之间存在显著(p<0.05)或极显著差异(p<0.01),各指标的变异系数范围为20.64%(相对地上部干重)~43.40%(相对坪用质量)。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参数指标间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或极显著相关性(p<0.01),相关系数最高达到0.912。利用5个指标对64份品系进行聚类分析,在欧式距离18.0处,分为敏盐型、中间型、耐盐型三大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秸秆块墙体日光温室在苏北地区应用效果试验
《农业工程学报 》 2014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秸秆块构建日光温室墙体的可行性,分析了小麦秸秆块对空气水分吸附解析性能及其导热性能,并在苏北地区建造了一座小麦秸秆块墙体日光温室,以土墙体和砖墙体日光温室为对照,监测了3种温室室内外空气温度、空气湿度、土壤温度、土壤湿度及作物产量。结果显示,小麦秸秆具有相对稳定水吸附与解吸性能,高空气湿度下小麦秸秆吸附空气水分,低空气湿度下小麦秸秆所吸附的水发生解吸作用,秸秆含水率与所处空气湿度呈正相关。与砖墙和土墙相比,秸秆块墙热传导率、体积热容和热扩散系数显著低于前两者,这种热工特性利于隔热保温但不利于蓄积热量。田间监测发现,秸秆块墙体温室内平均气温和土温比土墙体温室分别低2.1和1.1℃、比砖墙体温室分别高1.3和1.2℃,但整个冬季秸秆块墙体温室最低气温为9.6℃,最低土温为12.1℃,可以保障所定植彩椒安全越冬;冬季覆膜条件下,秸秆块墙体温室室内空气湿度最低,砖墙和土墙温室空气湿度比秸秆块墙体温室平均高出10个百分点,秸秆块墙体秸秆含水率在12.5%~23.6%区间波动;土墙体、砖墙体和秸秆块墙体日光温室的彩椒产量分别为6 375,7 130和6 833 kg。秸秆块替代土壤、红砖等常规建材构建日光温室保温墙体具有可行性,有利于节约土地资源和实现秸秆综合利用。
关键词: 温室 秸秆 解吸 吸湿 导热性能 温湿度 作物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鼠卵母细胞减数分裂期间组蛋白乙酰化及其对卵母细胞成熟质量的影响
《江苏农业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卵母细胞减数分裂期间组蛋白乙酰化规律,以组蛋白H4K12的乙酰化为标记,利用免疫荧光技术,研究了小鼠卵母细胞减数分裂期间组蛋白乙酰化的变化规律及其对卵母细胞成熟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鼠生发泡期卵母细胞中组蛋白高度乙酰化,在第1及第2次减数分裂中期则发生去乙酰化;II型组蛋白去乙酰基酶(HDACs)负责调控减数分裂过程中的组蛋白乙酰化;减数分裂过程中存在组蛋白乙酰化/去乙酰化的动态变化;特异性抑制II型HDACs不影响卵母细胞成熟、纺锤体形态和染色体排列,但广谱性抑制HDACs后会导致卵母细胞染色体排列发生改变。
关键词: 卵母细胞 组蛋白乙酰化 H4K12 纺锤体 染色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一种应用LORF11同源子鉴别诊断鸭瘟病毒的PCR方法
《江苏农业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建立一种鉴别诊断鸭瘟病毒的PCR方法,根据已发表的8株鸭瘟病毒株的长区开放阅读框(LORF11)等位基因序列,在其开放阅读框等位基因的上游5 bp和下游101 bp的位置设计1对特异性引物。应用这对引物对鸭瘟病毒LH2011株、v2085株、VAC株、Clone-03株DNA进行PCR扩增,分别获得了4 448 bp、3 277bp、934 bp和2 518 bp的特异性条带。此PCR方法特异性强,敏感性高,可检测到10TCID50或0.1LD50的鸭瘟病毒。在感染鸭瘟病毒的组织(肝脏)中均能检测到鸭瘟病毒DNA。对疑似鸭瘟的临床病料的检测结果也证明,建立的PCR方法不仅能够鉴别样品是否感染了鸭瘟病毒,而且能鉴别感染的鸭瘟病毒的来源。
关键词: 鸭瘟病毒 LORF11同源子 聚合酶链式反应 鉴别诊断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苯并噻二唑(BTH)和β-氨基丁酸(BABA)对茶树新梢生长和品质成分的影响
《茶叶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设定不同浓度的BTH和BABA对2年生龙井43进行喷雾处理,探讨两种物质对茶树新梢部分生长指标、茶鲜叶主要品质化学成分的含量和相关代谢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处理后新梢芽长和芽重、含水量、干物质量差异不显著(P>0.05)。鲜叶中多酚类物质、总氨基酸、咖啡碱和可溶性蛋白的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75 mg·L-1 BTH处理后含量分别增加了29.32%、49.10%、23.77%、96.34%;400 mg·L-1 BABA处理后含量分别增加了15.75%、45.50%、21.31%、87.18%。可溶性糖含量和酚氨比降低。PPO和GS两种酶的活性明显提高,而POD和PAL的活性相应降低。以上研究初步表明75 mg·L-1的BTH和400 mg·L-1的BABA可以通过调节茶叶的主要化学品质成分和相关酶的活性,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茶叶的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毒力猪肺炎支原体侵入宿主细胞的观察
《畜牧兽医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旨在研究不同毒力猪肺炎支原体对宿主细胞的侵入以及侵入后在宿主细胞内的分布位置。首先用猪肺炎支原体野毒株XLW-1感染PK15细胞不同时间后,间接免疫荧光染色,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对PK15细胞进行断层扫描,以观察XLW-1能否侵入细胞以及感染时间对XLW-1侵入细胞的影响。然后,在能侵入细胞的基础上,用不同毒力的猪肺炎支原体感染宿主细胞STEC、PK15、SJPL和3D4/21,观察它们对宿主细胞的侵入情况。结果表明,猪肺炎支原体野毒株XLW-1与PK15细胞作用8h时不能侵入PK15,作用10h以上时可以侵入PK15,并且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侵入的猪肺炎支原体也在增加。研究还表明猪肺炎支原体野毒株XLW-1、168致弱株和168疫苗株均能侵入STEC、PK15、SJPL和3D4/21。并且,STEC中3个菌株均随机分布在细胞质中;PK15中3个菌株均主要分布在靠近细胞膜和细胞两端狭长的细胞质中;SJPL中XLW-1和168疫苗株主要分布在贴近细胞膜内侧的细胞质中,168致弱株则散布在细胞质中;3D4/21中XLW-1和168致弱株主要分布在贴近细胞膜内侧的细胞质中,168疫苗株则在整个细胞质中分布较多。结果提示不同毒力的猪肺炎支原体均能侵入宿主细胞STEC、PK15、SJPL和3D4/21。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植物细胞外信号分子eATP研究进展
《植物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细胞外ATP(extracellular ATP,eATP)是目前公认的细胞外信号分子,参与调控多种环境刺激下植物的生长、发育和防御反应。在植物细胞信号转导过程中,eATP具有双重功能,其作用主要取决于细胞外基质中eATP的浓度。eATP含量过高或者过低都会导致细胞死亡,适度水平的eATP则有助于植物的生长和发育。细胞外三磷酸腺苷双磷酸酶(Apyrase)严格控制细胞外基质中eATP的水平,因此有助于调控植物在逆境条件下的生长和防御反应。该文总结了植物中eATP的发现、产生和清除以及受体和信号转导等研究进展,重点论述eATP在逆境条件下的生理功能,并对植物eATP的研究方向作了展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葫芦生态净化工程对竺山湖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变化的影响
《生态环境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解决了机械化采收、资源化利用的终端处理后,利用适应性广、生物量大、净化能力强的漂浮植物净化污染水体,成为当前受污水体、尤其是富营养化水体生态治理的有效治理手段之一。在常规控养水生植物净化水体的工程实践中,主要是在风浪扰动小的岸边或内河里进行,在湖泊等多风浪扰动的较大水体中进行控养水生植物、净化水体的工程实践尚不多见。因此,根据江苏省通过种养水葫芦(Eichharnia crassipes)净化太湖受污水体的治理要求,江苏省农科院在太湖竺山湖中央水域连续进行了放养1000亩水面水葫芦的生态净化工程。本研究主要针对这种工程措施下,通过2011年控养水葫芦后研究其对水体环境的影响及底栖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变化。结果表明,软体动物(主要是铜锈环棱螺)的平均密度从远离到种养区内分别为15.13、15.63、22.63 ind·m-2,生物量从远离到种养区内分别为17.00、17.60、25.50 g·m-2,密度和生物量表现为种养区内要高于种养区外围;种养区内寡毛类(主要是霍甫水丝蚓)和摇蚊幼虫类的密度和生物量的变化表现为远种养区>近种养区>种养区内,表明以水葫芦为代表的漂浮植物规模化种养后,对底栖环境有一定的改善效果;然而,短期内的控养水葫芦进行水体生态治理,不能立即显现出明显的改善效果,尤其是对于太湖这样一个浅水、多风浪扰动的大水体,更需要长期、持久的多措施并举才能起到效果。利用Shannon-Weaver和Simpson指数来评价底栖环境,水体仍处于重度污染状态。因此,短期内规模化控养水葫芦生态净化工程措施未表现出对底栖生境及底栖生物的不良影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