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基于GFP的锌指核酸酶真核细胞筛选体系的构建与验证
《畜牧兽医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旨在构建基于GFP报告基因的ZFN真核细胞筛选体系,为ZFN的筛选提供一种直观、准确、灵敏的方法。以pEGFP-N1为基础,去除EGFP基因的起始密码子后在多克隆位点上游插入ATG,构建筛选体系的通用载体pEGFP-ATG。将ZFN的靶序列插入到通用载体EGFP基因上游,且使起始密码子和EGFP基因处于不同ORF中,构建筛选载体pEGFP-728。将pEGFP-728转入Hela细胞中,G418筛选Hela-728细胞系,转染ZFN到Hela-728,48h内通过观察荧光判断ZFN是否有效,挑取荧光细胞进行PCR、测序验证靶序列的敲除。测序分析表明,通用载体pEGFP-ATG和含靶序列的筛选载体pEGFP-728序列完全正确;pEGFP-728转入Hela细胞中观察不到绿色荧光,说明靶序列插入后使EGFP发生移框;转染靶序列对应的ZFN到Hela-728中,48h观察到荧光的表达,说明ZFN有效;挑取6个荧光细胞单克隆,PCR、测序表明4个克隆靶序列发生缺失突变。锌指核酸酶真核细胞筛选体系构建成功。相对于其他方法本筛选体系更加准确、直观、灵敏,更适用于动植物等真核细胞的ZFN筛选,同时还可应用于TALEN和CAS9的筛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等真菌臭红菇化学成分的研究
《中草药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臭红菇Russula foetens子实体的化学成分。方法通过硅胶、Sephadex LH-20柱色谱分离其子实体中的化合物,运用氢谱、碳谱、二维核磁共振(1H-1H COSY、HMQC、HMBC、NOESY)、高分辨质谱、红外等波谱学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共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6个倍半萜(1~6):8β,13-二羟基-小皮伞烷-5β-甲氧基γ-乙缩醛(1)、13-羟基-小皮伞烷-7(8)-烯-5-甲氧基γ-乙缩醛(2)、8β,13-二羟基-小皮伞烷-5-羰基γ-内酯(3)、8β,13,14-三羟基-小皮伞烷-5-羰基γ-内酯(4)、7,8,13-三羟基-小皮伞烷-5-羰基γ-内酯(5)、lactapiperanol A(6),3个甾醇(7~9):(22E,24R)-麦角甾-7,22-二烯-3,5,6-三醇(7)、麦角甾-5,7,22-三烯-3-醇(8)、3-羟基-5,8-过氧麦角甾-6,22-二烯(9),尿嘧啶核苷(10)、D-阿洛糖醇(11)。结论化合物1~4是从臭红菇中分离得到的新化合物,分别命名为红菇醛萜、红菇醛萜烯、红菇酮萜、红菇酮萜醇。化合物7、8、10、11为首次从臭红菇中分离得到。
关键词: 臭红菇 红菇醛萜 红菇醛萜烯 红菇酮萜 红菇酮萜醇 (22E,24R)-麦角甾-7,22-二烯-3,5,6-三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贮藏温度条件下菜用大豆蔗糖代谢与相关酶活性变化
《食品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新大粒1号’菜用大豆为试材,研究不同贮藏温度(1、5、10、20℃)条件下菜用大豆蔗糖代谢及相关酶活性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贮藏期间菜用大豆蔗糖、果糖及葡萄糖含量均呈整体下降趋势,1℃有效控制了蔗糖降解;酸性转化酶(AI)活性在第1天达到峰值后逐渐下降,不受贮藏温度影响;20℃条件下中性转化酶(NI)活性持续增加,至第4天达到最大值,其他温度组变化差异不显著(P>0.05);蔗糖合成酶(SS)活性略有降低后快速升高,至第4天达到峰值后逐渐下降;蔗糖磷酸合成酶(SPS)活性呈整体下降趋势,与蔗糖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果糖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其他酶活性与糖含量之间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这表明SPS可能与‘新大粒1号’菜用大豆中蔗糖降解密切相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人工海水胁迫下小麦种质资源的耐盐性筛选与鉴定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人工配制的海水筛选耐盐性较好的小麦品种,为沿海滩涂地区的小麦耐盐育种提供重要信息。本研究利用人工海水处理的方法,对363份小麦种质资源进行了芽期耐盐性初步鉴定,筛选出芽期耐盐性为1级的小麦种质28份。进一步对芽期耐盐性较好的48份小麦种质进行了苗期耐盐性鉴定,并对其耐盐指标进行隶属值模糊评价分析,从中鉴定出了2个苗期耐盐性较强的小麦种质,分别为淮麦31和红壳洋麦。依据来源的不同,发现小麦种质资源的芽期耐盐性大小依次为地方品种>育成品种>国外引进品种。小麦芽期与苗期的耐盐性相关分析表明,二者相关性极低(r=-0.0051)。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HJ卫星数据的土壤含水量反演及其旱情预测
《江苏农业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干旱是影响中国农业生产的重要自然灾害之一。为确定温度植被干旱指数(TVDI)法在苏北地区干旱监测中的适用性,本试验构建基于HJ卫星数据的NDVI-Ts特征空间,提取TVDI并结合实测数据将遥感指数转化为土壤相对湿度。结果显示:特征空间构建时,考虑NDVI>0.2区间可提高干、湿边的拟合精度;TVDI与各层土壤含水量均有一定的相关性,其中与10~2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的相关系数达-0.649~-0.854(P<0.01)。结合同期降水数据,可认为基于HJ卫星数据的TVDI法对苏北地区旱情具有较好的监测效果。
关键词: HJ卫星数据 NDVI-Ts特征空间 温度植被干旱指数 干旱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COI及28SrDNA序列分析的扶桑绵粉蚧地理种群的遗传分化研究
《棉花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扶桑绵粉蚧(Phenacoccus solenopsis Tinsley)为危害棉花等经济作物安全生产的一种重要检疫性害虫。本研究分析了我国扶桑绵粉蚧6个地理种群(江苏、安徽、湖北、浙江、广东、广西)线粒体COI及核基因28S rDNA序列,结合中国海南、印度、巴基斯坦、美国地理种群的数据,分析了其可能的遗传分支。结果表明:扶桑绵粉蚧COI有7个单倍型,地理种群间显示出较小的遗传差异;28S rDNA序列在已测的中国六个地理种群中的结果高度保守,从核基因角度佐证了该种可能尚未出现种间分化。基于网络关系进化图、系统进化树分析得出扶桑绵粉蚧存在两个隐存谱系:((中国+印度+巴基斯坦)+美国加州)支系和美国佛罗里达支系;其中安徽及江苏种群应与入侵印度及巴基斯坦的支系为同一遗传支系。该研究结果可为探寻我国扶桑绵粉蚧的遗传进化和可能入侵途径提供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农村面源污染治理的"4R"理论与工程实践-源头减量技术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农村面源污染因其污染源的高度分散性及污染排放的时空不确定性等特征,使得从源头上控制污染物的产生变得尤为重要.本文在自己已有工作的基础上,系统总结梳理了国内外的源头减量技术,并按照技术原理进行了分类阐述.研究表明,源头减量可以通过减少肥料用量或者减少排水量两种途径实现.减少肥料用量,可采用基于目标产量和肥料效应函数的氮肥优化技术、按需施肥技术、平衡施肥技术、有机无机配合技术或者使用新型缓控释肥等技术,也可通过改变轮作制度等来实现.从源头上减少排水量,则需要对水分进行优化管理,旱地采用水肥一体化技术,水田采用节水灌溉技术,坡耕地采用保护性耕作等技术等.减量技术的应用要兼顾作物产量和经济效益,并结合区域环境特征,因地制宜.源头减量技术的研发要顺应时代要求,以节本省工为目标,逐步向智能化、机械化迈进.源头减量的同时,要配置生态拦截技术等,并对污染物中的氮磷养分进行回用,最终实现污染物减排的最大化.
关键词: 面源污染 源头减量 优化施肥 节水灌溉 新型缓控释肥 轮作制度改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蓝类植物小孢子培养及植株再生研究
《核农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3个甘蓝类植物(甘蓝、青花菜、羽衣甘蓝)19个品种小孢子胚胎发生和植株再生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基因型不仅影响供试材料的小孢子胚状体发生频率,也影响胚状体的质量;4℃低温预处理0~2d结合32.5℃热激1d,能显著提高供试基因型小孢子出胚率。胚状体先在NLN-13液体培养基中培养25d,有利于胚状体分化成苗;后在B5固体分化培养基中添加1%~1.2%琼脂,可有效促进胚状体萌发和植株再生。小孢子再生植株先使用流式细胞仪在生长初期鉴定倍性,后对单倍体植株采用200mg·L-1秋水仙碱浸根处理20h,并用流式细胞仪鉴定,此方法可快速、有效地获得双单倍体植株。
关键词: 甘蓝类植物 小孢子培养 胚胎发生 植株再生 倍性鉴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