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西瓜连作对热区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生态环境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连作障碍一直是困扰人们的一个难题。应用RAPD技术对热区西瓜[Citrullus lanatus(Thunb.)Matsum.et Nakai]连作土壤微生物多样性进行研究,为解决西瓜连作障碍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通过对RAPD进行条件优化和引物筛选,筛选出18条RAPD随机引物用于西瓜根根际土壤DNA的扩增,共扩增出154条谱带。154条谱带均为多态性带,PPB为100%,平均每个引物产生8.56条带。并应用RAPD分析不同茬数西瓜4个生育期中根际及非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群落变化,以及同一茬数土壤微生物群落各指数在4个不同时期的变化趋势。结果显示,西瓜连作不同生长期根际和非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变化均较大,丰富度指数、Dsh和Jsh的变异系数均在29%以上。单因素分析显示,西瓜连作对不同生长期根际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显著(P<0.05)。进一步分析表明,取样温度与根际、非根际微生物多样性指数呈显著正相关,相关性系数达0.82以上。西瓜连作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显著下降,不同生长期,根际微生物多样性受连作影响不同,第二茬初果期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受影响最大,第3茬初果期次之,变异系数分别达22.43%和15.53%。


‘琼引1号’菠萝蜜组培增殖技术优化
《分子植物育种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建立‘琼引1号’菠萝蜜快速增殖的有效方法,本研究以‘琼引1号’菠萝蜜长约0.50~1.00 cm单芽为外植体材料,结合前期调整培养基大量元素用量以及植物生长调节剂浓度等工作,通过逐步优化法,探讨了NH4NO3、Ca(NO3)2、6-BA+NAA不同配比浓度对菠萝蜜增殖效果的影响和PVP(polyvinylpyrrolidone)抑制外植体褐化的效果。结果表明,适宜‘琼引1号’菠萝蜜增殖培养和生长的NH4NO3浓度为412.50 mg/L,Ca(NO3)2浓度为531.00 m/L,6-BA浓度为1.50 mg/L,NAA浓度为0 mg/L,此时的菠萝蜜长势和增殖效果表现最佳,增殖系数达到3.17。研究还发现,PVP浓度达到0.30 g/L时可有效抑制褐化发生。菠萝蜜组培快繁技术的研发将有效加快菠萝蜜新品种的规模化种植及推广,同时还可为下一步的菠萝蜜分子育种提供技术基础。
关键词: 菠萝蜜 增殖 NH4NO3 Ca(NO3)2 PVP


冬瓜嫁接砧木评价及其产量与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南方农业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评价鉴定不同砧木冬瓜嫁接苗的抗性、嫁接成活率、光合特性、农艺性状和产量,并研究产量与其他性状指标的相关性,确定可靠的冬瓜砧木筛选指标,为生产实践提供优良冬瓜嫁接砧木品种。【方法】以冬瓜实生苗为对照,对17个不同砧木嫁接苗进行冬瓜枯萎病抗性、根结线虫抗性、嫁接成活率、形态学性状、光合特性等性状的鉴定评价及聚类分析,并对产量与其他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参试材料在各性状方面均存在一定差异,通过聚类分析可将其划分为嫁接共生不亲和性砧木、高产型砧木及低产型砧木等三大类。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冬瓜产量与节位数、节间长、叶片数、叶片长、叶片宽、茎粗、净光合速率及单瓜重、瓜长和瓜横截面周长呈显著正相关(P<0.05,下同),与胞间CO_2浓度呈显著负相关。【结论】以海砧2号、海砧1号、铁将军、铁木真为代表的高产型砧木可直接用于生产。冬瓜嫁接苗叶片长和叶片宽可作为筛选高产型冬瓜嫁接砧木的鉴定指标。


剑麻叶斑病病原菌鉴定及同源性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剑麻叶斑病是剑麻上普遍发生的一种病害,因在剑麻叶片上形成深层病斑而严重影响剑麻纤维的品质,为了弄清该病的发病原因,本研究分离纯化病原菌,并对病原菌的种类进行了准确的鉴定。致病性测定表明,分离到的两种病原菌均能为害剑麻,引起剑麻叶斑病。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表明,分离到的两种病菌分别是层出镰刀菌(Fusarium proliferatum)和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同源性分析可知两种病菌与不同来源的同种病菌亲缘关系最近,而与其它同属的不同种类的病原菌亲缘关系较远。剑麻叶斑病病原菌种类的确定为该病的防治提供重要的指导意义。


高精料日粮对泌乳期奶山羊脂肪代谢的影响
《动物医学进展 》 2017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探究长期饲喂高精料日粮对泌乳期奶山羊乳脂形成的影响机制,为科学饲养泌乳期的奶山羊提供理论基础。选用处于泌乳初期的14只关中奶山羊,随机分为2组,饲喂日粮精粗比为35∶65的作为对照组,65∶35的作为试验组,试验期为19周。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饲喂高精料日粮的奶山羊血液谷丙转氨酶浓度显著升高(P<0.05),甘油三酯有降低的趋势;试验组肝细胞呈肿胀变性或空泡样变性;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奶山羊肝脏内脂类的分解和合成代谢相关基因表达均未发生显著变化。说明长期饲喂高精料日粮可导致血液中谷丙转氨酶升高,这可能与肝细胞受损有关,但脂类代谢的相关基因表达均没有发生显著变化。


氯虫苯甲酰胺、阿维菌素与苏云金芽胞杆菌桶混对不同地区抗性小菜蛾的防治效果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云南通海、湖北武汉、海南海口田间小菜蛾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阿维菌素、苏云金芽胞杆菌抗药性现状及其桶混的田间防治效果,为小菜蛾抗性治理策略提供参考,推进化学农药减量控害。采用叶片浸渍法和田间小区试验对以上3种杀虫剂进行抗药性测定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3个地区小菜蛾田间种群均对阿维菌素产生了高水平抗性,抗药性倍数为276.0~1062.0倍,对氯虫苯甲酰胺抗药性达到中等至高水平抗性,抗药性倍数为60.0~671.0倍,对苏云金芽胞杆菌表现为中等及以下水平抗性,抗药性倍数为5.1~15.2倍。田间防治效果和抗性水平呈现出一定的相关性,苏云金芽胞杆菌药后7 d均达到70%以上,而氯虫苯甲酰胺、阿维菌素单剂药后7 d防治效果均达不到60%。氯虫苯甲酰胺、阿维菌素和苏云金芽胞杆菌桶混处理的田间防治效果在以上地区分别为88.70%和81.50%,防治效果较好,桶混处理防效与各单剂相比差异极显著。因此,建议可以桶混、轮换使用苏云金芽胞杆菌,以提高对小菜蛾的持续控制效果。


芽孢杆菌高产活性物质与诱变育种
《分子植物育种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芽孢杆菌属细菌在农业、工业、医药、环境等各个领域发挥重要作用。本综述介绍了芽孢杆菌的主要活性物质和选育方法。分别从酶类物质、抗菌脂肽类物质、其他类型物质3个方面对芽孢杆菌主要活性产物的基本特征和功能做了详细介绍。概述了自然选育、诱变选育、原生质体选育、基因组改组选育和杂交选育5种常见的选育方法和基本原理。提供了15种芽孢杆菌菌株获得高产活性物质的诱变方法,其中1株芽孢杆菌经2次紫外诱变和1次DES处理后,产中性蛋白酶的能力提高到7 307 U/m L。这些诱变方法为今后快速获得相关活性物质提供了理论指导。


3种豆科植物生物质炭对海南砖红壤性质及N_2O排放的影响
《南方农业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豆科植物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制备的生物质炭对砖红壤性质及N_2O排放的影响,筛选出既有助于N_2O减排又有益于土壤改良的豆科作物类型,为海南豆科植物材料的合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集海南3种常见豆科植物材料(花生、大豆和柱花草),在300、500和700℃不同热解温度下制备9种生物质炭,并设不加生物质炭为对照(CK),开展室内培养试验并进行气体采集,测定培养过程中土壤N_2O排放、矿质氮含量变化及其基本理化性质。【结果】不同生物质炭处理可显著提高土壤p H和速效钾含量(P<0.05,下同),也可明显提高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其中以大豆秸秆生物质炭处理的土壤p H及有机碳、全氮、速效磷和有效钾含量增幅较大。300℃下制备的生物质炭可明显促进N_2O排放,500和700℃下制备的生物质炭对N_2O排放的影响因制备材料不同而存在差异。随培养时间的延续,各处理的土壤铵态氮(NH_4~+-N)含量逐渐降低,硝态氮(NO_3~--N)含量逐渐增加;培养结束后,生物质炭处理的土壤NH_4~+-N含量基本接近0 mg/kg,而土壤NO_3~--N含量介于71.06~93.09 mg/kg。相同材料制备的生物质炭处理,温度越高其土壤硝化率上升越快,至培养结束时,各生物质炭处理的土壤硝化率均接近100.00%,CK的硝化率为90.57%(低于各生物质炭处理)。【结论】综合考虑不同生物质炭对土壤性质及N_2O排放的影响,建议选用大豆秸秆在500℃下制备的生物质炭进行热带砖红壤改良。


真空预冷澳芒及其对贮藏品质的影响
《食品工业科技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提高澳芒的真空预冷及保鲜效果,以失重率为评价指标,在单因素的基础上,通过正交实验,优化真空预冷澳芒工艺;从感官评分、失重率、还原糖、蛋白质、V_C、损耗率、贮藏期变化七个方面,探讨真空预冷后,冷库贮藏(T=6℃,RH=65%)期间,澳芒的品质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真空预冷澳芒的最佳工艺条件为预冷终温6℃,补水量5%(m/m),装料密度40 kg/m~3。真空预冷对澳芒后续贮藏过程中品质保持具有积极的作用,能够有效抑制澳芒贮藏过程中感官品质的下降,减缓还原糖、蛋白质、V_C含量的降低,抑制澳芒失重率、损耗率的增加,延长贮藏期。真空预冷后,结合冷库贮藏,可延长澳芒的贮藏期至30 d以上(相较25℃贮藏)。因此,真空预冷可作为澳芒保鲜一个较好的前处理方法。


大草蛉幼虫捕食豆大蓟马和豆蚜的功能反应及生长发育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讨大草蛉幼虫对2种豆科作物害虫的控害潜能和猎物适应性,室内研究了大草蛉幼虫对豆大蓟马和豆蚜的捕食功能反应以及两种猎物对大草蛉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草蛉2、3龄幼虫对豆大蓟马和豆蚜的捕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Ⅱ模型。大草蛉2龄幼虫对豆大蓟马2龄若虫和豆蚜成虫以及大草蛉3龄幼虫对豆大蓟马成虫、2龄若虫和豆蚜成虫的理论最大捕食量分别为555.56、416.67头和588.24、1250.00、909.09头。搜寻效应结果表明,大草蛉2和3龄幼虫对豆大蓟马2龄若虫的搜寻效应均大于豆蚜。大草蛉取食豆蚜和豆大蓟马的未成熟期发育历期(1龄至成虫)分别为18.01和19.89 d,存活率分别为96.67%和93.33%,表明豆蚜和豆大蓟马均是适宜大草蛉生长发育的天然猎物。综合分析捕食功能和生长发育各参数,表明大草蛉对豆大蓟马和豆蚜均具有良好的控害潜能。

