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28323条记录
长湖浮游植物功能群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海洋与湖沼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查明长湖浮游植物功能群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于2015年4月至2016年1月开展了四个季度的调查分析,并运用冗余分析法(redundancy analysis,RDA)分析了浮游植物优势功能群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显示:本次调查共鉴定出26个浮游植物功能群,其中富营养化水体代表性功能群13个,优势功能群16个,其中功能群B、D、J、Lo、MP、W_1和X_1 (表1)为四季共有优势功能群。优势功能群的丰度和生物量均为夏季最高,春季其次。以最大相对丰度超过50%为评价指标,优势功能群的季节演替规律为X_1/X_2/B (春)→X_1(夏)→MP/X_1/B(秋)→D/X_1(冬),其中典型浅水富营养化水体代表功能群X_1的最大相对丰度和出现率均较高。冗余分析(RDA)表明,富营养化水体代表性功能群F、K、Lo、Lr、W_1和X_2在不同季节与总氮(TN)、磷酸盐(PO_4~(3-)-P)、溶解氧(DO)以及水温(WT)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正相关性,水温(WT)和透明度(WD)是春季的主要环境限制因子,冬季X_1、D和J这三个优势功能群与各环境因子的相关性都很低。本次研究表明长湖整体处于中度富营养-富营养化状态,局部水域达到重度富营养化,这与运用其他指示生物对长湖的水质评价结果基本一致。

关键词: 浮游植物 优势功能群 环境因子 冗余分析 长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高通量测序的晒塘前后鳗鲡养殖池塘微生物群落结构差异分析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晒塘能够杀灭池塘中的有害微生物,分解底泥中的有机物,是池塘养殖中最常用的一种修复手段.为了解晒塘前后池塘生态系统中微生物的多样性、分布和功能,本研究以鳗鲡(Anguilla japonica)养殖池塘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晒塘前后鳗鲡养殖池塘水体和底泥中的氨氮(NH4+)、亚硝酸盐(NO2-)、硝酸盐(NO3-)、总氮(total nitrogen,TN)和总磷(total phosphorus,TP)等理化指标,以及高通量测序分析池塘水体和底泥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在晒塘前后的变化,探讨晒塘对池塘养殖环境及其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晒塘对鳗鲡养殖池塘水体中NO2-、NO3-、TN和TP含量的下降有显著的积极作用(P<0.05),对底泥中TP含量的下降亦有显著的积极作用(P<0.05).高通量测序分析显示,晒塘之后,养殖池塘水体和底泥中均以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为主,在物种门水平上,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硝化螺旋菌门(Nitrospirae)、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等有益菌群增加,蓝菌门(Cyanobacteria)等有害菌群减少;在物种属水平上,新鞘氨醇杆属(Novosphingobium)、沉积物杆状菌属(Sediminibacterium)、Limnohabitans、红杆菌属(Rhodobacter)等有益菌群增加,微囊藻(Microcystis)、Ellin6067等有害菌群下降.本研究表明,晒塘能够改变水体和底泥中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对池塘环境修复有显著成效,为今后改善养殖池塘环境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鳗鲡 池塘 晒塘 环境修复 高通量测序 菌群结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罗非鱼-鳙鱼-罗氏沼虾池塘混养立体养殖模式

海洋与渔业 2020

摘要:本文以罗非鱼为主要养殖对象,于2018年进行了罗非鱼-鳙鱼-罗氏沼虾池塘混养立体养殖模式试验,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现将该模式总结如下,以期为罗非鱼养殖技术升级和提高饲料利用率提供技术参考.养殖环境条件该试验模式养殖池塘面积为5亩,池水深保持1.8~2.0m,最大水深不超过2.2m.利用冬春季节排干池水,进行池塘清淤、翻塘暴晒2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贫困治理:一条中国特色化道路-演变历程、路径及困境

中国农业会计 2020

摘要:国外针对反贫困问题作了大量研究,为世界贫困缓解和消除做出了重要贡献,提出了反贫困理论及反贫困模型并加以应用.中国现阶段农村贫困群体致贫的原因包括身体、个人能力、家庭状况、劳动力不足、农村基础设施薄弱、缺乏社会资本以及公共政策实施中的问题等,导致贫困产生.国内扶贫主要是以政府为主导,通过资金投入、项目扶持、多种政策等,对贫困人口进行救济式帮扶,采取了财政扶贫、金融扶贫、教育扶贫、旅游扶贫、产业扶贫等策略,随后发展为精准扶贫模式,但贫困治理依然存在数字扶贫、关系运作、精英捕获、弱者吸纳等问题.

关键词: 贫困治理 演变历程 中国化扶贫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卤虫作为生物饵料传播虾类病原风险的研究进展

中国动物检疫 2020

摘要:卤虫是虾类育苗的关键性生物饵料,其是否具有传播虾类病原的风险已引起多方关注.本文梳理了卤虫作为生物饵料传播虾类病原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了防控建议.卤虫是白斑综合征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的机械携带者,也可能是对虾传染性肌坏死病毒(infectious myonecrosis virus,IMNV)、肝胰腺细小病毒(hepatopancreatic parvovirus,HPV)、罗氏沼虾野田村病毒(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 nodavirus,MrNV)和极小病毒(extra small virus,XSV)的传播载体,但是目前的研究由于缺少原位杂交或组织细胞水平的病理学证据,均尚未证实卤虫可被这些病毒直接感染;研究已证明卤虫可被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坎贝氏弧菌(V. campbellii)和哈维氏弧菌(V. harveyi)等水产养殖致病菌感染,存在传播急性肝胰腺坏死病(acute hepatopancreatic necrosis disease,AHPND)的风险.此外卤虫可能被虾肝肠胞虫(Enterocytozoon hepatopenaei,EHP)污染而存在传播风险.因此,建议系统开展卤虫的病原学和流行病学研究,通过规范卤虫卵生产管理和孵化操作、探索卤虫生物安保产业发展途径和替代产品等措施,降低卤虫传播相关病原的风险.本文可为正确使用卤虫等生物饵料提供技术支持,为水产养殖绿色发展和生物安保体系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 卤虫 生物饵料 病原传播 虾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虎杖对水质和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功能的影响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虎杖种植后池塘水质变化和水体微生物群落碳源利用能力,该研究于室外构建了吉富罗非鱼养殖池塘5%虎杖生态浮床,2017年6-9月持续测定水质,利用Biolog技术分析池塘水体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功能特征.结果表明6-7月生长期间虎杖种植能有效削减池塘水体中TN、TP、Chl.a浓度,在温度较高的8、9月虎杖种植塘TP显著降低(P<0.05);7-9月虎杖种植塘水体微生物AWCD值显著增加(P<0.05),多样性McIntosh和Richness(除9月)指数均显著提高(P<0.05),且水体微生物对聚合糖类、氨基酸类、醇类的代谢能力显著提高(P<0.05).在吉富罗非鱼养殖池塘种植虎杖,可在改善水质的基础上提高水体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指数及对碳源的利用能力.

关键词: 罗非鱼 虎杖浮床 微生物群落 多样性 碳源利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红鳍东方鲀幼鱼赖氨酸需求量的研究

动物营养学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红鳍东方鲀幼鱼对饲料赖氨酸的需求量。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不同水平晶体赖氨酸配制成6种等氮等脂饲料(赖氨酸水平分别为1.65%、2.58%、3.18%、4.01%、4.80%、5.52%)。将体重(13.83±0.63) g红鳍东方鲀幼鱼随机放入18个养殖桶(6个组,每组3个重复,每桶30尾鱼),在室内流水系统中进行67 d的养殖试验。结果表明:随着饲料赖氨酸水平的提高,红鳍东方鲀的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和蛋白质沉积率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且当赖氨酸水平为4.80%时达到最高,显著高于1.65%赖氨酸组(P<0.05);1.65%赖氨酸组鱼体粗脂肪含量、肝体比和脏体比最高,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随着饲料赖氨酸水平的提高,肝脏和血清谷草转氨酶活性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呈逐渐升高的趋势,4.80%和5.52%赖氨酸组显著高于1.65%赖氨酸组(P<0.05)。以特定生长率为评价指标进行二次回归曲线分析,得出红鳍东方鲀幼鱼对饲料赖氨酸需求量为3.83%,占饲料蛋白质的7.66%。

关键词: 红鳍东方鲀 赖氨酸 生长性能 体组成 生化指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微卫星标记的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原种和养殖群体遗传多样性和结构分析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的种质资源遗传背景,采用11个微卫星位点研究了大口黑鲈原种(加州原种)、从台湾省引进的台湾选育种(台湾加州鲈)和大陆本土化的养殖种(优鲈1号)的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结果显示:加州原种的等位基因数和有效等位基因数显著高于优鲈1号和台湾加州鲈;其中,加州原种的5个位点的观察杂合度和期望杂合度显著高于优鲈1号和台湾加州鲈,而后两者类似.从多态信息含量来看,加州原种群体中有11个位点处于高度多态水平,优鲈1号群体和台湾加州鲈群体分别有6和4个位点处于高度多态水平.在遗传平衡检验中发现:台湾加州鲈群体中偏离哈代-温伯格平衡的位点较多(P<0.05),而加州原种存在3个连锁座位对的连锁不平衡状态(P<0.05).在双相突变模型中,无论是WILCOXON检验还是符号检验,加州原种群体均处于突变-漂移不平衡状态.分子方差分析(analysis of molecular variance,AMOVA)发现:大口黑鲈群体中15.57%的遗传变异来自群体间,25.05%的遗传变异来自群体内个体间,59.38%的遗传变异来自个体间(P<0.01).聚类分析发现:加州原种和优鲈1号之间的遗传距离最大,其次为加州原种和台湾加州鲈之间的遗传距离.当K为2时,加州原种与优鲈1号、台湾加州鲈的遗传结构有明显的差异.对个体的种群鉴定发现:加州原种群体被误判的比例最低,其次是优鲈1号,最后是台湾加州鲈.在判别准确率为85.00%的水平上,加州原种被判别正确的概率是67.70%,优鲈1号是53.30%,台湾加州鲈是20.00%.从遗传多样性、遗传距离、平衡分析均发现,加州原种多态性高,遗传距离较另外2个群体较远,并可能存在过遗传瓶颈,聚类和个体的种群鉴定进一步证明了此观点.这提示从美国引进的大口黑鲈原种应该扩群保种并系统地进行育种开发工作.

关键词: 大口黑鲈 微卫星标记 遗传多样性 遗传结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辛基功能化离子液体键合硅胶固相萃取海水中贝类毒素的方法研究

分析化学 2020 EI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贝类毒素(Shellfish toxins)是重点监控的海洋污染物。本研究通过将辛基功能化离子液体接枝到硅胶表面,制备了一种混合模式的共价键合硅胶材料(Silica-[SOIM][PF_6]),利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和元素分析进行了表征。采用自制材料填制固相萃取柱,通过固相萃取-液相色谱-质谱联用(SPE-LC-MS/MS)技术对海水中贝类毒素(大田软海绵酸毒素(OA)、鳍藻毒素-1 (DTX-1)和鳍藻毒素-2 (DTX-2))进行富集检测。研究发现,此固相萃取材料与目标贝类毒素可能存在疏水作用和离子交换作用等多重相互作用。分别对进样溶液的体积和pH值、淋洗剂和洗脱剂的种类、用量以及pH值范围等因素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此固相萃取材料对海水中3种贝类毒素具有良好的萃取效果,优于或与商用化萃取材料性能相当,检出限(LOD)为0.01μg/L,定量限(LOQ)为0.05μg/L,在0.02~2.50μ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5),回收率在93.0%~116%之间。同时,材料具有良好的重现性,批内和批间的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15%。本方法准确、灵敏、简便、可靠,可用于实际样品中贝类毒素的萃取检测。

关键词: 离子液体 固相萃取 混合模式 贝类毒素 海水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对虾工厂化养殖中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变化规律

渔业科学进展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掌握对虾工厂化养殖过程中浮游动物的变动规律,有效管理水体环境质量,提高养殖效益,于2018年8月17日~11月3日,以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对虾工厂化养殖水体中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演替规律及其与养殖水体弧菌、浮游微藻和环境因素的关系。结果显示,从实验塘鉴定出21种浮游动物,隶属于4大类,种类最多的为原生动物,共13种,占总数的61.9%;其次为轮虫和桡足类,均为3种,占总数的14.3%;枝角类最少,占总数的5%。整个养殖期,浮游动物的平均密度约为0.71×10~3 ind./L,平均生物量约为11.72 mg/L。养殖过程中优势种由原生动物、轮虫、桡足类物种逐渐演变成单一的原生动物物种。实验塘浮游动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在0.52~1.64之间波动,前期先降低后升高,后期有所降低。相关性分析显示,浮游动物数量和浮游微藻数量显著负相关(P<0.05),典范对应分析(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 CCA)显示,温度、pH、营养盐等是影响浮游动物优势种演替的重要因素。研究结果为深入认识凡纳滨对虾工厂化养殖中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提供了基础数据。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 工厂化养殖 浮游动物 群落结构 环境因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